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土豆西紅柿
延遲畢業一直是一個令人恐懼的事情。一般而言,不能按時畢業首先就可能要面臨宿舍不能住,補貼不再有,工作不能籤這類打亂生活節奏的問題。更深層的,還會面臨精神上的折磨,比如對未來的恐懼,前途的迷茫,更有甚者會對自己全盤否定做出極端行為。 那麼延畢這種情況大概都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又能如何去避免這類事故的產生呢。
今天剛收到導師告知我可以畢業的郵件心中萬分感慨,決定把自己博士這幾年走的彎路寫下來供學弟學妹引以為戒。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高考時候對專業並沒有什麼了解,每個專業都對應什麼研究,什麼類型的工作自然也沒有概念。當時也沒有知乎、微信公號這樣的平臺提供信息。我報考了和父母工作相關的一個專業,本科在一所普通內陸985,畢業後,在父母的建議和幫助下進了一家國企,工資還可以,當時房價遠沒有現在這麼高,一年之後在老家的省會買了房子。
可能是生活安頓好了之後,人就想更高的追求吧,由於當初這個專業是自己跟著父母的軌跡選的,並沒什麼太大的興趣可言,於是我很自然地厭倦了當時的工作。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講就是我那時候可以看到我60歲時候的樣子,於是辭職考研,以為提升一下學歷可以做一些讓自己更有興趣的事情。
現在回頭看來這個決定很糟糕,大部分情況下工作是否有趣和學歷沒什麼關係,這是由選擇的專業決定的。我們當時一起入職的朋友有一兩個已經升職到了更高的級別,其他人大部分也都成為獨當一面的部門leader,而我現在?恐怕連這家公司的面試機會都拿不到了。當然,這都是事後諸葛亮了。 我當時考上了另一所東部地區985,還是原來的專業。研究生錄取通知下來之後就決定要出國讀博,所以在入學之前就開始準備語言考試。我運氣不錯,研究生導師對我很好,在他的指導下發了三篇在領域內還不錯的SCI,之後拿到了csc資格也就順利出國了。其實到那時為止一切都還是很順利的,倒黴的事情在我出國之後就開始接連上演。
出國的第一年主要就是上課,坦白地說,那一年我可以說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初到國外,滿是新奇,課餘時間就會出去玩,四處走走,有時候還會去別的國家看看。現在想想,我那時有點沒心沒肺,第一年從來沒有思考過以後的規劃框架,也沒有認真學習過什麼新知識。現在回想,主要還是因為觀念沒有轉變,當時覺得博士就是在讀一個碩士的感覺。如果早知道日後會有這麼多麻煩,也就不會如此放縱了。
再一個也是由於我從小家庭條件還可以,談不上富裕,但是至少從來沒有感受到過經濟上的壓力。因此也就沒想過要抓緊畢業出去工作,雖然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是一個不錯的心態,但是這東西和渾渾噩噩可能就一步之遙。很遺憾,當時我由於見識的問題,沒有預料到暴雨將至,自然也就沒有未雨綢繆。 第二年開始了研究生涯,這時候就出現了第一個問題。我過去所做的研究和導師的方向不是很匹配。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發生,國外的學院規模一般都比國內小很多。一個專業可能一共也就幾十個教授,那麼顯然有時候不能包含我們國內的每一個二級學科的全部子方向。
我當時在國內主要是做試驗,整理數據,分析結果那種模式。但是到這邊偏向了數學模型,然而過去並沒有在這個方向上有什麼積累,自己探索的過程也走了許多彎路。
更糟糕的是,這邊的導師似乎沒有什麼學術追求,對教研室比較放羊不做太多指導,之前說過,我當時自控能力不太強,每每都是輪到組會發表之前才匆忙趕一些匯報內容,所以就蹉跎了好多時光。
現在看來,對於絕大部分理工科專業來說,數理基礎都是萬物之源。越基礎的東西越有遷移力,可惜當時我並沒有這份覺悟,甚至覺得那些基礎知識不夠前沿。見識短淺,只知道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上的東西。如果當時把基本功做紮實一點,就算之後進不了高校,找個金融崗「發財」也還有那麼點希望的。
所以,在這裡給學弟學妹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做好基本功,無論將來讀不讀博士。我們很難預測未來哪些東西會大火,專業這件事情很不好說,大家如果讀到博士那就是十年左右,這麼長的時間線還是很難預測的。
比如我高考那會兒,清華建築的分數最高,而電子,計算機的分數就比較中遊。然而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大家都知道,計算機的同志們早已站在風口,而建院畢業的朋友就相對辛苦了。所以風口在哪裡我們不好預測,但是打好基礎肯定是有助於抓住之後發生的機會的。
當時受困於這些問題,我每天上下求索卻也找不到方法,而這種狀態幾乎一直持續到畢業。這邊和國內大課題組的模式很不相同,每個導師都相對比較獨立,學生也其實得不到太多的指導。
和碩導的春風化雨很不一樣,這裡說句題外話,我現在覺得在某些情況下,國內的導師搶一作還是有那麼一點點道理的?因為國內的確有些情況下論文的idea是老師給的,學生只是去把他實現了。
然而到這邊,我這個心態用了好久才轉變過來。很遺憾,當心態轉變過來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後來就自然而然地延期了。很感謝父母的支持,讓我不用為了生活來源而操心,這就比很多延畢的同學強很多了,也正是這份支持讓我最終得以順利畢業。
俗話說窮則思變,看到別人都開始收尾畢業論文準備答辯而我一篇文章都沒有的時候,我也就放棄了原先非頂刊不發的激進想法(別笑)。
非常感謝當時一個中國人博後師兄,他帶著我發出了第一篇論文,雖然期刊的level不高,但是這給了我很大的激勵,在跟著師兄做事情的過程中也逐漸掌握了一些研究的技巧。
現在想來,其實大家的智商沒有那麼大的差別,我們很難比別人聰明多少,但是也請不要太自卑,我們也不比別人笨多少。如果別人一年能發五篇你只能發三篇,可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或者沒他聰明,但是如果別人一年發五篇你一篇都發不出來,問題就一定出現在方法論上,多看看別人的研究,多溝通,多反思,不要閉門造車,這很關鍵。
很多時候真的可能發生一語點醒夢中人的事情。所以給大家的第二個建議就是要保持好奇心,不要太執迷於自己的研究,更不要屏蔽別人的建議。我當時盲目地覺得自己的研究很厲害,方法完美無瑕,但其實是走進了死胡同,花費了多少個日夜多少次連著36甚至48個小時的實驗卻沒能換來令人喜悅的結果。但是其實如果早點和師兄溝通,多出去參加會議交流交流,心態放平尊重別人的成果,想來路也不會走得這麼坎坷。
除了自身的問題,選導師也是一個重中之重。這一點其實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很多朋友都被導師「坑過」。先談談我的導師,導師年近退休,人就比較佛系。在學術方面已經沒有什麼渴望,甚至志不在學經常去工業界social。
有時候一兩個月也沒法和老師談一次,組會更是有一個學期才開一次的情況。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論文寫完了導師能壓一年才給反饋,我在這個教研室的七年多見過只見過兩個按期畢業的同門,其他人都是延畢,只是時間長短不一。
大家出來讀博士,肯定是為了一個更好的發展,如果遇見了一個不靠譜的導師就是划不來了,如果遇見了就應該拿出止損的果斷而要每天以淚洗面怨天尤人。我當時一個師弟,清華的本科,就直接拿了碩士走人,現在在國內大廠享受福報,當時進去得早,到現在級別挺高了,年收入保守估計可能過百萬了。
另一個師弟家庭條件還不錯,來了一年發現這邊不對勁果斷轉去別的學院自費碩士,現在工作生活也是非常開心。而我應該是太理想主義,以為自己可以逆天改命,回國之後帶動國家學界發展,請不要笑,我當時畢竟只是一個沒怎麼接觸過社會的學生,之前的工作也只是每天兩點一線接觸什麼社會。
現在想想也就明白了其實如果跟錯了導師或者選錯的方向,大概率就是用青春去做一些試錯性研究,這個過程中積累的東西對個人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回國也只能爆笑祖國了。
如今我已經年過35,超出了很多學校的招聘年齡,本身也沒有什麼太好的成果。現在自然開始嘗試擁抱現實轉而以賺錢養家為人生首要任務。
兜兜轉轉之後在一個沒什麼名氣的高校找了一個帶編制的工位,回國之後要收拾好自己開始新的旅程。讀博有時候就是一場用青春做賭注的博弈,最後勝出的人其實並不多,只是很多人不願意自揭過往來勸退後來者。當然,我覺得人不應該放棄理想,只是建議大家在有理想的同時也先看清社會,搞清楚什麼樣的事情自己能做好,社會也需要,然後再去做。有時候做事情的快慢也不太重要,但是方向一定要選好。 祝大家都有一個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