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2016年阿卡汗建築獎公布,該獎項於1977年由阿卡汗四世創立,每三年評選一次,現已是世界建築設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作品要求既緊密聯繫現代社會,又尊重傳統精神,尤其關注「對於穆斯林有重要意義的場所」。本屆建築獎有超過9000件作品參選。
1.Bait Ur Rouf清真寺,孟加拉國達卡,瑪麗娜·塔拜瑟穆
這座建築巧妙地締造了因自然光而產生的美感以及良好通風性。設計師瑪麗娜選擇了最易得的磚作為祈禱室承重牆的材料,牆面卻不全以實心方式存在,一些地方的磚或移除,或扭轉。磚與磚之間的垂直間隙順應通風朝向,陽光和清風進入室內,整個建築好像在呼吸。這座清真寺建在達卡人口日益密集的社區,土地由設計師祖母相贈。它繼承了孟加拉國伊斯蘭君主時代使用磚材的傳統方法,又表現出極致簡約的當代建築風格。
2.友誼中心,孟加拉國戈伊班達,Kashef Chowdhury/URBANA
這裡是一處非政府組織的培訓地和會議中心,主要幫助住在河中島嶼及附近地區的居民。辦公室、會議室、祈禱室、茶室通過一系列連廊亭,環繞於庭院和水塘間。下沉場地與屋頂綠化形成互補關係,並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建築位於一個深受洪水侵擾的農業區,建有堤壩,這使得空間沒有水平向的光線。但設計師實現了屋頂和地面光線的連接,以頂部光線作為建築的中心。整個建築使用的一種主要材料手工磚,受到了孟加拉國最早城市遺址(Mahasthangahr,公元前3世紀)的啟發。
3.微雜院 胡同兒童圖書館和藝術中心,中國北京,ZAO/標準營造/張軻
微雜院的設計體現了傳統北京胡同院落裡的現代生活。胡同作為居住空間,通常有多個層次,表現為「雜亂無章」的院落集合。現代城市的建築,則與之相反,通常以乾淨簡約為特徵。設計師試圖營造一種新模式,在現代城市的舊街區中加強社區內部空間及社區之間的聯繫,並豐富胡同居民的生活。這是「標準營造」團隊繼「微胡同」後,對「雜院共生」模式的再次探討。
4.超級線性公園,丹麥哥本哈根,BIG事務所, Superflex, Topotek 1
不同民族、人種、信仰與經濟條件的人群是哥本哈根外北橋社區的特色,也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BIG建築設計、藝術家Superflex與景觀公司Topotek 1合作,這是一次構造多元民族城市公共空間的實踐。在設計之前,定居於此的60多個民族的居民參與了建議徵集活動。所以,公園中有亞美尼亞式的野餐桌、哈薩克斯坦風格的公交站,以及摩洛哥式的噴泉底座等等,視覺上呈現複雜性和豐富性,帶來一種健康的文化突破。
5. Tabiat人行天橋,伊朗德黑蘭,Diba Tensile Architecture, Leila Araghian+Alireza Behzadi
人行天橋橫跨下方繁忙的高速公路,兩端連接兩個被公路隔開的公園。「橋」暗示過程,設計師將「目的地」的意義賦予這座天橋。它不僅連接了分離的綠地,還成為德黑蘭重要的公共空間。天橋共有三層,分布著咖啡廳、畫廊和餐廳。黃昏時分,綠植中燈光亮起,城市中的個體在這裡相聚,而不只是路過。Tabiat在波斯語中有「自然」之意,這座橋也使人自然駐足。
6.伊薩姆·法裡斯公共政策與國際事務學院,黎巴嫩貝魯特,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
這座全新建築設計激進,同時表達出尊重傳統情境的理念。建築第三、四層似漂浮於空中,大體量的懸挑結構位於入口庭院上。庭院內原有的古樹得以保留,並成為決定建築高度的重要依據。同時,牆面角度和窗戶設計使閱覽室、會議室和工作室靠近古樹及枝葉,既與地形契合,又與附近景觀融合。材料選擇方面,這座建築是20世紀黎巴嫩清水混凝土建築文化的延續。此外,作為研究公共政策和國際事務的學院,它的設計也體現中立性、公眾性和開放性,研究者可以在這個空間內相聚暢談。
(圖片來自阿卡汗建築獎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