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在首都劇場舉辦的「2020全國話劇展演季」發布會上,剛剛結束在海口首演的連臺戲《雷雨》《雷雨後》的劇組成員來到了現場,編劇萬方和演員史可、孔維、徐德亮等人,與大家交流創作、排練和演出的感受。
孔維、史可版繁漪不一樣
在《雷雨》中扮演繁漪的演員孔維說自己拿到劇本時,就有一個想法,「一定要『破』!不破不立,破而後立,大破大立。《雷雨》是中國的『戲王』,我在人物基調不改變、命運轉折不改變,所有劇情不改變的情況下,怎麼破?我只能讓這個角色更大膽、更深情、更崩潰、更無助,全都加上一個『更』字,這個繁漪在我心裡就立住了。」
演員史可表示,自己在《雷雨後》中扮演的繁漪不同於《雷雨》中的繁漪,「《雷雨後》中的繁漪已經瘋了,這是個很殘酷的事情。但是繁漪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瘋了以後反倒讓她把身上的束縛全都解脫了。她的思想、她的行動舉止,完全是自由的了,所以她的整個狀態和《雷雨》中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在演這個角色的時候,非常過癮。我學了這麼多年的戲劇,在這個戲裡,要把所有的本領都拿出來用。」
法國導演帶來中西碰撞的力量
對於特邀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拉卡斯卡德來執導《雷雨》《雷雨後》,在劇中扮演魯貴的演員徐德亮表示自己曾經心存疑惑:「請法國人來導我們中國的話劇作品,他能導得好嗎?會有什麼新鮮的呢?結果三個月的排練,讓我感覺完全不同!」徐德亮感嘆道:「我們都是比較資深的演員了,什麼戲都演過,但這個戲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在海口演出《雷雨》時,三個小時十分鐘的大戲,中間沒有休息,但演完之後,觀眾跳起來歡呼鼓掌,我們在後臺也跳起來高興,這麼好的一個戲,一定能寫入中國當代話劇史!」徐德亮在看《雷雨後》排練時,曾有一些擔心,因為它不像《雷雨》有那麼激烈的戲劇衝突,但是在海口演出現場,徐德亮觀察了一下,他發現:「觀眾們在所有該流淚的地方都流淚了,甚至結束時,觀眾們的掌聲歡呼聲,比《雷雨》的時間還要長,這說明觀眾接受了。」孔維則透露,在跟法國導演排練的三個月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都非常新穎,「我們是在汗水、淚水、還有吵架的口水中度過的。因為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們會吵著吵著就哭了,吵著吵著就笑了。我曾對法國導演大喊:『我不演了!換人吧!這不是我心裡的繁漪,如果她是這樣的,我就不愛她了!』因為我可以接受繁漪的無助和瘋狂,但我不能接受去表現她的壞。吵完以後,導演跟我解釋:『你誤解了,我是告訴你繁漪的內心有太多的苦,而她的苦溢出來感染到了別的人。』我說這個我接受。結果我們吵著吵著又笑了。」史可認為法國導演經常會用一種力量,讓演員的狀態一下就達到最高點,「很多時候你原本在一個很沉靜的狀態中,但他會讓我們忽然爆發,有很多這樣的情緒轉換。我們在排練的時候,會從導演這裡感受到很多西方的觀點,我們也有個適應的過程。我們會想:『他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我們要想辦法把人物的行動線去完成,要將其合理化,很有意思。」編劇萬方則從一開始就對邀請法國導演表現出了非常開放和信任的態度:「《雷雨》《雷雨後》請法國導演來導,我沒有任何擔憂,而且我覺得由世界各地的導演來導這個戲都沒有關係。因為《雷雨》已經演了80多年了,在中國觀眾心裡已經很了解了,如果能有新的面貌,不管是什麼樣子,都是一個好事情。」《雷雨後》是第一次登上舞臺面對觀眾,萬方作為編劇最開始有一點擔憂,不知道這個戲能不能被觀眾接受,但看到海南的首演情況,讓她覺得踏實了:「我坐在觀眾群裡特別仔細地觀察,我覺得觀眾們感受到了戲中的力量,這讓人感到很欣慰。」萬方還表示:「邀請法國導演導這個戲,有一種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和融合,有這樣一種力量。讓《雷雨》《雷雨後》都產生出一種世界性的、和全人類共通的一種力量。在這個擁抱世界的時代,能讓中國戲劇經典走上世界舞臺。我希望《雷雨》《雷雨後》在這方面,能有其特殊的表現。」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潤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