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逼近2.5億中國老人:怕被認為是「瘋子」而不願就醫

2020-12-22 騰訊網

籠罩在整個抑鬱症患者群體身上的病恥感,是老年抑鬱被忽視的原因之一。張建新告訴「偶爾治癒」,在臨床中,一些老人並非主動就醫,而是在家屬要求下前來就診。因為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一些病人把老年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劃等號,因擔心被認為是「瘋子」,而不願就醫。

大量被抑鬱障礙困擾的老年人成為這一話題下公共討論中的背景音。老齡化趨勢之下,這一問題遠未被重視。

在中國,近 3 億老年人中究竟有多少抑鬱症患者,至今仍沒有詳細的篩查數據,對於「變老」,我們顯得準備不足。

79 歲的張桂芬回想自己患上抑鬱症時最糟糕的那段日子,依然心有餘悸。

她變得不再認識自己—— 120 多斤的體重暴減至 90 多斤,一輩子愛乾淨的她變得邋遢,可以兩三天洗一次腳、一直不照鏡子,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不和人說話。因為變得暴躁易怒,她和家人屢屢發生矛盾,女兒說她不像「媽媽」,老伴兒想跟她離婚。

「回想起來,那段日子實在太痛苦了。」她說道。

張桂芬 2016 年被診斷患有抑鬱症,至今仍在治療。與她一樣, 72 歲的劉英、 75 歲的劉莉也受到抑鬱症折磨,他們所處的疾病群體,被稱為「老年期抑鬱障礙患者」。

老年期抑鬱障礙( late life depression, LLD ),指年齡 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出現的抑鬱障礙。在老年人群中,這是一種較常見的精神障礙,不僅損害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也增加照料者的負擔。抑鬱障礙不僅包括抑鬱症,還包括其他疾病學分類中的抑鬱發作。

事實上,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患病群體。世界衛生組織( WHO ) 2018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 65 歲以上老年人群抑鬱症的患病率,保守估計在 10% ~ 15% ,甚至某些估計範圍高達 45%。

多名精神疾病專家告訴「偶爾治癒」,儘管老年抑鬱症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卻鮮被輿論關注,老年抑鬱患者這一群體也處於「失語」狀態。當下,老年抑鬱症識別率低、治療不充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化,問題將愈發凸顯。

「她就是閒的」

張桂芬覺得自己的病,是「琢磨」出來的。

那是 2016 年下半年,她無緣無故失眠了好幾天。沒有遇到煩心事,為什麼突然睡不著?漫漫長夜裡,她在床上翻來覆去、反覆琢磨,卻想不通原因。失眠的症狀並沒有改善,一到夜間,她總「胡思亂想」,緊接著胃口變差、吃不下飯,常常覺得內心煩悶。

這種情況持續將近三個月後,丈夫陪著她去積水潭醫院,「從頭檢查到腳」,沒有查到任何軀體疾病。

研究資料顯示,失眠是誘發老年抑鬱的危險因素之一,而且持續的失眠與持久的抑鬱有關。此外,睡眠障礙史還是老年人抑鬱緩解之後,復發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隨後,張桂芬又去了北京一所精神專科醫院就診。進了診室,丈夫對醫生說「她就是閒的」,但被醫生批評:「怎麼能這樣說她呢。」醫生告訴張桂芬,一看到張桂芬呆滯的眼神時,他「就覺得不對勁」。

圖源:站酷海洛

「我對誰都沒意見,就是睡不著,心理憋得慌。」當醫生詢問張桂芬的症狀時,她說著說著,便大哭起來。「哭吧,使勁哭,哭出來就好。」那時候,醫生這樣安慰她。

張桂芬最終被確診為患有老年期抑鬱障礙,沒有明顯誘因。

與張桂芬類似,72 歲的劉英在確診之前也經常夜不能寐。她的女婿告訴「偶爾治癒」,老人原是北京一個城中村的村支部書記,「當領導當習慣了」,做事情雷厲風行,說的話大家都聽。

退休之後在村裡,劉英說話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影響力,漸漸有了失落感。幾年前,劉英還遭遇一場車禍,右腿被汽車碾斷。因為行動不便,在家裡待了將近 3 年。

個性好強的她無法接受現實,變得沉默,不愛說話,「聚會不參加,麻將也不愛打了。」生氣的時候,她就和老伴找茬,衝他發火,把他當成「出氣筒」。

「我常常覺得心裡堵,對一切事情都失去了興趣。」劉英告訴「偶爾治癒」,每當抑鬱症和焦慮症發作時,她會感覺情緒糟糕,心慌心悸,倍覺壓抑,「想啥都煩。」

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科病區主任燕江陵對「偶爾治癒」表示,老年抑鬱患者往往以軀體不適為主訴。他們通常會先去綜合醫院就診,由於對症治療效果不佳或查不出軀體疾病,才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張桂芬就是這樣的病人。

此外,雖然國內一些醫院推動心內科、心理科合作,實施「雙心門診」,但真正做得好的醫院仍不夠,老年抑鬱患者還是不易被發現。

75 歲的陳莉則是典型的「因病致鬱」。她的丈夫王建國稱,妻子退休前是教師,原本個性溫和,但幾年前,因為腰椎間盤突出雙腿行動不便,坐上了輪椅。這讓陳莉深受打擊,經常心情不好,「臉像陰天一樣」。在去年,她被確診患有老年抑鬱症。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建新碰到過一位類似的患者。那是一位 73 歲的老太太,原本是技術專家,退休後被返聘,依然閒不下來。一次,老太太由於眼壓突然升高、眼睛出血,導致一隻眼睛失明。她的工作停止了,生活無法自理,這讓她很難受,「煩躁、抑鬱,經常哭泣」。

2017 年發表於《中華精神科雜誌》、由國內數十名精神疾病專家共同制訂的《老年期抑鬱障礙診療專家共識》稱,老年抑鬱症病因複雜,常伴有軀體疾病,兩者也可能互為因果。而這一年齡段特有的一些心理社會應激,比如喪親、社會角色改變、搬遷等,也會誘發或加重抑鬱。

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樹林說,老年抑鬱患者的發病原因往往並不是單一的,它通常是前述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

漫長搏鬥

確診之後開始吃藥,通常是老人們和抑鬱症漫長搏鬥的開始。

米氮平、阿普唑侖、蘿拉西泮、奧沙西泮、佐匹克隆……這些抗抑鬱藥和抗失眠藥,張桂芬都吃過,其間伴隨著多次藥量增減和藥物更換。

從 2016 年生病到現在,張桂芬換過幾位主治醫生。她告訴「偶爾治癒」,診治過程中醫生態度如何,會非常影響自己的治療意願。

張桂芬開始吃藥時,副作用是肚子疼,「疼到難過」。她向當時的主治醫生傾訴自己備受折磨,得到的反饋卻是一張不耐煩的臉。後來她換了醫院和醫生,眼前的大夫總面帶微笑,但每次看病只花五、六分鐘時間,「我一說症狀加重,她就讓我加藥。」

輾轉多家醫院、換過幾個主治醫生後,張桂芬終於遇到自己覺得「合適」的大夫。第一次去看病,醫生聽她說了半個多小時,還寬慰她轉變心態,適應老年生活,主動告知她不同藥物的區別與價格,「這讓我很感動,因為她是真的關心患者。」

在抗抑鬱過程中,病情的反覆讓很多老人深受折磨。

燕江陵遇到一位 60 多歲的老人,他因為抑鬱症復發,從二樓跳下摔斷了腿,剛住進病房時不吃飯,不配合治療,還動手打人。

張建新遇到的一位病人則是因為老伴得了癌症而抑鬱。發病時,老人拿刀把自己割傷,甚至砍傷老伴。後來因老伴去世,病情再度復發,他只得住院治療。

圖源:站酷海洛

多名精神疾病專家對「偶爾治癒」表示,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一些老年患者因對疾病認識不足而自行停藥,致使病情反覆。

72 歲的劉英第一次到醫院看病時,醫生給她開了抗抑鬱藥物舍曲林和蘿拉西泮。服用數周之後,她內心變得平靜,也不再悶悶不樂,眼見服藥見效便自行停藥。「我看情況改善,就懶得再來醫院了,」她說。但因為停藥,抑鬱和焦慮的情緒此後再度來襲,她的病出現復發。

燕江陵表示,老年抑鬱症往往合併其他軀體疾病,老年患者在用藥時,需要密切監測不良反應。此外,老年人的治療依從性差,藥物應答時間長,這些因素都加大了老年抑鬱症的治療難度。而由於老年期容易出現失落感、喪失感、孤獨感等,同時給予心理治療也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除了遭受疾病折磨,患有抑鬱症的老人們和周圍人的關係也會悄然改變。

25 歲的浙江姑娘黃清靈對此感受頗深。她的爺爺退休前是一名老教師,和奶奶感情甚篤。2018 年,奶奶因病去世,風趣幽默的爺爺一下子變得沉默寡言,整日悶悶不樂。黃清靈常常看到爺爺一個人坐在家中客廳沙發,兩眼望著窗外出神。

「當時我們覺得他是被奶奶突然去世所影響,等以後慢慢走出來就好,所以沒放在心上。」黃清靈和家人勸爺爺多出門散心,但老人並不樂意。

「他原本喜歡下棋、聽戲,還和奶奶一起去廣場健身。奶奶走後,他不願出門了。」黃清靈說。原本跟爺爺關係親密但後來被「疏遠」的黃清靈告訴「偶爾治癒」,看到爺爺困在抑鬱情緒中,自己也覺得難過心疼。後來,一家人決定帶老人去醫院,她的爺爺被確診為老年抑鬱症。

「首先想到的是年輕人」

老年抑鬱症會對老年人乃至整個社會造成傷害。

陳樹林對「偶爾治癒」表示,從公共健康的角度看,老年抑鬱症的危害首先在於與其他軀體疾病產生交織,從而加重老年人的軀體疾病。

其次,老年抑鬱症可能導致一部分病人患上老年痴呆症,致使病人認知功能減退,「而這種減退是不可逆的」。

「最後,如果老年抑鬱症沒有得到有效治療,那麼勢必使得老年人自殺率升高,從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陳樹林說。

燕江陵也稱,一些疾病如腦卒中、帕金森病等,容易導致老年人罹患抑鬱症。它們易共病抑鬱,互為影響。

然而,老年抑鬱這一公共衛生問題長期未受到足夠重視。目前,公眾對抑鬱症的認識雖有提升,但老年抑鬱群體的能見度依然較低。

多年治療後,雖然仍需服藥,但張桂芬覺得自己已經好得差不多了。回顧生病經歷,她覺得很艱辛:「我病了這麼久才挺過來。就像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到了現在,總算是走出來了。」

陳莉的丈夫王建國就感慨以前不知道老年人會得抑鬱症,自己是在妻子生病之後,才逐漸了解老年抑鬱的。

11月23日,北醫六院,王建國(右一)陪老伴陳莉候診

「(提起抑鬱症)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年輕人,是崔永元、白巖松那樣的公眾人物,」王建國說,「我身邊的多數人都不知道老年人也會得抑鬱症。」

但事實上,老年人本就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

2020 年 9 月 11 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在方案中,老年人被列入抑鬱症高發的重點人群之一,其他還包括青少年、孕產婦、高壓職業從業者。

在陳樹林看來,老年抑鬱之所以未被足夠重視,原因首先在於一些老年人認為這屬於正常老化,「覺得人老了就是這樣」,而未將之視為一種疾病。其次,社會各界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未予足夠重視。此外,老年人的情緒症狀容易被軀體不適主訴所掩蓋,致使老年抑鬱症識別率低下。

張建新就接診過不少對抑鬱症不甚了解的病人。她告訴「偶爾治癒」,前段時間,一位來自北京郊區農村的老太太來就診,她生病多年,症狀時好時壞,但沒有引起家裡人的重視。

「老太太一聽說還要來複診,很是驚訝,問『看一次不能看好嗎?』她不知道抑鬱症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

而籠罩在整個抑鬱症患者群體身上的病恥感,亦是老年抑鬱被忽視的原因之一。

張建新告訴「偶爾治癒」,在臨床中,一些老人並非主動就醫,而是在家屬要求下前來就診。因為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一些病人把老年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劃等號,因擔心被認為是「瘋子」,而不願就醫。

張桂芬就曾有過強烈的病恥感。她告訴「偶爾治癒」,自己曾在偶然間得知自己被朋友說是「神經病」,心裡很不是滋味,變得更不愛與人來往。生病後,以往一些朋友看她的眼神也不一樣了。「我是那麼要強的一個人,就受不了他們那種奇怪的眼神。」

「目前,國內關於老年抑鬱症的流調數據較少,這也反映出老年抑鬱問題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重視。」燕江陵分析道。

沒有準備好「變老」

多名受訪專家對「偶爾治癒」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深化,老年抑鬱作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將愈發凸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末,國內 60 歲及以上人口約有 2.54 億,佔總人口的 18.1%,這意味著中國正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

根據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預測數據,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口比例雙雙達到峰值。

而今年發表於《中國循證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對 2010 年至 2019 年中國老年人群抑鬱症的患病率進行 meta 分析,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抑鬱症患病率為 25.55 %,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北方患病率高於南方,農村患病率高於城市。

這與燕江陵的臨床觀察一致。目前老年抑鬱患者的就診比例不高,在患病率較高的農村,有為數眾多的老年抑鬱患者未被識別。而與此成相關的,是國內精神疾病資源的匱乏與分布不均。

燕江陵舉例說,北京周邊的省份如內蒙古、河北等精神類疾病醫療專科資源較少,部分病人於是選擇來京看病。

圖源:站酷海洛

家在北京的王建國也說,他在陪妻子就診時,碰到許多從其他省份來的病人和家屬。「有內蒙古、陝西、山西、東三省的,都大老遠過來。」

在精神專科類醫療資源匱乏且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受訪專家均向「偶爾治癒」表示,需加強基層精神疾病機構的建設。

陳樹林認為,有關部門需要為老年抑鬱症的診療提供更多的醫療資源。他指出,社區醫生、村醫在識別和處理老年抑鬱症這件事情上,可以起到關鍵作用。

「很多出現症狀或病情較輕的老人,都不會去專科醫院就診。這時候,基層的篩查、處理就顯得很重要。」陳樹林說,「具體到識別和處理方面,社區醫生、村醫可以根據有關指南來處置。經過培訓,他們能承擔起這一公共衛生責任。」除此之外,針對這一疾病的「去汙名化」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老年人抑鬱被忽視也是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一個映射。對於「變老」,我們準備不足。

燕江陵說,目前社會各方對於老齡化的加速所做的心理建設不足,不僅一些老年人沒準備好迎接老年生活、適應新的養老方式,家屬也同樣如此,所以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和關心。

一方面是老人本身。「一個是身體的衰老他不接受,一個是得了病他不接受。」一方面是子女。「對於老人的心理狀況不了解,發生了變化以後沒有及時察覺,就一如既往地還把他們當年輕時候對待。」

不同專家指出,除了應定期就醫、維護好生理功能外,「積極老齡化」對於防止老年人抑鬱也很關鍵。這既包括,老年人自己依據興趣愛好安排日常活動,獲得價值感、減少孤獨感,也包括人至老年,遇到喪偶、突患重大疾病、生活角色改變、居住環境變遷等諸多問題時,家屬的理解與陪伴。

「在國內的大環境裡,沒有人說主動地去迎接老年,一方面是中國本身變化比較快,一方面這方面的教育確實比較少。」燕江陵說。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患者及家屬均為化名)

撰文:潘聞博

相關焦點

  • 抑鬱症,正在逼近 2.5 億中國老人
    在中國,近 3 億老年人中究竟有多少抑鬱症患者,至今仍沒有詳細的篩查數據,對於「變老」,我們顯得準備不足。79 歲的張桂芬回想自己患上抑鬱症時最糟糕的那段日子,依然心有餘悸。黃清靈和家人勸爺爺多出門散心,但老人並不樂意。「他原本喜歡下棋、聽戲,還和奶奶一起去廣場健身。奶奶走後,他不願出門了。」黃清靈說。原本跟爺爺關係親密但後來被「疏遠」的黃清靈告訴「偶爾治癒」,看到爺爺困在抑鬱情緒中,自己也覺得難過心疼。後來,一家人決定帶老人去醫院,她的爺爺被確診為老年抑鬱症。
  • 抑鬱症患者為何不願就醫,怎麼辦?就醫了不肯吃藥,又該怎麼辦?
    文/成林有些患者為何不願意就醫過去幾十年來,抑鬱症的治療已有相當的進步,患者就醫的情況也日漸普及。不過,根據抑鬱症人口的比例來估計,還是有許多潛在的抑鬱症患者,並沒有得到及時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即使在美國,主動尋求醫療協助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也只有五成左右。美國曾經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想了解抑鬱症患者不願意就醫的原因。研究發現,高達72%的患者表示「想要自己解決」,認為「自己會好起來」的有60.1%,57.6%的患者「不覺得需要幫助」,52.5%是因為「環境不允許」,47.9%是「經濟上不允許」,45%是「覺得治療沒什麼用」。
  • 全球約有3.5億人患抑鬱症,中國患病率2.1%!快來自測一下
    ——電影《超脫》「抑鬱症」其實離我們並不遠。據有關數據統計,全世界約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其中有一半的人未得到很好的心理治療。在我國抑鬱症的患病率在2.1%,焦慮症患病率在4.98%;而抑鬱症慢慢的也成為僅次於癌症的「第二類殺手」;
  • 面對2.5億老人,不願結婚的年輕人,到底誰給他們養老呢?
    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在2019年,我國60周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人口約為2.5億人,佔比18.1%。從這組數據上來看,其實我們就能看出現在的老人是越來越多了,可見當代的老年人人口確實是個大數目。他們在為國家作出貢獻後,終究到了年老的時候了,那就需要養老了。
  • 【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 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全球預計...
    2020-10-10 07:50:24來源:FX168 【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 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是影響治療的因素之一。
  • 靠抑鬱症炒作還被罵瘋子,熱依扎回懟:再管不好自己的舌頭就起訴
    說抑鬱症患者是瘋子,你們就是真善美了? 小組寫著保護女童姐姐來了,而你們一口一個她是瘋子神經病 就這姐姐?豆瓣我忍了很久了,之前疫情我就不說什麼,造謠我和馬老師 、一個個拿抑鬱症說炒作 來辱罵我 。告訴你們,之前的已立案,再管不好自己的舌頭,我也不會再忍了。
  • 因患抑鬱症被網友罵瘋子,熱依扎回懟:再管不好自己的舌頭就起訴
    說抑鬱症患者是瘋子,你們就是真善美了? 小組寫著保護女童姐姐來了,而你們一口一個她是瘋子神經病 就這姐姐?豆瓣我忍了很久了,之前疫情我就不說什麼,造謠我和馬老師 、一個個拿抑鬱症說炒作 來辱罵我 。告訴你們,之前的已立案,再管不好自己的舌頭,我也不會再忍了。隨後,熱依扎再次發文表示:再繼續造謠 本人抑鬱症炒作,侮辱抑鬱症患者是神經病瘋子、造謠 誹謗,絕對告!
  • 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抑鬱症患者人數乃世界之最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居然成為了當前世界上,抑鬱症最多的國家!!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披露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根據估算,目前為止中國患抑鬱症人數近1億左右,這是多麼可怕的概率!這就意味著,差不多每1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得了抑鬱症。
  •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不是你所認為的「心情不好」
    文 | 心知島圖 | 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令人驚心的數據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且逐年上升全球約有3.5億人身患抑鬱症,正成為人類的第二大「殺手」。有些人覺得抑鬱症患者常常輸出負面情緒,不願與之交流,傾聽他的苦悶。但你是否想過,他的傾訴,實際上是一種求助,說明抑鬱程度還比較輕。
  • 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 抑鬱症有哪些表現?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卻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正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 每日一問:抑鬱症有什麼症狀?
    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披露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根據估算,目前為止中國患抑鬱症人數近1億左右。在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3%-5%。中國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我國抑鬱症就醫率僅10%。抑鬱症是抑鬱障礙的一種典型情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
  • 我國抑鬱症患者約有9500萬 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人數
    人民網上海9月4日電(記者沈文敏)近日,賽諾菲中國與施維雅中國就抗抑鬱藥物維度新達成獨家戰略合作協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全球約有3億多人患有抑鬱症。2019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8%,約有9500萬患者,抑鬱障礙及焦慮障礙居各類精神障礙疾病的前兩位。
  • 抑鬱症就是情緒低落嗎?關於抑鬱症有這2個認識誤區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精神心理疾病越來越多,有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的發病率約為3%—5%。 關於抑鬱症,有些人認為抑鬱症只是表現為情緒低落和心理變化;有些人認為抑鬱症是精神感冒,抗抗就能好。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
  • 抑鬱症有「3怕」,經常吃這「4物」,抑鬱症可能會「悄悄遠去」
    抑鬱症有「3怕」,經常吃這「4物」,抑鬱症可能會「悄悄遠去」。在十年前,抑鬱症還是一個小眾的精神疾病,很少出現在新聞報導中。到了今天,抑鬱症已成了一個熱度很高的社會話題。不難發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聞媒體報導抑鬱症事件,可謂是層出不窮,幾乎每次都能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也由此使得抑鬱症被廣為人知。據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患抑鬱症的人數已經超過3.5億。也就是說,每25人中大約有1人會患有抑鬱症。在中國,得抑鬱症的人數已超過4000萬。
  • 關於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就醫困難的建議
    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部分外出務工,農村空巢老人也越來越多,罹患大病、重病的老人不在少數,雖然當前農村醫療水平正逐步提高,但對農村空巢老人而言,「就醫難」問題依然存在,經濟困難,年老體弱,精神空虛,家人不在身邊等給老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造成了就醫難的問題需要得到解決。如何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就醫困難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 「科普」抑鬱症的感覺,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抑鬱症常見的症狀主要有:患者情緒低沉,精神不振,頹喪,悲哀,憂愁,對以前喜愛的東西與活動失去興趣,甚至對生命也失去熱誠,覺得人生灰暗無望,失眠,或嗜睡,不願起床,因無法面對新一天的挑戰,反覆陷入悲哀中無法自拔,無法集中精神和注意力,無法作決定,和以前果斷判若兩人。
  • 抑鬱症正逼近青少年群體!將納入高中體檢內容,早期識別最為關鍵
    據央視報導,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我國則有超過9500萬的抑鬱症患者,終身患病率為6.9%。癌症距離青少年群體比較遠,由此可見,抑鬱症或成了青少年的第一大殺手。
  • 中國抑鬱症近億,學校體檢篩查抑鬱,我怕隱私洩露
    ,但人們對於抑鬱症的認識還遠遠不夠,用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博士姚方的話來說就是:「如果用歷史的進程打比方,人類對抑鬱症的了解大概還處於公元前的世紀裡。」根據2019年北大團隊在《柳葉刀》子刊發表的研究,全球估計預計有3.5億人患抑鬱症,中國患者超過9500萬。
  • 怕社會歧視 一半以上精神病人不敢就醫
    浙江在線10月11日訊 據去年的抑鬱症篩檢日調查顯示,寧波約有四成人帶有抑鬱情緒,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  這一情況曾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視。  然而,一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因為怕社會歧視,50%以上的病人曾經不敢來醫院就診,很多病人因此耽誤了治療。
  • 抑鬱症逐年增加,不能小覷!抑鬱症的這些特徵,不妨自測一下
    抑鬱症是常見的精神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超過3億人正飽受抑鬱症的折磨。由於抑鬱症是一種隱形的精神疾病,前期不容易被發現,而當深陷其中之時,才會意識到抑鬱症的存在。抑鬱症會影響睡眠質量,一些人會產生熬夜、睡不著、胡思亂想等情況,睡眠不好,也導致精神越來越差。有些還可能出現睡覺時間很長,但是還是很疲憊。5、小題大做。抑鬱症的悲觀心裡,會使他相信消極的事情,並不斷尋找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