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從國企辭職讀博,還把自己搞延畢的大齡博士,後來怎麼樣了?

2020-12-09 Ms六先生

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土豆西紅柿

延遲畢業一直是一個令人恐懼的事情。一般而言,不能按時畢業首先就可能要面臨宿舍不能住,補貼不再有,工作不能籤這類打亂生活節奏的問題。更深層的,還會面臨精神上的折磨,比如對未來的恐懼,前途的迷茫,更有甚者會對自己全盤否定做出極端行為。 那麼延畢這種情況大概都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又能如何去避免這類事故的產生呢。

今天剛收到導師告知我可以畢業的郵件心中萬分感慨,決定把自己博士這幾年走的彎路寫下來供學弟學妹引以為戒。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高考時候對專業並沒有什麼了解,每個專業都對應什麼研究,什麼類型的工作自然也沒有概念。當時也沒有知乎、微信公號這樣的平臺提供信息。我報考了和父母工作相關的一個專業,本科在一所普通內陸985,畢業後,在父母的建議和幫助下進了一家國企,工資還可以,當時房價遠沒有現在這麼高,一年之後在老家的省會買了房子。

可能是生活安頓好了之後,人就想更高的追求吧,由於當初這個專業是自己跟著父母的軌跡選的,並沒什麼太大的興趣可言,於是我很自然地厭倦了當時的工作。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講就是我那時候可以看到我60歲時候的樣子,於是辭職考研,以為提升一下學歷可以做一些讓自己更有興趣的事情。

現在回頭看來這個決定很糟糕,大部分情況下工作是否有趣和學歷沒什麼關係,這是由選擇的專業決定的。我們當時一起入職的朋友有一兩個已經升職到了更高的級別,其他人大部分也都成為獨當一面的部門leader,而我現在?恐怕連這家公司的面試機會都拿不到了。當然,這都是事後諸葛亮了。 我當時考上了另一所東部地區985,還是原來的專業。研究生錄取通知下來之後就決定要出國讀博,所以在入學之前就開始準備語言考試。我運氣不錯,研究生導師對我很好,在他的指導下發了三篇在領域內還不錯的SCI,之後拿到了csc資格也就順利出國了。其實到那時為止一切都還是很順利的,倒黴的事情在我出國之後就開始接連上演。

出國的第一年主要就是上課,坦白地說,那一年我可以說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初到國外,滿是新奇,課餘時間就會出去玩,四處走走,有時候還會去別的國家看看。現在想想,我那時有點沒心沒肺,第一年從來沒有思考過以後的規劃框架,也沒有認真學習過什麼新知識。現在回想,主要還是因為觀念沒有轉變,當時覺得博士就是在讀一個碩士的感覺。如果早知道日後會有這麼多麻煩,也就不會如此放縱了。

再一個也是由於我從小家庭條件還可以,談不上富裕,但是至少從來沒有感受到過經濟上的壓力。因此也就沒想過要抓緊畢業出去工作,雖然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也是一個不錯的心態,但是這東西和渾渾噩噩可能就一步之遙。很遺憾,當時我由於見識的問題,沒有預料到暴雨將至,自然也就沒有未雨綢繆。 第二年開始了研究生涯,這時候就出現了第一個問題。我過去所做的研究和導師的方向不是很匹配。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發生,國外的學院規模一般都比國內小很多。一個專業可能一共也就幾十個教授,那麼顯然有時候不能包含我們國內的每一個二級學科的全部子方向。

我當時在國內主要是做試驗,整理數據,分析結果那種模式。但是到這邊偏向了數學模型,然而過去並沒有在這個方向上有什麼積累,自己探索的過程也走了許多彎路。

更糟糕的是,這邊的導師似乎沒有什麼學術追求,對教研室比較放羊不做太多指導,之前說過,我當時自控能力不太強,每每都是輪到組會發表之前才匆忙趕一些匯報內容,所以就蹉跎了好多時光。

現在看來,對於絕大部分理工科專業來說,數理基礎都是萬物之源。越基礎的東西越有遷移力,可惜當時我並沒有這份覺悟,甚至覺得那些基礎知識不夠前沿。見識短淺,只知道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上的東西。如果當時把基本功做紮實一點,就算之後進不了高校,找個金融崗「發財」也還有那麼點希望的。

所以,在這裡給學弟學妹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做好基本功,無論將來讀不讀博士。我們很難預測未來哪些東西會大火,專業這件事情很不好說,大家如果讀到博士那就是十年左右,這麼長的時間線還是很難預測的。

比如我高考那會兒,清華建築的分數最高,而電子,計算機的分數就比較中遊。然而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大家都知道,計算機的同志們早已站在風口,而建院畢業的朋友就相對辛苦了。所以風口在哪裡我們不好預測,但是打好基礎肯定是有助於抓住之後發生的機會的。

當時受困於這些問題,我每天上下求索卻也找不到方法,而這種狀態幾乎一直持續到畢業。這邊和國內大課題組的模式很不相同,每個導師都相對比較獨立,學生也其實得不到太多的指導。

和碩導的春風化雨很不一樣,這裡說句題外話,我現在覺得在某些情況下,國內的導師搶一作還是有那麼一點點道理的?因為國內的確有些情況下論文的idea是老師給的,學生只是去把他實現了。

然而到這邊,我這個心態用了好久才轉變過來。很遺憾,當心態轉變過來的時候已經有點晚了,後來就自然而然地延期了。很感謝父母的支持,讓我不用為了生活來源而操心,這就比很多延畢的同學強很多了,也正是這份支持讓我最終得以順利畢業。

俗話說窮則思變,看到別人都開始收尾畢業論文準備答辯而我一篇文章都沒有的時候,我也就放棄了原先非頂刊不發的激進想法(別笑)。

非常感謝當時一個中國人博後師兄,他帶著我發出了第一篇論文,雖然期刊的level不高,但是這給了我很大的激勵,在跟著師兄做事情的過程中也逐漸掌握了一些研究的技巧。

現在想來,其實大家的智商沒有那麼大的差別,我們很難比別人聰明多少,但是也請不要太自卑,我們也不比別人笨多少。如果別人一年能發五篇你只能發三篇,可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或者沒他聰明,但是如果別人一年發五篇你一篇都發不出來,問題就一定出現在方法論上,多看看別人的研究,多溝通,多反思,不要閉門造車,這很關鍵。

很多時候真的可能發生一語點醒夢中人的事情。所以給大家的第二個建議就是要保持好奇心,不要太執迷於自己的研究,更不要屏蔽別人的建議。我當時盲目地覺得自己的研究很厲害,方法完美無瑕,但其實是走進了死胡同,花費了多少個日夜多少次連著36甚至48個小時的實驗卻沒能換來令人喜悅的結果。但是其實如果早點和師兄溝通,多出去參加會議交流交流,心態放平尊重別人的成果,想來路也不會走得這麼坎坷。

除了自身的問題,選導師也是一個重中之重。這一點其實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很多朋友都被導師「坑過」。先談談我的導師,導師年近退休,人就比較佛系。在學術方面已經沒有什麼渴望,甚至志不在學經常去工業界social。

有時候一兩個月也沒法和老師談一次,組會更是有一個學期才開一次的情況。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論文寫完了導師能壓一年才給反饋,我在這個教研室的七年多見過只見過兩個按期畢業的同門,其他人都是延畢,只是時間長短不一。

大家出來讀博士,肯定是為了一個更好的發展,如果遇見了一個不靠譜的導師就是划不來了,如果遇見了就應該拿出止損的果斷而要每天以淚洗面怨天尤人。我當時一個師弟,清華的本科,就直接拿了碩士走人,現在在國內大廠享受福報,當時進去得早,到現在級別挺高了,年收入保守估計可能過百萬了。

另一個師弟家庭條件還不錯,來了一年發現這邊不對勁果斷轉去別的學院自費碩士,現在工作生活也是非常開心。而我應該是太理想主義,以為自己可以逆天改命,回國之後帶動國家學界發展,請不要笑,我當時畢竟只是一個沒怎麼接觸過社會的學生,之前的工作也只是每天兩點一線接觸什麼社會。

現在想想也就明白了其實如果跟錯了導師或者選錯的方向,大概率就是用青春去做一些試錯性研究,這個過程中積累的東西對個人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回國也只能爆笑祖國了。

如今我已經年過35,超出了很多學校的招聘年齡,本身也沒有什麼太好的成果。現在自然開始嘗試擁抱現實轉而以賺錢養家為人生首要任務。

兜兜轉轉之後在一個沒什麼名氣的高校找了一個帶編制的工位,回國之後要收拾好自己開始新的旅程。讀博有時候就是一場用青春做賭注的博弈,最後勝出的人其實並不多,只是很多人不願意自揭過往來勸退後來者。當然,我覺得人不應該放棄理想,只是建議大家在有理想的同時也先看清社會,搞清楚什麼樣的事情自己能做好,社會也需要,然後再去做。有時候做事情的快慢也不太重要,但是方向一定要選好。 祝大家都有一個好結局。

相關焦點

  • 從延畢的博士師兄師姐身上,我發現了這些原因?
    讀博士做科研還是需要學術天賦的,有學術天賦的學生做科研的效率和速度都比較高,而且做起研究來得心應手,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很快解決。而沒有學術天賦的學術讀博真的是很吃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卻得來百分之十的回報,這樣的人比比皆是。(2)沒有學術恆心和耐心。做學術需要恆心和耐心,需要你忍受寂寞和孤獨,獨自一人去摸索,這個過程是無比痛苦的。
  • 「博士延畢將影響個人信用」,國內讀博還靠譜嗎?
    內容如下:關於「博士生延畢」這個話題在網際網路上的的議論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以往各種議論的重點經常都是:博士生延畢的原因、正確應對延畢的措施等問題,就算有話題議論到延畢的後果,也只是談及對個人學業方面的影響,但是這次清華大學江小涓博士的發言則指出了博士生延畢所可能要承擔的社會性後果。
  • 實驗室總是會有一個延畢的人……
    若問讀研讀博的人們最怕什麼,延期畢業首當其衝。有人延畢後抑鬱失落,有人延畢後發奮圖強,有人延畢後破罐破摔,眾生百態,人生百相。那些延畢很久的人,他們都有怎樣的心路歷程呢?當年轉博時,前女友希望我和她一起碩士畢業工作,不要繼續讀博。她說,她不能等我到 30 歲,希望兩個人能一起奮鬥,在這陌生的城市有個屬於自己的小家。我思忖再三拒絕了,最後我們和平分手。我繼續讀博,前女友回到老家考上公務員,我們像兩條線,短暫地相交後永遠地各奔東西。
  • 圍城裡的「延畢」博士生們
    韓磊當時覺得只要自己踏踏實實跟著做實驗,順利畢業拿到博士學位就好了。沒想到,兩年後的自己也會面臨換導師的相似處境。2014年9月入學之後,韓磊基本都在上課,因為不要求去實驗室,和導師沒有交流。博一下學期,開始按照導師安排的課題做實驗,尋找一個蛋白的變構位點。這時候的韓磊覺得離畢業還長,時間充分,內心比較鬆懈。
  • 研究生延畢那些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女博士」本是花樣年華,光彩奪目,前程似錦,路途坦蕩,一路求學 20 餘載即將功成名就,本是父母的驕傲、國家的棟梁、人生的贏家,而為何年紀輕輕,在即將功成名就之時結束自己的生命?光芒的背後必是充滿著坎坷與困苦。據南大的某學生講,這位女博士今年是讀博第四年了,對於普博來說已算是延畢了。
  • 博士擴招學歷貶值,你還選擇讀博嗎?
    第一,擴招與否和你讀不讀博關係不大。 再怎麼擴招,名校和好專業一樣擠破頭,考博人數也是年年新高。我倒是覺得你思考讀不讀還不如思考要不要轉專業,考研或考博是一個轉行的最佳時機,從勸退專業到讀熱門專業,這當然是值得的。
  • 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決定讀博士那年我已經27歲了,研究生畢業已經兩年了,這個年紀對一個男生來說應該是結婚成家,步入事業發展的階段,但是我沒有。吳京在《戰狼》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我想說的是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博後悔一輩子。
  • 同樣是讀博,你和別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而讀博亦是如此,同樣是讀博,有的人發表多篇SCI/SSCI ,並順利畢業,找到理想的工作,最終名利雙收;有的人連一篇核心論文都沒發表,學術拖沓,延畢延畢再延畢,甚至拿不到學位證,最終一敗塗地。實例:我們導師課題組一共由8人組成,包括今年畢業的學長S和學姐H,今年延畢的學姐D,已經延畢2年的學長W和T,博三學長,博一學弟和本人。
  • 我站在十字路口東張西望|讀博or國企
    我的爸媽呢,一向覺得公務員是最務實的單位,而他們不太懂國企的工作性質,所以對我的這份工作並不太感冒,但是我自己知道這個OFFER對我的意義。那疫情好轉之後,我也有認真關注各種招聘信息,雖然已經手拿一個OFFER,但是那個崗位較偏,所以還是想再找找看,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崗位當然是最好。
  • 為了讀博被我辭掉的年薪20萬的工作,如今努力也找不到了
    本科畢業時我就在一個一線城市的壟斷國企工作,第一年的年薪10萬左右,到我辭職時已經快20萬了。工作很輕鬆,但絲毫沒有挑戰,年輕的我當時覺得呆在那種地方簡直是浪費自己的青春。那時正好遇到現在的老公,他在北京讀博,就追隨他來到北京,考上了一流的法學院讀研讀博。
  • 一篇感人的博士致謝觸動了我,讀不讀博到底該怎麼選擇?
    我先在醫院佔個坑,拿錢幹活,以後再伺機而動,有機會的話還可以邊工作邊讀博,這從戰略上來說對我是最好的選擇。事實證明這條路我選的挺對,工作幾年後我覺得自己臨床歷練足夠了,科研上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又踏上了博士求學的路,而且是帶薪讀博,醫院唯一的要求就是博士畢業後要繼續為醫院服務(當然是籤了合約的),既沒丟飯碗,也沒影響求學。
  • 為什麼有的人博士畢業後,不去國企工作,反而選擇去當大學老師?
    因為如今的競爭力越來越大了,如果不努力的提升自己,畢業想找一份好工作,確實是太難了。 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繼續求學,本科考研,研究生畢業再讀博士,博士畢業之後就能進入一家不錯的國企,或者是外企工作,這樣在外人看來可是非常好的選擇了。
  • 高校教師要不要辭職讀博?別,勸你三思!
    2019年考上了北京一所知名財經類院校的經濟學類博士,但是需要調檔案,學校規定檔案一走,人就辭職。本人今年34歲男,小孩馬上面臨上學,愛人工作較忙,不能接送孩子,老人倒是可以來幫忙,但是四年失去收入會面臨極大的經濟壓力,還有每月2400房貸需要還,目前住著學校提供的周轉房,老人不能給經濟上的支撐。
  • 博士研究生畢業難:沒有延期畢業的碩士,沒有按期畢業的博士?
    然而研究生這三年我過得很痛苦、壓抑,特別是從研二開始,每天活在延畢的恐懼中,而事實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工科女,我知道很難,一直以為通過努力我可以做好任何事,所以每天都一門心思撲在學業上,成了大齡剩女。25歲還一無所有的我該何去何從?我還會幸福起來嗎?各位知乎大神,請指條明路!」最近又到了每年高校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論文送審環節,網絡上又出現了各種因為論文不合格而遭遇延期的話題。從知乎上,這個乖乖女被延畢的情況來看,估計這件事如果不能及早解決,要得抑鬱症了。為什麼博士按時畢業這麼難?
  • 國內博士為何熱衷出國讀博?
    在國內讀個博士,這在普通人眼裡已經算是「學霸」了。可在上周末舉辦的2016博士生招生面試交流會上,記者發現,2000多名參會的研究生中,不少人本身已是博士生,他們打算博士讀到一半甚至是取得國內博士學位後,繼續出國讀博。
  • 我的博士延畢
    不知同學們看過那篇文章後,是否還保留著「成為科學家」的赤子之心。如果是的話,點個讚。只是讀博中難免遇到令人心焦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延畢,上面這篇文章也提到,這是個大概率事件。怎麼才能順利畢業呢?放心,只要完成了博士該完成的科研訓練,畢業就不是難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為同學們讀博指路。
  • 還記得他嗎?11歲上科大,15讀研,18讀博士,後來過得怎麼樣?
    還記得他嗎?11歲上科大,15讀研,18讀博士,後來過得怎麼樣?小小年紀就取得很大的成績,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就經常被當中是一個神童,小編今天也是要給大家接受這樣的一個神童,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他嗎?這是一位80年代的神童,也是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知道他,但是後來的人可能多他就比較陌生了,他就是謝彥波,11歲上科大,15讀研,18讀博士,後來過得怎麼樣?
  • 讀研或讀博後,當初的本科舍友都混的怎麼樣了?
    我還在讀博的路上。 @匿名用戶 本科時大家的選擇就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說也不太理解別人的選擇。五年過去了,我讀研讀博,她們有的工作平靜穩定,有的在大城市打拼,似乎大家離得越來越遠,但其實只不過是想證明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最好的。不管怎樣自己開心滿足就好。
  • 延畢博士生,以這種方式順利畢業!這是底線嗎?
    除了他之外,又有多少早已滿足畢業要求,卻被導師攔在門下的研究生們,正在默默承受著不屬於自己的過失而導致的延畢生涯呢?四年學制,是國內各大高校培養博士研究生的主流趨勢,但經歷半年至一年的延畢經歷,對於博士生群體而言仍較為常見。
  • 30歲北京在編行政人員,985大學博士已錄取,有必要辭職讀博嗎?
    2019年7月12日,有個朋友在小西的文章評論留言:30歲北京專科在編行政人員,985學校博士錄取,該專業博士數量少,要辭職讀博嗎?最終她選擇脫產讀博,錄取她的專業和題主的性質有點類似,屬於"博士數量少"。但是,在她2018年畢業後,曾有去長沙幾所高校求職,結果不是很理想。"博士數量少"有可能意味著需求也少。最終,她選擇了1所大學先走"師資博士後"渠道,調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力爭博士後出站時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