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淺薄,是因為逃避真正的思考!四種思維方式教你如何不蠻幹

2020-12-13 汨羅江上一葉舟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

思維是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繫和規律性,它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

前段時間遇到了兩個粉絲的問題:一個是A,某機關公務員關於2021年工作思路的規劃報告;另一個是C,某理科大學生新生關於「講好中國故事」的思修課(研究報告或論文成果)。

這兩個人的身份角色、年齡段、報告主題不同,看似不一樣,但做事思維的邏輯本質是一樣的:你得按順序來,按規矩來!少走一步都不行,會讓你付出一步繞一個彎的代價。

A和C同樣都是收到了上級布置的命題作業,信息的內容不多,不繁複,但信息量很大。A的主要困惑是:謀劃明年工作如何進行思考;C的主要困惑是:不知道怎麼把故事寫好。很顯然,A比C的思維更清晰,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思考,但他們都犯了同一個致命性的錯誤:

「結果思維」的求成心太重。

什麼意思?就是心態太著急,著急完成一件事,直接奔著結果去,而忽略了思考最基本的底層邏輯——邏輯思考的起點,從理解信息開始。

孫子兵法說:多算多勝,少算少勝。

怎樣才能避免做事的邏輯混亂,掉進一個又一個思考的「萬丈深淵」?下面以C的案例來舉例說明。

一、拆解思維——理解萬歲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切事情開始時頭緒多,很難著手處理。事實上,往往萬事開頭難,難在我們不願意花時間去磨刀,磨刀才能不誤砍柴功。拿著一把鈍刀,不僅砍柴費勁,鈍刀還會傷了自己的手。

在學生時代,多數人都有這種經歷:明明會做的一道題,因為自己沒有仔細看題,導致丟分。長大了,這種情況會變得更好嗎?成年人的情況只會更糟!

快節奏的今天,人們普遍養成了快速瀏覽信息的習慣,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往往忽略了對信息的認真閱讀。

做好一件事情,磨刀是首要任務。

所謂磨刀,就是花費一定時間去搞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一旦方向錯位,進程就會越來越混亂,問題越來越多,每走一步,下一步都會有十個坑在等著你去填。

比如,C的命題需要在時代的背景下,圍繞中國夢、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主題選取故事。我問C,你選擇的主題是什麼,C給我的回答是,選擇某項科技的發展來映射出這些年國家在科技方面的發展故事。C的回答,答非所問,忽略了故事本身是需要從某個主題出發的。很顯然,不管出於什麼原因,總之他並沒有仔細認真閱讀命題,反而在諸多細節的問題上糾纏不清,消耗了大量時間和情緒,比如怎麼講好故事,怎樣才能故事寫到2000字等等。

失誤越低級,結果越糟糕!

磨刀,怎麼磨?

匆匆忙忙或是走馬觀花地閱讀,重複十次,也不叫磨刀。你需要的是拆解思維。

對所做的事情(命題內容的信息)至少要進行三遍的理解。

第一遍:進行一字一句的地毯式閱讀,對命題有初步的認知了解。第二遍:根據段落句子、標點符號、句式和關聯詞,找出信息的層級關係,抓住核心關鍵詞進行閱讀理解。第三遍:掌握命題的主旨核心,針對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搜索查詢」,搞懂內容為止。通過層層拆解,在大腦裡「磨刀」,越磨越亮,思路清晰才能讓自己「做正確的事」。

二、價值思維——做好選擇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價值(物質和精神),而追求價值就必須去塑造價值,但不是每個事物都具有同等價值。這就好比「班尼路」和「路易斯威登(LV)」兩者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你要想讓價值最大化,前提是大腦擁有價值思維。或許可以這麼說,人一生的價值總和,就是一次次價值選擇「加減乘除」後,最終累積的結果。

比如,c告訴我科技故事可以反映人生觀、價值觀,但我問他為什麼不選擇中國夢,他無法給出解釋。

沒錯,選取主題故事的角度可以很多,但作為思修課來說,很顯然中國夢的價值遠比人生觀、價值觀這種話題的等級性和層次性更高級,體現的時代性、格局觀更富有魅力,更重要的它是當下的一個實事熱點。為什麼不從這個角度來選取故事呢?

如何在大腦中做好價值選擇?

找出信息的關鍵詞,分析價值,做出優先次序。判斷自己能否駕馭第一次序的價值,如果能就選取這個價值,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如果不能,以此類推直至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價值次序」。當然,這裡不能排除另一種情況,那就是挑戰自己,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即使這件事情做得不好,但通過它可以反饋出自己能力存在的不足和劣勢,通過查漏補缺方式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從這點來說,遠比做自己擅長的、停留在舒適區的事情帶來的價值更大。

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話: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審視什麼?這句話用在價值上最貼切不過。什麼才是值得你選擇的,需要三思而行,而不是隨意選擇,僅憑一時的興趣、熱度和感覺去選擇,然後陷入選擇的困惑裡,要麼放棄,要麼繼續撓頭髮狂……

三、信息思維——考驗耐心

人的社會,是信息社會,沒有信息的社會一潭死水。人的認知差,本質上來說是信息差,區別段位不同。段位高的,比如馬雲利用信息差,成了阿里巴巴;段位低的,比如那些利用信息差賺錢月薪過萬的人。

從本質來說,買賣,買賣,買的是信息差,賣的也是信息差,一個是缺,一個是有。這個世界最大的生意,就是信息差的買賣。這就是信息的價值。

收集信息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關鍵步驟,信息收集工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整個事情的好壞、成敗。

比如,上面B提到選擇科技故事,選用什麼樣的「科技故事」也是個技術活。C開始選取的故事是深圳發展,這個故事角度並不新穎,缺少足夠的熱點,關鍵是主題也太寬泛,對他來說難以駕馭。

既然是故事,自然是要切入到某個「人事物」的角度裡,有具體場景的帶入感,兼容實事的時效性,社會的話題性、情感的爆發性,而且容易搜集足夠多的素材來支撐故事,讓故事生動飽滿,這樣才能避免故事內容變成華而不實的空洞辭藻。

我給c舉了一個例子,近兩年美國接連針對華為出臺禁令,任正非、孟晚舟被扣加拿大、5G、晶片,關聯在一起,可以圍繞美國打壓華為的事件,從中國花錢買2G到輸出5G,制定標準,在很多技術層面和專利數量上領先世界的艱辛歷程來講故事,通過「華為通信」這個點來講中國故事,體現中國夢相比一般性的科技故事,對聽眾而言(C的這個選題是需要演講的),更具有心靈的震撼度和對國家的認可度。

通過這個示例的講解,我給C的建議是訓練自己的信息思維。

收集,不低於10個主題故事的收集。不要急於選取故事,而是要多看一些時事新聞,收集相關的主題資料,根據價值思維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出最具價值的故事信息。提取,抓住信息的核心關鍵詞,最敏感的話題點,鎖定那些最能打動人心,引發情緒共鳴的信息,以及有足夠的事實和數據的信息來支撐故事。信息工作做得好,等於講好了50%的故事。

信息思維看似簡單,考驗的卻是一個人運轉思維的調配能力,面對各種龐雜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和決策,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和邏輯思維來做後盾。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上有一類很掙錢的公司,叫諮詢公司。

比如全球著名的麥肯錫公司,說它是做諮詢的,更確切地說它是用專業知識來幫企業做信息整理、分析、加工,然後創造出有價值決策的公司。

對於非專業諮詢人士來說,信息思維最重要的考驗是耐心、耐心。只要你能沉下心來查閱資料,做好收集、分析、整理、歸納的工作,信息才會為你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完成以上三大步驟,最後運用「清單思維」來做好工作,實現一個可控、高效的結果。

思路清晰並不等於有效執行。

清單思維就是把幹好一件事的思路、主題、線索以菜單列表的形式來實現可視化邏輯組織框架,減輕大腦的負擔,「按部就班」地按照事先預設的規範流程來操作,避免大腦因其他幹擾事物的出現而造成的遺漏、錯誤等等。

同時清單思維更大的作用在於,記錄自己在每個關鍵節點中存在的知識點不足,以便通過快速學習,即學即用方式可以讓自己在短期內達成一個理想的結果。

結束語

絕大多數人的工作,遠沒有達到要把飛船送到月球的難度,但我們卻依然為一個報告怎麼寫,一個總結怎麼寫而苦惱。

有句話說,有些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寧願做任何事情。

這裡的事情,包括很多無意義的浪費時間的苦惱的糾結的思考,這是一種很奇特的現象。換句話說,多數人寧可胡思亂想,也不願意在真正的思考上花費一些時間進行刻意練習。

思維的東西比較抽象、枯燥、乏味,一開始的練習是非常痛苦的。但思維的建構一旦形成,它就可以幫你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你實現高效率的人生;避免在一個坑裡反覆掉下去幾十次,避免十年後,你還在同樣的坑裡而苦惱。

相關焦點

  • 早期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考能力
    早期孩子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考能力,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儘管獲取知識也許是一種結果,但卻絕非是目的。而且還要讓孩子們喜歡學習,善於學習,這樣他們會越學越感到樂趣無窮,而孩子們認識的內驅力愈強大,鑽研愈深,探究傾向愈強烈,孩子的智力發展就越好!在進行早期智力教育時,關於是應該實施單純的遊戲式教育,還是要有適當的強制性,這個問題也一直頗有爭論。
  •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因為人類大腦在逃避思考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因為人類本來就不擅於思考。」外灘君最近讀了一本書,如果你最先看到的是這本書的封面,也許連翻開它的興致都不會有,更別提它的名字也了無新意——《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面對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作者卻在開篇伊始就提出了一個看似離經叛道的答案——因為大腦本來就不是用來思考的,是用來避免思考的。既然逃避思考是人類的共性,我們又怎麼能強求孩子們喜歡上學——這麼一件耗費腦力的事情呢?
  • 痛苦,是因為你「想太多」|如何擺脫反芻思維
    你是不是也經常回想、反省某個不好的想法,讓它們一遍又一遍的在腦中回放停不下來,然後想著想著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對勁:會變得難過、焦慮、抑鬱、痛苦。這種過度反省、過度反思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芻思維」。
  • 這四種訓練方式讓你獲得敏捷思維能力
    眼看都要天亮了,小偷又冷又餓氣的從房梁上跳下去,上前一把奪過小男孩手中的書往桌上一扔對他說,你背書反應怎麼那麼慢,然後一字不落的把文章給背了下來,最後揚長而去。
  • 不是因為你太笨,而是缺乏正確的思考方式
    但事實上,職場中的更多人,遇到難題,不是想著改變方法,改變思維,而是立刻認慫,覺得自己搞不定,就乾脆不做了。比如,每次開會,領導一問你想法,你就支支吾吾;每次回復客戶的投訴,都是那幾句套話;又或者每次一遇到問題,就直接撂挑子等等。難道這些難題都是因為你笨,想不出新的方法和創意麼。
  • 美團王興:家長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他特別善於深度思考,很多東西都不是他先做的,但是他一旦做,他總能把別人打敗變成第一。這個能力也蠻強的。這樣他風險小,因為別人都做出來了。他會學習你、超越你,然後把你PK掉!」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願意做任何事情的 這是王興在一次採訪中的一句話 《財經》:講一個創業過程中令你影響深刻的小故事。
  • 思考方式註定差異性,敏捷性思維助你更聰明
    劃重點,思維方式不同決定了行為差異性。思維方式是大腦的思考路徑,或者停滯不前,或者努力奮進。小李是局限性思維即批判性思維,他更多的是對於現有事件的客觀評判,雖然是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分析,不帶有個人的情緒色彩,只是理性的認識整個事件,或者完全接納,或者全盤否定。
  • 如何在資訊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維
    儘管關於樹章魚的資料很詳細,然而,事實上,樹章魚根本不存在。這個網站其實是個網際網路惡作劇,由Lyle Zapato於1998創立,現在,這個網站主要用於檢測人們對網際網路信息的鑑別能力。今天,我們只要點點滑鼠就能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卻難辨真偽;我們每天接受來自專家、媒體和公眾號的各種觀點,卻難辨對錯。如何在信息浪潮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 如何才是真正的思考——《思考的技術》書評
    讓孩子對思考、讀書要求對等的報酬,這就等於是讓孩子養成沒有報酬就不願努力的惡習。第二,就是為考試而讀書,所以一考完試,什麼都忘了。好不容易學來的東西,到頭來一樣沒記住。因為學校所教的東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有答案的。孩子們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只有記憶訓練,幾乎很少有進行思考訓練。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很優秀,但是進入社會之後就變得不知所以。
  •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的思維方式,從小就要學
    思維方式,是這幾年經常聽到的概念,前段時間馬斯克的重型獵鷹火箭載著一輛特斯拉汽車開往火星的畫面,讓大家又一次熱議這位奇才的&34;思維方式(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也就是指深入到事物的本質來思考的方式,而不僅僅是在已有的方法上修修補補、改進迭代,而是回歸到本質來重新定義,真正實現顛覆式的創新。
  • 真正的「數學啟蒙」是鍛鍊數學思維,並非只是數123,家長別搞錯
    朋友有一個兒子,朋友特別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問題,尤其是孩子的數學思維。我剛進到朋友家裡,朋友正在教孩子數數字。朋友說"一",小孩子就會跟著說"一",朋友會說出一連串的數字,然後小孩子也跟著念這一連串的數字。在朋友耐心教導下,這個孩子已經能夠連續從1背到100了。
  • 聰明人如何避免做蠢事(批判性思維可以提升智力)?
    當我(一位教授)犯下非常愚蠢的錯誤時,智力或智能意味著什麼?我們日常使用這個術語的目的是描述一個知識淵博並做出明智決定的人,但這個定義與傳統測量智力的方式不一致。最廣為人知的智力衡量標準是智商,通常稱為智商測試,包括視覺空間謎題、數學問題、模式識別、詞彙問題和視覺搜索。智能化的優勢是不可否認的,聰明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成績,並在學校走得更遠。
  • 如何訓練自己的深度思維?提問和批判的技術與藝術
    這是單華偉的第一百九十六篇原創文章獨立思考是個筐這是一篇教你如何獨立思考的文章……嗯,好吧,再怎麼看都自相矛盾,即使是只說出「你應該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就是要不盲從別人的意見和命令,現在我卻要來告訴你怎樣思考才是獨立思考,真是不能服眾啊。但我還是要說,所謂獨立思考是能夠教的,因為思考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真正在獨立思考的人,永遠都在學習,不斷的用大量和閱讀來來豐富自己的思維,是思考的基礎。
  • 張大春教你如何打好寫作文的底子
    教與不教,有時都是一種天人交戰。有時不教是為了教。真正的境界不是教得多好,花拳繡腿。而是有多想學,教才有意義。境界大概也是種天賦。有能與不能,可為無為之別。庖丁解牛之際,技與藝的差別。」如此說來,作文能教嗎?有孔子所言的「不屑之教」或「不言之教」嗎?身為語文老師,原罪也好,天職也罷,應該很難有說「不」的權利,更何況作文還作為考試升學的科目或內容之一。
  • 《好好思考》:為什麼你一直都是原地踏步,因為你不會好好思考
    為什麼兢兢業業的努力很多年沒有進步,因為沒有建立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即沒有用思維模型進行深度思考,做事情解決問題都是靠陳舊的經驗。思維模型最早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你需要的是在你的頭腦裡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這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查理.芒格你可以認為思維模型就是我們每個人做決策思考問題時的「思維模板」。
  • 《好好思考》|如何高效利用「五星筆記法」找到思維模型
    因為現在賺錢的生意等到十年之後,就不一定能掙錢了。他必須一直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比別人更早地洞察先機、看到本質。」換句話說,未來的競爭,對我們洞見問題的本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那麼,我們如何提升洞見問題的本質的能力呢?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熟練運用「五星筆記法」,建立思維模型。
  • 金字塔思考層次:思維的深度性,是一個人真正的魅力點
    所以,加入把結構化思維的訓練變成一個很具體的步驟,那就是如何設想一個吸引人的問題,同時,給這個問題做出精彩的解答。對於如何設想一個吸引人的問題,這裡有兩個方法:第一,轉變思維模式,以對方的需求為中心,通俗來說就是「換位思考」。
  • 你必須要具備的麥肯錫的思考方法:結構化思維
    例如,你說話的時候用「第一、第二、第三」這個邏輯順序是合理的,但是,用「第一,第二,第四」就會顯得很奇怪。當然,即使你用了」一、二、三」,也不一定就意味著你的內容有邏輯關係。想讓內容有邏輯關係,我們要學會四種組織思想的邏輯關係:演繹(因果)順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演繹推理方式就是演繹順序。比如,經典三段論:所有人都要死,蘇格拉底是人,蘇格拉底要死。
  • 想要清晰的思維模式,就要摒棄所謂的社會常識,用水平思考的方式
    就像我們常說的靈機一動的發散思維,打破常規,從另外的角度去觀察發現,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我們通常所說的腦筋急轉彎,這種大腦遊戲就應該算是水平思考的一種非常好的訓練方法。國內的應試教育多年來被詬病約束了很多的創造力,主要是因為它的輸入模式就是教人們如何進行垂直思考。
  • 3個步驟教你學會麥肯錫的思考方法:結構化思維
    處理問題時效率低,東撿西漏,忙得團團轉效果卻不佳。如果你常常有以上問題,那思維導圖的結構化思維在很大程度上能幫你解決。結構化思維是什麼?結構化思維指從整體思考到局部,是一種層級分明的思考模式。相互窮盡,不重疊。完全窮盡,不遺漏。先發散,後總結。用這種方式思考,不僅更容易找到邏輯結構,也更容易培養你的結構化思維。舉個:當一個人在思考去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的時候,他可以先將思考的要素羅列出來,對要點進行分類,最後再總結提煉出自己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