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 0年代末,人民北路廣式騎樓,極富嶺南特色的街景。
上世紀9 0年代,一部電話,一張小臺,就可以當「老闆」。
上世紀90年代,打出了清倉低價的廣告。手拿擴音喇叭吆喝的商販。
上世紀9 0年代,解放路街道兩旁林立的繁體字標識的霓虹燈、廣告牌。
時尚、繁華、購物天堂……東門步行街給人的印象大多如此。時光倒回30年,東門步行街長啥樣?為什麼說東門是深圳人的根,深圳商業的魂?在東門思月書院,可以找到答案。
由羅湖區委宣傳部、區文化體育局主辦的《消逝的影像》攝影展目前在思月書院公展,展出了攝影家廖俊鴻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拍攝的東門老街影像,及部分老街遷拆時的照片共60幅,展期至11月11日。
東門老街 其實不是一條街
東門歷史上曾有兩個叫得很響的名字:一曰「老街」,一曰「羅湖舊城」。所謂老街,其實不是一條街,而是指深南東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園路以東,東門中路以西17 .6萬平方米範圍內的17條街道和所有商業設施。
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當時,羅湖一帶相繼出現了赤勘村(今蔡屋圍)、羅湖村、隔塘村(今水貝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和南塘村,幾個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間建起了集市,名為「深圳墟」,最早由民縫街、上大街、鴨仔街、養生街等幾條街市構成,初具一個小鎮的規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圓數十裡名聲顯赫的商業墟市。
根據清康熙勒文謨《新安縣誌》,「深圳墟」是對深圳最早的歷史記載,19l3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羅湖車站啟用,深圳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賣農產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賣小吃和雜貨的維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慶街等處商業街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的羅湖舊城。
深圳建特區後,老街又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的商業中心,長期引導和左右著深圳的消費潮流。透過次第林立的店鋪,熙攘的客流,擺滿街面的各色傳統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民居、騎樓、廟宇、書院、祠堂、古鐘、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樹。街街成市、家家有店,最高峰時,日客流量達到了幾十萬人次,品種齊全、價廉物美的商品使「不逛老街等於沒來深圳」成了市民的共識。
有墟就要有門,當年「深圳墟」的東南西北四面都有門,東門的位置在今天的解放路和東門中路交叉處;西門在解放路和廣深鐵路交叉點東大約100米的地方;南門就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門在今天的深圳中學和財經學校南邊的沼澤地。當時南門有個南塘市場,西門一帶店鋪不多,北門更是一片荒地,只有東門最熱鬧繁盛,因此,「東門」漸漸成了商業鬧市的代名詞留存至今。
90年代的東門 滿街招牌頗有港味
生於羊臺山下,與妻子在羅湖區東門生活了40多年的廖虹雷,見證了東門步行街從「老土村姑」變身為「時尚少女」的過程。
在廖虹雷的記憶中,1996年以前,東門老街猶如一幅韻味悠長的嶺南市井風情畫。縱橫交錯的街巷有市有井,他居住的上大街是100多米長的巷子,最寬的地方不過五六米,最窄的兩三米,僅容得古代縣太爺轎子通過。抬頭仰望,頭頂是一線天。屋簷對著屋簷,竹竿伸到對面人家,晾曬的衣服隨風飄揚。女子穿著木屐走過青石板路,「嗒嗒嗒」的聲音清脆悅耳。
「黃昏時傳來悠揚的二胡聲,伴隨著時斷時續的山歌。左右鄰居搖著葵扇談天說地,客家話、廣府話、潮州話夾雜其中,匯成一曲嶺南風情交響樂。小孩嘻嘻哈哈遊戲玩耍,吵著讓媽媽到老字號店買雲片糕。雲片糕是那個年代『老深圳』的集體記憶,這個光緒年間創製的小吃,糕薄得可透出人影,入口即溶,齒頰留香…」這些場景是刻在廖虹雷心中永遠的烙印。
在攝影師廖俊鴻的鏡頭下,90年代的東門,滿街都是色彩繽紛的霓虹廣告牌,頗有港味。那個年代,穿條背帶褲,套雙皮涼鞋,走在東門老街,絕對被奉為「時尚大咖」。如今,片中人過得還好嗎?能否在照片中找到當時熟悉的樓和年少的自己?
思考
經歷了數百年的商賈集市和文化歷史積澱,東門老街已成為萬商雲集、車水馬龍的商業區。在羅湖打造國際消費中心的藍圖中,東門的地位舉足輕重。需要考慮的是,節假日單日客流量高達近百萬的東門步行街,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障?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之下,東門如何實現再一次脫胎換骨?官方須要深思,公眾拭目以待。
採寫:南都記者 葉淑萍 圖片:攝影師廖俊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