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潘林佳
2019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人選
奉化區溪口鎮班溪小學原副校長
高級教師、寧波教壇新秀
推薦理由:
她每年都會來家訪,孩子說最喜歡上學校裡的竹製品手工課,她經常帶著學生做公益活動……說起潘老師,學生家長的口中滿是謝謝與感恩。
10多年前的奉化溪口,交通還不發達,她從教第一年,坐班車、走山路,來回兩個多小時做家訪,十多年來,就算她不做班主任,仍然堅持每年家訪。
家庭條件有限、家庭教育錯位、學生生涯短暫且不連貫是農村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生涯的最大特點。2009年,潘林佳在班溪小學嘗試綜合實踐課。由潘林佳制定的《班溪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獲得寧波市二等獎,班溪小學也被評為寧波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先進單位。
「近的二十分鐘,遠的兩個多小時」
不當班主任她也堅持每年家訪
「離開班溪小學,非常捨不得,我15年的青春和奮鬥,所有美好都留在那裡。」上周接到調令,潘林佳老師給記者發來這樣一段文字。
2005年8月,20歲的潘林佳從師範學校數學系畢業,進入奉化教育系統,成為溪口鎮蹕駐小學老師。第二年,她調到同是偏遠山區的班溪小學做數學老師。
十多年前的溪口鎮,基礎設施和公共運輸尚不發達,她先坐了班車,又改步行,去家訪。「近的要二三十分鐘,遠的來回兩個多小時。當時年輕,充滿朝氣,熱愛教育,沒覺得累。」潘林佳說,農村孩子多是「放養」,通過家訪,才能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也能讓家校形成合力。
家訪成了她的習慣,10多年下來,即使不當班主任,她也每年堅持做家訪。從家訪中,她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習慣、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十多年前,班溪小學的學生多是本地農村孩子,這幾年,70%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你不去家訪,是沒辦法想像他們的生活環境。」讓潘林佳印象最深的一次家訪是,一家六口擠在30平方米的出租屋住,家具是一個桌子和兩張床,飯吃完,桌子一擦,就成了四個孩子的書桌。「屋裡黑魆魆,進門要開燈,這樣的環境怎麼能讓孩子安心學習呢。」潘林佳說,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為此,她儘量輔導孩子們在學校完成作業。
水蜜桃種植、竹製品手工課……
針對農村學生開展特色綜合實踐課
農村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生涯短暫且不連貫。「有的可能小學畢業就回老家了,有的初中畢業就進工廠,他們的學習生涯很短。」潘林佳老師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讓孩子們在寶貴的學校教育中,學會競爭與合作,充滿自信和自愛,習得良好的習慣與品德,通過教育和實踐在他們心中播下向上向善的種子,成就不一樣的自我。
於是,自2009年起,潘林佳在班溪小學開始嘗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當時的校長範偉東帶著她和其他老師,一起做精創新課程。
「我們學校在山腳下有30畝自留地,農村孩子接觸最多的是農事,我們就從這個方面入手。」潘林佳老師說,他們結合奉化當地的特色,因地制宜,開始研究水蜜桃種植、茶葉種植、櫻桃栽培等技術以及中草藥種植等,在綜合實踐課程中教授給學生們。學生們不僅參與植物栽培,觀察植物生長。「我們還專門設計了比如竹製品手工課等,這些針對農村學生開展的特色綜合實踐課,很受歡迎。」潘林佳說。
「有個學生,學習不好,但他做的竹刻筆筒非常漂亮,還有的學生農事一把好手,有的組織能力特別強,我們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發現優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潘林佳老師說,由她制定的《班溪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獲得寧波市二等獎,班溪小學也被評為寧波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先進單位。
此外,潘林佳還組建奉化第一支小學生義工隊伍——筍芽兒義工。作為學校義工團的組建者,她帶領學生積極踐行身邊的公益行動,比如美化環境、愛暖敬老院、世界無菸日宣傳志願者活動等。
有委屈,但更多的是感動
「教育改變命運絕不是空話」
「我有很多學生跟我講,老師,我最快樂的時光是在學校。」潘林佳說,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少,一個是孩子多,父母打工,沒時間也沒精力管教孩子;另外還有些父母重男輕女,有的存在家庭暴力,還有的是重組家庭……潘林佳說,這個時候,當老師的絕不光是教教書,還要用愛去感化他們。
從教15年,受到潘老師關愛的學生不是少數。小宋的爸爸家暴,媽媽跑了,小宋在學校從不與人溝通,放學了也不肯回家,潘老師幾次三番去家訪,做小宋爸爸的思想工作。在學校,潘老師每天早上給小宋洗手、洗臉,還總是不經意間將「好差事」落在小宋頭上,在潘老師這裡,小宋感受到媽媽般的關愛。
「還有個女孩子,數學考試沒及格,回去被媽媽打得腿腳烏青,我跟她媽媽約定,放學後給女孩補課,她讀初中,有不會的問題還問我。去年,她面試空姐成功。」潘林佳說,在鄉村小學當了15年老師,她不是沒有委屈。「兒子出生到讀幼兒園之前,一直是村裡的阿婆幫忙帶的,白天我請阿婆幫忙帶娃,晚上我帶著兒子住在學校宿舍,現在上小學,正是需要家人陪伴輔導的時候,我在陪我的學生……」
「可是,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收到畢業生的簡訊,有的跟我講『潘老師,我考上我們縣的重點高中了』;有的說『老師,我考上了大學』……這時,我覺得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值了。」潘林佳說。
「有年輕老師到鄉村小學,你有什麼經驗傳授?」記者問。
「到鄉村小學絕不是來打醬油的,這裡比其他地方的學生更需要好老師。教育改變命運,在農村絕不是一句空話,教師的神聖感和職業成就感,在這裡也會有更深刻的體會。」潘林佳說,只要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在鄉村紮下根,把專業磨鍊好,一樣桃李芬芳。
記者 王冬曉 實習生 夏燁雯 通訊員 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