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有沒有羨慕過別人家的孩子聰明伶俐成績好,或是埋怨自己的孩子智力差,遺傳了他爸(或媽),甚至悲哀地懷疑是因為自己太笨,沒有生出聰明孩子呢?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父親寫書證明,天才並非天生,而是和早期教育相關。哈佛大學珍藏的這本書為後人開啟了早期教育的先河,這本書就是《卡爾·威特的教育》。
現在的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過,仍有很多人認為每個人先天稟賦不同。本書作者也認為:人的先天稟賦的確有差別,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他認為,稟賦100分的孩子,如果沒有接受早期教育,未必拼得過稟賦80分的孩子。早期教育雖然不能讓50分的孩子達到100分,但是至少可以達到80分,這同樣是成功的教育。
最令人遺憾的是,那些本可以達到100分的孩子,由於沒有實施任何早期教育,可能連50分都達不到,天賦的一半都沒能發揮出來。
現在,可以用科學的方法測試出人們的智商 。大多數人都是中等智商,智商超高像愛因斯坦、特斯拉那樣的人,全世界不超過百人。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的主人公小卡爾·威特,在19世紀的德國,是少年成名的天才,他八九歲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 、希臘語、英語這六種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化學、數學等多門學科。
卡爾·威特九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與那些過早失去後勁的神童不同,卡爾·威特一生都在德國著名大學裡教課。他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一直講到1883年逝世為止。他的父親在卡爾·威特18歲時,把對他實施的教育方法寫成了書 。
這樣的天才,1800年出生時,卻被認為是個有些痴呆的嬰兒。他的父親老卡爾·維特是一位鄉村牧師,在52歲才擁有這個孩子。
小卡爾一生下來就狀況不良,四肢抽搐、呼吸急促。雖然父親不願意承認,但這個孩子明顯先天不足。嬰兒時期的卡爾維特反應相當遲鈍,顯得極為痴呆。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嫌棄他,而是用心培育。
(二)
寫於1818的這本育兒書,屬於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書裡的很多方法對我們現在的年輕父母仍有借鑑意義。這些方法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孩子生下來那天到五六歲時的教育最關鍵,即在孩子智力曙光初現時就開始教育。錯過了這個關鍵時間段,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2、孩子六歲之前,父母親尤其是母親必須親自養育 。可以僱保姆,但只能是輔助作用,尤其是不能完全扔給別人,自己撒手不管。
文中舉例說明:有一對受過良好教育的夫婦,在孩子五歲之前把孩子交給女管家。等他們週遊世界回來後,孩子已經把他們當成了陌生人,只認女管家為母親。
這對夫婦沒有意識自己的錯誤 ,反而因為兒子不聽從管教,在憤怒之下把女管家趕走,導致孩子鬱鬱寡歡 。孩子和他們一點都不親近,怎麼可能聽從他們的管教?孩子十幾歲後多次離家出走,終成無法挽回的失敗教育 。
3、反對催逼式教育。有一個孩子長期被父親逼迫學習,他的父親反對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體育、遊戲、對大自然的探索對他來說無足輕重。
結果,這位被預言會成為世界級數學家的孩子,考上研究生院一年後,先對數學後對法律都失去了興趣 。早終成了普通辦事員。
4、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不要弄壞孩子的胃口。保證作息規律,讓孩子擁有健康體格和健康的心情 。
5、訓練五官,刺激大腦發育 :
母親做胎教為孩子唱歌 ;出生第六周開始,父親每天給孩子朗讀詩歌 ;用紅橙黃綠青藍紫色的髮帶,拴到發出七個音階的小鐘上,敲給孩子聽,訓練孩子形成音樂和顏色觀念;給孩子品嘗味道等等。
6、孩子半個月大時,就開始向他灌輸詞彙 ,大一點教他認物,講故事。講故事有技巧:請聽下回分解式或者角色扮演、表演故事內容。
7、喚起孩子強烈的識字欲望後,才開始教他識字 。比如給孩子買兒童書,並告訴他這些故事非常有趣,但是爸媽沒時間講給他,如果他自己識字,就能讀懂了。
8、帶孩子見世面,週遊四方 。
9、教給孩子禮貌和同情心 。
10、用遊戲的方法培養孩子真正熱愛的、廣泛的興趣 。
(三)
現代人對於胎教、早期教育有了一定的共識,不過對於音樂、體育、藝術的重要性,以及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都不夠重視。反而把太多的心力用在了學習成績上。
上中學之前,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指標的教育方法是絕對錯誤的 。尤其是閱讀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就像老卡爾·維特做的那樣,從零歲開始培養才萬無一失。
音樂 、體育、 美術等這類有利於身心愉悅的藝術類特長,同樣不可或缺。頂級的科學家大都熱愛音樂,而且音樂確實有助於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所以才會有胎教音樂這種東西。
我兒子在我肚子裡時,常常聽見我給他唱的歌, 還會聽到 《獻給愛麗絲》《秋日的私語》等胎教音樂。所以兒子從小就喜歡聽歌聽音樂,而且性格開朗大度,是個陽光男孩。
兒子出生後6個多月,我就開始給他讀故事了。故事書是懷孕時從郵局訂閱的《嬰兒畫報》。每次我給兒子讀《嬰兒畫報》,他的眼睛都會緊盯著圖片中可愛的小動物,變得特別乖 ,微笑著,很享受的樣子。
再大點他就用手指點著下面簡單的句子,自己講故事了 。兒子上學以後,我給他買的書他大都很喜歡。可是兒子小學時候很貪玩,語文學的並不好,很多常用字都會認錯。
好在他有閱讀的習慣,中學以後讀了大量的書,而且有意撿起沒學好的漢字 ,慢慢的就把語文學科這個短板補了上來。在高考中,他的語文並沒有拉後腿,反倒成了助力總成績的優勢科目。
讀了此文的父母也許會說,我的孩子已經大了 ,錯過了早期教育的最佳時段,我本人更是一切都晚了,難道現在回去埋怨父母沒有對我進行早期教育嗎 ?
其實只要孩子沒有超過14歲,最晚沒有超過18歲,都有教育的必要。
任何人的人生都會有遺憾和後知後覺 。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孩子也無法讓我們穿越回去重新教育他們。我們至少可以把學到的教育方法用到孫輩身上,畢竟現在的年輕人大多負擔重,多數需要父母來幫他們養育孩子。
何況,人生在世本不易,最理性的活法難道不是「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