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8.6年,時間就會發生改變,恐龍時代一天只有23小時

2020-12-22 騰訊網

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在平時工作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非常的漫長,可是到了節假日的時候,卻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做,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其實,這都是人類的一種心理幹預,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時間的長度並沒有什麼變化,即使是有變化,這種變化我們也是感覺不到的,因為它需要千萬年的時間,才會有一定的顯現。

地球一天的時間是固定的嗎?

通過研究,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時代裡,地球上一天的時間大約在23小時10分-23小時20分左右,平均每隔100年,地球上的時間就會慢0.02秒,於是,演化到今天,地球上一天的時間便是大約24個小時,更加準確一點來說,是23小時56分4秒。

這個變化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地球作為太陽系中的一員,它圍繞著太陽運動,同時,地球的引力也讓月球圍繞著它進行運轉,不過,月球同時也受到太陽的引力影響,最終,地球便受到了來自於月球和太陽的潮汐作用,伴隨著能量的消耗,地球的自轉周期也就越來越慢了,經過上億年的變化,才成了如今的模樣。

什麼是日長輪迴?

從1755年開始,科學家們發現每隔一段時間,地球上就會出現一些異常的現象,比方說「自帶導航」系統的鴿子會突然迷路,同時,地球上的無線電波也會在這個時候受到幹擾,後來,科學家們發現竟然與太陽的運行周期有關。

伴隨著太陽的磁極變化,地球上的磁場也會受到影響,整個過程可以看作是一條正弦曲線,在這條曲線接近開始和終點的時候,磁場的變化就會越來越強烈,而在這條線中間,則是相對平穩的,地球上也不會發生什麼異動。因為整個變化過程周期性非常的明顯,所以,科學家便將這種現象稱作「日長輪迴」。

日長變化有哪些規律?

上文中我們說過,地球一天的時間變化,與太陽有著很大的原因,根據《科技日報》6月6日的報導,我國科學家發現,日長變化也是有規律性的,平均每隔8.6年的時間,日長變化就會迎來一次的「輪迴」,地球的磁場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通過多年的觀測,我國科學家表示,日長變化的振蕩極值時刻和地球磁場的快速變化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每當一周期的「輪迴」快要結束的時候,地球的磁場就會出現異動,極有可能與地球內部的物理現象有關。

說起來,我國科學家總結出這條規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一共分析了過去57年裡日長變化的數據,並且最終通過計算機建模分析,最終總結出了「8.6年一周期」的日長變化規律,這項結果也同樣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之上。

未來地球一天時長為多久?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擔心,地球上一天中的時間長短變化,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呢?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科學家也表示,人類是感覺不到的,除非過了上億年的時間,未來的人類考古的時候,才會發現時間變化的差異。

伴隨著月球一點點的遠離地球,地球的自轉也會逐步減慢,再過一億年,地球上一天的時間或許就可以接近25個小時,那個時候我們的日曆或許要就重新編寫了,一年的天數也會因此發生變化。

科學家表示, 再過3-4年,本輪日長周期就要結束了,這意味著,在未來1-2年之內,伴隨著日長周期走進尾聲,地球磁場也會再次發生明顯的變化,科學家們也打算利用好這次機會,好好地研究一下地球磁場和地球內部之間的關係,希望可以推動天文地球動力學的應用和發展。

參考消息

科技日報6月6日文章《一天並非24小時,日長變化每8.6年「輪迴」一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一天24小時是錯的?我國科學家發現,每隔8.6年日長一輪迴
    根據《科技時報》6月6日的報導,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了日長變化的規律,原來,地球的一天並不是精準的24個小時,而每一天都會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只不過這種誤差並不明顯,我們無法察覺到而已。在研究中,我國科學家發現,每個8.6年的時間,日長就會完成一次「輪迴」,當舊的周期結束、新的周期開始時,顯著的振幅信號就會出現,這與地磁快速變化和振蕩的極值時刻有關。
  • 一天並非24小時 日長變化每8.6年「輪迴」一次
    事實上,如果忽略心理感官的幹預,用科學手段去丈量時間,就會發現我們歷經的每一天確實並非精確的24小時,而是以極其微小的幅度變化。日長變化有何規律?近期,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日長變化中存在約8.6年周期的顯著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一天為什麼是24小時?古代一天是多長?地球自轉為什麼越來越慢?
    地球人都知道,一天有24小時,每小時有60分鐘,每分鐘有60秒,就算以小孩子的認知水平也能接受這件事。但是,一天究竟為什麼是24小時呢?為什麼不能多一秒或者少一秒呢?這就要從人類的計時方法說起了。從人類開始擁有智慧起,就開始根據每天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現象來計算時間,習慣了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而太陽東升西落的原因是地球自轉,所以人們理解的一天就等於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古代人的計時工具也都與太陽有關,如日晷、華表、漏壺等等——對於這些需要藉助太陽光的計時工具來說,都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下雨天用不了。直到機械時代才結束了這種尷尬局面,人們開始使用鐘錶。
  • 木星和金星每隔40.5萬年改變地球的運行軌道
    在過去的兩億年的時間裡,地球經歷了四次劇烈的地質變化(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和新生代)和冰河時代(第四季冰川作用),所有的地質運動變化都給生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物種的進化。但是直到一個由地理學家和地球科學家組成的小組才發現這種變化的切確證據-沉積物和巖心樣本,這些樣本與沉積物變化的發生方式和發生時間為研究提供了地質記錄。
  •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為何把24小時規定為一天的時間
    每過去24個小時,太陽就會重新回到原先的位置上。恆星日:遙遠的恆星在天空的位置上是恆定的,當地球轉過一圈之後,遙遠恆星出現在相同的穹頂位置上,這就是地球的實際自轉周期23時56分4秒,這是以遙遠的恆星在穹頂之上的運動為參考的,是地球自轉周期的實際時間。
  • 我就問你:一天只有23時56分4秒,為什麼鐘錶時間都顯示24小時?
    大家都非常清楚,地球自轉產生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一個晝夜就是一天。如果有人問:一天是多長時間?估計你會毫不猶豫地答「24小時」。如果再追問:地球自轉周期是多長時間?記憶力略好點的朋友,應該也不難回答「23小時56分4秒」。那麼問題來了:地球自轉一周不是一天嗎?那我們一天下來,到底是過了24小時,還是過了23小時56分4秒呢?
  • 新品種恐龍正在大量被發現 這可能改變此前對恐龍的認識
    似乎每個人在孩童時代都對恐龍充滿了好奇。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傾聽科學老師講解恐龍如何生存和死亡的情況,我們觀看關於爬行動物統治地球的紀錄片,不少人在成年後會認為了解了不少恐龍的知識。一項關於新品種恐龍發現頻率的新研究表明,我們可能認為這一切都是錯誤的,並且我們對人類接管地球之前數億年的了解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發生巨大變化。我們所了解的恐龍歷史就是我們能夠從它們留下的殘骸中拼湊出來的。處理這些稀少的證據對古生物學家來說一直是一個挑戰,但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發現新恐龍的頻率急劇增加。
  • 一天24小時,吉林發生了什麼
    一天24小時,吉林發生了什麼
  • 人的最佳入睡時間是幾點?人一天該睡幾個小時?答案並不是八小時
    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體內生物鐘在22點—23點之間將出現一次低潮,這意味著你在這個時間段可以更容易地進入深度睡眠,所以人的最佳入睡時間應該是早於這個時間的一個小時左右,也就是21點—22點。而人的生物鐘在六點的時候會出現一次小高峰,所以六點是人體的最佳起床時間。
  • 「恐龍時代」到底是什麼時候?這幾個時間點你不能不知道
    這幾個時間點你不能不知道曾幾何時,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在影片中發現了龐然大物恐龍的身影,尤其是《侏羅紀世界》系列的電影中,幾乎滿地都是恐龍,不過可惜的是,我們也只能在影視劇中才能看到恐龍,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生物,早已在地球上滅絕,而且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滅絕。恐龍生長的時代,我們稱為「恐龍時代」,那麼「恐龍」時代到底是什麼時候呢?
  • 人的最佳入睡時間是幾點?人一天該睡幾個小時?答案並不是八小時
    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生物鐘在22:00至23:00之間會有一個較低的波,這意味著你可以在這段時間內更容易地進入深度睡眠,所以最好的睡眠時間應該比那個時間早一小時,即21:00--而人類生物鐘在6點將有一個小高峰,所以6點是人體起床的最佳時間。
  • 一天24小時,許昌在發生什麼?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講好出彩河南故事,河南省委網信辦聯合河南日報新媒體部開展「光輝歲月·河南24小時(地市篇)」網絡主題互動活動,通過製作系列微視頻、全省18地市聯動的方式,分階段、立體化、全景式展現河南各地7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取得的偉大成就。今天推出第十六集,《許昌24小時》。
  • 一天睡4小時,中間隔一小時,張朝陽的睡眠大法靠譜嗎?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通訊員 黃凌伶 「我一天睡4小時,中間隔一小時。這個堅持快兩年了,效果特別好。」2020年8月7日的財新時間訪談中,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朝陽再次提到他的「四小時睡眠大法」。
  • 為什麼地球生命要先經過恐龍時代再出現人類?這就好比軟體升級
    每次地球環境惡化,如果生命不能很快地適應環境改變自己就會面臨物種滅絕的風險。因此生命必須不斷地強化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才能夠活下去。地球早期結構簡單的生物例如發生在距今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事件中,海洋生物遭到重創。就連當時的海洋霸主鄧氏魚都難逃滅絕的厄運。
  • 降壓藥可以每隔一天服用一次嗎,可以減少副作用嗎?醫生講清楚
    越是需要長時間服用的藥物,朋友們就會越擔心它們的副作用!阿司匹林如此,他汀類藥物如此,降壓藥物更是如此!因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有的朋友選擇每隔一天服用一次降壓藥物,這種服藥方式對嗎?能夠達到治療目的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方面的問題。
  • 研究發現月球一直在遠離地球,你知道恐龍時代的月亮有多大嗎?
    現在的月球以每年大約3.82釐米的速度在遠離地球,隨著時間的積累兩者之間的距離一定會增大。那麼恐龍時代的月球看起來有多大呢?而且科學家發現,月球遠離地球的現象從恐龍時代就開始了,那麼那時候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是否比現在要大得多呢?
  • 為什麼日食和月食每隔一定時間後重複一次?
    古代中國、巴比倫和埃及的一些研究天象的人他們從實際的觀測和研究工作中,知道了日食和月食每隔6,585天8小時會重複一次。這就是說,這次出現的日食(或月食),隔了18年11天又8小時(如果在這段時期內有5個閏年,那麼是18年10天又8小時),它又會重新出現一次。古代人們就利用這個周期來預言日食和月食發生的日期。但是,他們並不明白為什麼目食和月食會這樣周期性地出現。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會登上歷史舞臺嗎?多虧了這次意外!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會登上歷史舞臺嗎?多虧了這次意外!地球上有很多現象的發生,感覺像是被刻意安排好的一樣,每一個事件都有著必然的聯繫,但是感覺又很巧合地將其聯繫在了一起。比如每一次自然災害的到來,以及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
  •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在恐龍的時代,哺乳動物是弱小的群體,長期遭到恐龍的欺壓。在恐龍生存的整個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小,大部分和今天的老鼠、黃鼠狼個頭差不多。最早的真獸亞綱出現於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其發現於中國的遼寧省,它就是著名的中華侏羅獸(Juramaia sinensis)。這種動物只有10釐米長,平時生活在樹上,以昆蟲為食。
  • 1.9億年前的重慶是侏羅紀公園,生物學家找到證據:那裡全是恐龍
    根據新華社6月1日的報導,古生物學專家在重慶,發現了距今1.9億年的大型肉食類恐龍曾經在這裡出沒的證據,再次印證了此前對於重慶地區曾經是「侏羅紀公園」的猜想,證明在遠古時期,曾經有大群的恐龍生活在我國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