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易有別 凸顯學科核心素養
本報記者 田鳳鳳
物理 設置空間 考查學生綜合能力
2019年山西省中考物理試題,大家都反映難,得分不容易。太原志達中學物理備課組組長武金芝作了一個簡單分析。
開放性試題力度進一步加大
開放性試題既考查學生思維的發散程度,又考查學生有沒有良好的思維品質。符合中考命題思路,每年受到命題人的青睞。今年的物理試題相對前幾年,繼續加大開放題的比例,比如:實驗31(3)、33(3)、34(3)、35整 題 ,38(2)、39(2)、40(2)等。這些試題從思維過程以及結論等方面不同程度給學生設置了足夠的思考空間,儘量讓考生全方位展示自己的實力,贏得中考。
但是從閱捲來說,不僅對閱卷教師的學科素養以及知識儲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這麼多開放性試題如何確定標準答案,所有閱卷教師能否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每個學生的答案,這關係到中考閱卷的公平與公正。
實驗探究類對學生能力要求更高
實驗探究是科學素養的核心,實驗探究基本貫穿初中物理教學的全過程。實驗探究每年中考必考。相對前幾年,2019年的中考物理試題實驗探究題的個數沒變,分值也沒變,一如既往地考查教材的3個典型實驗,光學的凸透鏡成像規律、力學的滑動摩擦力、電學的電流與電阻的關係;1個新情境實驗,探究不同材料的隔熱性能;1個設計實驗,利用密度知識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科學探究題從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全方位考查,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31(3)考查學生的評價能力,33(2)考查學生分析處理數據能力,會描點作圖像、會結合數學知識分析圖像得出結論、並正確規範表述結論的能力。34題考查控制變量法、轉換法,也考查了學生設計實驗數據表格、評估實驗方案的能力。
質疑評價類知識點更隱蔽
批判、質疑是社會發展對教育的呼喚。近幾年的各種試題命制包括期中期末考題都有質疑、評價類試題。這類試題換了一種呈現方式,而且給出的文字材料和圖片都含混,考查目標不夠明確,導致考查的知識點不能一眼看出。2019年中考物理試題38題,讓學生分析評價設計方案是否可行,並說明理由。很多學生都能答出不可行,但他們是從能量守恆角度考慮的,根本沒想到連通器。
模型建構類需要厚重知識儲備
模型建構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模型建構要求學生能根據所研究問題的需要,把影響事物的各個因素加以分析,忽略對問題影響較小的次要因素,突出對問題影響較大的主要因素,抽象成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近似的模型,進而運用相關的物理知識對問題作出解答。這類試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2019年中考物理試題中讓眾多學霸都犯難的第44題,兩軸貨車前後輪單獨開在地磅上稱重,讓學生通過計算分析貨車是否超重。這個題就需要學生先抽象出槓桿模型,再利用槓桿原理分析求解。貨車前輪單獨開上水平地面上設置的地磅秤稱重時,看作槓桿列一個平衡式,貨車後輪單獨開上水平地面上設置的地磅秤稱重時,看作槓桿再列一個平衡式,兩式聯立求和就0K。其實這類題在初二學槓桿知識時各學校肯定都訓練過,只是近段複習過程中可能沒有再反覆訓練。
總之,要在2019年物理取得好成績,需要個人很厚重的知識儲備且得有很強的物理能力。
化學 題目靈活 升華科學素養
總體評價
2019山西省中考化學試題繼續「穩中求變,穩中求新」,堅持立德樹人,把脈課程標準,依據六個維度,升華學科素養。志達中學化學備課組組長馬永平分析說,考試題目靈活、略顯難度,但有層次有梯度,知識性、技巧性試題減少,開放性、探究性試題增加,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具體評析
選擇題:注重化學基礎知識的考查(1-6題),主要考查了物質的變化(2題)化學用語(3、4、5題)燃燒與環境(1、6題)。7、8題難度略大,要求學生有理性的思維,認真分析與判斷,9、10題延續了以往的傳統考查了鑑別除雜和圖像,但圖像題有所創新,整合了基礎實驗中的誤差分析,難度適中。
生產生活應用題:充分體現化學學科的價值,引導學生關注生產生活實際,關注社會發展,同時很巧妙地結合了化學重點知識的考查,有個別問題不太常見,答題有一定的難度。
21-24題貼近生活,難度適中,體現命題的真實化、生活化。
25題結合了溶液和酸鹼鹽中的重點,創新開放,關注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的考查。
科普閱讀: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篇幅長短適中,難度適宜,屬於簡單題。但其他很多題目滲透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相比往年增大了閱讀內容的篇幅,更加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物質的組成和變化分析題(推斷):題目信息較少,難度較大,充分體現了開放性原則。
實驗探究:體現創新,注重閱讀,既聯繫生活實際又考查基本知識和概念以及分析判斷能力,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科學探究。與以往命題不同,既要求學生有紮實的基礎又要認真閱讀結合素材中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斷,綜合難度較大。
教學建議
(一)抓基礎,重主幹,並且側重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二)研究課標,挖掘「活動探究與建議」中的素材及家庭實驗。
(三)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
歷史 穩中求變 在繼承中創新
2019年山西省文綜歷史中考試題依然秉承「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理念,繼續強化家國情懷下對價值觀的考查,繼續加強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考核,加大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力度。志達中學歷史備課組組長張俊芳分析說,試題穩中沒變的是中考各部分內容比例:中國歷史60%,其中古代史大約25%,中國近現代史35%(山西地方史隱含其中);世界歷史40%,其中世界古代史相對佔比較少。中考題型、分值保持基本不變。選擇題 (共30分)和非選擇題(共45分)簡答題、材料解析題、探究題。但呈現形式會相對靈活。如探究題第(5)問新增150字左右的歷史小短文。除此之外,試題在以下三方面體現了 「在繼承中創新」的理念。
突出家國情懷
如試題16題(1)問,通過考查黃帝陵、孟子故裡、張仲景祠、曹雪芹故居承載的歷史價值體現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和人文情懷,形成文化認同。試題16題(2)問考查從兩則材料中感受民族精神。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強化歷史責任感和個人使命感。19題的(5)問根據材料信息結合相關史實以「河·和·合」為題寫小短文體現了人類社會歷史從分散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堅持課標唯一
2019年我省的考生是使用統編教材的第一屆,今年的中考命題突出了以課標為唯一依據,新舊教材與課標一致的內容、圖文史料,新教材的理念等都在考查的範圍。
如選擇題的第9題以新教材課本原文為材料考查論從史出的能力;選擇題的13題加入了新教材中新增的「甘地」突顯了課標要求「知道甘地領導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題的第(4)問,保障民權,美國歷史上的法律文獻 (部分)新增了《社會保障法》等也與課標要求「知道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相一致。
注重創設情境
從今年選擇題的命題特點來看,記憶性和技巧性的試題越來越少,開放性和探究性的試題越來越多。故設置問題情境、角度多元、探究綜合的試題呈上升趨勢。創設簡單的學科情境(學習情境),考查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如選擇題的第(10)題;複雜的真實情境(生活情境),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選擇題第(14)(15)題。
在學科素養考查方面:運用時間軸、年代尺等直觀方式,考查構建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繫能力。如16題第(3)問,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形成和實踐探索的年代尺的呈現凸顯歷史時空觀念的考查。如18題第(1)問,畫出三國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圖,主要培養學生繪製簡單的歷史示意圖的能力。如19題的第(2)問,概括文藝復興和新文化運動的共同影響,主要考查學生對同類歷史事物進行初步比較、概括和綜合,初步運用材料對歷史進行分析、論證等的能力。
道德與法治 回歸本位 於無聲處聽驚雷
六月驕陽似火,如荼中考終於落下帷幕,但落不下的是廣大考生、家長、老師對這場中考的熱情與熱議,又給這個六月平添了一些熱度。尤其是政治中考,出其不意地送給了所有考生一個大大的笑臉。
認真品味今年的中考題,還是能給我們不少思考與啟迪。志達中學道德與法治備課組組長蘭春燕分析說,從試卷整體來看,首先,繼續貫徹了以立德樹人為主線的考改大方向,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滲透,繼續堅持山西中考的 「六個維度」及核心素養 「四大抓手」,重點落實核心知識的考查,將新教材帶來的挑戰變為了新時代山西中考的發展機遇。其次,試題命制風格上集生活性、閱讀性、思想性、教育性、實踐性為一體,較好地體現了考改的要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與認知實際。
具體來說,今年山西道德與法治中考呈現以下特點:
整體難度降低
試題整體考慮了不同學情,在去年成功降低客觀性試題難度的基礎上,繼續全方位適度降低難度,回歸學科本位,重視課本知識落實。例如,選擇題第 6題對法律知識的考查,既具有實踐性,又更加遵循新教材。
主觀題也更加符合多數學生認知水平,學生答題比較得心應手,整體呈現出一種答題的舒適感。例如,16題考創新,實際比去年的難度有所降低。如果讓學生畫出來,能力要求就比較高了,但試題給畫出來讓考生評價,就既考查了創新精神和能力,又降低了難度,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下筆答題。
大方向不變
繼續遵循以往的考查方向,依舊以核心知識、核心素養四大手段、六個維度、五大思維為考查重點。例如,18題,體現真實任務情境,讓學生置身情景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16題,繼續考查創新精神;18題(2)考時差,體現跨學科整合;18題 (5)選作題二,羅浮宮,考查質疑、批判;10、17題,考查五大思維。
更重視分值區分功能
試題整體難度降低,但主觀題更注重細節,更注重答題層次的不同。整份試題,看似簡單,但不一定能得分。
試題感覺都能下手,給了各個層次學生學科歸屬感,但不是答了都能得分,更不是答了都能得滿分,主觀題通過答案層次拉開區分度。例如,15題(2),只答出人大三大職權和有理有據、結合材料答題,得分不一樣,這也正是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正所謂於細節處見高低,與無聲處聽驚雷。再如,17題,首次對組織化答題進行賦分,體現了較高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