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幾個行為,是對聰明孩子的「埋沒」,爸爸媽媽們要及時改正

2021-01-09 卡斯說說小白兔

當孩子們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孩子們是一張白紙。他們需要身邊的好嚮導給他們最基本的正確認識,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而孩子認知能力和習慣形成的最初引導者是父母。父母不是天生成功的,父母也不需要學習。

有些寶寶的行為,讓家長認為這是不好的習慣,其實這裡面大有奧秘,家長們可別不當回事,雖然孩子是白紙,但也別因為孩子是張白紙就隨意"創作"。

以下的行為,爸爸媽媽們可要注意了!

一、打斷發呆寶寶,發呆

大多數家長認為發呆的孩子不聰明。其實,孩子發呆,往往是大腦在對大腦信息進行存儲和排序的過程中。根據研究表明,喜歡發呆的孩子比不喜歡發呆的孩子更聰明。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人類認知專家喬納森·斯莫伍德曾在接受採訪時說:"研究發現,喜歡發呆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擁有更強大的記憶力和大腦容量。"

對於兒童來說,發呆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記憶力。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在發呆時,不要著急打斷,因為這樣會影響孩子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多動"孩子不許動

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加布裡埃拉·馬德裡斯證明了兒童在運動過程中能夠不斷掌握各種能力和處理問題的不同方法。如果孩子喜歡運動,家長可以在這一過程中,讓孩子可以接觸到有趣味的運動,如跳繩、打球、橡皮筋等,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滿足孩子對體育的興趣,又能有效地促進智力的發展。

三、對待"話癆"寶寶,家長讓閉嘴

美國心理學家貝蒂·哈特(Betty Hart)對不同家庭的孩子進行了研究,發現:"孩子早年收到的單詞越多,他們的智力往往比同齡孩子高",家長必須注意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多和孩子聊聊天,或者給孩子看一些有關於語言啟蒙書籍,快速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這對孩子智力的發展是有幫助!

在生活中,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話癆喋喋不休時,不要不耐煩,家長一定要給予積極引導。通過父母對孩子的不斷提問,孩子們會有目的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好奇寶寶,家長無視寶寶好奇

有好奇心的孩子傾向於探索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和思維也會得到不同的體驗,使孩子的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當好奇的寶寶探索他們未知的領域時,父母必須及時給予他們一些鼓勵和幫助。

據說,偉大的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是一個小時候對一切都很好奇的孩子。一天,他看見一隻老母雞蹲在院子裡孵蛋。愛迪生蹲在那裡觀察了很久很久,突然,他站起來問媽媽:為什麼老母雞要一直蹲在窩裡?愛迪生的媽媽告訴他:如果母雞想孵出小雞,她應該蹲在上面給小雞取暖。後來,全家人吃晚飯時,他的母親沒有看到愛迪生來吃飯,所以她讓全家人去找他。最後,她在家裡的雞籠裡找到了他。他媽媽問他在做什麼。小愛迪生鄭重地對媽媽說:"我在孵小雞。"

愛迪生從小就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好奇。他想自己理解一切。在家人的引導下,他也經常觀察身邊的事情。當他仔細觀察時,他有無限的想像力,從中他可以學到豐富多彩的知識。因此,家長要注意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和想像力。

正是由於愛迪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勤奮學習的精神,他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對孩子們來說,這個世界永遠是新的和未知的。孩子喜歡問"為什麼?"並且有時候他們會問出一些我們無法回答的問題。

不要以為小孩子不需要知道很多知識。事實上,他們比成年人更容易學習。整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充滿了無限的秘密,而他們的小腦袋卻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不要低估孩子的學習問題。你可以問問題來讓這個小傢伙開始思考。開始探索,這是智力發展的重要一步!

最重要的是要對待孩子因好奇心而產生的破壞性行為。家長們會非常擔心這些孩子在家裡的破壞性行為。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孩子們的好奇心。

我們應該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探索和學習。其次要培養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多觀察、多思考,注意因好奇心而產生的每一個問題和行為。為此苦惱著的家長們,不要著急。家長們可以給孩子看一些故事類的啟蒙書籍,在讓孩子滿足好奇心的同時,又可以讓家中的事物免遭"破壞"。

我家二寶就很喜歡的圖書系列,推薦給大家。《環球國家地理繪本》這套書,一共包含著10冊,2000多個知識點,講述70多個國家的地理知識,讓孩子足不出戶就可以知道環球的不少知識。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時又增加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孩子看過後,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引導性的提問,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書中的語言十分的風趣幽默,繪圖考究,多國畫師通力合作。不會讓孩子在閱讀時感到枯燥無味,並且圖書包含著配套的視頻講解,可以更加直觀的讓孩子了解到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

父母們可以試試,一套10本,畢竟一本不到20錢,一套也就是媽媽幾片面膜錢,父母最正確的投資就是在孩子身上投資,家長們不妨試試。

喜歡的家長們可以點擊下方的商品卡看一下

相關焦點

  • 父母以為孩子是聰明的表現,其實執行力非常差, 這3點要注意
    孩子的爸爸媽媽向老師反饋,孩子從小就很聰明,知道怎麼和別人打好關係,不過這都是「小聰明」,我們以後會注意引導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其實,明明的案例相信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體現。孩子小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小聰明,這些小聰明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及時發現或者適當的引導,孩子以後會很吃虧。
  • 孩子愛耍小聰明怎麼辦?家長不能視而不見,壞習慣要改正
    爸爸媽媽肯定沒少被自己的孩子愚弄過吧。有些孩子經常把父母的東西藏起來,父母就抓著頭皮去找;一些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看電視,吃零食,並且不要忘記及時處理現場。事實上,這些行為證明了孩子天生就有「聰明鬼」。
  • 李玫瑾: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打,否則以後難改正
    孩子們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中寶,所以父母們會一直寵著慣著,知道孩子長大,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孩子犯一些錯誤時,父母們雖然感到很無奈,但仍然捨不得打罵孩子,很多父母會選擇無視孩子的行為,但也正是因為父母們的無視,才導致了一些孩子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越來越調皮,甚至走上犯錯的道路。
  • 孩子這4種「奇怪」的行為,暗示了智商高,父母要好好培養別埋沒
    文丨萱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些家長總是理解不了孩子某些奇怪的行為,比如隔壁家的西西,就很喜歡對著窗戶大喊大叫,有時候樓下一樓都可以聽見。西西還喜歡跑去廁所裡把所有的水龍頭都開著,聽著水流聲一邊唱歌一邊跳舞,有時候西西媽感到很苦惱,因為孩子這些另類的行為好像跟別人乖巧的孩子不太一樣。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如果有這幾種行為,請儘早改正
    所以,當父母對孩子不滿時,與其急著責怪孩子無用功、不聽話、不爭氣,不如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畢竟,如果父母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想要孩子改正過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了孩子,也為了我們自己,身為父母,我們也需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家長存在以下幾種「不合格」行為,那就儘早改正,與孩子一起成長,幸福永遠不會缺席!
  • 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會有這3種行為,家長要及時改正
    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會有這3種行為,家長要及時改正01 餐桌上的佔有欲家長不要覺得這個不是什麼毛病,孩子在小時候養成的習慣,長大以後會繼續沿襲的,如果不能在小時候給孩子養成好的習慣,那麼以後長大了,也很難改。
  • 孩子出現這幾個「壞習慣」,是在悄悄變聰明,父母別盲目阻止
    尤其是針對6歲一下的孩子,當他們出現下面這3個「壞習慣」家長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發育的現象。「壞習慣」,是在悄悄變聰明1、亂撕紙巾孩子大概成長到6個月左右的時候,相信家長們都會發現這種情況,當孩子看到紙巾時,他們總想撕著玩,即使平時家長都沒有教會他這個技能,孩子還是會這麼做,只要你一眼看不見,孩子就將家中搞得亂七八糟,每次都需要幫他們收拾屁股。
  • 李玫瑾: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1、胡亂發脾氣、大喊大叫小孩子在擁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會進入一個初期叛逆,這個時候的孩子會摔東西、胡亂發脾氣,但也許並不是因為一種生氣或者是不滿,也可能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 孩子有這3種行為,看似「精明」實則「沒出息」,家長要及時糾正
    孩子從小就寄託了父母們對他們的期望,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十分聰明並十分有出息。而孩子小時候的有些行為也會讓大人們覺得他很聰明,甚至一直拿在嘴邊誇孩子。但是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們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沒有出息時,就會拿孩子以前的優秀來刺激孩子,總是會對孩子說:「你以前多聰明,現在怎麼變成了這樣?」。其實父母們在面對這類孩子時一定不能怪他們,因為父母們自己本身也犯了很大的錯。
  • 老教授指出:偽勤奮的孩子都有這兩種行為,不及時改正就晚了
    老教授指出:偽勤奮的孩子都有這兩種行為,不及時改正就晚了不管是在以前還是現在,在父母看來,孩子們的頭等大事就是讀書學習。每個人成長至今或多或少都經歷了讀書的時光,讀書作為人生階段重要的一個時刻,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寶貴的。
  •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暴露出一些問題,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糾正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很多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但是將來長大之後卻很難立足於社會,父母們可一定要注意及時糾正孩子身上一些不好的習慣,不然對孩子的影響會很大現如今,在有孩子的家庭中家長們把教育孩子看的比什麼都重要。
  • 白巖松:這種父母教不出上進的孩子,要及時改正
    孩子總能照出父母日常的真實言行和舉止,如果父母很愛打麻將,不求上進,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跟自己一樣。孩子這張白紙是交由父母執筆的,如何在自己很不上進的前提下教出很有上進心的孩子呢?,父母們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到眼裡,尤其是剛剛有了認知能力的孩子,經常會去模仿和學習家長的一些細節問題,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端正自己,有問題一定要及時改正,給孩子最正確的引導。
  • 孩子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及時改正是關鍵,父母們該要如何應對?
    每個孩子從剛出生就像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們後期的教育才是關鍵,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步步養成的,這幅畫是否畫的完美滿意,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悉心教育,自從孩子三周歲之後,有沒有遇見以下幾點呢?
  • 0~3歲寶寶的這幾個行為,是變聰明的表現!家長們注意啦!
    如果父母可以正確引導寶寶的心理健康成長,那寶寶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成為一個高智商的人!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父母們可能就會發現寶寶有一些自己之前都沒發覺的「壞習慣」,比如經常吃手、撕紙、用手抓飯等。 但爸爸媽媽知道嗎?其實這種我們所認為的壞習慣恰恰是寶寶變聰明的表現。
  • 這4種行為會毀掉一個孩子,引導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做聰明選擇
    ,一定要及時制止。,這種時候父母要勸導,先要再教育改正就困難了。、懦弱或者脾氣大的問題,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最關鍵的是看爸爸媽媽怎麼處理。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 孩子若有這幾個行為,別慣著,一定要及時糾正。
    孩子若有這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如果有一件事情不滿意就會對父母大喊大叫,甚至還會動手打人。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你千萬不能慣著孩子,該收拾就得收拾,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最起碼尊重長輩的禮儀要知道。如果你盲目的順從孩子,只會讓他們日後的行為變得更加惡劣,一直到管不住的那一天,孩子不僅會毀掉自己,甚至整個家庭都會受到威脅。
  • 男孩假扮媽媽跟專家訴苦:做不到這點的父母,往往拖了孩子的後腿
    1 男孩不滿父母教育方式,假扮媽媽跟專家訴苦這兩天,杭州的林媽媽哭笑不得,她的兒子俊俊冒用她的身份,加了一個"教育專家",掏心掏肺地訴苦,並把跟教育專家聊天的記錄,截屏發送給家裡人看。原來俊俊這麼做,是想借用專家的話來"教育"爸爸,說說應該怎麼當父母。俊俊覺得爸爸喜歡跟自己反著來,他喜歡遊泳,爸爸卻偏偏要他踢球,而且動不動就打他,還不許他哭。俊俊希望能借專家的口讓爸爸反思自己的教育。因為怕專家覺得自己是小孩,弄不清,所以俊俊才冒用媽媽的身份,跟對方聊天。
  • 小學班主任:孩子成績差不一定笨,可能是「潛在學霸」,別埋沒了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可只有過了學習的年齡才真正懂得,每當看著孩子浪費學習時間,都恨不得替孩子去上學考試。為了讓孩子提高成績,父母軟硬兼施,可絕大多數孩子在班裡都是中等成績,成績很容易掉下去,但升上去卻難如上青天。這時候家長們往往就氣餒了,認為孩子笨,不是學習的那塊料,但也可能埋沒了一個「潛在學霸」。
  • 這碗「毒麵條」害了很多孩子,家長們要深思,及時改正還來得及
    導讀:這碗「毒麵條」害了很多孩子,家長們要深思,及時改正還來得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碗「毒麵條」害了很多孩子,家長們要深思,及時改正還來得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缺乏安全感,原因跟父母兩個行為有關,希望你及時改正
    文丨貞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上幼兒園的欣欣對媽媽非常依賴,好像一刻都離不開媽媽。平常在家的時候都是保姆阿姨照看她,欣欣也非常乖巧,但是一旦媽媽下班回家之後,欣欣就會一直纏著媽媽。如果是保姆阿姨來送欣欣上學,欣欣不會哭鬧,情緒非常穩定,但是如果輪到媽媽去送,婷婷就會抱著媽媽,不讓媽媽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