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記者/李秀婷 實習生/周凡舒 通訊員/周密)來自廣州市花都區的小女嬰同時患有喉軟化和氣管軟化,一出生就呼吸窘迫,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生命。近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耳鼻喉科專家成功為這名僅1個月大的患兒同時實施了喉上成型及氣管支架植入手術,使她終於能夠自主呼吸。這次手術不僅開了我國同時實施喉上成型及氣管支架植兩個手術的先例,也創下了我國植入氣管支架治療氣管軟化的最低齡記錄。
據了解,這名女嬰出生時各項評分均為良好,但卻很快出現了呼吸窘迫的症狀,被診斷為喉軟化症,只能先氣管插管輔助通氣。7月13日,小嬰兒轉入市婦兒中心接受治療。經支纖鏡檢查後發現,小女嬰的主氣管中段也重度軟化,「吸氣時氣管中段完全塌陷貼在一起。」該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陳彥球說。
喉軟化症在新生兒中發病率較高,21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人患病,其臨床表現出很像哮喘,需要進行氣管鏡檢查才能確診。「嬰兒呼吸時喉部發出喘鳴聲的,有50%-70%可能是因喉軟化症引起。」陳彥球說,其中大多數患兒是輕症,不需要特別治療,三歲之後一般都能恢復,需要手術治療的患兒約佔10%。
考慮到小患兒尚不足月,陳彥球決定暫不手術,先觀察一段時間看能否自行恢復。期間醫院曾3次嘗試為小寶寶撤掉呼吸機,但都失敗了。8月1日,再次檢查後,陳彥球發現患兒的病情並沒有緩解跡象,於是他決定為小患兒進行手術。
喉上成型手術--一種低溫射頻消融手術用於治療喉軟化,是陳彥球自己琢磨出來的方法,國內少有人做,但該院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針對氣管軟化,給年齡這麼小的嬰兒進行氣管支架植入手術,國內沒有先例,他們也沒有經驗。
陳彥球說,這麼小的嬰兒,兩個手術一起做,預後問題令人擔憂,如果術中支架放得過高,撐住聲門,聲門關不上的話,小患兒喝水時還容易嗆咳。
此外,此次手術選用的矽銅套管內徑僅4毫米,這麼小的型號在國內非常少見,矽銅材質的套管全世界也只有法國一家公司在生產,將套管引進醫院就花費了一番功夫。
8月25日,套管終於到位,一切就緒,陳彥球和他的團隊開始為小嬰兒實施喉上成型及氣管支架植入手術。在完成低溫射頻手術,打通寶寶軟骨下塌部分後,醫生們有條不紊地將氣管支架植入了小寶寶的氣管中,麻醉清醒後,小患兒就恢復了自主呼吸!
第二天,小寶寶轉回了普通病房,第三天她已經可以正常喝水喝奶了。陳彥球介紹,小寶寶的奶量越來越大,從原來只能喝20毫升,增加到了60毫升左右。「患兒現在基本不需要什麼特殊護理。我們打算讓套管至少再放一年時間。等她的氣管成型後再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