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壓力大,香港年輕人在迷信中尋找安慰

2020-12-22 觀察者網

【編譯/觀察者網 王愷雯】廟街的算命攤、鵝頸橋下的「打小人」、黃大仙求神拜佛的人流……在香港,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發現這些和「運勢」有關的元素。

這些迷信活動,似乎和香港的現代化格格不入,但如今的趨勢卻是:不止老一輩相信,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也開始熱衷於這些「迷信」。

香港《南華早報》7日以《風水,算命先生和星座:年輕的香港人在迷信中尋求安慰》為題,指出這種趨勢背後,反映的是香港年輕人的壓力和「不安全感」。

廟街算命攤前的年輕人 圖自港媒

在黃大仙算命26年的王家樂(音)表示,這幾年,前來找他算命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數量激增,與他剛開始算命時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時,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通常拒絕算命,還把算命先生當成騙子。

但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在香港生存越來越困難。

王家樂指出,他的年輕客戶們經常向他抱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或是很難找到工作。

他們經常對現狀不滿意,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適當的回報,這就是他們來找我的原因。

2014年10月4日,黃大仙廟的求籤處擠滿了人 圖自網易《看客》

觀察者網此前報導,2016年,香港基尼係數達到0.539,創下45年來新高;

2017年,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emographia公布的《2017年國際住房可負擔性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香港是2017年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這已經是香港連續第七年佔據該榜單首位。根據該報告的標準,當房價收入比超過5.1時為極度不可負擔,而香港的房價收入比是18.1。

社交媒體算命受追捧

另一名在黃大仙和廟街都有業務的59歲算命先生黃晉虎也發現了同樣的趨勢,他還藉此機會,使用更為年輕人所接受的社交媒體拓展業務。

30多年來,黃晉虎都是與人面對面交流,現在他開始利用通訊工具,替那些不願親自去他攤位的客戶服務。

「例如,孕婦可以通過Whatsapp和我聯繫,我通過網絡給她即將出世的孩子取名。」

34歲的鄭偉賢(音)20多歲時因車禍失去雙親,作為廟街算命攤的常客,他也會通過社交軟體找人算命,以節省時間。

鄭偉賢說,在找算命先生之前,他對所做選擇一無所知,「我無人可問,也沒有方向。」

不過現在,他通過算命找到了一些希望,他表示,當自己不知道該找怎樣的女友,或選擇哪份工作時,算命先生的建議,可能會給他帶來更大的成功機會。

「這並不能保證有效,但能讓我在做出選擇時更加自在。」

2012年1月10日,兩位遊客在黃大仙廟觀看牆壁上的「生肖太歲對照表」 圖自網易《看客》

遵循中國傳統的算命先生建議他找個屬豬的女友,而他本人又相信西方星座,認為金牛座的自己應該找個摩羯座的伴侶。

鄭偉賢綜合各方意見,找了一個生於豬年的摩羯女。兩年後,兩人還是分手了。

一種新「宗教」

對香港年輕人的這種趨勢,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認為,年輕人被算命吸引並不令人驚訝。

很多年輕人對他們的未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算命讓他們感到放心。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保羅·奧康納認為,不止是香港,全球範圍內都有一種趨勢:人們正從有組織的宗教中走出來。

他認為,香港一直保持著宗教和信仰體系的混合,「幾步之內,你可能會看到一座佛教寺廟或一座清真寺,那些說自己相信12星座的人也可能把中國元素加入其中,很少有人認為這會產生矛盾。」

塔羅牌佔卜攤位 圖自港媒

奧康納描述了一種「個人精神建築」,在這一建築裡,人們挑選他們想要的信仰元素,再加上流行文化,創造自己的信仰形式。

無論是塔羅牌、巫術、或是清明節掃墓,人們都在吸收能給他們帶來安慰的元素。

「人們經常意識到這些故事是編出來的,但他們並不關心這個問題,他們關心的是構建自己身份的感覺。」

相關焦點

  • 公益迷信:年輕人流行的水逆退散新方法
    近年來,「日常迷信」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中。除了轉發錦鯉、星座運勢之外,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一些「奇形怪狀」的迷信儀式。b站上超百萬的塔羅牌佔卜「互動視頻」越來越多。還有一群年輕人,選擇聚在視頻平臺上觀看薩滿「跳大神」直播。各地的「轉運小店」也開始出現在年輕人們的打卡列表上。
  • 為何深圳生活壓力那麼大,還能如此吸引年輕人!
    可見外地人在深圳購房難,安家難,生活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深圳市公布2019年新增常住人口達47萬,近五年新增常住人口達200萬,位居全國第一。坊間傳言,深圳實際管理常住人口達2000萬,當然這個也是民間的版本。那麼既然深圳生活壓力如此之大,卻為何能夠吸引這麼多外地人前赴後繼前往深圳尋找機會呢?
  • 醫學生考前拜華佗,是迷信還是解壓?
    其實,讓校方如臨大敵的「日常迷信」在普通年輕人生活中已經十分常見。從錦鯉、彩虹、粉紅海豚等號稱「見者好運」的美景奇觀,到「雨神」蕭敬騰、「運氣爆棚」楊超越、「不好惹」的魏瓔珞等被賦予了個性化寓意的人物符號,都是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頻頻轉發祈福的對象。這種披著「迷信」外衣的集體行為與真正的封建迷信相差甚遠,實則更多關乎社會心理學問題。
  • 女大學生飛機上撒幣:這屆90後的迷信鄙視鏈
    去年,香港《南華早報》在報導《風水,算命先生和星座:年輕的香港人在迷信中尋求安慰》中稱,香港的年輕人也有越來越迷信的趨勢。 一位算命26年的黃大仙表示,這幾年,前來找他算命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數量激增,與他剛開始算命時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時,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通常拒絕算命,還把算命先生當成騙子。他的年輕客戶們經常向他抱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或是很難找到工作。
  • 生活壓力大 年輕人「逃離臺北」
    俯瞰臺北市,密密麻麻的住宅中,難有年輕人的容身之所。  「在臺北租房很貴,完全存不下錢,買房更是不敢想。」  年輕人過著「雙城生活」  越來越多像林柏堯這樣的年輕人,因為生活壓力大而搬離臺北市,到新北市、桃園市當「輕移民」。臺北房價、物價居高不下,同時周邊的新北市、桃園市等地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越來越完善,臺灣年輕人於是「逐房價而居」,選擇在臺北工作,在周邊居住,過著「雙城生活」。
  • 「轉運手機殼」不是迷信而是青年人的自我安慰
    「當代青年轉運都靠手機殼」的話題在新浪微博上,獲得了超過一百萬的熱度,這一話題真實地反映了當代青年的生活焦慮和精神現狀。當代青年依託「手機殼」進行轉運,是封建迷信的捲土重來嗎?我認為這不是一種思想倒退,而是當代青年面對壓力時一種自我調節和自我安慰的手段。
  • 小迷信,是我們對未來的安慰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小迷信,它不僅僅限於街邊擺攤算命的瞎眼神算子,很多生活中忌諱和迷信的東西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諸如前文所說的耐克和特步是給人視覺上的感官。各地文化的不同也影響著人們對文化價值的判斷。視覺是其一,聽覺也是一種文化差異。
  • 生活壓力大 年輕人「逃離臺北」(說臺灣)
    俯瞰臺北市,密密麻麻的住宅中,難有年輕人的容身之所。   年輕人過著「雙城生活」   越來越多像林柏堯這樣的年輕人,因為生活壓力大而搬離臺北市,到新北市、桃園市當「輕移民」。臺北房價、物價居高不下,同時周邊的新北市、桃園市等地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越來越完善,臺灣年輕人於是「逐房價而居」,選擇在臺北工作,在周邊居住,過著「雙城生活」。
  • 香港人為啥那麼迷信?
    為「龍喝水」讓路的中空高樓商人迷信或許還能理解,但在香港,連最不可能迷信的人也抵禦不了誘惑。迷信程度與不確定性之間的關係,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特羅布裡恩德島生活時做過專門研究。他在《西太平洋上的領航者》一書中寫到,當在礁湖區相對平靜的海面作業時,島民用的都是普通的捕魚技巧,只有進入更危險的外海時,他們才會使用複雜的巫術和迷信儀式。
  • 馬雲再談年輕人不能怕苦,生活壓力大,就應該是年輕人的標配?
    「我太難了」這句話已經成為了年輕人自嘲和排壓一句口頭禪。這幾天阿里巴巴馬雲在景德鎮出席活動時,再談年輕人不要怕壓力。被壓力吞噬的年輕人真的必須經歷這樣的人生嗎?「年紀大就沒有壓力?年輕人怕壓力就白活了」,可以說這句話確實是一種對年輕人的「福報」激勵,但是更多的卻是這個現實社會的殘酷面。為什麼我們總是會感到壓力大?在情感面前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是個矛盾體,一方面渴望獨處和自由,對靠近自己的人不耐煩,另一方面自己一個人生活的時候負能量爆棚,因為沒有人懂自己的一言一行與自己的艱辛。
  • 生活壓力大,臺灣年輕人選擇「逃離臺北」過「雙城生活」
    俯瞰臺北市,密密麻麻的住宅中,難有年輕人的容身之所。  年輕人過著「雙城生活」  越來越多像林柏堯這樣的年輕人,因為生活壓力大而搬離臺北市,到新北市、桃園市當「輕移民」。臺北房價、物價居高不下,同時周邊的新北市、桃園市等地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越來越完善,臺灣年輕人於是「逐房價而居」,選擇在臺北工作,在周邊居住,過著「雙城生活」。
  • 當代年輕人實用主義「迷信「實錄
    算命,好像是一個與年輕人不搭的詞語。提到算命,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算命先生、生辰八字,以及年代久遠的種種迷信。而普遍受過更高教育的年輕人更容易與「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的人生我作主」這種信念聯繫在一起。然而,也有例外。
  • 社會在進步,為何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很多人困惑,社會越來越進步,為何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其實,同「教育越進步,對學生要求越高」一樣,社會在進步,對年輕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是壓力的來源。
  • 學習、工作壓力大,看看年輕人如何花式減壓?
    現代大多數人常常感到壓力大、焦慮,這會導致精神煩躁、睡眠質量下降,甚至記憶力減退,不過人們排解壓力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年輕人的方式就是擼貓,毛茸茸的喵星人擼起那叫一個爽,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的增加,加班、應酬、社交……吃東西是最好的減壓方式,其中喝奶茶又是吃東西中最讓人感到開心的事情。
  • 生活中不得不信,難以拒絕的小迷信
    現在的孩子們也會有他們自己的小迷信。每當考試之前都要換上」耐克「的鞋子。因為」特步「的標誌是一個紅色叉,而」耐克「的標誌是一個紅色勾。在試卷上當然是紅勾比紅茶更受歡迎。生活中還有些忌諱跟迷信有關。比如,中國人對」4「的忌諱,雖然這只是個諧音。這就是諧音惹得禍。
  • 韓國年輕人: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和焦慮
    韓國近些年來一直以工作壓力大,學業競爭大和自殺率高聞名世界。根據調查,韓國高中生平均每天學習12個小時,平均休息時間為六小時。在經合組織國裡面,韓國工作強度排名第三,每人一年工作時間2024小時,且報酬偏低,但是就業困難,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據最新報導韓國自殺率排名世界第三,發達國家第一。在韓國生活壓力到底有多大,年輕人們感受如何,小編總結了外網上的高贊回答。
  •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成立:為香港尋找出路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5月5日在香港中環中心舉行成立儀式。大聯盟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和梁振英作為總召集人,由1545位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發起成立,被認為是推動香港再出發的「最強陣容」。大聯盟發布共同宣言,呼籲堅守「一國兩制」。大聯盟旨在團結香港各界人士,凝聚共識,為香港尋找出路。
  • 壓力大?馬雲說不要在壓力面前當懦夫!當代年輕人真是怕壓力嗎?
    馬雲說年輕人不要在壓力面前當懦夫!年輕人倍感冤枉!為什麼呢?在當今的社會只要不是獲得沒心沒肺的年輕人,基本都是倍感「鴨梨山大」!面對壓力年輕沒其實沒有多少的害怕,更多的是一種承受與無奈。有的時候看一下紀錄電影,看一些描述古代的一些書籍,覺得那時候的人們雖然過得很幸苦,但也羨慕他們那種田園般無憂無慮的生活。現在田野還在,不過年輕人確實回不到田園般的生活了,每天都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拼搏。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當代,為何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反而劇增呢?
  • 馬雲談年輕人壓力大:年輕人怕壓力 就白活了
    來源:金融界網站5月9日,馬雲景德鎮對話年輕人時稱,現在的時代每個人壓力都很大,年輕人還怕的話那就白活了。在他看來,十年以後中國成功的人一定比今天多。馬雲表示自己壓力也很大,淘寶、阿里巴巴、騰訊、微軟、IBM每個人壓力都很大。他表示,年輕人的壓力小多了,倒了還可以再起來,年紀大的倒了就沒了。「阿里倒了,成千上萬的都倒下去了。」馬雲稱,每個人的壓力都不一樣,主要看抗擊打能力有多強。如果每次遇到壓力過不去,就要調整自己對未來的判斷,為什麼就沒判斷到這個災難。
  • 臺灣年輕人生活壓力有多大?
    其實,家樂福開的薪水並不高,居然意外受到熱捧,反映島內大部分縣市年輕人的生存困境:大臺北地區工作相對好找,但租房、買房壓力山大;回老家生活成本低,但想找一份理想工作,同樣壓力山大。  臺當局日前通過基本工資調整案,月薪從23100元漲到23800元,新政從明年元旦起實施。不過據了解,在南部有很多企業給的薪水僅有22000元左右,甚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