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鶯啼綠映紅(原創散文)

2020-12-14 十味書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到了春意正濃、百花爭豔的季節,總是讓人在不經意間想到「煙花三月下揚州」!是的,在這個季節,多情的江南應該換了模樣,準備好了一切迎接四方賓朋!

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說,江南總是給人朦朦朧朧的親切感,身處江南水鄉,就像在欣賞一幅古樸又真實的水彩畫。江南,就像一位面披青紗的嬌羞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永遠保持她那份特有的矜持,總給人無限的遐想,欲說還休!

說到江南,就忍不住想到了那裡的水。「小橋流水」,是對江南最初的印象。無論是門前屋後,還是山川田園,放眼望去,四周好像都能看到水的身影,好像王安石詩中所言:「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表來」,即使到了梅雨季節,江南的雨也是纏纏綿綿、輕柔無聲,潤物細無聲!既然江南多水,自然少不了橋。江南的橋,除了實用,供人旅途行走,更是在有意突出它的美觀,它早已深深融入江南這幅山水長卷中,顯得和諧自然,給人畫龍點睛的妙處!說到橋,便在不經意間想到了「二十四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提起江南,讓人不得不說的還有那裡出產的絲綢!「鮮花雖美,如果沒有綠葉的襯託,也會黯然失色」,江南多美女,這其中,如果沒有這裡美麗的華裳裝扮,也一定會失色不少。

也許漫步於青石小徑,在不經意間就會邂逅一位「撐著油紙傘,步履輕盈」的綽約美女。「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也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多雨的江南女子也會給人一種冰清玉潔的靈秀氣質。江南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揮毫潑墨,描繪愛情佳話的地方:《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牡丹亭》……每段故事都少不了江南的才子佳人。所以常聽人誇讚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

生活在這裡,應該是一種享受吧!每天可以聽到嗅到鳥語花香,每天可以體會到詩情畫意,每天與青山為鄰、與碧水為伴,生活應該別是一種情趣。「南船北馬」,生活在這裡,每天搖槳行舟,或經商、或出遊、或上班學習,隨著河面蕩起的陣陣漣漪,急躁的心境也會隨之安靜下來……這裡遠離喧囂,遠離紛擾,這裡更接近自然!即使遠道而來,異地他鄉的遊客,也會放慢自己的步伐,細細體味江南特有的靜謐。

如果在這個季節選擇去江南旅行,應該是個不錯的決定。「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無論是素有「甲天下」之稱的蘇州園林,雕梁畫棟的精湛;遊人如織的南京城隍廟,比肩接踵的熱鬧;還是「滄海遺珠」的杭州西子湖畔,碧波如鏡的清澈……總之,無論自己身處何地,周圍遇到何種境遇,身邊所體驗到的都是江南散發出的萬種風情。也許走得累了,玩得倦了,隨便一尋,便可以找尋到一座古樸素雅的涼亭,靜靜地坐下來小憩片刻。當然,如果此時還可以泡上一杯西湖龍井,細細品茗,不失為一種愜意的享受。

靜靜地想來,這個季節好像除了江南值得一遊,其他地方都會稍感遜色,顯得不合時宜。「煙花三月下揚州」,美好的三月時光,應該只屬於煙雨的江南。

對江南的喜愛,總也說不完、道不盡!也許只有真正到了江南,身臨其境,才可以真正讀懂她。

江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相關焦點

  • 「千裡鶯啼綠映紅」原詩究竟是「千裡」還是「十裡」?
    本文作者:納蘭春蠶唐·杜牧《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如杜牧之《江南春》雲『十裡鶯啼綠映紅』,今本誤作『千裡』,若依俗本,『千裡鶯啼』,誰人聽得?『千裡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裡』,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千裡鶯啼綠映紅」原詩究竟是「千裡」還是「十裡」?
  • 是千裡鶯啼綠映紅 還是十裡鶯啼綠映紅 楊慎評杜牧詩有道理嗎?
    楊慎在這段文字中評論了杜牧的兩首詩,他認為《江南春》原本是「十裡鶯啼綠映紅」,後來誤作「千裡」。並且問道:千裡鶯啼誰能看見、千裡紅綠誰能看見呢?如果是十裡地話,那麼這些景色都在眼底了。詩人說道,千裡江南一片春光,黃鶯啼處紅綠相映,山水之間處處村郭飄揚著酒旗。
  • 「千裡鶯啼綠映紅」年年入選課本,大文豪指出第一個字就用錯了
    此詩名叫《江南春絕句》,是一首年年入選課本的作品,但卻有大文豪指出詩開篇「千裡鶯啼綠映紅」第一個字「千」就用錯了,這是怎麼回事? 讓我們先讀一讀這首詩:《江南春絕句》唐.杜牧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畫意攝影,怎麼還原「鶯啼綠映紅」和「樓臺煙雨中」意境?6個思路
    "鶯啼綠映紅"和「樓臺煙雨中」來著是詩人杜牧所寫的山水詩《江南》,這是一首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如下;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千裡鶯啼綠映紅」,遼闊的江南,春天是一幅鶯啼燕舞,綠樹映紅花的畫面。
  •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走出家門,感受春天的氣息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蝶戀花·春景 宋代: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感受杜牧眼中的江南
    江南春杜牧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首《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一首七絕。在整首詩的開頭,便用「千裡」作為開頭,表現出詩人沒有局限江南的角落,而是在鋪展整個江南。在空間上擴大了詩歌的審美,為後面描寫做出鋪墊。雖然詩的首句只有簡短的十四個字,卻表現出江南的美景:遼闊的江南,鶯語鳥啼,一片綠樹紅花,村莊坐落在水邊,依山的城廓,還有迎風招展的酒旗。表現出了江南的春意盎然的景象。
  • 「武垣儒林社」社課同題 |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武垣儒林社」三十九社【東道】王德強【出典】以 「千裡鶯啼綠映紅【綠】惜分飛·暮春(分得綠字)文/須指墨數點梨花如雪簇,鶯語頻穿疏木。【映】七律·春海棠 (分得映字)穠愁豔慕粉妝輕,淑影馨香嫋嫋娉。點檢風流風透心,相逢花浸花痴病。紅箋可可落詩篇,清夢浮浮行酒令。
  • 張永樂 II 《千裡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千裡鶯啼綠映紅
  • 古詩中的南國《江南春,鶯啼綠映》煙雨滿華亭,詩詞加油站31
    【詩曰】《江南春,鶯啼綠映》古詩中的南國,煙雨滿華亭,詩詞加油站31文/大俠範兒【引詩】江南春早催燕返,層層綠波北向傳;萬縷南風紅點綠,多少詩情伴酒酣。【江南春】唐 杜牧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大學者楊慎質疑:千裡鶯啼誰人聽得
    ◎周嘯天(詩人、四川大學教授)  江南春  (唐)杜牧  千裡鶯啼綠映紅
  • 友基墨客M-Brush軟體寫意國畫教程《千裡鶯啼綠映紅》
    上一篇是《寄情山水》,這次我給大家帶來的是第二篇《千裡鶯啼綠映紅》。我將為大家提供三篇教程,分別是從不同的重點講述如何使用M-Brush進行數字中國畫的創作。在《千裡鶯啼綠映紅》中我將會以中國畫的「著色」為主要內容,對數字中國畫的創作進行講解,教程的主要步驟是:一、創作構思;二、中國畫的色彩元素;三、M-Brush彩色筆刷使用技巧;四、創作步驟;五、創作體會。
  • 千裡鶯啼,酒旗迎風:《江南春》繁華美景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擔憂
    想到這裡,杜牧詠史懷古,寫下了這首《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先看詩的第一句「千裡鶯啼綠映紅」,千裡江南,鶯鶯燕燕,花紅柳綠。「千裡」,形容路途遙遠或面積廣闊。這是一個泛指,古人往往用「千裡」「萬裡」這些詞來指面積之大,是誇張的寫法,「千裡」就是寫整個江南之地的遼闊。
  • 杜牧作《江南春》,楊慎批評說千裡鶯啼誰聽得見,卻慘遭後輩打臉
    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歌的創作往往和詩人的經歷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脫不了關係,杜牧這首詩只有寥寥二十八個字,卻描繪出了一副如詩如畫的江南風景,而且其中還有不少深意。
  • 千裡鶯啼綠映紅——成都奧迪Q5曼巴綠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施工案例是一輛奧迪Q5的曼巴綠改色膜施工案例!這位客戶是我們之前奧迪A3貼了AMG 山灰改色膜的客戶介紹來的(詳情見《正氣才隨灰律變——成都奧迪A3 AMG山灰改色膜》),這位客戶在我們的店裡貼完改色膜以後,給他的老闆也推薦了我們店,這不,他們老闆也來我們店裡,在我們的推薦下,最終選定了網紅色——曼巴綠作為自己愛車的新顏色!
  •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古典詩歌裡的春天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從詩中可以看到,在黃四娘家的院落裡,似錦的春花一片又一片,遮掩住了小路;繁多的春花洋溢著芳香,密密層層壓彎了枝條;各色的蝴蝶繞著春花飛來飛去,捨不得離開;樹上的黃鶯也趕來湊熱鬧,歡快的鳴叫聲是那樣圓潤柔美。院落、春花、小路、枝條、蝴蝶、黃鶯,加上花的芳香和鳥的鳴叫聲,讀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杜牧:鶯啼千裡聞,牧童亦識君,大唐第一風流大才子非他莫屬
    杜牧:鶯啼千裡聞,牧童亦識君前幾天過清明節,想想總應該寫點相關的內容,在吟詠清明的詩詞中,最有名的當屬杜牧的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了,好,就寫他吧。小時背唐詩,這杜牧的詩應該是背得最多的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等,那真叫一個朗朗上口,所以,自小在我尚懵懂之時,便將他作為我最喜歡的詩人,於今仍依然如故。杜牧,字牧之,西安人,唐代詩人、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