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隸書到楷書,從楷書到行書,從行書再到草書,書法形式的多元化展示,這個漢字博大精深的精髓。在這麼多的書法字體展現形式中「行書」應該是最受廣大的民眾喜歡的。
而在民間中也評選出了,行書的三大家,他們是:「書聖」王羲之,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文豪蘇軾。而他們三人的最具代表性的行書作品為:《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貼》。
王羲之
王羲之至於書法有著歷史上最高的地位,所以才有了書聖這樣的名號,王羲之善於書法,而且精於每一種書法,楷書、行書、草書都出類拔萃,而且是後人們爭相學習的對象,特別是書法家學習的對象。
《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有趣的是,《蘭亭序》寫得好毋容置疑,人們已經開始討論,誰寫的臨摹版本最好的地步,可見確實是在行書的地位中至高無上。
《蘭亭序》是寫在王羲之50歲左右的年歲,書法的沉掉和年齡的心境在這個時代得到了最好的提現,魏晉時期雅士俊傑們的瀟灑風骨。王羲之可能在告訴大家一個返璞歸真的道理,沒錯,書寫的技巧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積累,但是更需要一個行雲流水的心境。
顏真卿
顏真卿在楷書的四大家的時候出現過,上次我們也說到過顏真卿,他不僅僅是一個書法家,更是一個將自己的生命的都獻給了唐朝的臣子,他經歷了唐朝最動蕩的時期「安史之亂」,他還是一個死後被諡號「文忠」的唐朝大臣。當然對於書法,楷書自然不必多說,「顏體」是很多開始學習楷書的第一課,行書自然也是獨當一面。
《祭侄文稿》就更多是一種沉重和鑑定,這篇行書的文章寫的是:追祭顏祭明的文章,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
寫下《祭侄文稿》的心情一定是極為稱重的,筆墨的工拙已經不那麼重要,書法家的名號可能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唐朝重臣的悲痛心情。呈現出一個最自然的書法,一個最實在的感情流露。
蘇軾
作為一個藝術家,蘇軾絕對放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是成功的,他因為文章被後人選為「唐宋八大家」,他因為書法被後人選為「宋四家」,他的畫作被稱為經典,他的詞改成歌曲都是膾炙人口的存在;但是作為一個文人,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的一生簡直是顛沛流離,大起大落。
《寒食帖》就是在他落魄貶謫到黃州時候所寫,《寒食帖》的詩寫的悽涼、多愁善感甚至有那麼些落寞,但是書寫的文字確截然相反,雖然他落魄了但是內心仍然是磅礴的。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這樣的詩句怎麼看怎麼覺得惆悵而落魄,但是蘇軾用書寫的文字告訴大家,詩句可能是用來消遣的,但是他的內心依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