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發現孩子的電腦裡有「兒童不宜」,咋解決?

2020-12-25 騰訊網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關注

本期來信者是一位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她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疏導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心理問題,針對此問題,我們邀請了成都市實驗小學文苑分校校長陳翔,龍泉驛區第二小學心理教師商婧,四川省高校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專委會副秘書長商雪梅,龍泉驛區同安中學校心理教師張志遠為這位老師書寫回信,現將來信與回信登出(信件內容經過適當編輯),願對您也有所幫助!

陶子信箱·第十二期

來信

家長發現孩子的電腦裡有「兒童不宜」,咋解決?

陶子:

您好!

我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前些日子,我突然接到班上小隆(化名)家長的電話,電話中家長情緒異常緊張,甚至表達語無倫次。原來在昨天晚上,他在整理筆記本(電腦平時是給孩子網上學習專用的,沒有其他人動過)時發現電腦裡有一些未成年人不宜觀看的內容,且均為男性同性的片子。家長覺得這個問題不便向人吐露,但又十分焦慮,所以打電話向我尋求解決辦法。

小隆身形偏瘦,個頭比班上其他男孩高一點,但性格卻比較溫和,平時班上也有固定的玩伴(兩個女孩子),這學期不知為何變得更加沉默,很多時候常獨處。據了解,由於小隆學習上比較吃力,家中家長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教育方式多採取高壓管理的手段,而忽略孩子身心全面的成長。另外,父母性格都很強勢,親子溝通中權威式的交流是常態,故親子關係不是很和諧,最終導致孩子學習效果沒有明顯改善。

現在家長憂心,作為班主任老師的我也非常想幫助這個孩子和這個家庭,但苦於缺乏專業知識,投門無路,望陶子給一些建議和指導。

一位班主任

回信

| 順序按回信落款時間排列 |

陳翔

成都市實驗小學文苑分校校長

成都市「百優」輔導員

成都市教育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

青羊區學科帶頭人

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課堂

父母應抓住孩子發問時機正面回答

老師、家長:

您們好!

世界衛生組織把青春期界定於10—20歲。個體進入青春期後,性心理開始萌動和發展,表現出對性的特別關注、興趣和嚮往,這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青春期性意識覺醒。18歲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處於不穩定時期,對異性、同性都有好感。因此,小學高段和初中生出現同性依戀的現象很正常,絕大部分並不是真正的「同性戀」,而是生長發育期旺盛的性心理活動受到壓抑後的一種變形的釋放,也是潛意識啟動防禦機制的結果,這並不意味著個體具有同性戀的性取向。

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注意到自己性成熟的各種徵兆和變化,對性產生好奇心,渴望了解性的有關知識屬正常現象。孩子的性教育來自於家庭、學校、社會,且三者都應該起到各自的作用。其中,家庭的作用非常重要。人的成長過程是從生物個體變為社會成員的全過程,孩子的社會化過程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所以,家庭應該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課堂。如果學校和家長沒有提供性健康知識,男生則多會從媒體、課外讀物中了解性知識。由於網絡便捷,關於性主題的內容泛濫、肆虐,孩子就容易出現一些性偏離行為。事實上,出於對孩子衝動的擔憂和自控力的不信任,竭盡全力讓孩子遠離性知識的做法,不僅不能減輕青少年性行為、性問題和性過錯的發生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這些情況的發生。

家庭性教育的實施是必須的。有專家認為,對孩子實施性教育的最佳良機是幼兒期,最佳環境是家庭內部,最理想的教育者當然首推父母。小孩子的理解力是因人而異的,在家中由父母個別輔導,將比在學校所實施的一貫的統一教育來得更理想,父母親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性器官發育程度,以及孩子的理解能力進行適時適度的引導教育。

作為父母,直接談性或者僅以性問題作為與孩子的談話內容,可能會感到有些尷尬,孩子也會感到不自然。因此,得選擇時機,專家建議與孩子談性的最好時機是在孩子發問時,對於孩子的發問,父母不可慌張、逃避、隱瞞或指責,應當場據實已告。

當孩子問父母有關性的問題時,孩子會在意兩方面:一是父母回答內容是什麼;二是父母回答自己時的態度是怎樣的。通過這兩方面的觀察,孩子通常能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有概括性的認知。需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間要養成坦誠交談的和睦關係,在孩子有所疑惑時,父母要及時地給予回答。

家庭性教育並不一定要面對面地以問題形式開始,父母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只要孩子能夠聽到自己的講話,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形式都可以進行。家庭性教育的承擔者既可以是母親,也可以是父親,也可以父母雙方同時對孩子進行教育。但需注意一點,父母親對於孩子所提出的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必須一致,否則會造成孩子的困擾。

家庭性教育要根據對象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對於高段的孩子,如果其性格內向,父母可以以信件來代替口頭的回答,也可以給孩子看一些有關方面的書籍。

陳翔

商婧

龍泉驛區第二小學校心理教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

孩子看同性黃片怎麼辦?追根溯源,找準由頭是關鍵

老師、家長:

您們好!

孩子們為什麼要去看黃片?現在的孩子接觸網絡的年齡越來越早,網絡帶來了很多便利的同時很多問題也隨著國家網絡管理和規範疏忽凸顯出來。日常,只要電腦開著,便時不時的就會跳出很多小廣告,且圖文並茂,有很強的性誘惑,還有一些網頁顯眼處加入了很多吸引眼球的標題,比如:女大學生在宿舍裡面經常做這種事情,或者某某明星偷拍走光照公開。別說孩子,成年人看了都很好奇。可見是好奇心驅使孩子們走進色情世界。

另外一方面,現在孩子網絡信息搜索能力強,一旦他好奇父母不回答的問題,他便會自己去找答案。我們以前遇到有孩子問家長什麼是色情圖片,孩子媽媽什麼也不講就把他一頓臭罵,結果沒過幾天,媽媽就在手機上看到孩子上網搜索色情圖片,不難想像他在這個搜索過程中會看到什麼。若孩子在網絡上找到的具有充滿了色情、虛假、偏見、錯誤的內容,便容易誤入歧途。因此當我們在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看黃片的時候,需要穩住情緒,以平靜的心態,在鄭重的場合和孩子聊這件事。

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首因效應,也叫做第一印象效應。

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的第一印象是消極的,那麼後期他就很難改變對它的印象。一旦孩子對和你聊性的第一印象是消極負面的,成年後即使進入兩性關係中也會受到第一印象的消極影響。

因此,首先我們要去弄清楚,孩子現在看的這些黃片是從哪裡來的?是自己下載的,還是同學給的。如果是自己下載的,在哪裡下載的,怎麼發現這個下載的資源的。如果是同學給的,同學的東西又是怎麼來的。先弄清楚片子的來源之後再去給事情定性。

此外,我們還需要搞清楚孩子看黃片的原因,是因為好奇,還是為了追求刺激,還是為了和朋友們有談資。案例中孩子看的是同性黃片,是故意找的同性內容,還是所找的資源庫裡只有同性的影片。回答不一樣,處理方式自然不一樣。我們只有先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了,才好開始和孩子溝通。

在開放、包容的環境下,詢問孩子想要在色情片裡知道什麼,再把答案告訴孩子,這樣我們將成為孩子詢問的首選,而不是直接去問充滿未知的網絡。如果不太清楚怎麼說,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網搜索,正好可以通過我們之手教會孩子鑑別哪些是色情的、偏見的、錯誤的、正確的信息。教會孩子辨別網絡上的錯誤信息,比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更重要。我們還需要告訴孩子色情片裡的那些動作或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不是那樣的。最後再告訴孩子沉迷色情片的危害,而且那些錯誤的認知還會影響以後正常的親密關係的建立。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直接告訴孩子那樣做是多麼錯誤,多麼羞恥的話,孩子就不會信任我們,會排斥我們,也不會願意和我們說自己真正的困惑,所以在教會正確的做法之後,再告訴孩子之前的做法的錯誤,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

如果孩子故意找的同性影片,並開始覺得只對同性產生浪漫愛的感情。不要著急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幫助孩子去做好性別認同的事,也就是幫助孩子弄清楚自己心理認為自己的性別是什麼。可以和孩子討論更多種愛情存在的形式,異性愛、同性愛,以及這些愛情在社會中的存在狀態。並鼓勵孩子在觀察自己和他人更長時間後再去定義自己。用更正確的方式去認識自己,而不是從色情中去了解。

因此,無論孩子出於什麼原因看黃片,家長都需要更加冷靜的,開放、包容、科學的去和孩子溝通,這樣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商婧

商雪梅

四川省高校心理學會應用心理專委會副秘書長

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特聘專家、四川省終身教育骨幹專家

美國PDP認證教練,國家註冊婚姻家庭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國際生涯規劃師

成都交通廣播電臺「愛的教育」專欄節目客座教授

尊重生命成長規律,對問題保持理性關注適當引導

老師:

您好!

在這件事情中,我們聽到了您的聲音、家長的聲音,唯獨沒有聽到孩子的聲音。在討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偶發事件時,他本人的缺席也反映了孩子和他父母並未建立真正的溝通渠道;凡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無不是有不同形式的溝通而各自聚合、相互理解的。我們發現,生活中各領域的多數問題的解決,都是以保持有效溝通為前提。因此,當事情發生時,我們不能僅憑猜測下定論,需要傾聽孩子真實想法。對於這件事,假若父母難以開口詢問,可耐心觀察孩子的狀態,像中醫「望聞問切」後再做判斷,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打電話給班主任、給外界。

用判斷,而不用「診斷」,是因為後者的色彩認定了孩子是「病了」。拋開「同性」這個尚未在我們的社會達成共識的現象,只談以下一個事實: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前青春期」,開始對性和生命產生好奇,這是無數代人身心成長的規律。對待這一事件,我們理應保持合理的關注,在必要時現身進行正確引導——如果僅僅因為在電腦裡發現了我們認為「不合適」的電影,就斷定孩子是出了問題,這也許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對生命成長的規律不夠尊重,我們不應認為成人和監護人的意志高於青少年的天性;二是我們太焦慮,事情發展到此,實質恐怕在於焦慮,而不是問題本身。

焦慮本質是一種和「愛」緊密關聯的「怕」,我們因為愛自己和家庭,害怕失去更好的生活,故焦慮職場發展,焦慮伴侶行為;因為愛孩子,害怕他們在競爭中失敗,甚至不為社會所接納,我們又焦慮著忙著認定「這是正常的」「那是不正常的」,好像只要用自己本就有限的認知去替孩子對萬事萬物進行一個道德判斷,成長的煩惱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這種現象是「低質量的計劃型教育」。在這樣思維的反覆塑造下,孩子有可能從小就接受了這種「焦慮才會帶來成長」的潛意識,反倒會讓他們在成長路上感到不被接納,無比疲憊,從而導致那些我們不想看到的心理問題出現。

在電話裡,家長對孩子行為語無倫次的描述中,有對孩子成長有不合自己預期的地方(不僅是這次「成人片事件」,還包括學習成績、人際交往)便會被判定為「失敗」或「不正常」,再把焦慮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和班主任老師,在此情形下,孩子每走一步,都被無數人判斷著、拉扯著,於是在這樣的道路上越走越累,路也就越走越窄。

對於成長過程中的那些並非惡性的事件,我們應該保持關注,是當時介入引導,再視情況「讓它發生」。如此一來,不僅孩子的心智得以成長,事情也不至有失控的危機。重要的是,家長朋友們在此良性互動中,也學會了何為寬容,如此,教育中亟需養成的品質自然也有了。

夏天快到了,祝您、家長和孩子都健康,也歡迎您再來信,一起交談。

商雪梅

張志遠

成都市龍泉驛區同安中學校心理教師

中小學一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東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學碩士

與孩子共同探討,家庭與學校的性教育需要齊抓共管

老師:

您好!

6年級的學生按照年齡劃分處於青春期,生理上逐漸開始發育,在性激素作用下開始對性也逐漸產生好奇,他們會通過自己已知的方式去探索與性有關的知識。

首先,不論孩子是否是同性戀,得先看他尋求性知識的途徑——網絡。網絡中的信息良莠不齊,既有各種豐富的學習資源,也有很多不良信息充斥其中,未成年的學生由於缺乏社會閱歷和足夠的辨別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所以,及時、正確、客觀、科學的性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就顯得特別重要,學校教師應先應該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讓學生有甄別、質疑信息的能力。

其次,信中身形相對瘦弱的小隆,在青春期的時候容易出現較強的孤獨感與封閉感,這也就是使得他在這個時期不願意和周圍人袒露內心真實想法,無論是情緒上還是生活中,或者是學習上、與人際交方面,這時候的小隆更願意獨自去探索和撫慰自己的內心,用更多的精力去關注自己心理的成長與困惑,所以在學習上、親子關係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家長應該及時察覺給予關懷。

在人類社會裡,有人喜歡同性,有人喜歡異性,也有人既喜歡同性又喜歡異性,也就是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這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我們理當正視。這不僅在人類中存在,在其他生物圈裡也不乏類似的情況。

鑑於上述,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其一,家庭與學校的性教育齊抓共管。從案例中可知小隆的父母屬於傳統型的家長,對「性」持有的是保守且封閉的態度,這就使得家庭中的性教育出現缺失,加上學校的性教育缺失,會讓有性心理髮育需求的學生「無路可走」,只能尋求網絡。同時,在心理諮詢中有個原則是「誰出現焦慮,誰接受諮詢」,在案例中父母出現了較強的焦慮,所以先從父母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會對孩子的這個問題如此焦慮,是擔心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丟了面子?還是擔心孩子的未來?其次,需要與小隆一起探討他對於同性片子的看法,傾聽他的聲音,不能過早的給孩子貼上標籤,不用歧視或異樣的眼光看待孩子;老師與家長也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生命成長的方向,與其強行「糾正」帶來雙方痛苦,不如「順其自然」幸福快樂。

其二,密切親子關係,關注心理困惑與成長。從心理動力學角度看,學習成績與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正相關的聯繫,學習情緒越積極,學習成績則可能會越好,反之亦然。所以,建議家長多與孩子溝通,以平等民主的形式對話,給予孩子熱情、尊重,這會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和諧。

積極傾聽有助於小隆傾訴內心的煩惱,父母及時的提供一些建議或方法,甚至簡單的陪伴與支持,都會讓小隆很好的度過難關。

張志遠

製作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新媒體中心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編輯部

出品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相關焦點

  • 專家勸告家長不宜讓孩子四歲前學電腦
    本報訊 孩子多大年紀接觸電腦比較合適?前天在廣州宏城廣場舉行的家教諮詢活動中,專家勸告家長,不宜過早。  華南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高嵐博士指出,過早接觸電腦對孩子有不利影響:一是受到顯示屏輻射、磁場等影響,對孩子健康不利;二是現在家庭忽略使用引導,孩子使用電腦大多在玩遊戲;而遊戲的不斷升級和挑戰,往往使孩子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對其它活動不感興趣。
  • 家教機豈能容納「兒童不宜」APP
    為幫助孩子學習,張先生去年給8歲的女兒買了一臺步步高家教機。就在前不久,他發現家教機裡一個名為「小肚皮」的APP軟體中,竟含有不適合孩子觀看的「成人內容」。步步高客服回應稱,「小肚皮」APP是第三方軟體,目前已將該軟體下架。
  • 兒童不宜穿雪地靴?這種「棉鞋」,家長最好別買給孩子穿
    雪地靴已經火了好幾年,很多童裝品牌為了順應時尚潮流,也開始製作兒童雪地靴,既美觀又保暖。有專家對此發表了看法,說其實雪地靴並不是很適合孩子穿,很容易影響孩子腳步發育。央視節目《是真的嗎》曾經請到了北京積水潭醫院小兒骨科的副主任醫師馮超,他對這種言論發表了回應:兒童確實不宜穿雪地靴,但也沒有網上說的那麼玄乎。
  • 中消協提示:兒童乘車「一要」、「四不宜」
    以下兩起事故為兒童乘車安全敲響了警鐘:   事故一:一名男士開車旅遊途中,在通過一路口時,突然發現前方有行人橫穿馬路,情急之下一個急剎車,坐在前排的6歲兒子一頭撞在擋風玻璃上,臉上當即血流不止。   事故二:一輛計程車和一輛客車相撞,一名3歲女孩因坐在前排,被撞飛出車外,摔死在路邊。   這兩起事故提示我們,兒童乘車安全問題要警鐘長鳴。
  • 兒童不宜長期使用計算器做作業
    專家表示,兒童習慣使用該工具,在考試時遇到算數題可能會產生厭煩情緒。  27日上午,家住海口白坡裡的陳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的煩惱。她說,她孩子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平時在家做數學題時幾乎都是用計算器和電腦來計算。記者為此對部分小學生及家長進行了調查,使用計算器來做數學作業的情況很普遍。不少小學生表示,為了提高「效率」,在做數學題時通常都會拿出來使用,尤其在家裡。
  • 兒童「不宜」服用的4類常見藥,家長們,千萬別中招
    每當孩子感冒發燒,家長會去藥店給寶寶買藥吃,但很多藥物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不安全的。實際上,不建議家長自行給孩子買藥,哪怕是常見的抗生素、退燒藥,也有很多都不適合孩子服用。No.1抗生素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細菌感染時,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但有一些抗生素是不建議孩子使用的。那麼,究竟哪些抗生素需要孩子遠離呢?第一類,喹諾酮類抗生素,比如左氧氟沙星,諾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 兒童網紅火熱背後:孩子身心健康憂患如何解決?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直播短視頻行業發展,越來越多的兒童被父母推到鏡頭前,小小年紀便成為網紅。100年前,魯迅在《狂人日記》裡發出吶喊:救救孩子·而100年後的今天,部分父母淪為「啃小族」,不惜透支孩子的人生牟利。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表示,父母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應避免讓短視頻掙錢等成人式生活過早介入孩子童年。
  • 孩子老眨眼咋回事
    原標題:孩子老眨眼咋回事   廣東讀者方女士問:我孩子今年5歲,感覺她最近兩三周頻頻眨眼,請問這可能是什麼原因?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眼科主任醫師白浪解答:「眨眼」在醫學上稱「瞬目」,可分為異常瞬目、頻繁瞬目等情況,常見於3~6歲兒童,就原因而言,除了心理因素、間歇性外斜視或集合不足,主要還有以下幾點:   常見眼病:結膜炎,特別是過敏性結膜炎,往往伴隨突然發作的連續打噴嚏、流涕、鼻塞及張嘴呼吸等症狀;乾眼症,兒童多由於電視、手機看得太多引起的眼睛乾澀,又稱為「視頻終端症候群」
  • 一場「發現兒童」的家長教研會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幼兒在園的生活和活動情況,增進幼兒園、教師、家長之間的聯繫與溝通,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及兒童觀,康巴什第一幼兒園在11月10日—20日,利用兩周的時間組織全園班級開展了以「發現兒童」為主題的家長教研會。活動旨在通過觀摩和分享引導家長以現代教育觀實現有效的家園共育,以尊重生命的兒童觀給予幼兒有溫度有力量的陪伴與成長。
  • nabi兒童平板電腦
    美國Fuhu亞太區總經理丘彪盛、宇宙互聯總經理張愛霞、富士康科技首席質量官Carl、nabi(中國)總運營——中幼國際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萬懷勝,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聞記者和經銷商一起見證了美國nabi兒童平板電腦在中國的首場亮相。  nabi是全球首款專為兒童設計的平板電腦,致力於構建兒童健康成長的生態系統。
  • 兒童之家四點鐘學校 解決家長 孩子之憂
    兒童之家四點鐘學校項目主管 楊麗萍:因為疫情期間,每天進來我們會先測體溫,我們的座位安排也是有間隔一米,每個人的桌子上都有免洗手液,這些都是為了保障我們學員的安全問題,中午放學到下午,我們都會做消毒的工作。為豐富學生的暑期生活,除課業輔導外,嶺畔兒童之家四點鐘學校還設置了特色陶藝課、小導遊課程。
  • 207兒童家具貼士:兒童床不宜過大 1.2米最佳
    因此,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獨立睡眠空間,對於孩子健康的成長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怎樣的獨立睡眠空間才是最適合孩子的呢?很多家長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就是在單獨的房間裡有張單獨的床就OK,哪有那麼多講究。
  • 「停課不停學」孩子視力咋保護?
    三月起,中小學開始在家裡上網課了。家庭變課堂,孩子們的課業在逐漸回歸正常。但是看著孩子們天天對著電子屏幕,家長們的擔憂也隨之而來:一天四五個小時對著手機、電腦或IPAD等電子屏幕,孩子們的眼睛怎能承受?視力咋保護?
  • 閃電評論丨家教機出現 「兒童不宜」內容,別讓監管留下「隱秘角落」
    據媒體報導,為幫助孩子學習,張先生去年給8歲的女兒買了一臺品牌家教機。就在前不久,他發現家教機裡一個名為「小肚皮」的APP軟體中,竟含有不適合孩子觀看的「成人內容」。客服回應稱,「小肚皮」APP是第三方軟體,目前已將該軟體下架。
  • 家長:7-12歲的孩子針對手機問題不宜強勢打壓
    7-12歲:針對手機問題不宜強勢打壓 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必須接受處罰; 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遊戲」,允許孩子出現頂嘴、哭鬧等不滿情緒;
  • 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
    導讀: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三件事不宜過早教孩子,會傷害到孩子,家長切勿操之過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內容失格、兒童不宜…深圳檢方對「問題童書」立案調查
    內容失格、兒童不宜……前不久,「問題童書」問題引發社會熱議。12月15日,記者從深圳市人民檢察院召開的「問題童書」檢察公益訴訟聽證會獲悉,該院將對「問題童書」進行公益訴訟立案調查。聽證會還邀請了市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家長代表、專家學者代表以及相關職能部門代表,共同探討如何解決少兒圖書中存在的諸多亂象。
  • 「少兒不宜」的兒童讀物,孩子看過全然不知,網友:細思極恐
    寶媽自從生完孩子之後,每個家都會瘋狂地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東西,其中肯定少不了這兩樣——玩具和繪本,畢竟,這兩樣玩具都可以幫助孩子動手動腦,讓大腦變得更聰明。不過,市場上的繪本有千千萬,但並不是每本繪本都適合給孩子觀看的,你可能不知道,有一些三觀不正的繪本,很有可能將孩子越來越偏!「少兒不宜」的兒童讀物,孩子看過全然不知,網友:細思極恐!
  • 孩子就用兒童專屬早教平板電腦--小天才兒童平板
    小天才兒童早教平板愛書人博興總代理給孩子一款大人的平板,就等於給了孩子一副眼鏡!
  • 對不起,你給孩子講的民間故事,「兒童不宜」
    但光孝順也沒有用,財產都分給了弟弟,自己又不咋能掙錢,郭巨家裡逐漸從小康走向貧困。過了不久,郭巨妻子懷孕,生了個男孩。本來家裡就已經快揭不開鍋,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會影響到他供養母親。於是決定殺了這個孩子。他是這麼跟妻子說的:「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