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過房地產泡沫,而且這個房地產泡沫都給所在國的經濟造成了不小的傷害,以至於人們談起它都會有談虎色變的感覺。
房地產泡沫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就像胎兒分娩是孕婦的陣痛,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科學、冷靜去對待,完全可以走過危機,迎來新生。我們不妨看看當年的美日是如何對待氣勢洶洶的房地產泡沫的。
一、泡沫顯現。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催生了該國的房地產泡沫。
當時日本的房價,就像中國神話中剛出生的哪吒,一天一個樣以超常的速度往上竄,叫人不知所措,很多經濟學家驚呼,怪物來了。
房價的不斷攀升,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四面八方的資金湧向地產業,洶湧澎湃、勢不可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當年投向日本東京和大阪的房地產資金,幾乎能買下整個美國。更有人調侃到,日本東京一個街區投入的房地產資金,就能買下整個巴黎。
日本國際貿易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江原規由在報紙上撰文說,日本的房地產像脫韁的野馬,已經失控。
二、癥結何在?
泡沫,顧名思義是虛假的東西,無論多麼耀眼,只能是短暫的曇花一現。泡沫經濟也是一樣的,是一個無法持久的虛假現象。
我們上面說過,世界各國都出現過大大小小的房地產泡沫,雖然情況各不相同,催生泡沫的原因也多種多樣。有的是市場疲軟、政府為了拉動內需導致的,有的是經濟出現了迅猛發展,大量資金無處安放導致的,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原因則屬於後面一種。
日本經濟從60年代開始迅猛發展,經濟增長出現了奇蹟。日本製造業出現了革命性的進步和發展,日本產品迅速佔領了歐美市場,日美雙邊貿易出現了有利於日本的貿易順差,美國製造業受到打擊。在此背景下,美國和日本德國等國籤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就是日元和德國馬克升值,美元貶值。
日元的升值,讓質優價廉的日本製造成了美國人買不起的奢侈品,日本對美出口開始下滑,日本製造業也受到重創;於是大量資金開始湧向房地產行業。
日本民間大量閒散資金,沒有地方投資,漸漸湧向地產市場;而資金的大量湧入,又導致房價的持續攀升,讓先期的投入得到了回報。可觀的回報又帶著一種示範效應,將更多的資金吸引到了房地產投資。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的低利率政策讓投機房地產成本降低,有利可圖,導致了大量資金從銀行流向房地產市場。
眾所周知,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此日本國內掀起了房地產熱。從有實力的財團到小商小販和上班族,對投資房地產信心滿滿,趨之若鶩。有錢的從銀行裡把它取出來,手頭沒錢的就進行融資,去貸款借款;大家信心十足,覺得房地產市場穩賺不賠、前途一片光明。
就這樣,普通百姓買房炒房,開發商融資使勁建房,投機商買地皮囤積居奇,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發大財、大發財。一時間,日本的房地產狂熱席捲了日本全島,從大都市熱到小城市,從城市熱到郊區。房價一路攀升,地皮炒出天價,民間借貸也水漲船高。房地產泡沫也催生出一批富豪,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三、釜底抽薪。
房地產的泡沫嚴重影響了日本的內需和製造業發展,日本政府感到了空前的壓力,決定改變貨幣政策,用調控手段出手幹涉房地產市場。
從1989年6月到1990年8月,在14個月的時間裡,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調高至6%。
與此同時,日本大藏省也出重拳,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收緊不動產貸款。
此後,日本政府再次出臺政策,國內各商業銀行基本凍結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掐斷了房地產行業的資金來源,房地產行業的泡沫徹底被戳破。
從1990年開始,日本股市進入寒冬,股票暴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一片哀嚎,多數都出現了巨額虧損。日本地產市場也哀鴻遍野,房價跌了一半。
日本政府之所以要以壯士斷腕的氣魄,挑破房地產泡沫,也是在經過激烈鬥爭後,逼不得已。如果任憑其繼續膨脹,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國民和企業受傷害,最後傷得最慘的只能是日本經濟。
美國政府的房地產泡沫來得比日本晚了十年,最後也是被逼無奈才挑破了那個叫人生畏的泡沫,不過已經為時已晚,給美國底層人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四、因禍得福。
日本房地產怕泡沫的破裂,讓日本浩浩蕩蕩的炒房大軍一夜包括崩潰,好多人血本無歸、一貧如洗。破產的企業也數不勝數,日本經濟也進入了相當長的衰退期。
但房地產泡沫的破裂,給日本人上了一場生動的投資課,他們因此變得理性,成熟,向德國人學習,把資金投向實業和金融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飲鴆止渴,坐以待斃,還不如提前介入,斷腕求生,日本政府這樣做還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