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大凡中國人對這首詩都是非常熟悉的,它可以稱得上是我們的「國詩」了。只要提到詩,這首《春曉》就是繞不過去的一首。但問題是大家雖然小時候都學過,可學懂了沒有?
說到這首詩,我們必然要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孟浩然,我們要看看這首詩是孟浩然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非常獨特的詩人,說他獨特,在於他非常有才華。但是,他的一生卻沒有謀得任何的功名,他一輩子都沒做過官。
孟浩然四十歲之前一直都是隱居的,一般隱居有兩種,一種是心甘情願的隱居,一種是等待著時機,見機行事。
其實,孟浩然是屬於第二種情況,他非常嚮往仕途,希望能夠功成名就。孟浩然在四十歲之後才出山,出山之後便厚積而薄發。
所謂「厚積而薄發」,就是積累了很長時間而後爆發出來,孟浩然的才華在長久的積累後得以充分爆發。當時,他在求仕途的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的好朋友,得到過一些高人的指點,比如王維,張九齡等人。
孟浩然對張九齡非常敬仰,曾寫過一首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在這首詩裡,他把自己對於仕途的嚮往表現得淋漓盡致,詩中有這樣的千古名句: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就是說我坐在這兒看那些垂釣的人,看到魚一條一條的上鉤,卻只有羨慕的份兒了。言外之意,這垂釣者其實就是張九齡張丞相,說眼看著您呀又有才華,仕途又得意,我是多麼羨慕您呀!
這樣一句話表達了孟浩然對仕途是心嚮往之的。那麼,既然孟浩然嚮往仕途,又才華縱橫,怎麼就偏偏一事無成,沒有得到一個功名呢?
因為,他心直口快,得罪了當朝皇帝唐玄宗,以至於跟仕途無緣,這事史書中有記載,我們來看看。
事情是這樣的,孟浩然和王維,有一天兩人在一起賞詩論作,此時的孟浩然還是一介草民,但是在朝內他的才華也是有所傳播的。
那一天,王孟二人聊詩聊得意氣風發時,突然一聲「皇上駕到」,令王維和孟浩然大吃一驚。皇帝的突然造訪讓孟浩然措手不及,史書中有細緻的描述——此時的孟浩然為了躲避,就匿於床下。
孟浩然躲在床底下不作聲。玄宗皇帝走進了王維的房間,問王維:「愛卿,剛才朕明明聽到有兩個人在談詩論作,怎麼此時就剩你一人了?」
王維不敢欺君,只好如實道來:「是兩個,還有一位在我床底下,叫孟浩然。」
皇帝當時就樂了:「原來孟浩然在你這兒呀,最近總聽朝中有人說,孟浩然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不妨把他請出來,讓朕瞧瞧。」
於是,孟浩然就從床底下爬出來,向皇帝作了個揖,就開始如實地回答皇帝的問題。皇帝就問孟浩然剛才討論什麼詩作?
孟浩然非常誠實地說,自己剛才討論的詩作叫什麼,然後就開始為皇帝誦讀起來,結果誦讀到下面這一句的時候,皇帝不樂意了,他寫的什麼呢?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什麼意思呢?
是說,你看我這個人不才,當然這是自謙的說法,非常低調,說我沒有什麼才華,這英明的主英明的主子就把我拋棄了;我又成天地體弱多病,所以這好朋友一個一個都疏遠於我。
這一句詩,儘管表面上是自謙,是低調,但實際上也包含了對自己四十年來沒有獲得功名的小小抱怨。
唐玄宗一聽自然不樂意,立刻就說:「你從來就未向我求過功名,我又怎麼可能拋棄過你,這不是誣陷我嗎?那好,既然你認定我是個明主,那我就成全你,從此以後,我就棄你不用。」
從此,大家可想而知,皇帝都發話了,孟浩然求仕不成,只好繼續過他的隱居生活了。
這首《春曉》就是在孟浩然仕途絕望回到自己的故鄉之後寫下的。了解了背景,現在我們再回看這首詩,感覺是不是有點不一樣了?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身體不好,整天生病,又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天天喝酒。所以,每天都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裡,好不容易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時節裡,終於睡著了,但「春眠不覺曉」,不知不覺的天就亮了,是誰把他給吵醒了呢?
是「處處聞啼鳥」,第二句就講鳥兒嘰嘰喳喳的鳴叫聲把他給吵醒了。但是,這裡有一個字要注意,處處聞什麼鳥?
是「啼」鳥。「啼」,這個字非常特殊,在中國古代詩詞裡面,這個「啼」字有著特殊的含義,含有悲鳴之意。
我們現在說到一個成語,叫做「子規啼血」。在古人看來,杜鵑鳥是一種非常悲傷的鳥,叫起來的聲音很像「苦兒,苦兒」。
傳說中它是由戰國時期的一個皇帝化身而成,這個皇帝叫望帝。望帝非常賢德,他發現身邊有一個臣子比他還要賢德。於是,便毫不猶豫地把位子讓給了這個臣子。可等他退隱之後出來,卻發現這個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愛民如子了,相反橫徵暴斂,變了性子。
望帝非常傷感,他自然對自己的選擇後悔不已,最終憂鬱而死。死後的望帝便化身為一隻杜鵑鳥,也叫子規鳥,日日夜夜悲鳴,來表達自己內心無盡的憂憤,直到咯血而死。李商隱的《錦瑟》:「望帝春心託杜鵑」,就是用的這個典故。
而後人也用「子規啼血」來形容受了莫大的冤屈。「啼」就是哀鳴的意思。大家想想,怎樣的鳴叫,才能讓一隻鳥兒咯血而死。所以,這裡的「處處聞啼鳥」肯定帶著一種悲鳴的含義。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由此一來,後面的這兩句便可以呼應前面這兩句了,表現出詩人一種憂愁的思緒。表面上風雨是指自然界的風雨,但實際上,回想起孟浩然仕途一生的坎坷,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經歷的風風雨雨。
人生經歷的風風雨雨,長夜漫漫,「夜來風雨聲」,就在這樣的一種人生的政治風雨之中;「花落知多少」,這裡被打落在地上的何止是花瓣,簡直就是孟浩然凋零的人生夢想呀。
「花落知多少」,不禁讓我們想起一個成語---「殘紅遍地」。在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筆下也有過這樣的描述,她寫過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證明是風雨交加,最後兩句則描寫雨後花落的情景: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夜風雨過後,樹葉更顯翠綠,花兒卻紛紛凋零,所以說是「綠肥紅瘦」。大家看看,這與孟浩然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呀。
可以說,這一夜的風雨讓孟浩然醒來之後感慨萬千,這滿地的花瓣讓孟浩然凋零的夢想永遠化為了灰燼。
所以,此時此景,我們再回想一下,再來感受一下這首詩,可能你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