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博士延畢

2020-09-18 AI科技評論

作者 | 青暮、蔣寶尚

編輯 | 青暮

AI科技評論昨天推送了一篇文章《那些堅持做科研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講述了國內青年科學家遭遇的種種困境,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篇勸退文。

不知同學們看過那篇文章後,是否還保留著「成為科學家」的赤子之心。如果是的話,點個讚。只是讀博中難免遇到令人心焦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延畢,上面這篇文章也提到,這是個大概率事件。怎麼才能順利畢業呢?

放心,只要完成了博士該完成的科研訓練,畢業就不是難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為同學們讀博指路。

很多打算讀博、即將讀博或正在讀博的同學們可能對此都還很困惑,也許在徘徊著不知如何前進,也許在後悔走錯了路,甚至懷疑自己讀了個假博。

每個博士研究生都希望付出後能獲得飛躍式的成長,並不留遺憾。畢竟讀博是一項沉沒成本很高的人生投資,也就是說,過程中的每一個選擇都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一定能帶來收穫。

而在這個知乎問題下,不少過來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觀點。

AI科技評論選取了一些高贊回答,並整理如下,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少走彎路。

1 數學很重要

讀博之前,首先確保自己有足夠好的基礎,包括數理基礎和編程基礎,英語能力自然不用多說。同時,博士期間要兼顧課程和科研,對兩者的平衡也是很重要的。

良好的數理基礎

無數次的實踐證明,沒有良好的數理基礎,很多時候研究都走不深。如果數理基礎薄弱,在短期內也可能做出一些好的成果,但是長遠來看研究的深度和持續性高質量原創輸出是很難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大牛本科出身是數學系的。數學系四年的高強度訓練對以後做研究是非常有益的,其實像工科領域用到的所謂「很難的」數學基本上95%的情況不會超過數學系本科範圍。

知乎網友@王源分享了自己刷數學基礎的經歷:

我個人本科自動化專業,數學基礎也很一般。在博士階段頭一年就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於是博士階段頭三年都會刷一些數學系本科的課程。目前把數學分析,實分析,應用泛函分析,線性代數,拓撲學,常微分方程,統計推斷都刷過了,像抽象代數,微分幾何,數論這些自己暫時用不上就沒刷。

即使是僅僅刷了一部分數學系本科課程,而且自學也趕不上科班出身的那麼紮實,但已經讓我獲益匪淺了。至少對比大多數工科生,你會發現自己看問題的深度往往比他們深,同時你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後,和大牛們溝通起來障礙也小了很多。

良好的編程實踐能力

在資訊時代計算機的時代,編程能力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編程實踐能力不單單指你能把算法寫成代碼就完事了,還涉及如何設計出高效的代碼,如何讓你的代碼更加健壯,以及如何讓你的代碼更加易懂易用。

大多數工科非計算機的學生在編程上還是比較淺嘗輒止的,因為單就發論文而言很多時候不需要很高超的程序設計能力,只要能把算法運行起來就行。這樣做確實在短期內是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就短期來看是非常省事省力的。

但某一天當你打開一年以前自己編的代碼的時候,你就發現自己竟然看不太懂了。這是因為沒有文檔和注釋,當初編程時也未考慮到程序的易讀性。糟糕的設計模式也使得當你想稍微改進一下算法的時候,想要復用以前的代碼變得異常困難,只好把以前寫過的代碼又重新再返工一遍。

至於想把自己的工作傳承給師弟師妹們的時候也變得異常困難(你自己過1年都看不懂更不用說讓別人理解你的代碼),所以後面的師弟師妹們又不得不重新再來一遍。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無意義的重複中,自然對前沿方向的探索就時間不足。

好的研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的研究是需要繼承的。@王源談到,對於「繼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是繼承別人的,一個是繼承曾經的自己的。

平衡上課和科研

關於平衡上課和科研,知乎網友@刀客特李分享道,要選擇足夠有代表性的專業課,並保證課程的成績大部分為優秀。在博士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時候。每個學期要至少選2門專業課(指的是海外博士,國內的話,可能是4門以上),同時做科研工作。這個過程其實是比較痛苦的。

因為其實光是上課、完成作業、期中和期末考試就不容易了。國外的研究生課程通還要組隊做project,做presentation,一個學期3門課已經苦不堪言,4門課還能同時做TA或RA的已經是到了極限。但是這是博士頭兩年的必經過程,必須要訓練這個同時handle多門課程+項目,且不耽誤自己科研的能力。

2閱讀文獻要快

閱讀文獻是科研過程的每天必做功課,並且要有大量的積累。

首先要訓練每天花時間看文獻。如果不能保證每天都看,也要保證每周有看一定數量。讀文獻講究方法。了解本領域最近進展,只看文章的標題和Abstract,遇到感興趣的和重要的留下來重點關照。@刀客特李說,幾年博士生涯下來,讀過的文章已經超過幾千篇,精讀文章超過幾百篇。

要積累如此大量的文獻閱讀量,快速閱讀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知乎網友@浩浩耗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從這方面進行鍛鍊的。

和很多科研小白一樣,@浩浩耗一開始閱讀文獻是非常低效的:

我剛開始進入科研圈的時候,看文獻巨慢,我喜歡從abstract到result一字一字的讀,什麼?你說discussion,其實到現在我也最討厭讀discussion,因為太費腦。

有一次因為在會議中回答不出導師的問題,導師威脅說給一個月的時間,如果到時還是回答不出來,就在兩周內讀完相關領域的所有文獻,@浩浩耗嚇的趕緊逼著自己一個月讀完了100篇文獻。

按我之前那種龜速閱讀法,就算蹲坑我也看文獻也不可能看完啊。所以沒辦法,只有逼著自己開啟浪讀模式,記得當時給自己規定的是,一篇paper不能超過20min,並且之後要自己閉卷用英文把這篇文章的key point寫出來。當然一開始非常痛苦,但越到後面發現速度越快,當然一個月後的項目討論也比較順利,並且我發現從此以後看文獻的技能好像進入了下一個等級。

這裡@浩浩耗提到了快速閱讀文獻是訣竅是訓練總結的能力,@刀客特李也提到了相同的觀點:

平時讀文獻,看新聞,聽報告,或是自己的靈感,遇到好的點子都可以隨時記錄下來。這樣保證自己處於本領域或本行業的最前沿。同時業保證自己在做手頭項目的同時,還有新的想法和工作可以展開。

3 實驗可復現是基本要求

科學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是實驗的可復現性,這也是科學自身的定義。知乎網友@雷風恆強調道,「一個博士的實驗是可以復現的,這是基本要求了。」數據的表徵和分析需要深厚的功底,確保拿到的數據是真實可用的,並且解析是客觀公正的。而實驗和數據分析的最終目的是從現象中找到本質,不能唯象的去解釋。

為了使實驗結果清晰易懂,優秀的做圖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刀客特李分享了自己做過的一些原理展示圖。

@刀客特李調侃道:

這個是畫圖的訓練,我覺得博士下來,除了科研,還把自己訓練成一個美工了,哈哈。專業畫圖軟體有PS、AI、CAD、3D軟體等。

此外,@刀客特李還分享了一些做實驗的記錄手稿。@刀客特李表示,做到必有實驗日期、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現象,還有實驗結果。要有產品ID、測試結果、對應的頁碼。

實驗記錄本中的名字-代號-ID,和測試儀器以及個人電腦中的文件夾名字可以對應,方便隨時查找。好好打理實驗記錄本,有助於從數據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從失敗的結果中分析出可能的原因,也方便日後寫文章時查找。

當然了,最後也少不了各種數據分析工具的訓練,包括Origin、Matlab、Python等。

4 把握研究方向,成為領域專家

博士需要自己的大領域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對自己的小方向有細緻入微的認識,這也是做科研的基本功。

@雷風恆分享道:

我老師曾經說過,導師就是告訴學生哪可能有金礦,學生去挖。選題的意義不言而喻。往大了說,決定了方向是否有意義。往小了說,影響了一個人的發展前景。選題要選好,作為學生要兼顧課題組基金情況、科學意義以及滿足自己發文章畢業。

除了閱讀文獻和做實驗,還要積極參加學術會議或行業會議,嘗試在會議中做報告(最好是英文的國際報告)或poster。

有了足夠的文獻閱讀和做實驗的經驗後,你才能成為領域專家。就是說至少有某一個小領域,你能站在世界前沿水平。怎麼樣就算足夠呢?@王源表示,從主觀角度來講,就是:

在這個小領域內你是非常非常自信的,你一出手就是碾壓的存在。

這需要你對這個小領域內經典paper和近期前沿的paper都非常熟悉,而且自己也動手實踐過。這個小領域其實基本上就是你發paper的點了。

5 學術成果展示和社交密不可分

科研不是只有埋頭做研究,還要讓他人知道你的研究成果,所以學術交流即成果展示也是博士期間不可或缺的一環。

@刀客特李談到,作為博士,勢必要在系裡、學校裡登臺演講;在國際會議如MRS、ACS、IEEE等大場合登臺演講;還有qualify、預答辯、答辯。「不利用這些機會把自己鍛鍊成一個合格的演說家,真的不算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訓練啊。」

成果展示和社交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學術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圈子裡的同行是相對固定的,所以在學術圈混,是需要一定的「混」圈子能力。

那麼怎麼樣去在學術圈社交呢?@王源提到:

在學術圈社交的先決條件是你自己先得具有相當的學術能力,所以對低年級博士來說首要任務是多發高質量論文,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搞所謂的社交。只有你具備相當能力後別人才會來和你進行平等的學術社交,否則只能是單方面「跪舔」或者單方面「施捨」。高年級博士生在學有所成的基礎上可以刻意的進行一些學術社交活動,拓展自己的人脈關係也是非常好的。

社交除了必要的情商,中英文學術口語表達與溝通能力也非常重要。規範的表達,通俗的解釋能力提升學術效率。這方面的練習方法可以有很多種,例如多聽報告,多看美劇.......

關於交流學術成果,有個前提是做一個好的PPT。Nature曾經有篇文章,從13個維度,手把手教研究者如何做報告。主要是針對內容過於繁雜的學術演講,給出了13點建議,例如:

1、不要「一視同仁」,演講前做調研,做出滿足多樣化人群的報告。

2、明確中心思想,製作PPT之前,用一兩句話寫下你想傳達的信息。

3、圖片非常重要。圖片比文字、說話更有衝擊力。

4、照顧後排的視覺效果。避免使用複雜的圖表,尤其是排版密集、字體過小、表格較多的展示

5、打破經驗法則。演講界盛傳的「一分鐘一張PPT」的經驗只在少數情況下適用

因篇幅有限,更多內容,請移步《Nature:13個維度,手把手教「研究er」如何做報告》

6論文寫作是基本功

博士要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因為作為博士,寫文章並發表是基本操作。無論是繼續搞科研,還是進入工業界,寫作能力都是必須要具備的。@雷風恆介紹到:

論文撰寫有點像八股文了,語法把控推薦grammly免費版。results and discussions部分是很精華的一部分,需要對數據的解釋有很高的把控。

另外,他還介紹了一個寫論文的網站,名為科研者之家,此網站從寫作,到選刊,最後回覆意見都有一些輔助工具。部分功能如下圖所示:

網址:http://www.home-for-researchers.com/static/index.html#/

關於如何寫論文,之前AI科技評論也曾根據人大趙鑫老師的講座,整理了一篇文章《如何以初學者角度寫好一篇國際學術論文?》。

這篇文章從常見的寫作錯誤邏輯引入,例如:「因為模型A好使,所以用A做某任務」、「因為任務B沒有人做,所以我做了」、「之前的人做了什麼工作,我做了什麼工作,我的好」。然後詳細介紹了引文、相關工作、定義、模型、實驗、摘要結論等寫法,以下是幾個要點:

1、引文非常關鍵,是你整個論文的門面,摘要基本上是沒啥大用,只要不是寫的太差,審稿人不會因為摘要拒掉論文,但是引文寫不好,卻100%會被拒掉。

2、相關工作的寫法是:首先必須覆蓋所有的相關工作,這在於平時的積累。一定要分類整理,不要簡單的羅列「A做了什麼,B做了什麼」,重在總結。

3、定義部分寫作:介紹清楚所有術語;給出所有符號的含義以及使用方式;形式化地描述清楚任務。總結起來有三點:好看、好記、成體系。

4、模型的部分在論文中佔比非常多,記住邏輯很重要,常見的方式有這麼幾種:總分式、總基礎版本、增強版本。

5、實驗部分的一般流程包括介紹數據集合、評測指標、評測流程,還有主幹的實驗分析,還有模型的細緻分析,還有定性的分析。

6、摘要這部分是花費時間最少的,在這無需太多的細節,不需要代入,講清楚任務、方法和創新點就可以了。

7、在總結部分,切記英文語法可以用現在完成時,過去時,但不能混著用。總結一下具體任務,解決方案,實驗結果,未來擴展即可。

最後,寫論文的完整流程,如下:

7 思維嚴密與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論

博士的本質是專業的訓練以及科學方法體系的建立。博士應該做到兩點,一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足夠專業;二是博士讀完,應該建立科學的方法體系,而方法體系具有一般適用性,主要目標是:應該學會如何完成一件事情。

另外,博士期間還需要鍛鍊嚴密的邏輯思維,那麼該如何訓練?@浩浩耗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我們組會日常的一個訓練叫做hypothesis talk, 其實就是向全組展示,你選擇的研究方向是基於一個什麼樣的假設,然後大家圍繞你的假設以及實驗設計提出一系列的問題。

其實這個很重要,因為基本上如果你要基於這個假設來開展你的項目,那麼這個假設的好壞可以說就基本決定了你這個項目的上限,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能發什麼等級的paper。

@浩浩耗還提到,博士四年,印象中聽到老闆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只有當不管最終的實驗結果是否支持你的hypothesis,你都能基於這個結果開展下一階段的研究時,這才是一個好的hypothesis(用人話說,不管結果好壞,paper都能發)。

經過四年摧殘,@浩浩耗論證了這麼一個「真理」:邏輯這東西是沒有上限的,只要持續摧殘,它依然能有所提高。

8 心態:保持幸福

博士要有良好的心態。一般博士學位的獲取,少則需要四年,多則五六年,一定要保持健康的身心。在這幾年,也就是博士階段絕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瓶頸。例如,工科博士剛畢業半年的@王源舉了幾個例子:

導師完全放養不知道研究方向是什麼?寫了第一篇文章發給導師被罵寫得是什麼垃圾。投了文章被審稿人拒稿,感覺自己做的研究沒什麼意義,博士進入第三年或者第四年還沒有發出paper整天焦慮的不行,看到和自己一起入學的同學發paper的發paper,準備畢業的準備畢業,自己什麼進展也沒有就更加焦慮到不行。

另外,美國埃默裡大學曾做過一番關於研究生自殺行為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的301名研究生中有7.3%的人有過自殺念頭,2.3%的人有自殺計劃,1.7%的人在自殺中受過傷。

德州大學也曾有類似的研究,他們對2279名研究生進行調查後發現:研究生的抑鬱和焦慮程度是普通人群的6倍多。

如何調整心態呢?首先要找到幸福的含義,具體到不同的群體,對幸福有不同解讀,多年之前流傳的那句,「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詮釋了幸福的動態含義。

另外,心態、行為決定感受,能夠讓人感到幸福的一些操作包括:

1、參加活動,使其能夠處於「心流狀態」,即專注於某項事情,忘記了時間和周圍的世界;

2、做一些能夠展現性格優點的任務,持久快樂的真諦來源於不斷實踐自己的性格優點,例如熱愛學習、堅持不懈;

3、有完成任務的內在動力;

4、有成長的心態,相信幾乎所有的技能都是可以學習的;

5、時間比金錢更加珍貴,金錢可以「買」到自由的時間;

6、把錢花在體驗上面,而不是花在購買物質方面;

7、善待他人、加強社會關係;

8、吃好、睡好、玩好,有規律的健身以及有活在當下的心態。

參考資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12106?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26684480815104&utm_content=group3_questions&utm_campaign=shareopn

[贈書福利]

在AI科技評論9月11日推文「《柏拉圖與技術呆子》:探討人類與技術的創造性夥伴關係」留言區留言,談一談你對本書的相關看法、期待等。

AI 科技評論將會在留言區選出5名讀者,每人送出《柏拉圖與技術呆子》一本。

活動規則:

1. 在留言區留言,留言點讚最高且留言質量較高的前 5 位讀者將獲得贈書。獲得贈書的讀者請聯繫 AI 科技評論客服(aitechreview)。

2. 留言內容和留言質量會有篩選,例如「選我上去」等內容將不會被篩選,亦不會中獎。

3. 本活動時間為2020年9月11日 - 2020年9月18日(23:00),活動推送內僅允許中獎一次。

EMNLP 9月16日出錄用結果了!

相關焦點

  • 從延畢的博士師兄師姐身上,我發現了這些原因?
    延期原因各有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拿不出像樣的論文,小論文達不到學校博士畢業的要求(一般學校對博士畢業都有發表小論文的硬性要求,比如發表2篇SCI或者3篇CSSCI等,當然也有一些頂級高校不需要,比如清華大學)。(3)博士畢業論文沒完成。博士畢業論文是個大工程,很多博士同學在博士一年級就開始著手準備畢業論文。
  • 研究生延畢那些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而這些人,往往是從小到大頂著「三好學生」、「乖乖女」、「別人家的孩子」光環一路走來的,現如今每天活在的恐懼中,甚至延畢壓力大到無法排解而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科研壓力山大」、「延畢」幾乎成為所有碩博士面臨和擔心的一個問題,博士延畢已成為一種常態,更合適的形容應該是「病態」,博士延畢是正常,不延畢反而不正常。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小寶貝?
    親愛的寶貝,你又去ICU了,媽媽的心又揪起來了,出生4個多月開始化療、6個多月大手術、7個月再化療、8個月突發窒息、10個月輸液港感染……你今生命運多舛、屢遭厄運,媽媽已心力交瘁,媽媽越來越沒有信心了,抱著一絲希望你會醒過來,可是殘酷的現實啊!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公平!
  • 延畢博士生,以這種方式順利畢業!這是底線嗎?
    這時,三十歲左右的他,面臨著拿到畢業證才能入職的工作、懷孕的妻子、延畢即將拿不到補助的求學生活,這些種種壓力下,他做出以假裝跳樓威脅導師的選擇,最終導師無奈妥協,校方也為其成功辦理了畢業手續。是的,這樣一個堪稱「狠人」的博士生,採取以「無賴學鬧」對抗「無理良師」的方式順利畢業。
  • 博士生們,我為什麼勸你千萬別延畢
    換句話說,我終於掙扎著,在博士規定年限內畢業了。這件事給我帶來的什麼好處呢?太多了,甚至說加上今年一場疫情的催化,我的人生,就因為自己一年前的努力被徹底改變了。我身邊的博士也很多這樣,不是常抱怨博士期限太短,就是在數數往屆自己有多少師兄師姐拖3年5年都未畢業,有一個同學甚至跟我說,其實博士只有最短學習年限的,沒有規定的年限。話裡話外仿佛都在說,博士就是這麼難畢業,我只是其中無辜人員一個。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凍瘡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凍瘡 2020-12-2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圍城裡的「延畢」博士生們
    博士階段的導師曾在郵件中誇讚程明是實驗室裡最用功的人。他原以為付出時間和努力,會有不錯的成績。可臨近博士畢業的程明卻顆粒無收——文章發不出,獎學金拿不到,連畢業都成了問題。學術論文要被SCI收錄,對作者的英語寫作能力要求較高,而英語一直是程明的軟肋。他大學英語四級考了四次才過關,六級考了八次,還是博士入學考試之後才通過的。
  • 那個從國企辭職讀博,還把自己搞延畢的大齡博士,後來怎麼樣了?
    那麼延畢這種情況大概都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又能如何去避免這類事故的產生呢。今天剛收到導師告知我可以畢業的郵件心中萬分感慨,決定把自己博士這幾年走的彎路寫下來供學弟學妹引以為戒。和大多數人一樣,我高考時候對專業並沒有什麼了解,每個專業都對應什麼研究,什麼類型的工作自然也沒有概念。當時也沒有知乎、微信公號這樣的平臺提供信息。
  • 博士延畢,禍兮?福兮?
    「你畢業了,我在讀博士;你結婚了,我在讀博士;你生娃了,我還在讀博士……」 「今天和大師兄一起走在路上,一位女老師騎著自行車飄過大師兄喊了句『××,還沒走啊,我兒子都會跑了。』」…… 既然博士延期已經成為我們眾多生物博士不得不面對的一件事情,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件事情,面對延期,我們該如何去做?
  • 主動延畢的大學生,都在逃避什麼-虎嗅網
    延遲畢業的學生,在高校裡隱秘而無聲,他們在進入社會的臨門一腳前,究竟在逃避些什麼?方維 延畢,為了逃脫一段婚姻大四那年我想報考國家電網的崗位。11月,離考試還有1個月,我從學校所在的城市坐火車去省會上集訓班。到了省會,我在去旅館的路上接到了女朋友的電話。
  • 從延畢的研究生師兄師姐身上了 看到了這些
    博士延畢是非常普遍與正常,碩士延畢就沒有那么正常了,但是現在碩士延畢的人越來越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先說學生自己的原因吧走一步看一步,在研一研二就作死的玩,以為研三就能搞定,沒想到研三一不小心就延畢了。這種的很容易延畢,所以希望各位早開始。
  • 延畢女博士:學業上如何活出精彩的自己?
    來源:考博圈 作者:雨禾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2020博士畢業論文答辯相聚雲端,由於自己不爭氣、導師不給力,博士論文缺乏創新性、數據支撐不足、理論基礎薄弱而幾度險些夭折,抱有僥倖心理的我沒有一直僥倖下去,最終在答辯的現場博士論文慘遭斬殺,答辯不通過,「順利」延畢。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皸裂的皮膚!
    拿什麼拯救你,我皸裂的皮膚!醫生能幫你做什麼?如果小夥伴有很嚴重的皮膚瘙癢、皸裂的問題,可以到正規醫院治療。針灸:選取血海、風池、曲池、懸鐘、陽陵泉等穴,養血疏風,效果明顯。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愛情悲劇正在西瓜視頻上演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愛情悲劇正在西瓜視頻上演 由西瓜視頻獨播的一部愛情劇,叫做《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可以免費看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每次在視頻軟體上看電視劇總要看很長很長時間的廣告,如果有時候想看一些經典的老劇,甚至還要付費買會員才能看
  • 今年,你會延畢嗎?
    雖然論文可以線上答辯,但論文的數據一直沒辦法做出來,而學校到現在也沒明確什麼時間返校,理工科都是需要做實驗的,而且工作量本來就大,周期又長,今年能不能寫完論文都不好說。 論文沒辦法按時完成、提交和答辯,那就等於沒辦法按時畢業了,也就不得不為延畢做些打算了。
  • 西瓜視頻獨播《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我的女朋友和她的前男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西瓜視頻獨播《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我的女朋友和她的前男友的愛情糾葛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講的是這樣的故事:白富美羅晶晶愛上了鄉下來的窮小子龍小羽,後來龍小羽因為強姦和殺害前女友祝四萍被逮捕並判處死刑。
  • 拿什麼 拯救你 我的「大油臉」
    拿什麼 拯救你 我的「大油臉」 2016-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老baby
    那麼,拿什麼來拯救你呢?我的老baby?我想北京首鋼隊可能不會去選擇洋帥了,大概率是從本土教練中選擇一位。有消息稱,北京首鋼隊有意選擇李秋平來做新的教練,我個人覺得也不是不可以。從李秋平教練的履歷來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李秋平教練對於如何使用調教內線球員是有自己獨特的心得的。
  • 實驗室總是會有一個延畢的人……
    有人延畢後抑鬱失落,有人延畢後發奮圖強,有人延畢後破罐破摔,眾生百態,人生百相。那些延畢很久的人,他們都有怎樣的心路歷程呢?令人欣慰的是媽媽給予我強有力的支持,她將孩子照顧得極為妥帖。丈夫亦能理解我的處境,在博士延期畢業無收入的情況下,他從未讓我受到經濟之困,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博士延期畢業和寶寶的意外到來均在我的計劃之外,我心中五味雜陳。看著孩子一天一個樣的成長變化,這種喜悅又是真實深刻的。酸甜苦辣都是生活,我有信心勇敢面對。
  • 姐姐,我拿什麼來拯救你?
    我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為了給姐姐減輕負擔,我自覺承擔了家務活。姐姐看見我笨手笨腳的做飯,心疼地說,弟弟,苦了你了!我聽了心中一暖,由衷地說,姐姐,你說的什麼話,你為我付出那麼多,我都心裡記著呢。姐姐沉默了半晌說,我的好弟弟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