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學期初,蘋果的APP Store教育專欄都會推薦不同學段的APP(應用程式)。蘋果調用了大量下載數據和用戶使用情況進行權衡之後加以分類推薦。
這些APP仔細嘗試之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95%的APP看上去都不需要教師幹預,甚至不需要教師參與,學生們完全可以自主使用。
僅有少數推薦的APP是偏向教師教學使用為主,例如「classdojo」課堂教學,評分記錄,管理工具;「納米盒」根據不同教材版本,一一對應的電子資源。
教育類的APP正在全面轉向針對學習者,首先滿足學生們自主學習需求,進而成為師生共同的資源、平臺、工具。
資源類APP的獨立整合
幾年前還有大量的APP是根據教材進行數位化改造,然而近幾年這些APP越來越少,而且基本沒有太多迭代升級。如果我們繼續想從APP裡去尋找跟教材一一對應的教學資源,那可能會非常困惑,即便找到了一兩個,還要遷就著APP來進行教學設計,恐怕會非常為難。
如今的資源類APP,往往非常獨立,不會和教材有太多一一對應的聯繫,而是整個學科的主幹知識體系或是跨學科的專題整合。整合,讓我們看到了更多關聯。獨立,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應用程式背後對於該知識體系的主張。
比如,APP:元素,用多個角度呈現每一個元素的電子結構,生活中的運用,實驗中的特性等等。就是一張動態的互動的化學元素周期表。
APP:人體探秘,用動態互動的方式呈現人體的骨骼組織,神經網絡,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等。
APP:美的歷程。系統呈現了歐洲藝術的不同風格和形式,從國際哥德式、文藝復興、國際巴洛克、到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
APP:UniversalZoom,探究大小比例專題,從電子到宇宙,分別以怎樣的尺度關聯。
平臺類APP的垂直細分
很多平臺大而全,成為了社交的主要平臺。像微信這樣的平臺非常全面地覆蓋著生活、工作和學習,把微信運用到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非常便利。於此同時,細分平臺的綜合使用會更好地迎合某一階段的學習需求,社區有效地引導了群體的聚合,對於學習是一種陪伴,對於不斷提升提供了路徑。
比如:APP:「英語魔方秀」,可以和小夥們一起配音演大片。選擇需要的電影片段進行配音,以作品的方式分享出來。
APP:「荔枝FM」、「喜馬拉雅」「啪啪」都是非常方便的分享系列音頻的平臺。特別是荔枝FM可以讓學習者享開創個人電臺的感覺,定期分享自己的學習作品。可以是英文小主播,可以是中文故事頻道,可以是生活發現分享等等。
類似於這樣的平臺還有很多,比如「123D Design」分享三維作品模型、「黃油相機」分享圖文藝術混排社區、「Show me」分享講解視頻社區、「網易雲課堂」分享課程社區。這些垂直平臺有助於學習者沉浸在平臺內,專屬領域中分享和協同。
工具類APP的特定探索
這一類APP看上去非常獨特,像一個個開拓思維的「小扳手」。用另一個角度切入,在奇妙地體驗中探索,並且讓一開始的創造來得更有成就感。特別適合開拓學習者的思路,哪些沒有定論的方案,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會被更多地激活。
APP:太空。這個和以往很多模擬星際星球的APP不同,這個APP乾脆給你一個空白的宇宙,你自己去創造吧。看你要放紅矮星,還是黃矮星,要放類地行星還是彗星,甚至放個黑洞也可以。完全不受限制,卻滿是科學猜想與現有科學定理的規律。
APP:ForceEffect。提供了一個探索機械結構的工具,可以進行再設計,包括定義杆槓,齒輪等。
APP:Minecraft。一個完全可以用小積木拼起來的世界。
工具類的APP非常多,比如「Drummer」用來混合多種樂器的節拍器。「Pottery」模擬陶藝作品製作。「萬能機器」創建各種傳感器之前的連接與信號處理。「Play Physics」研究視頻中物件運動的分析。「Volumize」測算圖像中體積與面積。「Relax」混合108種聲音創建場景音樂。「Explain Everythings」快速製作一邊筆畫一邊配音的微視頻。「Popplet」適合兒童的思維導圖繪製工具。「定格動畫工作室」可以快捷地創建各種定格動畫作品。
無論是資源的獨立整合,還是平臺的垂直細分,抑或工具的特定探索,我們可以適時地「鼓動」學習者,讓學生們走在前面,大膽地用起來。雖然這些APP都不是我們親手開發的,也不屬於哪個學校,但是恰恰這些開放、自由、充滿生命力,自我不斷迭代的APP,能夠成為我們與之結合,不斷創新的寶藏。
APP的用法有很多,我們可能不需要過分苛求某個APP的內容與教材匹配,或是因為有了這個APP才這樣進行教學設計;有的時候,恰恰需要回歸教學和學習本身,哪些教學的問題,哪些學習的環節,可以藉助APP更好地創設解決。
更多教學APP介紹推薦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觀看視頻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