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句話,說,一個孩子滿10歲,如果你還在天天叫他起床,那麼你就是在養巨嬰。為此,我想了很多的辦法,睡前喝牛奶、聽催眠音樂、泡腳、營造睡眠環境……各種嘗試,終究不得其法,孩子依然是晚上倍兒精神,早上起不來的主兒。對於一個從小就是夜貓子型的孩子,真的是讓老母親操碎了心。
怎麼辦呢?
都說良好的睡眠有利於有利於生長激素的分泌,促進孩子長高和智商的發育,當我了解到生長激素分泌最多的時間段是:「晚上的11點到凌晨的2點,早上的4點到7點」時,專家建議:
想要孩子長得高,最好在晚上9點左右就讓孩子上床睡覺,最遲不能超過9點半,而且在早上7點以後再叫孩子起床最好。
看到這樣的建議,身為老母親的我,真是深深的捏了把汗,因為10點是我家的正常時間,因為晚上睡得晚,因此,早上起不來是很正常的事。
怎麼辦呢?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了這個小妙招,一下子改善了這個困境。這個辦法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到底是什麼辦法呢?很簡單,就是睡前,跟孩子回顧一下,今天最快樂的三件事是什麼。
當然,為了孩子能夠正常時間在9點半前入睡,形成規律睡覺的習慣,是必不可少的。到了這個時間,我就會創造條件,跟孩子做一下睡前交流,互相分享一下睡前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這樣的做法,有三個好處:
我也會跟孩子說一說我今天開心的事,孩子也會說說她開心的事,讓我們知道彼此在意的,開心的到底是什麼。比如今天晚上睡前,孩子就跟我說,今天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媽媽在做題的時候誇她思維反應快,讓她特別開心。我也跟孩子說了,看到她做題的思維那麼敏捷,讓我也特別的驚喜。
瞧,有了這樣的交流,母女之間的感情,是不是無形之中悄悄地增長了呢?
在分床睡的剛開始,孩子還會在臨睡前,跑過來問我,媽媽,你今天開心的事有哪些呀?這就成了我們母女之間的小默契,讓彼此知道,我們很在意對方的快樂和開心,也很享受每天的這個睡前交流。讓彼此帶著一份溫暖入睡,是不是特別有利於增加睡眠呢?
從心理學上來說,當人的大腦想起快樂開心的事情時,會產生多巴胺,為什麼睡前要說快樂的事呢,就是這樣的作用,讓我們把快樂通過分享更加的翻倍。
當人在回想搜索自己當天發生的事情時,腦子裡就會像過電影一樣,有意識的篩選自己想要的目標事件,可以提升歸納總結的能力,並且把自己白天發生的事情,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不僅可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通過這樣的表達,傾聽反饋,讓孩子把事件和情緒很好的結合,培養良好的表達習慣。
聽起來很不錯很簡單吧?你要不要試一試呢?不過,這件事有個難的地方,就是不太容易堅持,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動不動就忘記了,因此,需要我們做父母的,能夠在開始的時候就訂好鬧錶,真正的把這個小事情,當成一個親子交流,培養孩子的事。教育處處無小事,生活無處不教育呀。
只要父母有這樣的心願,每天跟孩子睡前能夠親子溝通三個開心的事,慢慢你會發現,孩子入睡特別安心,睡眠質量也會提高。也就不用再操心孩子睡不夠,起不來的問題了。
最美好的事,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