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喜歡看劇,於是在吃飯時或者感到乏累時就以看劇作為休息。剛看完熱播劇《我的前半生》,為故事中情感的複雜和糾結感到揪心,不自覺地就被帶進了故事之中。
羅子君本有個貌似美滿的家庭,有個她認為愛自己又會賺錢的丈夫,還有個四、五歲的兒子。丈夫在諮詢公司當部門經理,自己在家過著衣食無憂、花錢掃貨的日子。突然間,丈夫早已移情別戀的事東窗事發,讓她突然間成了一無所有又無一技之長的人。
最要好的閨蜜唐晶竭盡全力幫助她,並且讓她戀愛了十年的男朋友賀涵也盡力照顧她。這樣一來,感情的風向發生了偏移。賀涵愛上了子君,子君也愛上了賀涵,但因為三人之間的關係,誰都不願意明示這種關係,直到唐晶發現,宣布與賀涵子君斷絕關係。子君和賀涵最後都離開了上海,但因為唐靜和子君的閨蜜關係,兩人並沒有走到一起,而唐晶也並未原諒賀涵和子君。
看完該劇,不禁唏噓。首先是覺得劇情雖然是虛構,但生活中不乏類似的故事。閨蜜橫刀奪愛的事時有發生,而再鐵的閨蜜,一旦發生男朋友或者丈夫移情閨蜜的事,兩人的關係,哪怕是從幼兒園起的友情,也立馬煙消雲散。但是,如果是其中一方刻意為之,還覺可惡,但如果是情不自禁,明知不可為卻理智戰勝不了情感,那就只能令人同情了。子君、唐晶和賀涵的關係就是這樣。
誰都沒有刻意要破壞這種關係,但是,賀涵情不自禁愛上了子君,子君也不自覺地愛上了賀涵。兩人都覺得這樣是不可行的,可是,理智終究戰勝不了情感。也許,他們自己也對此無能為力,所以,最後都無可奈何地選擇了逃避。閨蜜不再是閨蜜,男女朋友不再是男女朋友,相愛的雙方卻成不了男女朋友。
如果想要以婚姻落幕的戀愛,其實不能維持太久,否則極容易變質。唐晶和賀涵都是業內精英,但戀來戀去,十年了也沒有走進婚姻殿堂。這樣的情感本身就說明,兩人都不覺得對方是最適合自己的,還不足以到用婚姻來作為歸宿。如果是這樣,也就給別人留下了可以介入的空間和可能。
唐晶和賀涵,可謂都是強者,他們欣賞的正是對方身上的這股強者之勁,但因為誰也不服誰,男性天生以強者姿態愛保護女性的特點,賀涵對於唐晶就無法體現。反倒是離婚後無一技之長的羅子君讓他處處能夠幫她,讓他的這一特點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我覺得這是賀涵愛上羅子君的原因之一。
而唐晶則一直在努力活成賀涵會喜歡的模樣,但她做夢也沒想到賀涵真正喜歡的會是羅子君這樣需要他幫助和衛護的人。其實,我覺得,男女戀愛,如果五年了都還沒有走進婚姻,這樣的戀愛大多是不會有結果的。即使沒有分手,也就是依循習慣、苟延殘喘地拖下去,總有一天要終結。
但是,在賀涵愛上羅子君以後,卻對唐晶採取隱瞞的方式。很多男性在這一點上都會走進一個誤區,認為只要對方不知道,就會沒有問題。再者,就是擔心對方受傷害或者受不了而不明確告訴對方,更有甚者,會玩起失聯的遊戲,以為只要對方找不到自己,慢慢就會明白怎麼回事,這樣自己也就免了要鼓起勇氣告訴對方的尷尬或者遭對方一陣唾棄的危險。其實,在這一點上,女性往往喜歡對方直截了當,明確說明自己對這份感情已經不想繼續,或者乾脆就說愛上了別人。
這樣,女方也許會痛苦不已,會譴責對方,但是,她也明白了一切都已經無可挽回,也就能接受了,因為女方要的僅僅是個說法。男性明確了態度,這個說法也就有了。在這一點上,我倒是感覺要離婚的人比較乾脆,提出離婚的理由就是感情已經破裂,有這一條就足夠說明一切了。我就不明白為什麼戀愛要分手的人不能直接說「我不愛你了」,而要採取那種迴避隱瞞的方式。
難道就是因為已經進入婚姻中的人比還在談戀愛的人心腸更硬、說話更狠?而我個人覺得,不論在情感還是婚姻方面,這種狠而硬的方式其實更能讓對方認清現實,儘早從夢幻中清醒過來,反而能讓對方少一些痛苦,不會因為被騙得更多、更久或者苦苦找尋對方的蹤跡而承受更多的痛苦。
這又涉及另一個問題,戀愛或者婚姻,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聖經》裡有關於生命的論述,說是生命本身就是個追風的過程,為什麼呢?因為人最終都會死的。人既然都會死,那活著的時候,不管如何努力,最終怎麼輝煌,最終不都歸於零?因為人都得死。所以,生命的過程就是在追風,風是無影無蹤的,追風的結果也會是一事無成。
但是,我認為,這意義就在於追風的過程。生命的結果都是死,但過程各有不同,有的人過得很精彩,有的人過得很窩囊。過得精彩的人在臨終時可能比較滿意,有很多精彩的瞬間可以回味。過得窩囊的人只能是後悔或者痛苦。這麼說來,過程還是比結果更重要。所以,不論是戀愛還是婚姻,都不要在意最終是分手還是離婚,只要這個行為本身曾經給你帶來過精彩愉悅的過程,哪怕結果是分手,那也是值得的。
情感是複雜的,所以,情感也無所謂對錯。有人說,人體通過解剖,所有的器官和骨骼肌肉組織都是可見的,唯獨找不到的就是思維。情感就屬於思維的一部分。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你能用什麼對錯來區別呢?所以,我一貫對人的情感故事持理解態度,無所謂對錯,對的話,那是天時地利人和使然。不對的話,只是在不對的時間不對的地點碰到不對的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