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常迷信」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中。除了轉發錦鯉、星座運勢之外,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一些「奇形怪狀」的迷信儀式。b站上超百萬的塔羅牌佔卜「互動視頻」越來越多。還有一群年輕人,選擇聚在視頻平臺上觀看薩滿「跳大神」直播。各地的「轉運小店」也開始出現在年輕人們的打卡列表上。甚至,豆瓣上還出現了「月經廟」,近萬名女生在此祈禱每月按時來姨媽。
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新型許願與日常迷信的方式,還能與「公益」息息相關。最近,我們看到了不少年輕人在捐贈公益項目來許願,以實現轉運或收穫幸運的目的。
比如,感覺最近需要轉運了,就去做一筆公益捐贈。
考試答辯前,先捐一筆,祈禱考試能順利通過。
甚至是遊戲抽卡,抽中SSR後趕緊補一筆公益捐贈,以免被吸走好運。
與轉錦鯉一樣,通過公益捐助的「日常迷信」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小願望,如遊戲抽卡、考試過關、求桃花等。許願的方式也十分隨意,通過一些公益項目的小額捐贈,在微博隨手轉發,或是在評論區留言許願。
通過捐贈的不嚴肅許願行為,參與者似乎並非真的在乎能否被網絡運氣「賜福」進而實現願望,更多的是享受「我將幸運地抽中卡/通過考試」的預期身份。
在承受日益強烈的被剝削感之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尋求「神秘力量」帶來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年輕人不僅希望能用在自己身上,也希望能帶給別人好運。公益迷信,恰好滿足了年輕人面對不確定性時的迫切需求。
當今都市生活壓力與日俱增,飛快的節奏、喧囂的交通、稠密的人口,所有這些都導致人們產生不安全感、擔憂和壓力。這時我們想起了「積德行善」、「好人有好報」的傳統。人們通過捐贈,更像是通過這種傳統的積極心理暗示,達成對生活壓力的舒緩。
在B站,互動塔羅佔卜成為了小破站在追劇、看番之外最熱門的使用門道之一,有1800萬人的話題瀏覽量,播放量也超過2億。B站的塔羅不僅真能測,升職加薪、逢考必過、助力脫單等五花八門的業務應有盡有。
不僅如此,點開視頻衝擊視覺的不是靈性神秘的佔卜氣氛,而是滿屏「領取好運」的大型迷信現場。不論靈不靈,我們能看見的是正面臨選擇,忐忑又迷茫的每一個普通人,他們不願辜負、想走出傷痛、期待重拾信心,而「日常迷信」則是年輕人尋求玄學力量帶來安全感的方式。
b站的佔卜視頻刷滿了「領取好運」的彈幕
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泰森在198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相信迷信的人通常是為了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壓力越大就越傾向於相信迷信說法。有證據表明,積極向上的迷信心理暗示,確實可以改善臨場發揮的表現。一項「高爾夫、運動敏捷性,記憶力和七巧板遊戲」的研究發現,做出一些幸運的手勢或者「good luck」這類祈禱的話語,確實能提高參與者的表現。迷信可以增強參與者的信心,從而改善臨場表現。
娛樂也罷,虔誠也好,在動蕩的今天,大部分也許都會遇到一些這樣不安的時刻,需要「借力」被拉一把,給自己一些能量。
我們的許多迷信行為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在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時期,人們會變得更加迷信。實際上,在面對不確定時,人們的迷信行為可以提供控制感並減少心理上的焦慮。
反觀我們今天面對的時代,全球經濟前景不明,大規模流行病爆發、氣候變遷加劇,中美摩擦等一連串風險事件的發生加劇了人們對未來的擔憂。連帶地影響到我們的個人生活,快速變化的行業環境和激烈的競爭讓工作崗位朝不謀夕;求學、工作讓我們在各個城市之間流轉漂泊不定。
疫情期間,b站up主「元生塔羅」的佔卜視頻受到歡迎
今年疫情來勢洶洶將「不確定感」的焦慮加倍放大,日常迷信成為了重要的治癒方式。受疫情影響,收入驟降的小方(化名)開始在朋友圈和群聊提供「網絡算命「服務。她每隔一段時間會錄製一段「亞特蘭蒂斯諸神」對全人類的傳訊,發布到朋友圈和群聊中。也常有客人需要詢問某事而邀她「請神」。
三個月的神婆生涯讓小方發現,客人說是求神,實則需要的是尋找宣洩的出口。常態化的抗疫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深遠影響的時候,小方的兼職,看似玄學,實為剛需。
在@錦鯉大王的微博下,網友們許下自己的願望
人類學家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以特布裡安群島的漁民為例。他發現,面對危險不確定的海洋漁民比在相對平靜的內瀉湖釣魚的漁民更加迷信。俗話說,「科學解釋不了的,就讓玄學來解釋」。
年輕人常常迷失,科學和理性無法讓我們獲得對生活的控制感。人們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事、又因何發生,而日常迷信卻可以解釋事務的某些聯繫,帶來心理上的確定感,幫助人們走出焦慮。許願也許無法直接改變現實命運,但它或許燃燒了某些沉沒的希望,帶來了生活上的確定感,重構了被現實無情碾碎的生活想像。
年輕人日益高漲的對公益的熱情也源於「利他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流行,隨著90後的城市化進程和「個體化」浪潮,「個人」價值在社會生活中日漸凸顯。這種觀念將「個性彰顯」與「幫助他人」聯繫起來,認為個人的自由、成功,與熱心公益、關心他人同樣重要。
設計師小楊非說「塑膠袋不是一次性的」,他挪用了「御守」(日本護身符)的形象,賦予了「塑料垃圾」宗教屬性以及被長期保存的可能。他命名塑料御守符為「塑料寶貝」,試圖洗白它「垃圾」的形象,並告訴人們:塑料是寶貝,塑料御守能守護你。「塑料御守符」以日常態的迷信御守為切口,提醒了大家可持續的新出路。
公益開始變得越來越有趣、便捷與多樣,開始變得更「酷」了。它們可以是買下「自閉症」小朋友的一副水彩畫,它們可以是一堂給小朋友的性教育課。這些有趣的參與方式,不僅降低了很多年輕人參與公益事業的門檻,還讓更多年輕人樂於向自己身處的圈子傳達「我在做公益」的信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公益活動在朋友圈被刷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曬自己的「捐款記錄」。
「公益日常迷信」活動成為了讓年輕人在做力所能及的小數額捐款,轉發捐贈信息祈福,並且享受「我將變幸運」的身份預期的同時,也能實現自我價值滿足的一種方式。
最後。
無論是為了舒緩生活壓力,尋求不確定性中的可控感,還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通過公益迷信,年輕人不僅僅是在寄託自己的一個美好願望,他們同樣也是在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
通過日常迷信的這件小事,我們看到了年輕人即使是身處在越發不可控的今天,仍然渴望能通過自己的一點小行動,對彼此的未來產生一些積極的改變。
這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日常公益說不定也可以以一種更「虔誠」以及「浪漫」的姿態存在。
也許堅持垃圾分類,乘坐公共運輸出行,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抉擇」,也能成為動蕩不安的現世中,日行一善的虔誠之舉呢~
歡迎關注公眾號【青年志Youthology】和我們聊聊
你是怎麼「日常迷信」的?
還能領取水逆退散的專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