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是滿族人發明的嗎?

2021-02-19 Acquired

▍左側題字寫道:「gūsin jakūn se de niruha. Deo Canghai arahangge.」,意為「畫於三十八歲。弟常海(音)題。」


作者:鄭子寧

轉自:大象公會 (ID:idxgh2013)



據說北京話是受滿語影響的滿化漢語,這是真的嗎?北京話和東北話為什麼接近?北京話和河北方言的區別是怎麼形成的?南方人是如何參與北京話的形成的?

文|鄭子寧 Hasuran

北京話到底從何而來?近日,老舍青年時期在英國的一段錄音公布,其口音與現在的京腔相差無幾。同為滿人,早已流傳的溥儀錄音也和北京話極為相似。這些音像資料似乎佐證了一個流傳於網際網路多年的說法——北京話就是滿人說的漢語,是漢語滿化的結果。

北京話是東北話的後代?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中國各地方言中東北方言和北京話最為接近。有沒有可能是滿人入關後把東北話帶到了北京?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當時滿族人說的是什麼語言。清代早期,滿族上層無論公私場合都是使用滿語的——直到順治,滿語在當時北京滿人的生活中還是佔據了主要地位。當時出版的《三國演義》,除人名、地名外,全書無一漢字。幾乎同一時期的多爾袞像,畫上的題字也只用滿文,不像後來都是滿漢雙語。

▍順治滿文本《三國演義》書影

到了雍正年間,定居北京的滿人漢語水平越來越好,滿族大臣和平民在私人場合使用的語言才開始變得複雜,出現漢化跡象。從雍正八年舞格壽平的《清文啟蒙》一書就可看出,當時甚至有一些年輕旗人滿語說得磕磕絆絆,或者乾脆不識字。另外,與順治朝的內府刻本相比,雍正時期出版的《三國演義》也變成了滿漢雙語。

滿漢合璧《三國演義》書影,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滿族人語言變化的清晰軌跡,至少說明滿人入關前說的並不是東北話,北京話自然也不可能是東北話的變體。但為何二者如此接近?因為東北話才是北京話的直系後代——現代絕大部分東北地區的居民是闖關東的山東、河北移民後代,就算是東北地區的滿族也多為從北京回遷祖地。方言的形成和分化需要時間。新移民地區往往趨向於使用當時的標準語作為不同地區移民之間互相溝通的工具。明清時期大量移民進入西南地區後,以當時的南京話為基礎的南方官話是他們主要的交流工具,最終形成了中國範圍最大、人口最多、內部一致度也最高的方言區——西南官話區。

▍沐英像。明初朱元璋派軍平定雲南後,向雲南輸入大量漢人,軍中將領沐英留滇鎮守。明初至明末,雲南人口增加了一百多萬

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西南各地的方言也在逐漸分化。一些分化甚至現在還在進行中——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成都話的an讀法和重慶話基本一致,但是現在成都人往往會讀成ae。其他國家這種情形也很常見。17世紀法國殖民魁北克後不久,訪問魁北克的法國人就對當地法語大加褒揚——其標準化和統一程度與當時法國本土方言蕪雜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但經過漫長分化,魁北克法語演化出諸多特徵,今天的法國人不但不會讚揚,還給帶有濃厚魁北克腔的法語起了個專門的貶稱joual。英國於19世紀中期殖民紐西蘭,之後來訪問的英國人同樣留下讚揚紐西蘭人說話文雅、有教養的記錄,但20世紀後紐西蘭口音也淪為了「錯誤頻繁」的村夫話。

▍19世紀後期,在紐西蘭的英國人

東北不同地區方言接近北京話的程度也反映出東北話是北京話的移植——南部靠近北京的地方如遼西地區由於移民歷史早,有足夠時間分化,當地方言就和北京差別較大;而離北京最遠的黑龍江基本是20世紀才開始開發,黑龍江人說得就更像北京話。

北京話的由來

不過,即便排除了受東北話影響的可能,支持北京話為滿式漢語觀點的人也提供了別的證據——一是北京話不具備入聲,二是北京話有多數南方方言所沒有的翹舌音。但這兩條證據同樣不能成立。早在宋朝,入聲就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消亡。至遲在元朝口語中,北京所在的大河北地區入聲頂多只是微弱的緊喉,而到了明朝末年,北京話幾乎可以肯定不存在入聲——《弘覺忞禪師北遊集》一書中記載,順治帝曾專門提到過「北京說話獨遺入聲韻。」

▍順治好讀書,《順治實錄》曾記載順治帝喜歡讀書,讀到了翻譯跟不上的程度

滿語和入聲的消失更是難有關係——滿語中並不缺乏類似古漢語入聲的音節,如tob(正)、bithe(書)、cik(忽然)。至於翹舌音,其實也並非拜滿語所賜。雖然現代南方方言很多都沒有翹舌音,但在不少地方,翹舌消失的都非常晚——根據西方傳教士和中國早期方言調查的記錄,一百多年前,說官話的成都,說吳語的蘇州、無錫,說湘語的長沙,說客家話的梅縣,說粵語的廣州都有翹舌音。至今香港人名地名的拼寫仍然保留了平翹的對立(如「錫」sek/「石」shek)。

▍陸基所著《注音符號·蘇州同音常用字彙》中反映的蘇州話聲母系統有翹舌音。來源:維基百科

更重要的是,滿文實際上是相當不適應轉寫漢語的翹舌音的——由於用原有字母轉寫翹舌音有困難,滿文甚至專門製造了字母專門用來轉譯漢語的zhi chi。不過,生活在北京的河北人都會發現,與周圍的河北方言比起來,北京話確實相對特殊,這些不同有沒有可能是受了滿語的影響?恰恰相反,北京話的特殊主要是受到南方影響。宋元以後,中國官話分為南北兩支。南支以當時的南京地區為基準,而北支則脫胎於大河北地區的方言。這兩支官話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對某些入聲韻和翹舌的分派上。大河北地區的方言把不少收-k的入聲字讀成複元音,如「客」韻母為iai,「黑」韻母為ei,「剝」韻母為ao,「削」的韻母是iao。而南方地區的官話則保留入聲,並且韻母為單元音,如以上幾個字在南系官話中分別讀eh、eh、oh、ioh。


▍發音指南

南北的官話都具有翹舌音,但是分派規則不盡相同。總體而言,有些北支官話讀翹舌音的字南支讀平舌,如「色」、「生」、「初」、「擇」、「責」、「森」、「所」、「曬」、「鄒」等字,北支官話為翹舌,南支為平舌。可以看出,北京話總體仍符合大河北地區的北支官話徵,但「色」、「擇」、「森」等字的讀音又類似南支,而且越是書面用字就越容易體現南方特徵。甚至某些字北京話還有兩個讀法,口語是北支讀音,書面語則使用南支讀音,如「色子」中的「色」北京說shai,但是「顏色」這樣的書面詞就是se。「擇菜」裡的「擇」是zhai,「選擇」的「擇」就是ze。最有意思的是「剝削」,「剝」和「削」單用作動詞分別是bao、xiao,組合到一起變成書面詞就成了bo xue。以上來自南支的讀法,在大河北其他地區使用得都不如北京頻繁,如河北樂亭本地「樂」讀lao,並沒有北京話中來自南方的lo>le的讀法。河北有些地方甚至還會把「郭」讀成guao。


▍中國北方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漢族曲藝鼓書鼓曲 —— 樂亭大鼓

作為大河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北京話為何有這麼多南方音?這主要是受到讀書人的影響——明清兩代,北京雖地處華北平原北端,但和大河北其他地區交流有限,引領語言風尚的主要是通過運河北上的南方士人,尤以江南人為主。江南地區流行的官話屬於南系,這些來自江南的讀書人在教學、交流中把大量南方的讀音輸入北京官話的讀書音中,並且逐漸滲入口語。而大河北其他地區並沒有受到江南士人的影響,南方讀音自然就少很多。這種影響的痕跡今天還能看到——老北京人把麻雀叫做「家雀」,「雀」讀qiao。「客」在「來客」當中尚有qie(來自早期kiai)的讀法。但這些大河北地區本來的舊讀今天使用範圍已經越來越窄,逐漸被南方來的que(來自早期cio)和ke所代替。南方音最終競爭失敗的也有,主要出現在常用的口語詞中,如「白」的讀書音bo(來自早期be)逐漸消亡了。


▍流行於網絡的北京話發音教程

南方士人的影響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明清北京本地讀書人讀書時甚至要恢復口語中已不存在的入聲。民國早期北京人王璞的《國音京音對照表》中明確記載了北京讀書應該有入聲,出身北京書香世家的葉嘉瑩吟詩時也強調要讀出入聲。清朝滿族人學習漢語時,理論上的標準也正是這種讀書音。清代滿漢對音的書籍有不少,再加上滿文是拼音文字,用字母拼寫,所以從一些書籍、滿文奏摺上漢語名字的拼寫讀音以及北京故宮等地的部分匾額,可以推知當時官話讀書音的大致發音。


▍國音京音對照表前編

比如「交泰殿」匾額上的滿文即為漢字音譯,讀音類似「giao tai dian」;根據《御製增訂清文鑑》中,滿文字母對漢字的標音,「略」字讀luo,「鞋」字讀「hiai」;根據奏摺以及宗譜,可知廢太子胤礽二字的滿文記音類似於「yin cheng」等等。這與當代的北京音以及東北話都有一定差別,更接近傳統的北京讀書音。實際上,即便滿人不入關,北京話也不會與現在的版本有太大區別。明萬曆三十四年,北京人徐孝編寫了一本專門描寫當時北京話的韻書《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詳細反映了明朝後期北京話的特點。根據這本書,明後期的北京話和今天已相當接近。其系統性的區別只在於當時的北京話尚能分尖團(精zing京ging),能分iai韻(蟹鞋客)和ie韻(寫謝邪),e、o的對立尚且完整(即能分「學」/「穴」、「核」/「合」),而南方讀音當時也早已侵入北京。因此,北京話其實是受到南方官話深度影響的北方官話,經常抱怨滿人汙染北京話的南方人,才是北京方言島真正的殖民者。

相關焦點

  • 普通話和滿語有關係嗎?現代北京腔是不是清朝滿族人的漢語口音?
    都知道,是普通話——一種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語言。但網上一直也流傳這麼一種說法——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口音,其實是源於清代滿族人說的不標準的漢語,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
  • 汪小菲大S東北話互懟,大S說出老家竟是山東?
    今日,真人秀節目《幸福三重奏》的片段在網上引發不少熱度,其中嘉賓汪小菲和大S用東北話互懟,好不幽默。而大S一句:我是山東的。引發不少網友好感,這一家人真的是很會圈粉了!這對夫妻真的很幸福嗎?還是只是給外界的印象?在真人秀《幸福三重奏》裡似乎找到了答案。今日走紅的片段發生在節目中,大S一家和福原愛一家在庭院裡小聚。
  • 十幾萬的滿族人,是如何徵服強大的明朝
    剛剛起家的滿族人,在明朝眼中只不過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民族,對於明朝人來看,這些滿族人還不如蒙古人有威脅。但就是這樣不起眼的小民族,居然完成了滅掉明朝,建立一個時間長達兩百多年封建王朝的這樣在外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的壯舉。
  • 滿族人不吃狗肉,回族人不吃豬肉,漢族人不吃什麼你們知道嗎?
    滿族人不吃狗肉,回族人不吃豬肉,漢族人不吃什麼你們知道嗎?眾所周知,我國有56個民族,我國每個民族相處得都十分融洽。可能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就是那滿族人是不吃狗肉的,而且回族人不吃豬肉,那你們對於漢族人不吃什麼你們知道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習俗跟我國漢族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就包括飲食方面的習俗。我們都知道回族是不吃豬肉的,而且回族人開的餐廳都會寫明自己是清真,不給飲酒和吃豬肉。回族人只吃牛肉和羊肉,而豬肉可是經常出現在我們漢族人的餐桌上的。
  • 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上千萬的滿族人,那為什麼滿語就迅速...
    滿族人竟然不會滿語? 每一個人最初接觸到的語言就是土生土長的母語,這是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滿語也不例外。 雍正曾推行官話改革,基本上就是說北京話, 東南一帶說不好官話的人甚至不允許參加科考 。雍正本人也精通漢語,據說只有在罵人時候才說滿語。 到了乾隆時期,雍正的這項命令被廢除。
  • 比較最好的北京話|臺北|北京人_鳳凰讀書
    這是流氓打架說的話,現在也被當成了北京話的特色。這些題目承繼了不少影視劇對北京話的塑造。在他們眼裡,北京話是輕佻的、滿不在乎的、無所謂的、含混的,進而北京人也是這樣的。一些北京人也這麼理解北京話,仿佛不作出一份玩兒鬧樣,就不算會說北京話。可以說現在北京話被刻意地俗化了、痞化了。大家可以找1965年老舍訪日講話的錄音聽聽,是怎樣的松爽、優雅、散淡,這才是北京話的樣子。
  • 俄國間諜筆下新疆滿族:滿族人都說滿語
    在徵服準噶爾的滿族將領兆惠和富德的軍隊中,有很多滿族人,因此,當一百五十萬的準噶爾人被消滅而使可居住的地方大大增加時,滿族人便佔據了其中最好的地方,主要是伊犁地區,的確,比較說來,這裡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好的地方。然後,清朝政府又不止一次地把滿族人前往該地,所以遷移到中國西部地區的滿族人的總數已經相當可觀。目前,滿族人大部分居住在靠近俄國邊界的伊犁地區。
  • 滿族人為什麼不戴狗皮帽子?
    滿族人進關也好幾百年了,比如杭州的旗營和成都滿城的滿族都一直謹遵著一條禁忌,就是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有人說,滿族人這種心理是長期以來在狩獵的過程中形成的,因為狗確實是獵人最忠實的好幫手。這種說法似乎也有幾分道理,但是以狩獵為生的民族很多,滿族人如此做法應該另有機緣。
  • 關曉彤和那英原來都是滿族人?可沒想到真正的大佬卻是吳京
    除此之外,我們娛樂圈還有很多明星都是滿族人,而他們也是我們已經非常熟悉的明星了,但是他們來自哪個民族卻少有人知。其中第一位就是關曉彤,她作為一位童星出道,並且帶給我們很多優秀的作品,其中在前段時間熱播的《二十不惑》當中,她的表現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
  • 于謙說滿族人規矩大,給長輩請安得請一圈,謝楠慶幸不用給婆婆請
    于謙說滿族人規矩大,給長輩請安得請一圈,謝楠慶幸不用給婆婆請娛樂圈裡有很多八旗子弟的後代,像于謙和吳京都是八旗後代。于謙有一次做客謝楠的節目,在節目中謙哥坦言:我姥姥也是滿族人,她是鑲黃旗的,那個規矩可太大了。比如說早上起來的時候,得跟身邊的所有的長輩們請安,從爸爸到媽媽再到身邊所有的長輩,得問一圈。謝楠一臉驚訝,並表示非常慶幸,不用給婆婆請安。因為吳京他們家也是滿族人,他們家是正白旗。然後于謙還跟謝楠打趣,那吳京是不是每天早上還得給你請安呢?
  • 滿族用漢姓對照表改姓氏,滿族人為什麼要改漢姓?
    清朝滅亡之後,包括清朝皇室在內的絕大多數滿族人走上了「更名改姓」之路,特別是在更改姓氏方面,滿族人把滿族姓氏改成了漢族姓氏。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年滿族人更改姓氏幾種常見的類型。1、用滿族姓氏的諧音來取漢姓。
  • 過去東北滿族人用什麼計量?
    東北滿族人用什麼計量? 滿族人家中都有一根尺杆子,長度五尺三寸,五尺有課度三寸是把手。平時掛於炕頭牆上晾手巾用。據說是老罕王找人參撥草用的鎖龍杆子。民間紀念刻上尺寸成了尺杆子,丈量時一桿五尺兩桿一丈用起來很方便。
  • 剪兒走,心兒動,血腸紅,大肉白…跟著童謠一起尋找滿族人的年味兒!
    當然最喜歡的還是具有滿族當地特色的產品 滿族人非常喜歡吃蜂蜜,因為新賓的山林覆蓋率高,因此最早採蜜曾經是滿族人重要的生產活動。後來,滿族人學會養蜂,八旗裡便有了專業從事養蜂的「蜜戶」,從此開始了甜蜜的事業。濃稠而透明的閃動著光澤的橘黃色液體,慢慢的落下,過年買蜂蜜回家也預示著來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 清朝剛滅亡,為什麼滿族人趕緊改成漢姓?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為清朝的滅亡,滿族人再也無法抬起他們曾經高傲的頭顱,很多滿清貴族將滿族姓氏改成漢族姓氏,甚至否認曾經令他們引以為傲的出身,承認自己是漢人。那為什麼滿族人改掉姓氏,否認出身呢?因此民眾狠狠打擊滿族人,令他們不得不改掉姓氏,謹慎生活。孫先生也曾發起「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其中韃虜就是侵犯中原入關的滿族人。
  • 姑侄倆共侍一夫,還同在一個宮殿裡生活,滿族人對此怎麼看?
    在清朝時候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皇太極當上皇帝之後,竟然讓姑侄倆共侍一夫,並且都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這對於漢族人來說,肯定是難以接受的,那麼,滿族人對此是怎麼看的呢?他們可以接受姑侄倆共侍一夫嗎?這種做法從現代社會的道德理念上來說是否有失偏頗呢?你怎麼看?
  • 滿族人年夜飯中這道菜,曾是帝王用來祭祀的「如意菜」,好吃不膩
    我國是一個多元化的國家,共計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風俗都不一樣,那麼滿族人的過年風俗是什麼呢?除夕下午,每家都家裡擺供、祭祖。供擺恭,祭祖後,就快吃年飯啦,年飯是滿族人年最為講究和最豐盛的一頓飯食,吃飯時,全家人不論大小,都圍坐在大大的飯桌前,對桌上的每一樣的菜餚都下筷子吃一口,無論女老少,都要象徵性的喝一點兒酒。餐桌上的菜很多但你知道滿族人年夜飯必吃的一道菜是什麼嗎?趕緊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這道菜叫白肉血腸,其全稱應該是「酸菜燉白肉血腸」。
  • 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族人,為何不推崇滿語?其實是不會
    導語:清朝的皇帝都是滿族人,為何不推崇滿語?其實是小氣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本期的老喬談歷史,在歷史中,有不少的時期是少數民族統治天下的案例,在這期間有時間長的也有時間短的,清朝就是時間比較長的一個朝代。
  • 北京話罵人不帶髒字,如果不懂挨罵了你都不知道!
    罵人不帶髒字兒,北京話叫吃棗不吐核兒。小的時候,聽胡同裡的老北京人吵架拌嘴,北京土話也叫「罵街」。把人損得快沒臉見人了,卻不帶一個髒字,您不得不佩服這些老北京人的「語言功夫」。著名學者粱實秋先生是老北京人,他曾在一篇講北京話罵人的文章裡說:「罵人要罵得微妙含蓄,你罵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覺得是罵,等到想過一遍,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面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這才是罵人的上乘。」北京人拿話損人,大概就能起到這種臉色三變的作用,北京土話裡的「損人」,也叫「糟改人」。糟改人的話,用北京土話說叫「片兒湯話」。
  • 曾建立清朝的滿族人,有哪些歷史淵源?他們的特色習俗是什麼?
    滿族人從肅慎時期臣服於中原政權,再到滿族時期經過多次大戰之後入主中原,這其中已經歷經了至少4000多年歷史。1.肅慎起源於遠古時期因為滿族人祖先肅慎人早在舜、禹時代,就已經與中原地區形成了藩屬關係。舜帝時「息慎氏朝,貢弓矢」,在古代歷史中肅慎又稱為「息慎」、「稷慎」。
  • 你以為北京話就是加個兒化音?太天真了
    北京話,真不是少數民族發明的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北京話和普通話的都是怎麼產生的。網際網路上總有說法認為「北京話是受到滿語/蒙古語深刻影響而產生的語言」,比如兒化音和各種翹舌音(zh、ch、sh)都是原本漢語中沒有,而受滿語甚至蒙語影響才產生的。甚至還有說法稱,北京話裡有許多希伯來語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