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多學科協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診療是當前大型綜合醫院開展的新型診療模式,無論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還是復工復產後對疑難患者的診療工作,很多的醫療機構都在探索MDT。當前,MDT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診療、學科建設和醫院管理等方面,MDT甚至作為醫教研管連接的紐帶,在促進醫院的深化變革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怎麼有效地實施MDT?怎麼用MDT推動醫院管理?這是當前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
點擊播放 GIF 0.0M
MDT的淵源與現狀
MDT的概念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的醫學教育領域,其目的是為了提高醫學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直至上世紀90年代,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針對晚期的腫瘤患者提出了「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念,由腫瘤外科、腫瘤內科、影像學、病理科、放療科、護理等各大科室的專家組成工作組,通過定期會議的形式,集中進行病例討論,提出適合每個患者的最佳診療方案。在現代醫院管理理念下,MDT逐漸被廣大醫務人員所接受,其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發展,MDT以團隊協作規範化診療模式為主要特點,規避了傳統的個體式經驗性診療模式的缺點,在推動醫院全方位專業化、規範化診治策略和合理化醫療資源的整合配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使醫生逐漸從看人生的「病」到看生病的「人」,回歸醫學的本質。
醫院為什麼要實施MDT?
醫院實施MDT的五大原因
(1)順應醫療模式轉變的需求
現代醫療模式不再是僅僅提供單一的診療服務,而是轉向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多學科專家共同為患者提供整合型醫療服務」。舉例而言,美國的梅奧診所通過設置無縫銜接服務流程,強調對患者進行多學科診療,這種一站式的服務為患者帶來了良好的就醫體驗。當前,MDT的實施則順應了這一醫學模式轉變的趨勢。
(2)改善就醫流程,提升服務品質
傳統個體式經驗性診療模式下,患者需要往返多個科室,就診時間長且程序繁瑣。MDT診療模式開展後各大專科專家可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解決了患者奔波的難題,同時也能夠儘可能地減少診療的錯誤,提高工作質量,降低醫療的風險,保證服務的品質和最終的診療效果。
(3)醫院評審評價的要求
三級醫院的評審條款對多學科協作診療服務進行了明確規定,三級醫院開展MDT診療服務是醫院評審評價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針對住院診療管理與持續改進評審內容,「4.5.4.1有院內會診管理制度與流程」條款要求,醫院需要對重症與疑難患者實施多學科聯合會診。
(4)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進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其中第二階段改善計劃中對多學科診療模式提出了明確的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
(5)助力醫院學科建設與發展
MDT診療模式的開展,一方面能夠使團隊內不同專業背景成員充分了解當前各專業先進的醫療技術;另一方面,也使團隊以MDT為契機開展科研工作、創造臨床新技術,提升該學科在全國或者全世界範圍內的領先水平。MDT是醫院在學科建設、專業影響力等方面締造差異性競爭的有效手段。
MDT經驗分享
華西醫院結直腸癌MDT診療模式
華西醫院胃腸外科王自強教授詳細分享了華西醫院結直腸癌多學科診療經驗。華西醫院結直腸癌MDT團隊由成員們自發自願組成,團隊成員主要來自胃腸外科、肝膽外科、腫瘤內科、放射科、消化內科、泌尿外科、病理科和放療科等科室。該團隊制定了MDT病案討論病種納入標準和病案討論流程,從2012年2月開始,針對納入標準的患者進行定期MDT病案討論。為保證MDT工作的順利開展,團隊成員還制定了規範的MDT討論預約表、門診疑難疾病會診報告建議書,並推行了標準化影像、病例報告書等內容,充分保障MDT的規範化操作。針對MDT的核心技術決策依據難題,王自強教授指出,當討論病例有循證醫學證據時,團隊則根據該證據進行決策;當病例情況比較特殊、無據可循時,團隊則綜合考量病案情況後,進行醫學推理並權衡利弊後決定治療手段。
華西醫院結直腸癌MDT診療工作的開展,一方面解決了眾多臨床上的疑難病例、創造了數項結直腸癌新術式和臨床新技術,推動了醫療技術的發展、提升了臨床診療水平;另一方面也為專家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促進了科研工作的開展,截止2019年12月,該團隊成員負責多項科研攻關項目、發表與結直腸癌相關的臨床研究SCI論文約計66篇。
華西醫院帕金森疾病MDT經驗分享
華西醫院神經內科的商慧芳教授分享了華西醫院帕金森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經驗。針對帕金森這一類神經性疾病的MDT工作開展,華西醫院主要通過神經調控中心進行運作。神經調控中心成立於2012年4月13日,主要由神經內外科進行主導,精神科、康復科、影像科和麻醉科等科室一起參與。調控中心的MDT診療內容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為展開聯合門診,其二為針對手術患者進行聯合會診和轉診,其三為開展多學科患者教育。2014年10月調控中心正式組建多學科聯合門診,該聯合門診採取「三固定」的模式,即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和固定人員,每周一下午5點鐘,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科和康復科等4個科室的專家共同參與看診,每次大約看診5-6個患者。針對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調控中心的專家就術前患者的用藥、手術指徵以及術後隨訪管理等方面進行聯合會診,調整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針對患者教育,神經內外科聯合精神科、康復科和營養科等舉辦大型患者教育活動並讓患者親自參與到活動中,從多專業、全方位提升患者的認知和意識。
MDT實施的難點與痛點
(1)構建MDT的長效機制:目前大多數MDT團隊是由成員們根據興趣自發組成,尚沒有固定的組織模式、規章制度、明確的宣傳制度、醫院的頂層設計和支撐平臺建設等,因此長效機制的建立,成為MDT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2)人員緊張: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均比較緊張,專家們在應對日常工作的同時,難以抽出時間參與MDT組織。
(3)空間與設備難題:MDT三固定之一即為「固定地點」,在一個固定的空間裡進行討論,有利於專家們的充分交流。但是現在大部分醫院依然為鬆散式的、單科作戰的學科架構,即或部分團隊將某一科室作為MDT討論的固定地點,但是由於設施設備不專業,也會造成診療的難題。
(4)合適的績效激勵機制:MDT的績效激勵主要表現在經濟激勵和精神激勵兩方面,如何設置合適的績效管理和績效激勵模式,使其既可體現醫務工作人員在MDT中的價值也可推動MDT組織模式的發展,這也是當前探索MDT需要思考的內容之一。
(5)工作人員的認知觀念:目前針對MDT工作的開展,醫務人員的認知不到位也是一大難題。年輕醫師過早專科化、交叉學科意識和全科思維能力欠缺,部分醫生對MDT持保留或者反對態度。開源還是截流?競爭還是協作?守舊還是創新?這是臨床科室的工作人員和管理者們認知觀念轉變的關鍵點。
結語
隨著大型綜合性醫院逐漸打破單科作戰的模式、構建學科集群(醫學中心)建設組織架構,醫院也從細分專業走向整合資源階段,MDT診療模式的開展已經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在現代醫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下,怎麼構建MDT的長效機制?怎麼通過MDT來推動疾病診療的規範性?怎麼利用MDT的思維優勢來提升醫院管理的內涵?這是所有醫院管理者們需要持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內容。
—the end—
來源: 華西醫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