秦孝文王和他父親秦昭襄王都創造了秦國乃至秦朝的一個記錄:秦昭王任期最長,長達56年是秦朝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國王;秦孝文王是秦史上任期最短的國王,只有三天。他死的很離奇,讓所有的大臣們措手不及。比他還悲催的,怕只有金國繼位一個多小時的末代皇帝完顏承麟了。秦孝文王死的很不甘心,幾千年來他的死因讓人猜測不斷。
為什麼秦孝文王只當了三天的國王就離世了呢?
認為原因如下:
一、悲傷過度親爹死了,傷心自然是難免的。
秦昭襄王嬴稷,為秦國做出重大貢獻,在秦國歷史上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位君主。他掌握實權後,幾乎每年都對外打仗擴充領土,他採用丞相範睢的「遠交近攻」政策,完美地離間了六國合眾,成功奪取了諸國的廣袤土地,還發動長平之戰,把趙國打成重度傷殘。
正是有了秦孝文王的父親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奮鬥,秦國才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也為秦孝文王嬴柱的順利接手做好了鋪墊。現在先王離世,以後的路要自己走,嬴柱很自然悲從中來。
百善孝為先,古代以孝治國,在此300年前,孔子有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古人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這個傳統禮儀來自商朝,制度一直延續。父母離世是頭等大事,必須按照古禮,秦孝文王要服喪。
服喪期間必須要悲傷,悲傷是要發自內心的,居喪期間,要表現出悲痛欲絕,涕淚橫流,內心思念先人,茶不思飯不香,甚至禁食,不能正常睡覺。
在「三年之喪」中,禮儀繁瑣,諸如:必須穿喪服,過了三天方可進食一些稀粥,三月過後才可洗頭,一年後方可吃蔬菜瓜果,兩年後飯菜裡才可加醋、醬等調味品,25個月後才可吃肉喝酒……
按禮儀,父親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嬴柱需要守孝3年方可舉行繼承大典。但他自己的身體他自己清楚,已經體力不支的他,怕自己捱不到3年喪滿,只好和眾臣們商議,決定守孝一年。
從這點來說,他實際在位時間是一年零三天,比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還長。只不過,秦朝的喪禮規定,守孝一年才能正式即位。
二、太過激動秦孝文王為登基這一天等的太久了,背後的心酸和壓力太大了,當這一天突然來臨就過於激動了。
嬴柱為秦昭襄王次子,妾室所生,上面有個嫡長子哥哥嬴倬做太子,所以太子位對他基本無望。他也以為自己可以做一輩子的「安國君」,可是突然有一天,他的哥哥被送往魏國做人質,就在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的時候死在魏國。嬴柱等了2年後被立為太子,這時的他已經37歲了。
為什麼要等兩年才立他呢?這中間有波折。有種說法是,嬴柱有個強勢的弟弟叫嬴煇,對太子位覬覦已久,從武功和身體素質方面他都比嬴柱強太多,秦昭襄王更喜歡他些,因而拖了兩年未立太子。
後來嬴煇表現太輕狂觸犯了秦昭襄王的底線,被罰去蜀郡受苦,不久被封為蜀侯,後來大逆不道要毒殺秦昭襄王,最終被處死,前301年蜀國號被廢。這事兒在電視劇《羋月傳》有精彩的演繹。
嬴柱被立為太子,這中間也有宣太后的助力,她親弟弟羋戎的孫女是嬴柱的正夫人華陽夫人。
嬴柱當了14年太子,這麼多年壓力很大。他父親秦昭襄王在位的時間56年,比他爺爺秦孝公(在位23年)、父親秦惠文王(在位27年)、哥哥秦武王(在位4年)三人的在位總和還要長。可秦昭襄王60歲之前沒有權力。
,大權一直是嬴柱奶奶羋月獨攬,晚年的秦昭襄王在大臣們的幫助下,才剷除後黨、奪得權力,最後的人生階段,他鐵腕治秦,嗜權如命,對誰也不放心,還處死了大將白起。在這種情況,贏柱就只有唯唯諾諾地熬,整整14年,一直很壓抑。
公元前250年十月己亥日,嬴柱服喪一年後坐上了夢寐以求的王位,很激動、很歡喜。他追封已故的母親唐八子為唐太后,與父親合葬,立正妻華陽夫人為王后,立她的繼子子楚為太子,皆大歡喜。大悲大喜下秦孝文王就死了。
三、垂垂老矣52歲在現在那是年富力強,倘若去世又是英年早逝。可在古代已是老年,並不算早死,古人的壽命比今人短的多,「人生七十古來稀」說的就是此現象,所以秦孝文王的離世也算壽終正寢。
四、他太累了居喪期間禮儀繁瑣,還要接待各國賓客使臣。
"韓王衰絰入吊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史記,秦本紀》另外,期間還有許多國事要操勞,每天要批閱奏章處理朝政。繼位後他大赦天下,犒勞重用先王時的功臣,厚賜宗室親戚,巡視領地,頗昭襄遺風。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襃厚親戚,弛苑囿。」《史記·卷五·秦本紀》。秦孝文王在高強度的操勞下,體力不支也正常。而對於他沉迷聲色犬馬和被呂不韋謀害的觀點個人認為不成立。
有人提出秦孝文王即位後,呂不韋為了讓自己扶持的子楚儘快繼位,毒死了秦孝文王,不過看後來的發展,子楚繼位3年離世,權傾朝野的呂不韋並沒有自稱秦王,而是輔佐年幼的嬴政繼位。他如果能毒死秦孝文王,也能毒死嬴政,可他沒有,他為大秦的繁華統一盡心盡力,反而最終死於嬴政手裡。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