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圖為滿族畫家赫鼎洪先生的作品。本文為吳慶文老師所寫關東滿族傳統飲食裡的學問系列文章之一。
關東滿族傳統飲食裡的學問之——檢驗標準
吳慶文
我們前面洋洋灑灑說了那麼多,不免會引起一些議論,會有人說是不是過於誇張、過於自信甚至自賦啊,誰不說自己的東西好啊。無論爭議如何,總得有個事實根據。為此列出三個標準做為檢驗的尺度。一是身材,二是面相,三是健康水平。
事實表明,以關東滿族為主體的東北飲食習俗使得這一地域人群在身材、相貌、健康水平上都有著明顯特點。
從身材上看,男性以魁偉、健碩、標緻見長,女性則以身高、豐滿、膚白、整潔、圓潤、美麗而聞名。無論身材高矮,上下身與頭部比例大多數都較接近黃金分割尺寸,上身長下身短以及頭部與上身比例失調人群比例比較低。
雙肩寬平,胸腹圓厚,皮下組織充實,給人以豐滿健碩之感,極少有明顯的柳肩人群。在講話音質音色上既有堂音也有嗓音和鼻音,給人以立體聲的感覺。
在相貌上,關東滿族人群以圓潤的長方臉為主流,額頭(方言稱beilou)平展,額頭兩側(太陽穴)豐滿而厚實,眼角開放而擴展,鼻梁高而平直,鼻孔偏細而衝下(不露孔),嘴唇薄而嘴角微凹,上下牙齒対杖(不裡出外進、傾斜或前攝),下頦圓潤充實;舌頭偏薄而舌尖銳利,語言表達時,可以快速靈巧伸卷,發出的音節表現出明顯的兒話音。
膚色上,北方人膚色差異比較大,除大部分中間膚色以外,白的特別白,尤其女性更加明顯,白的白得微粉而晶瑩剔透,如無暇碧玉一般。而黑的又特別的黑,黑如黑土甚至紫黑,這兩者各約佔五分之一左右,兩者之間人群為大多數,為五分之三左右,為微粉偏白膚色。
行走姿態表現挺胸闊步,步履穩健而富有彈性,在江南街面上,從姿態上遠遠即可便認出東北人的特點。
在部隊的一次閒聊時,一位曾到哈爾濱接兵的江南籍幹部對我說「老吳,我發現你們那裡的人怎麼一個是一個的呢」。話音一落引得周圍一片哄然大笑。有人說哪兒人不都一個是一個的嘛,難道還有連在一起的嗎。他說:不是,他們那兒不一樣,具體我也說不清楚。我接過來說:是的,我知道你的意思,用我們東北話講就是比較整壯方正,男女平均身高都要高一些,男的標緻,帥氣、女的膚白整潔、嬈窕漂亮,看起來比較順眼是不是?他答:是的是的,走進人群裡好像進入樹林一樣,看起來比較舒服。這番對話雖然是閒談,但反映了他眼中南北方人身材和相貌上的差異。
相比之下,黃河流域人群身材上雖然與東北相近,但柳肩人群、上身長下身短的比例明顯偏高。額角和腮部稜角明顯,故顯現明顯的國字形相貌,下遊流域人群則在此基礎上,有相當比例人群額頭前突,額側(太陽穴)扁平,後腦明顯後突,被關東人藐稱為前出琅琊(古建築前伸的房簷)後出紹,三扁四不圓的南北頭。說話膛音弱於鼻音,尤其黃河上遊流域人群語言表達猶如捏住鼻子講話,被形容為囊吃鼻子的感覺。
當跨過江南逐步向南,身材、相貌更加明顯,身材矮小、偏瘦、柳肩人群明顯增加。
相貌上,臉型總體上偏短,額頭和後腦突出明顯,顴骨顯著外張,額側(太陽穴)和腮部明顯乾癟塌陷,如果沿兩側顴骨間劃一條橫線,用幾何圖形顯示的話,面部輪廓呈現明顯的上下兩頭尖、中間寬的菱形特徵。我曾就此現象諮詢過專事營養保健醫生,被解讀為氣候(氣候越熱地區,皮下脂肪越薄,反之則相反)、軟食過多(長久不用力咀嚼,腮部和所聯動的太陽穴肌肉萎縮退化)和營養成份不足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外眼角下拉,鼻梁短而段梁、鼻頭寬、鼻孔大而前攝(露孔);
牙齒前攝,嘴唇厚而前撅,舌厚而舌尖偏圓,說起話來難以靈巧打卷和屈伸,故表達出的語言生硬笨拙,沒有一點兒可以用舌尖挑出的小字眼兒和兒話音,如「一點兒」稱「一點」,「小孩兒」稱「小還」,「等一會兒」稱「等一匯」,「鞋子」稱「哈子」等;像北方的「繞口令」口技,他(她)們則完全無法做到。
嗓音強於堂音,音質音色發扁尖細,立體聲微弱,猶如僅從喉嚨和口腔發出一樣。
小頭麂臉、小鼻子疙瘩眼兒是他(她)們相當一部分人的基本特徵,雖然不能百分之百都是如此,但比例明顯偏高。
膚色上,絕大多數呈現的是明顯的黃皮膚,白不是太白,黑也不是太黑,即使白也不是晶瑩剔透的白,而是微黃中淺白,用我們土話描述叫黃白鏡子,猶如表面塗上薄薄一層麵粉一般。
這些相當明顯的形象特徵令南北方人都各有明顯的感覺,無論黃河流域還是江南,凡是初闖關東人群,還是南下的東北群體,相互在視覺上一眼便能識別出來。
本世紀初葉,網上曾出現關於哪裡最出美女的熱議,很多城市網友都為本地爭當美女聖地而積極參與,爭論得很是激烈,有些地方小報也參與其中,爭論來爭論去,哈爾濱戰勝重慶獲得第一名,究其原因和理論根據是「旱地出美女」。
2010年的一天,我在公園散步,被當地小報記者拉去參加舉辦的臨時沙龍,在議論中,我提出「旱地出美女」的理論根據不足,因為西北的黃土高原是最乾旱地區,理應是盛產美女的地方,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我提出飲食結構影響人口質量的看法,根據是從醫學和應用進化論角度看,飲食均衡可以使基因編碼功能增強,組合更加趨於平衡合理,從而影響人的生長發育、進化和健康水平,當即得到大家認同。
一位在黑龍江全境駐防近20年的浙江籍老兵和一位在大連參軍並先後輪防東北多地後又調防到寧波20年的山東籍老先生都表述,東北人的整體素質要比南方高,如果要用蘇杭標緻一點就算美女的標準,東北尤其黑龍江美女要比江南高出10倍以上。雖然不免有些誇張,但反映了他們有鮮明的切身感受。我通過南北方多年當兵、出差、留居、旅遊等經歷和細心考證,高出三五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不用說在哈爾濱,僅站在周邊縣市街頭瀏覽,一天就可見到不下十個甚至幾十個十分出眾的美豔佳麗。
然而,無論闖關東人群還是東北南下人群,當紮根並鄉隨俗以後五年以後,他(她)們在當地所生的三代甚至二代無論身材、相貌、健康水平,還是語言表達音質音色上都會明顯變異,絕大多數甚至一點兒也看不出來先祖前輩那些原始的基因元素。這樣的實例僅在身邊就數不勝數,這就是氣候決定食材,食材影響生物進化的結果,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本文之所以在飲食定義上總是限定在以關東滿族為基點的出發點所在。
健康水平
關於健康水平用幾個實例來表述。
一是在部隊,一次率一個保障組去外地執行任務後乘安—2飛機返回部隊,由於飛機速度慢、高度低,受氣流影響比較大,上下漂移、顛簸很厲害,起飛之初,我光顧貼近駕駛艙瀏覽風景了,當回身時忽然發現其他5位關內和江南籍官兵有的暈機臉色蠟黃,有的蹲在地上嘔吐不止,飛機著陸後都如同醉漢一樣,連站都站不起來了。
二是我所在部隊是集科研、試飛、培訓一體的高精尖技術攻尖基地,在一百多位空勤人員中,飛來飛去到最後能飛到停飛年齡的,東北籍人員比例越來越高,在當時5個師級空勤領導中就有2位是滿族人。
在航天事業中,截至目前7男2女9個已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中,東北佔4個,其中還有一位是滿族,可見身體素質上的差別。
三是六十年代初,領導人在一次出訪中,短暫小息之際看看飛行人員,當得知執行任務的四位飛行員有兩位來自黑龍江雙城而且都是滿族時說,你們雙城對國家有特殊貢獻那,過去出官員(清代大臣級以上雙城籍官員107位),現在出飛行員,對空軍建設有大貢獻那。
由此使我聯想到,回顧歷史,無論900年前的金代女真族,還是近代的清朝滿洲族,在興起與武裝擴疆過程中,不乏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案例,除聰明的智慧和善於運籌以外,沒有強健的體魄做支撐,要實現常年長途奔襲,遠離故土和野外作戰並取得一個個戰役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在一個個具體攻堅戰中,除上層大將具有高超的武藝以外,兵士們以一抵三、以一抵五的體魄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那麼,強健的體魄從何而來?無非就是氣候、水土和飲食習俗這三大基本要素所至,因此可以說,飲食習俗與優良的身體素質是密不可分的重要關係。
其它還有很多很多,由於篇幅所限,就不羅列更多了。
綜前所述,先祖前輩們限於時代和環境的局限,直到我們這一代,滿天下人都一直以解決饑飽延續生存為目的,並沒有當今這樣明確的保健意識和高端美好的概念,我們的這些提法說法,幾乎都是用現代的理念解讀升華歷史事實。在一些人看來不免有些牽強附會、生硬拔高之嫌,這都可以理解,但是,就看我們是否承認我們的先祖前輩已經做出來的已經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我們用現實的手法在理論上加以歸納整理,使其成為成型和規範的文化成果,僅此而已。
正像領導人對長徵的評價一樣,什麼長徵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為北上抗日啊,這些美好的評價都是後來依據事實人為升華拔高而已。包括八大菜系的特色風格,也是後來被文化人歸納總結出來的。歷史上絕大多數事件也概為如此。
這樣的實例很多,我在部隊時有一次搞比武,其中一項是掛副油箱,一個副油箱長3米多,粗1米,重30多公斤,要掛在高度只有1米高的機翼底下,要半蹲著搬到機翼下面再掛上,非常累,奪得前三名的全是雙城的。
現在不提倡打架,現在民間一般流傳也說東北人能打。進關裡,就知道說東北人厲害,就是關裡練過武術的,一聽說是東北人,也不敢惹。
想想歷史上,金朝和大清軍隊進關打仗廝殺,也是非常歷史,勢不可擋,一掃一大片。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