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課堂改版了,視頻可以點播看
為了方便廣大杏林學苑用戶觀看學習課程,杏林學苑技術團隊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線學習課程,大家可根據自己特長選擇相應課程學習,隨時隨地點播學習,每周一會上傳新視頻,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診療技術。
觀看方法: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系統,選擇相應課程進行
⊙作者:吳嘉瑞,張冰
⊙指導:顏正華
⊙編輯:杏林君
顏正華(1920-),男,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醫大師。臨床中藥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學科帶頭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從事中醫藥工作70餘年,參與創建新中國高等教育中藥學學科,為我國首批中醫藥學教授與研究生導師。曾發表論文20餘篇,著作23部。
喉痺是以咽部紅腫疼痛、異物感或咽癢不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咽部疾病。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是當代著名中醫臨床學家和中醫藥教育家。他治驗甚眾,尤擅長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心腦血管病證的診治。現將其診療喉痺之臨證經驗整理介紹如下。
喉痺之名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中。歷代文獻根據喉痺發病的緩急、病因病機及咽部色澤形態之不同,記載有「風熱喉痺」、「風寒喉痺」、「陰虛喉痺」、「簾珠喉痺」、「紫色喉痺」、「白色喉痺」等不同的病名。《黃帝內經》認為,喉痺的病因病機主要為陰陽氣血鬱結,瘀滯痺阻。如《素問·陰陽別論》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雜病源流犀燭》云:「喉痺,痺者,閉也,必腫甚,咽喉閉塞。」《醫學心悟》說:「喉間腫痛,名曰喉痺,古人同用甘桔湯主之。然有虛火、實火之分,緊喉、慢喉之別,不可不審。虛火者色淡,微腫,溺清,便利,脈虛細,飲食減少。此因神思過度,脾氣不能中護,虛火易至上炎,乃內傷之火……」。顏老師認為,喉痺的發生常因氣候變化,起居不慎,風邪侵襲;或外邪不解,壅盛傳裡,肺胃鬱熱;或久病勞傷,臟腑虛損所致。
基於以上認識,顏老師認為,本病治療應以疏風清熱,瀉火解毒,化瘀消腫為主。
以咽部乾燥灼熱疼痛,吞咽不利並有異物感為主症,伴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咳嗽有痰。舌質淡、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或浮緊。對風熱者,治以疏風清熱,消腫利咽,顏老師常用疏風清熱湯加減。方中荊芥、防風疏風解表;金銀花、連翹、黃芩、赤芍清熱解毒;玄參、浙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解毒散結,清利咽喉。對風寒者,治以疏風散寒,宣肺利咽,可選用九味羌活湯加味。
3.2 熱毒入裡型
以咽部疼痛較劇,吞咽困難,咽喉梗阻感為主症,兼有高熱,頭痛,口渴喜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洪數。治以清瀉肺胃,消腫利咽。顏老師常用清咽利膈湯加減。方中荊芥、防風、薄荷疏風散邪;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黃連瀉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參利咽消腫;大黃瀉熱通便。若咳嗽痰黃,可加射幹、山豆根、魚腥草;高熱者,可加水牛角、大青葉。
3.3 肺腎陰虛型
以咽幹少飲,灼熱感,隱隱作痛不適,午後較重,或咽部不利,乾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帶血為主症,兼有手足心熱,午後唇紅顴赤,腰膝酸軟,耳鳴眼花。舌幹紅少津,脈細數。治以滋養陰液,降火利咽。對偏肺陰虛者,宜養陰清肺,顏老師常用養陰清肺湯加減。對偏腎陰虛者,宜滋陰降火,顏老師常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若咽部乾燥焮熱、虛煩盜汗、骨蒸勞損、虛火亢盛者,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
3.4 脾氣虛弱型
以咽部幹灼不適,微痛,痰黏不利,異物感為主症,兼有脘腹脹悶,納呆便溏,少氣懶言,氣短乏力,四肢倦怠。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治以益氣健脾,升清利咽。顏老師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若咽部充血嚴重者,可加丹參、鬱金以活血行氣;痰黏者可加浙貝母、香附、枳殼以理氣化痰、散結利咽;咽幹較甚少津者,可加玄參、麥冬、沙參、百合等以利咽生津;易噁心、呃逆者,可加法半夏、旋覆花、佛手等以和胃降逆;若納差、腹脹便溏、苔膩者,可加砂仁、茯苓、薏苡仁、(炒)麥芽等以健脾利溼。
3.5 痰凝血瘀型
以咽部異物感、黏著感、焮熱感,咽微痛,咽幹不欲飲為主症,兼有噁心嘔吐,胸悶不適等症。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白或微黃,脈弦滑。治以祛痰化瘀,利咽散結。顏老師常用方藥為貝母瓜蔞散加味,方中貝母、瓜蔞清熱化痰潤肺;橘紅理氣化痰;桔梗宣利肺氣、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溼。若咽部刺痛、異物感、胸脅脹悶者,可加香附、枳殼、綠萼梅等。
例1:厲某某,女,58歲,2009年8月15日初診。主訴:咽幹痛、音啞1個月。患者咽幹痛、音啞1個月,晨起有黃痰,兼胃脹呃逆20天。大便不成形,每日二三次。睡眠時好時差。右足腫脹疼痛半月餘。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辨證:氣鬱痰阻,血熱蘊結。
治法:理氣活血,宣肺利咽。
處方:蟬蛻6g,(制)僵蠶10g,桔梗6g,牛蒡子10g,枳殼10g,陳皮10g,香附10g,赤芍15g,當歸5g,茯苓30g,薏苡仁30g,萆薢15g,忍冬藤30g,夜交藤30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9年8月29日二診:患者訴音啞明顯好轉,現咽乾咽紅。右側腰腿痛,怕涼。睡眠改善,大便不成形,每日一二次。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處方:連翹10g,桑枝15g,蟬蛻6g,桑寄生30g,(制)僵蠶10g,桔梗6g,枳殼10g,陳皮10g,香附10g,赤芍15g,當歸5g,茯苓30g,薏苡仁30g,萆薢15g,忍冬藤30g,夜交藤30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藥後咽幹、音啞均釋,餘症亦明顯好轉。
按:本案患者脾虛肝鬱。脾虛不運,痰溼內蘊,肝鬱氣機不暢,痰氣交阻於咽喉,久則鬱而化熱,故見咽幹音啞;痰溼阻滯於胃,胃失和降,則胃脹呃逆;痰溼下注於腿足,筋脈不舒,則腫脹疼痛。故治以理氣活血,宣肺利咽。方中枳殼、陳皮、香附疏肝理氣,使氣順痰消;茯苓、薏苡仁、萆薢健脾利溼,使溼濁從小便而走;蟬蛻、(制)僵蠶、桔梗、牛蒡子疏散清利,宣肺利咽;赤芍、當歸涼血活血;忍冬藤舒筋活絡,為右足腫痛而設;夜交藤養心安神,以改善睡眠。二診患者咽乾咽紅,熱象明顯,去牛蒡子,改用清熱解毒力強的連翹,同時考慮右側腰腿痛,怕涼,故加桑寄生與桑枝以補肝腎、強筋骨、通經絡。諸藥相伍,氣機宣暢,氣血調和,痰化溼去,咽幹音啞自復,餘症亦解。
例2:王某某,男,54歲,2009年7月18日初診。主訴:咽幹疼痛,有痰2個月。患者2個月來,咽幹疼痛,有痰,量少,畏寒,惡風,自汗,口苦。大便正常,小便黃,納眠可,腰部酸痛。舌紅、苔薄黃,脈弦細。
辨證:風熱上擾,痰瘀交阻。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散結。
處方:菊花10g,蒺藜10g,黃芩10g,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20g,決明子30g,枳殼10g,赤芍、白芍各15g,(懷)牛膝15g,益母草30g,桑寄生30g。10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9年8月1日二診:患者訴咽幹疼痛緩解,仍畏寒,惡風,怕熱,痰已很少,口不苦,手足心熱,易汗,受涼後胃部不適,心煩,大便不成形,每日1次,腰酸。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處方:菊花10g,蒺藜10g,黃芩10g,陳皮10g,茯苓20g,決明子20g,枳殼10g,赤芍、白芍各15g,(懷)牛膝15g,益母草30g,桑寄生30g,石決明30g,制何首烏15g,澤瀉12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藥後症狀明顯改善。
按:本案證屬風熱上擾,痰瘀交阻。治以疏風清熱,化痰散結。方中菊花、白蒺藜疏散風熱;黃芩清上焦熱毒;法半夏、陳皮、茯苓、枳殼理氣健脾、燥溼化痰;決明子清瀉肝火;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懷)牛膝引上部火熱下行,合桑寄生又能補肝腎、強筋骨。二診痰已很少,故去法半夏;大便不成形,故將決明子減至20g;並加澤瀉利水溼,以實大便;此外,加石決明清肝平肝,加制何首烏補益精血。證症合參,靈活配伍,終收佳效。
參考文獻:略。
湖南時代陽光藥業生產的喉咽清口服液,是全國獨家品種、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國家重點新產品,對肺胃實熱證所致的發熱、咽部腫痛具有良好效果,現已被納入國家醫保和各省醫保範圍。喉咽清口服液的藥物組成有土牛膝、馬蘭草、車前草、天名精,組方精當,療效確切,對小兒肺炎引起的臨床不適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且可縮短病程,為值得臨床推廣的安全放心藥。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進入杏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