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光學奇蹟,從克格勃特工的間諜相機到風靡全球的LOMO攝影

2021-01-07 騰訊網

二戰結束後,蘇聯、美國和英國等接管了德國,各國都忙著從德國瓜分人才和工業遺產。其中也包括了德國鼎鼎大名的光學企業,卡爾蔡司的大量設備和原材料都被搬到了蘇聯。蘇聯人利用德國的光學技術建造了大量的光學儀器生產廠商。這些廠商為冷戰時期的蘇聯製造了大量的瞄準具、夜視儀等等。但是讓蘇聯人也始料未及的是,這些光學工業的遺產一直延續到了蘇聯解體後,而且是在民用光學領域。

鼎鼎大名的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

首先咱們先來介紹兩個蘇聯的光學大廠,第一個相信大家很熟悉,就是LOMO,事實上LOMO是俄語Лениградское Оптико-Механический Обьединение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該廠的前身是國立光學機械工廠,其主要是製造軍用夜視儀、瞄具、望遠鏡、炮隊鏡、潛望鏡等軍用光學設備的。大到偵察機上的高解析度相機,直徑達到6米的天文望遠鏡,小到克格勃特工使用的微型照相機等,都是從這裡生產的。

很多人使用的LOMO濾鏡其實就源自於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

由於電子設備的落後,蘇聯軍工業在多個領域仍然只能依賴傳統的光學透鏡,例如在我們此前說過的烏拉爾號核動力偵查船上就安裝了一個鏡頭直徑達到1.5米的照相機。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在蘇聯時期曾三次獲得列寧獎章,可見其對蘇聯軍事工業做出的貢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90%的產品都是軍工業產品,僅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民用產品。而且該企業在蘇聯軍工業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當時該廠內最頂尖的光學技術人才的薪資達到1100盧布左右,要知道這是在蘇聯解體之前,當時的盧布購買力還是很強的,這樣的薪資水平比蘇聯一些大學教授還要高。

蘇聯光學的主要成就在軍工領域,圖為T-72M1的測距儀

克格勃的御用相機FED

此外還有一家大型光學企業,這就是位於哈爾科夫的FED工廠,該公司的命名是以「契卡」的第一任領袖捷爾任斯基(Felix Edmundovich Dzerjinski)的名稱首字母命名的。「契卡」最終發展成了鼎鼎大名的克格勃。相較於LOMO,FED公司製造的更多的則是民用產品。蘇聯當年將卡爾蔡司的許多設備和生產資料都搬到了基輔,這些設備甚至原材料等最終都大量運往FED工廠。而FED則源源不斷的仿製源自蔡司和徠卡的經典相機和鏡頭。

手持相機的蘇聯士兵

雖然蘇聯人一向粗枝大葉,但是超高的生產力在加上蔡司、徠卡的經典設計,還是讓蘇聯的民用相機名聲大噪。當時蘇聯搞了一個光學十年計劃,目的是讓家家戶戶都能用得起相機。物美價廉的蘇聯相機很快引起了的巨大的反響,甚至出口到了國外,成為了少數享譽世界的蘇聯輕工業產品。

蘇聯相機曾大量出口到西方,受到熱烈追捧,畢卡索使用的就是一臺蘇聯生產的相機

克格勃使用的微型間諜相機

克格勃使用的F-21相機,其小巧程度讓人嘆為觀止

上面說到了「契卡」和克格勃,就不得不提一提這個著名的情報組織了。克格勃是冷戰時期華約最大的情報組織,人們常常將克格勃與英國的軍情六處,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以色列的摩薩德並稱為世界四大情報組織。蘇聯最強大的信號旗和阿爾法特種部隊就隸屬於這支情報機構,1991年蘇聯解體後,克格勃並沒有消失,而是該稱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雖然蘇聯解體了,但是關於蘇聯時期克格勃的一些歷史,俄羅斯也一直是諱莫如深。俄羅斯的緘默也使得外界對這一神秘的組織更加感興趣。

F-21系列相機的線控組件,藏在殼內的F-21相機別偽裝成了一枚紐扣

克格勃想要收集證據顯然離不開微型半幅相機了,除了以捷爾任斯基名字命名的FED之外,上面提到的列寧格勒光學機械協會,還有位於莫斯科的克拉斯諾戈爾斯克機械工廠,位於基輔的阿森納耳兵工廠聯盟,明斯克的白俄羅斯光學機械協會等等,這些工廠都為克格勃生產過微型間諜相機,這些相機的結構極為小巧,有的能夠隱藏在皮包裡甚至是領帶後面,他們成為了蘇聯情報人員的利器。

Точка-58相機的結構更為小巧,常常偽裝在領帶後面

Точка-58相機的基本結構和穿戴示意

當時蘇聯的情報人員使用最多的就是F-21系列相機,這種相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成為了克格勃相機的代名詞,它自50年代誕生起一直生產到了80年代中期,該型相機的長度僅有7.7釐米,重量只有180克,甚至能夠隱藏在一個紐扣後面利用遙控快門進行拍攝,設計的極為精巧。

穿戴完成後,間諜可以利用口袋裡的按鈕操控相機拍照

還有一種名為Точка-58的相機,這種相機的結構更加小巧,技術含量極高,是蘇聯不計成本製造間諜相機的典範,這種相機一般偽裝在領帶後面,採用口袋內的遙控快門拍照,一些蘇聯外交人員就常常使用這種相機。像這種類似的相機蘇聯生產過不少,有的是偽裝成皮包,有的甚至是偽裝成戒指等等,蘇聯還製造了不少專門拍攝文件的間諜相機,其原理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掃描儀。

影響後世的LOMO風潮

上世紀80年代,LOMO開始將重點放到民用領域,圖為正在裝配相機的工人

雖然蘇聯對克格勃特工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但是隨上世紀80年代,蘇聯從極盛走向衰弱。大量間諜相機的技術也走向民用,由於各廠為克格勃生產的間諜相機結構非常的小巧緊湊,所以這些民用相機的成本也比較低廉。1983年,LOMO生產了一款名為ЛОМО КОМПАКТ АВТОМАТ的相機,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LOMO LC-A相機,這種相機的結構小巧,是一款廉價的攝影工具。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LOMO LC-A相機,它掀起了一股視覺藝術風潮

LOMO相機獨特的色彩為其吸引了大批的粉絲,其中不乏著名的視覺藝術家

1991年,也就是蘇聯解體的同一年,兩名來自奧地利的學生前往布拉格度假期間,買到了一臺老舊的LOMO LC-A相機。接著就用它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他們發現,低劣的成像效果使得這款廉價相機拍攝的照片極具辨識度,色澤鮮明並帶有標誌性的暗角。這一系列照片在西方已經公布就迅速引起轟動,掀起了一股LOMO風潮,而在LOMO席捲時尚和攝影界的同時,蘇聯卻宣告解體了,蘇聯的那些光學工作者們沒有想到,他們的無心之舉會在未來掀起這樣經久不衰的潮流。

相關焦點

  • 克格勃的糗事:拍攝「中國間諜」電影,卻被觀眾瘋狂吐槽
    在1977年,中國拍攝了一部很紅火的反間諜影片《熊跡》,此片以1974年李洪樞和蘇聯大使館克格勃間諜案為背景拍攝。後來這類題材的電影作品一再出品,將克格勃間諜的罪惡活動揭露得體無完膚,藝術上也日臻完美,受到國內外受眾的一致歡迎,就連克格勃自身也感覺到了它們的威力。中國在李洪樞間諜案中,當場抓捕了五名蘇聯間諜分子,使得蘇聯的國際信譽降到了最低點。
  • 叛逃到美國的克格勃最高官員:尤爾琴科
    時任克格勃第一總局第一處副處長的維塔利•尤爾琴科已經在美國待了6年,他一直「隱身」於蘇聯駐美大使館內,FBI雖知道他的身份,卻也奈何不得。如今,這位負責西半球情報活動的克格勃高級特工叛逃過來,奧馬利他們怎能不笑呢?「尤爾琴科於7月24日到羅馬執行特別任務,一個蘇聯科學家代表團正在義大利訪問,他要去監視他們,防止其叛逃。
  • 普京的精神導師,克格勃的強大領袖,安德羅波夫怎麼拯救蘇聯
    1975年,普京從法學院畢業,順利進入他所期待的特工機構,蘇聯情報組織克格勃。此時的克格勃,正在逐漸走向強盛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克格勃組織一度陷入癱瘓狀態,它入侵西方反間諜的活動一直受挫,國內又要經歷史達林時代的政治動蕩。
  • 克格勃到底有多厲害?
    克格勃最初的前身是十月革命後成立的國家安全總局,這個組織可不是什麼和平組織,就如同周總理領導的中央特科一樣,是一個匯集了無數高手的組織,是鎮壓反革命的重要部門,在蘇聯成立後,克格勃變成了蘇共中央負責的情報組織,包括對外諜報局、國內反間諜局、軍隊管理局、邊防軍管理局、總務局、克格勃駐外站組等部門。
  • 王牌特工阿貝爾,縱橫諜海30年,最終卻被一個酒鬼終結了間諜生涯
    電影的主角魯道夫·阿貝爾是蘇聯的傳奇間諜,他被西方情報界譽為間諜大師,有「千面人」之稱。 蘇聯自成立起,就建立了強大的情報機構,契卡、克格勃、格魯烏,無不讓蘇聯的敵人聞風喪膽。數十年裡,蘇聯情報系統人才輩出,先後誕生了兩位國家最高領導人,他們是安德羅波夫和普京。
  • 解密:「燕子」迷倒機械師,特工易容破壞,克格勃擊落中情局U2
    導讀:美國中情局的U2高空偵察機曾多次深入蘇聯偵察情報,蘇聯方面出動截擊機、防空火力都無濟於事,赫魯雪夫暴怒撤換一批高級軍官。關鍵時刻克格勃出手了,放飛的「燕子」神不知鬼不覺將U2搞了下來。
  • 蘇聯:呵呵,放出克格勃女諜「燕子」!
    二、明的不行來暗的,克格勃放出美女間諜「燕子」但蘇聯人畢竟也不是吃素的。空軍的戰機和飛彈打不到你,我就想別的辦法,明的不行咱就來暗的!蘇聯方面由軍方和克格勃聯手,制定了一個極其大膽但又巧妙的計劃。該計劃由克格勃特工茜絲、雅克和彼得羅夫具體執行。美女間諜茜絲,也就是傳說中的「燕子」,負責接近美空軍機械師安德森上尉,獲取關於U-2偵察機的情況。雅克有過飛機機械檢修訓練的經歷,由他通過整容手術易容成安德森實施破壞。
  • 納粹間諜潛入蘇聯,竊取了大量軍事情報,因一枚訂書針身份暴露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648,閱讀約2分鐘發現異常後,史達林立即指派克格勃組織全力糾察間諜,抓到後將其處死。但由於德國早有入侵蘇聯的計劃,情報人員還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以至於身份被深藏,難以分辨。克格勃陷入沉思,不知道如何識別這些納粹分子。而一位名叫蘇科洛夫的軍官,根據上級命令,對轄區內的人員進行了重點調查。
  • 克格勃護照大師辦作品展:妻子至死不知丈夫身份
    中新網4月5日電據《莫斯科新聞周刊》報導,前克格勃護照專家帕維爾-喬治維奇-格魯穆什金上校作品展日前在莫斯科「記者之家」舉辦。     前蘇聯時期,格魯穆什金的身份是絕對的國家機密,他的工作就是為派往海外的克格勃間諜偽造簡歷和出國文件。
  • 英首相赴俄「破冰」收效甚微 演講時爆料險些進入克格勃
    在雙方會面期間,在敏感的「俄羅斯前特工中毒案」(又稱「利特維年科中毒案」)上,俄羅斯方面仍堅持一如既往的強硬立場。此外,卡梅倫在演講中調侃稱,他在1985年前往黑海地區旅行時曾被克格勃看中,後因「面試」失敗沒能成為間諜。***卡梅倫曾被克格勃「面試」?多名間諜表質疑在12日抵達莫斯科後,卡梅倫參觀了莫斯科國立大學並發表演講。
  • 歷史上哪些名人是克格勃出身?有個美國著名作家,曾引起廣泛爭議
    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被稱為克格勃。自1954年正式成立以來,這個情報機構就憑藉著強大的間諜網絡,讓全世界都為之忌憚。英國的情報機關盛讚克格勃是「世界上空前最大的搜集秘密情報的間諜機構」,它與美國的中情局、以色列的摩薩德、英國的軍情六處並稱為世界四大間諜組織。
  • 外媒盤點蘇俄著名間諜行動:刺殺政要 竊取核機密
    法新社2016年12月30日報導稱,從在美國的休眠情報人員,到在倫敦的投毒事件,再到幹涉美國大選的指控,作為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緊張關係的肇因,被認為是俄羅斯或蘇聯間諜海外行動的名單很長。以下只是幾個比較著名的案例。
  • 新民晚報數字報-克格勃巧取「會水的潘多拉魔盒」
    「信封」,同時還招募到很有價值的間諜。另外,北約反間諜機構對有權接觸「信封」的人實施監視,防止有人與蘇聯特工串通。  克格勃認為,「信封」是規範北約國家商船活動的指導文件,極具價值。第一副局長基爾皮琴科中將給「信封」取名「會水的潘多拉魔盒」,克格勃部務委員會的結論是:「『信封』值得不惜代價去獲取。」
  • "王牌特工"裁縫店藏玄機 細數史上秘密組織
    事實上,「特工組織」是一個複雜而不嚴謹的稱謂,在歷史上存在著的許多「特工組織」不僅負責諜報工作,還提供情報採集服務,而有的組織則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並不排斥見不得光的暗殺、走私、栽贓活動。在真實世界中也確實存在著許多沒有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的特工組織,除了著名的情報機構如美國的CIA、俄國的克格勃和以色列的摩薩德之外,還有大量諜報機構至今都活躍著。
  • 克格勃所繪英國城市地圖首次曝光(組圖)
    克格勃繪製的倫敦地圖。 克格勃繪製的曼徹斯特地圖。 克格勃繪製的紐卡斯爾地圖。  據英國媒體1日報導,前蘇聯克格勃在冷戰時期繪製的英國城市間諜地圖首次被公開。作為控制全球的世界戰略的一部分,前蘇聯軍方1950年至1997年期間製作了這些地圖。  在前蘇聯時期,克格勃使用航拍照片、衛星照片、當地資料、甚至使用間諜來繪製所需要的地圖,他們共對16000.9465平方公裡的英國領土進行了製圖,其中包括103座英國主要城鎮。
  • 蘇聯與美國之間諜戰有多猛?克格勃:CIA在我家床下裝竊聽器
    冷戰時期,蘇聯多勃雷寧大使駐紮在華盛頓的大使館。在他任職期間,由於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人對蘇聯這個封閉的國度十分好奇。蘇聯大使館成為了中央情報局滲透獲取情報的一個重要渠道。他們絞盡腦汁想出了各種花招,結果一一被克格勃識破。
  • 海洋風味 藏在沙丁魚罐頭下的LOMO相機
    左:El Captian;右:Fischers Fritze;LOMO相機源自於上世紀50年代,蘇聯列寧格勒一家光學儀器廠為了滿足間諜活動需要,生產的緊湊型膠片相機,因該廠英文為Leningradskoje
  • 英語怎麼說「單眼相機」?英文攝影術語盤點.
    派屈克英語彙超有貨的英語學習博客那些和攝影相關的英語詞彙
  • 超級間諜的臥底之路:有人成功叛逃,有人被送進大牢
    另一位傳奇間諜博伊斯,1953年生於美國,其父曾是美國聯邦調查局工作人員。在博伊斯覺得功課太累而從大學輟學後,其父害怕兒子閒來生事,便為他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之一的天合公司謀到一份差事。該公司是美國聯邦調查局高新技術產業的承包商,博伊斯在這裡獲取一些機密情報,提供給蘇聯,最終成為「克格勃之鷹」。事情敗露後的博伊斯逃亡蘇聯未果,最終被送進了大牢。
  • 俄安全局用間諜紀錄片嚇西方 揭露西方間諜行動
    【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常東 柳玉鵬】近日,俄聯邦安全局罕見公開一部電視紀錄片,解密其在愛沙尼亞潛伏15年的間諜烏納·布烏謝普普並對外表示,此人在俄羅斯與西方的諜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紀錄片播出後,愛沙尼亞相關部門立刻開始對布烏謝普普展開刑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