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只是一首讚美春天的詩嗎?

2020-12-22 超凡博弈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大凡中國人對這首詩都是非常熟悉的,它可以稱得上是我們的「國詩」了。只要提到詩,這首《春曉》就是繞不過去的一首。但問題是大家雖然小時候都學過,可學懂了沒有?

說到這首詩,我們必然要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孟浩然,我們要看看這首詩是孟浩然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非常獨特的詩人,說他獨特,在於他非常有才華。但是,他的一生卻沒有謀得任何的功名,他一輩子都沒做過官。

孟浩然四十歲之前一直都是隱居的,一般隱居有兩種,一種是心甘情願的隱居,一種是等待著時機,見機行事。

其實,孟浩然是屬於第二種情況,他非常嚮往仕途,希望能夠功成名就。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後才出山,出山之後便厚積而薄發。

所謂「厚積而薄發」,就是積累了很長時間而後爆發出來,孟浩然的才華在長久的積累後得以充分爆發。當時,他在求仕途的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的好朋友,得到過一些高人的指點,比如王維,張九齡等人。

孟浩然對張九齡非常敬仰,曾寫過一首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在這首詩裡,他把自己對於仕途的嚮往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有這樣的千古名句: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就是說我坐在這兒看那些垂釣的人,看到魚一條一條的上鉤,卻只有羨慕的份兒了。言外之意,這垂釣者其實就是張九齡張丞相,說眼看著您呀又有才華,仕途又得意,我是多麼羨慕您呀!

這樣一句話表達了孟浩然對仕途是心嚮往之的。那麼,既然孟浩然嚮往仕途,又才華縱橫,怎麼就偏偏一事無成,沒有得到一個功名呢?

因為,他心直口快,得罪了當朝皇帝唐玄宗,以至於跟仕途無緣,這事史書中有記載,我們來看看。

事情是這樣的,孟浩然和王維,有一天兩人在一起賞詩論作,此時的孟浩然還是一介草民,但是在朝內他的才華也是有所傳播的。

那一天,王孟二人聊詩聊得意氣風發時,突然一聲「皇上駕到」,令王維和孟浩然大吃一驚。皇帝的突然造訪讓孟浩然措手不及,史書中有細緻的描述——此時的孟浩然為了躲避,就匿於床下。

孟浩然躲在床底下不作聲。玄宗皇帝走進了王維的房間,問王維:「愛卿,剛才朕明明聽到有兩個人在談詩論作,怎麼此時就剩你一人了?」

王維不敢欺君,只好如實道來:「是兩個,還有一位在我床底下,叫孟浩然。」

皇帝當時就樂了:「原來孟浩然在你這兒呀,最近總聽朝中有人說,孟浩然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不妨把他請出來,讓朕瞧瞧。」

於是,孟浩然就從床底下爬出來,向皇帝作了個揖,就開始如實地回答皇帝的問題。皇帝就問孟浩然剛才討論什麼詩作?

孟浩然非常誠實地說,自己剛才討論的詩作叫什麼,然後就開始為皇帝誦讀起來,結果誦讀到下面這一句的時候,皇帝不樂意了,他寫的什麼呢?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什麼意思呢?

是說,你看我這個人不才,當然這是自謙的說法,非常低調,說我沒有什麼才華,這英明的主英明的主子就把我拋棄了;我又成天地體弱多病,所以這好朋友一個一個都疏遠於我。

這一句詩,儘管表面上是自謙,是低調,但實際上也包含了對自己四十年來沒有獲得功名的小小抱怨。

唐玄宗一聽自然不樂意,立刻就說:「你從來就未向我求過功名,我又怎麼可能拋棄過你,這不是誣陷我嗎?那好,既然你認定我是個明主,那我就成全你,從此以後,我就棄你不用。」

從此,大家可想而知,皇帝都發話了,孟浩然求仕不成,只好繼續過他的隱居生活了。

這首《春曉》就是在孟浩然仕途絕望回到自己的故鄉之後寫下的。了解了背景,現在我們再回看這首詩,感覺是不是有點不一樣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身體不好,整天生病,又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天天喝酒。所以,每天都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裡,好不容易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時節裡,終於睡著了,但「春眠不覺曉」,不知不覺的天就亮了,是誰把他給吵醒了呢?

是「處處聞啼鳥」,第二句就講鳥兒嘰嘰喳喳的鳴叫聲把他給吵醒了。但是,這裡有一個字要注意,處處聞什麼鳥?

是「啼」鳥。「啼」,這個字非常特殊,在中國古代詩詞裡面,這個「啼」字有著特殊的含義,含有悲鳴之意。

我們現在說到一個成語,叫做「子規啼血」。在古人看來,杜鵑鳥是一種非常悲傷的鳥,叫起來的聲音很像「苦兒,苦兒」。

傳說中它是由戰國時期的一個皇帝化身而成,這個皇帝叫望帝。望帝非常賢德,他發現身邊有一個臣子比他還要賢德。於是,便毫不猶豫地把位子讓給了這個臣子。可等他退隱之後出來,卻發現這個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愛民如子了,相反橫徵暴斂,變了性子。

望帝非常傷感,他自然對自己的選擇後悔不已,最終憂鬱而死。死後的望帝便化身為一隻杜鵑鳥,也叫子規鳥,日日夜夜悲鳴,來表達自己內心無盡的憂憤,直到咯血而死。李商隱的《錦瑟》:「望帝春心託杜鵑」,就是用的這個典故。

而後人也用「子規啼血」來形容受了莫大的冤屈。「啼」就是哀鳴的意思。大家想想,怎樣的鳴叫,才能讓一隻鳥兒咯血而死。所以,這裡的「處處聞啼鳥」肯定帶著一種悲鳴的含義。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由此一來,後面的這兩句便可以呼應前面這兩句了,表現出詩人一種憂愁的思緒。表面上風雨是指自然界的風雨,但實際上,回想起孟浩然仕途一生的坎坷,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經歷的風風雨雨。

生經歷的風風雨雨,長夜漫漫,「夜來風雨聲」,就在這樣的一種人生的政治風雨之中;「花落知多少」,這裡被打落在地上的何止是花瓣,簡直就是孟浩然凋零的人生夢想呀。

「花落知多少」,不禁讓我們想起一個成語---「殘紅遍地」。在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筆下也有過這樣的描述,她寫過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證明是風雨交加,最後兩句則描寫雨後花落的情景: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夜風雨過後,樹葉更顯翠綠,花兒卻紛紛凋零,所以說是「綠肥紅瘦」。大家看看,這與孟浩然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呀。

可以說,這一夜的風雨讓孟浩然醒來之後感慨萬千,這滿地的花瓣讓孟浩然凋零的夢想永遠化為了灰燼。

所以,此時此景,我們再回想一下,再來感受一下這首詩,可能你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相關焦點

  • 賞析古詩《春曉》
    賞析:《春曉》是一首惜春詩。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此詩沒有採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 ...經歷,給朱熹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他寫下了一首讚美春天的詩
    「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對絢麗多彩、百花齊放的春天的精彩描寫,也是對繁花似錦的春天的讚美。這句詩出自於南宋詩人朱熹的《春日》一詩,詩人為什麼會說到「萬紫千紅總是春」呢?
  • 孟浩然的一首小詩,寫出千年後夢想的春天生活,簡單卻非常難的
    孟浩然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也像王維一樣,給人以清淡之感,但是王維的詩,意境是極美的且富有禪意,而孟浩然的詩,他的意境,更多的是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渾然天成之美。《過故人莊》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哪一首詩讓你嗅到了春天的氣息?
    春天向來都是詩中永恆的主題,古人描繪春光的作品更是浩如煙海。在這數不勝數的「春」主題的詩詞中,哪一首讓你真正嗅到春天的氣息呢?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第一首要說到的,竟是這首人人皆知的《春曉》。大多數人在接觸它的時候年紀尚幼,只是記憶字句而已。但如果重新品讀,卻能體會到其中撲面而來的春日氣息。春天,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季節。
  • 把古詩唱給你聽| 《春曉》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春曉》↓↓↓《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此詩沒有採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 詩人耄耋之年童心未泯,寫一首兒歌似的詩,歌頌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春天到了,最能代表春天氣息的當屬柳樹,柳樹是春天的信使,萬物還在沉睡,柳樹最先感知到春天的訊息,最先醒來,揮舞著婀娜的身姿,搖曳起春天的舞曲。古代的詩人喜歡寫柳樹,因為它的形態,也因為它的意象。這就是春天的生機勃勃。這首詩就是通過讚美柳樹,進而讚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先用一問話句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致,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託無限的美感。
  • 小學學過的一首《春曉》,大家都會背,翻譯成英文也是美得驚心
    想起昨天才讀過《春曉》這首詩的英文翻譯,真的夠美。《春曉》是小學課本裡面的一首詩,作者唐代孟浩然;後來聽過無數的改編版本,讀來也是朗朗上口,可謂高手在民間。下面是原文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春曉》: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受詩人的顧影自憐
    孟浩然《春曉》這首詩,不僅朗朗上口,而且詩意悠長,是很多孩子的一首啟蒙唐詩。全詩總共四句。前兩句描寫愛春之情,因為春天睡覺舒服,溫度適宜,沒有蚊蟲,而且醒來之後,還有悅耳的鳥鳴,讓人心情舒暢。似乎,這首詩的含義無外於此。然而,細細品讀,還是能夠在詩句之間,體會到愛春惜春之外的感覺。一、惜春之情,來自於詩人的焦灼之感《春曉》前兩句,充滿了春日的慵懶;但是後兩句,卻流露出詩人的忐忑。
  • 一首來自醫學觀察病房的讚美詩:你們含笑的雙眼 猶如春天的花蕾
    我們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美好的春天必將如約而至。 受疫情影響,不少來杭的湖北旅客正在接受留觀或治療,但是隔離了病毒,卻隔離不了愛。醫學觀察人員 陳奶奶:你們穿著笨重的防護服,但透過護目鏡,我能看到含笑的雙眼,猶如春天的花蕾。更象冬日的陽光,融冰化雪,把愛種在心扉……在餘杭區第二人民醫院,一首來自醫學觀察病房的小詩感動了許多人。
  • 孟浩然《春曉》遇王維《鳥鳴澗》,一場山水詩巔峰對決,難分高下
    在《唐詩三百首》中,一直有山水詩之冠的說法,而被爭論得最多的兩首就是王維的《鳥鳴澗》和孟浩然的《春曉》,此二作一出本身就是唐代山水詩巔峰之戰,千年來難分高下。1.先來品一品孟浩然的《春曉》:《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唐詩中與眾不同的一首秋天的詩,別人悲秋,劉禹錫真誠讚美秋天
    說的是中國詩歌創作中的一個固有的現象,就是當萬紫千紅的春天到來之時,是女孩子們害相思病的時候,而到了秋天,男人們特別是文人們,感到莫名的悲傷。這種悲秋的情緒,之所以說是莫名其妙,是因為也許我們無法說出悲傷的理由,也許也從來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悲傷的事情,但就是有一種淡淡的不可名狀的傷感。這種傷感,是用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情緒,是一種無可無不可無聊的情緒。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睡個懶覺他都能給你整出一首詩,而且這首詩還被寫進了語文課本!也許你已經猜到了他是誰,沒猜到也沒關係,我把他這個懶覺再仔細的描述一下,你就知道了。他在春天的某個早上,被窗外小鳥的叫聲吵醒了,而昨天剛下完雨,他很關心外面被雨打落的花,可他卻不起床去看!
  • 杜牧很美的一首詩,只是開頭的七字,便美得讓人心馳神往
    江南的春天美得醉人,令無數的詩人為之陶醉,為其歌詠。白居易讚美江南美景,寫出「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麗句,江南的花紅豔豔,江南的水湛藍無比,花也美,水也美,怎不叫人心動。韋莊的一句「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溫柔的春水,煙雨濛濛,畫船上伴著雨聲入眠,多麼令人沉醉。
  • 春天是首詩:初三女生寫的詩《致春天-我的戀人》《猝不及防的春天》
    「春天是一首詩」走出門,去欣賞滿城春光滿湖山色;打開書,去感受文字裡的春色,詩歌裡的春天。為春作一首詩,讓這個春天裡的人,花 草,蟲鳥……定格在美妙的詩中 再來讀一讀2首初三同學寫的詩,仿佛春天裡,放飛了一朵雲、播下了一顆詩的種子。   同學們的作業,詩意盎然,陳老師的修改,使詩歌更有表現力,姚老師的評語也如春雨沙沙,潤物無聲。         你的詩,你的畫無不體現了「詩意盎然」,猶如春花繁盛,春雨如織,春風如畫。
  • 小讀者來稿| 一首描寫春天的小詩
    小讀者來稿| 一首描寫春天的小詩 張博觀 2019-03-22 08:52 來源:澎湃新聞
  • 孟浩然很有畫面感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描繪出一幅初春景象
    而且孟浩然生活在盛唐的時代,因而他的詩大多都是描寫美好的山水風景,形成一幅很美的畫卷。今天帶來的這首詩也是他的一首山水詩,雖然只有短短20個字,卻把一個初春早晨的景象描繪了出來,而這首詩就是《春曉》。這首《春曉》是作者在隱居的時候所創作的,這個時候的詩人已經放下了自己內心的執著,專心於自己的隱居生活。
  • 韓愈想讓友人出門賞春,寫了一首誇讚春天的詩,一不小心成了經典
    初春時節,天氣正好,是賞春遊玩的時候,韓愈玩心頓起,打算約上晚輩張籍同遊,可是屢次邀約屢次被拒,於是韓愈想要通過詩來激發張籍的興趣額,於是寫下了一首春天的讚美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代: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為關廂美景傾倒 68歲退休教師寫下讚美詩
    今年68歲的陸惠熊近日來到海寧日報,羞澀地給送上一首讚美南關廂的詩。這首詩寫於今年5月,卻是陸惠熊的得意之作。陸惠熊小時候住在西南河,西南河跟南關廂離得很近,而他姐夫家就住在南關廂,所以他的童年以及青少年時代都與南關廂密不可分。「我那時候三天兩頭去南關廂玩,所以對南關廂是有很深的感情的。」陸惠熊動情地說。陸惠熊退休前是數理化教研人員,從來沒有想過要寫詩。
  • 王勃很唯美的一首詩,通篇短短的四句,寫出了不一樣的春色美景
    其實王勃除了文章寫得之外,還有他的詩同樣很經典,特別是送別詩更是別具一格,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卻是描寫得極為傷感,也無比的憂愁,也是誕生了很多的名句,特別是那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樣令人感動,也是寫盡了世間最感人的友情。
  • 孟浩然關於春天最經典的詩,短短四句句句精闢,你猜得到哪首嗎?
    《春曉》充分地表達了孟浩然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留戀春天的思想感情。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所以在他的筆下我們常常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孟浩然雖然出生在盛唐,但是仕途卻不盡人意,晚年修道歸隱山林,曾隱居與鹿門山,並在這期間有感而發,創作了《春曉》這首千古名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