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黃巖,在「大民生」建設中笑容綻放。
6月23日下午,63歲的環衛工人老楊打開了位於橫街東路緹客西點烘焙店門口的「愛心冰箱」,黝黑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從冰箱裡取出一盒精緻的蛋糕,就著隨身攜帶的涼開水,心滿意足地狼吞虎咽起來。「好吃,這個蛋糕我平時捨不得買,更不會用來當零食,沒想到在黃巖可以免費吃。」老楊坦言,出來打工這麼久,黃巖是最讓他有歸屬感的城市。
城市的發展,最終的指向是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今年以來,黃巖區一手抓民生硬體,著力加快區福利中心、區圖書館新館、市第一人民醫院等項目建設;一手抓民生軟體,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力回應群眾期待,把辦好民生實事變成實在的舉措。
一個更有溫度,更有質感的「幸福黃巖」噴薄欲出。
緊盯幸福坐標,民生理念潤澤橘鄉
「我們要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把老百姓滿意作為我們開展各項工作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人民至上」的理念,清晰地勾勒出我區在擘畫橘鄉盛世新圖,加快黃巖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新徵程中那份沉甸甸的「民生邏輯」和「民生情懷」。
改建意願率達95%,丈量評估率在97%以上,在天長路舊城改建項目啟動之初,該區塊經過排摸後得出這麼兩個數據。從枯燥的數據背後,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徐淼讀懂了民意,他指出:「要順應黃巖人民對於加快城市建設的迫切期待,通過舊城改造,改變整個老城區面臨的道路擁堵、布局混亂等狀況,完善城市功能,切實改善群眾生活環境。」
民之所望,政之所施。老百姓關心期盼什麼,區委區政府就重視什麼,民生改善就抓緊推什麼。天長路區塊「攻堅獅團」經過幾個月的克難攻堅,截止5月29日上午,天長路區塊2206戶全部順利籤約,交出了一張籤約率100%的考卷,為我區切實解決民生問題備上了最直接、最生動的註腳。
在去年年末召開的區黨代會及今年2月召開的區「兩會」上,民生都是代表委員關注的高頻詞,圍繞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環境等各類民生關切,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提升六大短板,聚焦十二方面重點:城村雙改、路網建設、治危拆違、教育事業、健康事業、現代農業……一項項頂層設計提綱挈領;新增公共自行車站點,加大「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改造,完成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完成區福利中心主體工程和德康老年公寓樁基施工……一件件民生小事落地見效。
以民生理念引領的行動綱領,直擊民生「痛點」,解民憂、紓民困,讓橘鄉人民的幸福更有質感。
以項目促民生,發展指向愈發鮮明
經濟增長與改善民生問題的交匯點在哪裡?我區給出的答案是,抓民生就是抓發展,新的增長點就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就在全力推進城村雙改,建設教育、衛生、文體等一系列民生項目當中。
梅雨初霽,驅車沿著聯島路東行,在寬敞通衢的道路北側,有一片低矮破舊的民房與該區塊優越的區位稟賦格格不入。「王林洋村基礎設施落後,房子老舊,消防、治安問題突出,居民生活質量差,辦事處經常聽到群眾的反應和抱怨。」東城街道辦事處主任尤再進說。
令人欣喜的是,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將徹底改觀,總投資約10億元的北京師範大學台州實驗學校已落戶王林洋。該校規劃設立幼兒園、小學、初中共114個班級,以校園歷史文化為切入點,打造成為「師生共建,教書育人,家校連動,智慧生態」的現代化教育殿堂,不僅能優化全區校網布局,還能極大滿足全區對教育提質的需求。
一個大項目就是一個反應堆,就是一個民生改善的「加速器」。目前,該項目的立項、水保、環評等審批工作均已完成。截止6月18日晚,項目涉及到的107戶徵遷戶全部籤訂了協議,標誌前期政策處理全部完成,7月將進場施工,預計2019年開學。借勢該教育項目,王林洋村也將同步實施整村改造,享受優質配套設施,黃巖「陸家嘴」孕育而生。
今年上半年,我區公布了第一批區領導領銜的95項破難攻堅項目。項目都同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區掛圖作戰,掛牌銷號,發出解決民生問題的「最強音」。
「媽媽,這件衣服好奇怪,袖子好大。」6月24日,又是一個愜意的周末,在黃巖博物館新館,遊人熙熙攘攘。6歲的蔡杭仁興致盎然地拉著媽媽吳莉萍的手,要去看一件「奇怪的衣服」。這是吳女士第二次帶著孩子來到博物館,看著孩子開心地像一隻歡快的小鳥,吳莉萍的心情很舒暢。
5月10日,黃巖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為我區市民又增添了一個好去處。頗有藝術氣息的博物館新館藏品豐富,共有82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4件,是目前台州一級文物最多的藏館。這件「奇怪的衣服」,便是去年5月在嶼頭鄉前礁村南宋古墓中發掘出來的珍貴文物,從品相上代表了宋代絲綢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隨著眾多基礎性民生項目的深入實施,民生「短板」不斷補齊,橘鄉「幸福底色」日益鮮明。
履諾民生實事,務實舉措抓鐵有痕
民生,非常細微。一枝一葉,都會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活中的冷暖。多年來,我區堅持把新增財力80%以上用於民生建設,為民辦實事工作考核連續5年獲全市第一。
「以後再也不用擔心後門山的山體滑坡了,明年還可以住上新房,這都要感謝你們,感謝鄉裡。」近日,上鄭鄉城建辦主任朱明勇在走訪該鄉直坑村麻狸來自然村時,村民王天德由衷的感激。
多山富水的黃巖,有53處地災隱患點,直接威脅到211戶759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此,我區提出三年行動一年完成計劃,今年全面完成全區地災隱患點的整治和搬遷。目前,全區確定的33處工程治理隱患點已完工21處,避讓搬遷的20處已完成拆除消點8處。
人間重晚晴,橘鄉無處不春風。多年民生實事的「接力賽跑」,切實讓全區人民分享到發展的紅利,當涉及十大項32小項的為民辦實事「考卷」再一次攤到區委區政府面前,全區民生熱度迅速升溫。
強化分級診療、全科醫生籤約,實現「病有所醫」。我區統籌區、鄉鎮兩級的醫療資源,將19家基層醫療機構劃分為四個片區,開展住院分部、特色專科、聯合門診、雙向轉診等合作辦醫,實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分流普通診療壓力,切實解決「看病難」。同時全力推行全科醫生籤約服務,使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優質的診療服務。
加快經濟房、公租房項目建設,實現「居者有其屋」。目前,我區已建成並交付經濟適用房1558套,位於原華東汽摩交易市場的三期662套經濟適用房項目正緊鑼密鼓地打樁施工;已建成832套公租房,在建540套計劃年底竣工交付。「這些房源配套設施齊全,價格親民,將真正實現我區很多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安居夢』。」區住建局房產科負責人梁敬介紹,下階段我區還將採取貨幣補貼形式,在房源不足的現實情況下進一步解決低保、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
病有所醫、教育提質、居有其屋……牽住民生的「牛鼻子」,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幸福黃巖」正奔跑在讓人無限憧憬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