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課堂】從細分到整合:MDT診療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20-12-17 騰訊網

導語

多學科協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診療是當前大型綜合醫院開展的新型診療模式,無論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還是復工復產後對疑難患者的診療工作,很多的醫療機構都在探索MDT。當前,MDT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診療、學科建設和醫院管理等方面,MDT甚至作為醫教研管連接的紐帶,在促進醫院的深化變革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怎麼有效地實施MDT?怎麼用MDT推動醫院管理?這是當前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

點擊播放 GIF 0.0M

MDT的淵源與現狀

MDT的概念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的醫學教育領域,其目的是為了提高醫學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直至上世紀90年代,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針對晚期的腫瘤患者提出了「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念,由腫瘤外科、腫瘤內科、影像學、病理科、放療科、護理等各大科室的專家組成工作組,通過定期會議的形式,集中進行病例討論,提出適合每個患者的最佳診療方案。在現代醫院管理理念下,MDT逐漸被廣大醫務人員所接受,其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發展,MDT以團隊協作規範化診療模式為主要特點,規避了傳統的個體式經驗性診療模式的缺點,在推動醫院全方位專業化、規範化診治策略和合理化醫療資源的整合配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使醫生逐漸從看人生的「病」到看生病的「人」,回歸醫學的本質。

醫院為什麼要實施MDT?

醫院實施MDT的五大原因

(1)順應醫療模式轉變的需求

現代醫療模式不再是僅僅提供單一的診療服務,而是轉向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多學科專家共同為患者提供整合型醫療服務」。舉例而言,美國的梅奧診所通過設置無縫銜接服務流程,強調對患者進行多學科診療,這種一站式的服務為患者帶來了良好的就醫體驗。當前,MDT的實施則順應了這一醫學模式轉變的趨勢。

(2)改善就醫流程,提升服務品質

傳統個體式經驗性診療模式下,患者需要往返多個科室,就診時間長且程序繁瑣。MDT診療模式開展後各大專科專家可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解決了患者奔波的難題,同時也能夠儘可能地減少診療的錯誤,提高工作質量,降低醫療的風險,保證服務的品質和最終的診療效果。

(3)醫院評審評價的要求

三級醫院的評審條款對多學科協作診療服務進行了明確規定,三級醫院開展MDT診療服務是醫院評審評價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針對住院診療管理與持續改進評審內容,「4.5.4.1有院內會診管理制度與流程」條款要求,醫院需要對重症與疑難患者實施多學科聯合會診。

(4)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進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其中第二階段改善計劃中對多學科診療模式提出了明確的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

(5)助力醫院學科建設與發展

MDT診療模式的開展,一方面能夠使團隊內不同專業背景成員充分了解當前各專業先進的醫療技術;另一方面,也使團隊以MDT為契機開展科研工作、創造臨床新技術,提升該學科在全國或者全世界範圍內的領先水平。MDT是醫院在學科建設、專業影響力等方面締造差異性競爭的有效手段。

MDT經驗分享

華西醫院結直腸癌MDT診療模式

華西醫院胃腸外科王自強教授詳細分享了華西醫院結直腸癌多學科診療經驗。華西醫院結直腸癌MDT團隊由成員們自發自願組成,團隊成員主要來自胃腸外科、肝膽外科、腫瘤內科、放射科、消化內科、泌尿外科、病理科和放療科等科室。該團隊制定了MDT病案討論病種納入標準和病案討論流程,從2012年2月開始,針對納入標準的患者進行定期MDT病案討論。為保證MDT工作的順利開展,團隊成員還制定了規範的MDT討論預約表、門診疑難疾病會診報告建議書,並推行了標準化影像、病例報告書等內容,充分保障MDT的規範化操作。針對MDT的核心技術決策依據難題,王自強教授指出,當討論病例有循證醫學證據時,團隊則根據該證據進行決策;當病例情況比較特殊、無據可循時,團隊則綜合考量病案情況後,進行醫學推理並權衡利弊後決定治療手段。

華西醫院結直腸癌MDT診療工作的開展,一方面解決了眾多臨床上的疑難病例、創造了數項結直腸癌新術式和臨床新技術,推動了醫療技術的發展、提升了臨床診療水平;另一方面也為專家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了科研工作的開展,截止2019年12月,該團隊成員負責多項科研攻關項目、發表與結直腸癌相關的臨床研究SCI論文約計66篇。

華西醫院帕金森疾病MDT經驗分享

華西醫院神經內科的商慧芳教授分享了華西醫院帕金森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經驗。針對帕金森這一類神經性疾病的MDT工作開展,華西醫院主要通過神經調控中心進行運作。神經調控中心成立於2012年4月13日,主要由神經內外科進行主導,精神科、康復科、影像科和麻醉科等科室一起參與。調控中心的MDT診療內容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為展開聯合門診,其二為針對手術患者進行聯合會診和轉診,其三為開展多學科患者教育。2014年10月調控中心正式組建多學科聯合門診,該聯合門診採取「三固定」的模式,即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和固定人員,每周一下午5點鐘,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科和康復科等4個科室的專家共同參與看診,每次大約看診5-6個患者。針對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調控中心的專家就術前患者的用藥、手術指徵以及術後隨訪管理等方面進行聯合會診,調整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針對患者教育,神經內外科聯合精神科、康復科和營養科等舉辦大型患者教育活動並讓患者親自參與到活動中,從多專業、全方位提升患者的認知和意識。

MDT實施的難點與痛點

(1)構建MDT的長效機制:目前大多數MDT團隊是由成員們根據興趣自發組成,尚沒有固定的組織模式、規章制度、明確的宣傳制度、醫院的頂層設計和支撐平臺建設等,因此長效機制的建立,成為MDT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2)人員緊張: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均比較緊張,專家們在應對日常工作的同時,難以抽出時間參與MDT組織。

(3)空間與設備難題:MDT三固定之一即為「固定地點」,在一個固定的空間裡進行討論,有利於專家們的充分交流。但是現在大部分醫院依然為鬆散式的、單科作戰的學科架構,即或部分團隊將某一科室作為MDT討論的固定地點,但是由於設施設備不專業,也會造成診療的難題。

(4)合適的績效激勵機制:MDT的績效激勵主要表現在經濟激勵和精神激勵兩方面,如何設置合適的績效管理和績效激勵模式,使其既可體現醫務工作人員在MDT中的價值也可推動MDT組織模式的發展,這也是當前探索MDT需要思考的內容之一。

(5)工作人員的認知觀念:目前針對MDT工作的開展,醫務人員的認知不到位也是一大難題。年輕醫師過早專科化、交叉學科意識和全科思維能力欠缺,部分醫生對MDT持保留或者反對態度。開源還是截流?競爭還是協作?守舊還是創新?這是臨床科室的工作人員和管理者們認知觀念轉變的關鍵點。

結語

隨著大型綜合性醫院逐漸打破單科作戰的模式、構建學科集群(醫學中心)建設組織架構,醫院也從細分專業走向整合資源階段,MDT診療模式的開展已經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在現代醫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下,怎麼構建MDT的長效機制?怎麼通過MDT來推動疾病診療的規範性?怎麼利用MDT的思維優勢來提升醫院管理的內涵?這是所有醫院管理者們需要持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內容。

—the end—

來源: 華西醫院管理

相關焦點

  • 新氧公益西南救助基地揭牌,聯合星榮醫院首推MDT診療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該基地引入了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MDT),為患者提供來自多個領域、多位行業頂尖專家的聯合會診。本著「讓醫美回歸醫療本質」的理念,繼首家公益救助基地落地武漢同濟醫院後,新氧再次聯手星榮整形外科醫院,依託公益救助,整合優質資源,助推醫院技術創新和服務高質量發展,探索中國醫美健康發展的新模式。
  • 兒童多動症早期症狀難識別 專家力推 「醫教整合」模式四方合力...
    」診療模式。 這位專家解釋,在「醫教整合」診療模式下,醫生向多動症兒童家庭提供諮詢,制定診療和幹預方案;學校加強對多動症兒童在校的行為管理並及時向家長反饋;家庭及時識別多動症,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做好兒童的行為監測,保持與老師和志願者的溝通交流。志願者則輔助實施醫教結合,發揮橋梁作用,幫助患者及家庭步入有序軌道,四者之間形成合力。
  • 安徽天長:農村分級診療模式強醫便民
    作為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4個示範縣之一,天長在全面推行醫療改革措施、著力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基礎上,以「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看病很方便」為目標,通過科學組建「醫共體」,實現分級診療,構建起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運行機制,控費提質,強醫便民,讓改革紅利普惠人民群眾。「要讓群眾能夠就近診療,前提是就近的醫院能夠治好病。」
  • 生殖免疫與不孕不育相關問題多學科 MDT 診療國際研討會成功舉辦
    劉教授指出,在以細分學科為主推動現代醫學進步的同時,導致了專科過度細化和患者就醫碎片化的兩大問題,同時,專科之間的壁壘使醫生在治療時很難從整體醫學的角度去解決問題。為此,多學科、一站式聯合診療模式應運而生。
  • 【鈦坦白】微醫副總裁趙宇:微醫對「醫療+網際網路」的探索與實踐
    這方面微醫在三年前就做出了探索,組建了超過7400組專家團隊,平臺上有超過28萬名醫生。同時我們也成立了醫患群。我們是不做線上初診的,做的都是複診和會診,正是因為我們有了線下診療關係的確立,所以把複診搬到了線上才具備了可能。
  • APP在教學中的獨立整合、垂直細分、特定探索
    如今的資源類APP,往往非常獨立,不會和教材有太多一一對應的聯繫,而是整個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或是跨學科的專題整合。整合,讓我們看到了更多關聯。獨立,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應用程式背後對於該知識體系的主張。系統呈現了歐洲藝術的不同風格和形式,從國際哥德式、文藝復興、國際巴洛克、到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工學院領軍人才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探索
    工學院專業學位教育在不斷創新、嘗試和摸索中,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模式。學院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推動知識、技術、產品、產業融合,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在科學技術一體化、學科發展交叉融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集群化、科技發展速度指數化的新工科時代背景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具有深厚專業知識並能創造性解決複雜實際問題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 全球勝任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如何提升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成為亟須深入探索的重要任務。清華大學(以下簡稱學校)亞洲青年交流中心積極探索中外學生混合住宿模式,經過四年的探索實踐,已經驗證了利用第二課堂對中外學生集中教育培養的方式對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的重要作用,較好地契合了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的要求。
  • 強化實踐育人功能 門頭溝區教委探索建立五種實踐教學活動模式
    《關於依託社會大課堂完善中小學實踐育人體系指導意見》的出臺解決了門頭溝區統籌開展中小學生實踐活動工作中碰到的多平臺難統一,多步操作,多部門介入這一難點。這次統籌協調,採用頂層設計的做法值得點讚。這是體現「供給側」改革的一項服務於民生的、突出以人為本的重要舉措。《意見》中的五個方面的整合,為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讓區域工作層面,有據可依。
  • 千億醫美賽道黑馬: 顏術領跑輕醫美,洞察醫美診所未來模式
    2011年至今,在數百位顏術人的不懈努力和對專業的執著堅守下,顏術從第一家診所,擴展到了如今全國七城十二家的規模,公司在智能化和數據化的引擎驅動下連鎖品牌優勢更加凸顯,從杭州走向了全國,享譽國際。  如今,八歲的顏術憑藉著對品質醫美和價值醫療的堅守與深耕,建立了在市場細分領域即皮膚醫學管理領域的良好口碑,成為行業標杆和行業標準的引領者,同時又整合了全球頂尖的醫美資源,積累了大量忠實客戶,樹立了消費者心目中獨樹一幟的品牌形象。「精緻美麗,成就高品質人生」成為求美者心中的嚮往,顏術倡導的無創和微創的皮膚健康美麗方程式成為高端女性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生活方式!
  • 趙銳:杭州如何破解分級診療倒三角
    著眼於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從以「病」為核心的診療管理向以「人」為核心的健康管理轉變,建立全過程、全周期的健康管理體系。這與去年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中方共同完成的「三方五家」醫改聯合研究報告觀點不謀而合。
  •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開展《醫療組長負責制診療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9月26日上午,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邀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務部部長李大江教授開展《醫療組長負責制診療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專題講座。講座在護校六層多功能廳舉行,並邀請到山西省衛健委相關領導前來參會。華西醫院的醫療組長負責制運行多年,其發展模式對其託管醫院管理作用巨大,提升了醫院的聲譽度,為轄區內百姓帶來便利,希望本次講座為大家帶來收穫,為山醫大一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打開思路。李大江部長針對醫療組長負責制的發展歷史、對醫院發展的重要性、開展和管理的難點以及華西醫院通過實行醫療組長負責制後醫院各項指標發生的變化等多方面做了細緻入微的講解和報告。
  • 社會實踐快報 |「中醫文化進課堂」泉州當地中小學 創新課程模式設計與試點實踐
    團隊從採訪泉州名老中醫的實踐活動到開創「中醫進課堂」實踐項目的參與,從最初的作為醫學院的學子來學習中醫文化到現在的發揚和傳承中醫文化,期間最大收穫就是團隊的每個人的溝通採訪能力和知識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對中醫傳承的認知也更近了一步。泉州,作為「東亞文化之都」,在維護和發展中國物質文化遺產上有著卓越的成就,但在傳承和發揚中醫歷史上仍未取得明顯的成果。
  • 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6月27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教學沙龍活動,在校教師發展中心舉行。活動的主旨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注重培養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四大關鍵能力」,推動學校教學改革,培育優秀教學團隊,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持續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 為課堂教學插上智慧的翅膀 聯想教育行業的探索和實踐
    同時,其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更受到了學校師生的點讚。正如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商用業務總經理劉徵所言:「聯想希望孩子們在聯想互動課堂夢想中心的學習過程中打造不一樣的個性,在未來都能夠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帶來的福利,擁有更多的探索世界的機會。」
  • 集團化模式創新與實踐,遠東宏信醫院集團引領社會辦醫新格局
    面向未來,有前瞻戰略眼光的社會辦醫力量必須積極思考,提前布局,主動探索出可延展、可擴張的良性發展之路,才能站穩腳跟,拼出一片持久立足之地。5月27日,遠東宏信副總裁、遠東宏信醫院集團總經理吳志軍,在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的組織邀約下,以遠東宏信集團化辦醫模式探索與實踐為主題,分享了遠東宏信醫院集團的產業布局之路,其極具特色的創新模式,對於中國更廣泛的社會辦醫群體有著極大的借鑑價值。
  • MDT多學科診療評估通過5步驟降低自閉症誤診率
    為解決這些問題,MDT多學科診療評估油然而生……與傳統看診方式比,MDT多學科診療評估有什麼不同?與傳統單一的看診模式相比,MDT模式更注重規範化的多科室協作與更高的患者參與度。為避免這種問題,MDT多學科診療評估專家團將根據個性化量表所折射的問題點,進行針對性問題細分,對於家長提供的不夠明確或存在爭議的答案,進一步通過視頻錄製的方式,讓專家直觀觀察到孩子的問題。如:孩子不說話,很多家長很難進一步聯繫到聽力、認知能力上。會堅持認為孩子什麼都懂,只是不願表達。
  • 探索實踐「四化」教學模式 切實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
    深入挖掘建築類專業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利用校內中國古建築構件博物館、魯班文化廣場、工匠技藝傳承館、營造技藝傳承基地、醫養建築設計中心等,開展實踐教學,建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魯班文化與工匠精神》,編寫《魯班文化》教材讀本,獨立開設課程,培養德技並修的新時代善建者。
  • 多動症不局限於兒童青少年,50%影響到成年期!國內兒童多動症診療...
    有4.31%~5.38%的學齡兒童罹患多動症,但就診率只達到了10%,確診後也僅有三分之一不到的患兒能接受到長期規範的治療。她強調,治療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應遵循慢病管理原則,大力推行醫院、學校、家庭和志願者共同參與的「醫教整合」診療模式,即醫生向多動症兒童家庭提供諮詢,制定診療和幹預方案;學校加強對多動症兒童在校的行為管理並及時向家長反饋;家庭及時識別多動症,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做好兒童的行為監測,保持與老師和志願者的溝通交流;志願者輔助實施醫教結合
  • 聯手唯醫骨科,巴州人民醫院建設全疆首家智慧化骨科診療中心
    來源:北國網11月21日, 巴州人民醫院骨科中心·唯醫骨科新疆中心(以下簡稱「骨科中心」)開業儀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市舉行。據悉,該骨科中心是新疆首家集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康復於一體的現代化、智慧型骨科診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