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王愷雯】廟街的算命攤、鵝頸橋下的「打小人」、黃大仙求神拜佛的人流……在香港,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發現這些和「運勢」有關的元素。
這些迷信活動,似乎和香港的現代化格格不入,但如今的趨勢卻是:不止老一輩相信,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也開始熱衷於這些「迷信」。
香港《南華早報》7日以《風水,算命先生和星座:年輕的香港人在迷信中尋求安慰》為題,指出這種趨勢背後,反映的是香港年輕人的壓力和「不安全感」。
廟街算命攤前的年輕人 圖自港媒
在黃大仙算命26年的王家樂(音)表示,這幾年,前來找他算命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數量激增,與他剛開始算命時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時,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通常拒絕算命,還把算命先生當成騙子。
但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在香港生存越來越困難。
王家樂指出,他的年輕客戶們經常向他抱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或是很難找到工作。
「他們經常對現狀不滿意,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努力沒有得到適當的回報,這就是他們來找我的原因。」
2014年10月4日,黃大仙廟的求籤處擠滿了人 圖自網易《看客》
觀察者網此前報導,2016年,香港基尼係數達到0.539,創下45年來新高;
2017年,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emographia公布的《2017年國際住房可負擔性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香港是2017年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這已經是香港連續第七年佔據該榜單首位。根據該報告的標準,當房價收入比超過5.1時為極度不可負擔,而香港的房價收入比是18.1。
社交媒體算命受追捧
另一名在黃大仙和廟街都有業務的59歲算命先生黃晉虎也發現了同樣的趨勢,他還藉此機會,使用更為年輕人所接受的社交媒體拓展業務。
30多年來,黃晉虎都是與人面對面交流,現在他開始利用通訊工具,替那些不願親自去他攤位的客戶服務。
「例如,孕婦可以通過Whatsapp和我聯繫,我通過網絡給她即將出世的孩子取名。」
34歲的鄭偉賢(音)20多歲時因車禍失去雙親,作為廟街算命攤的常客,他也會通過社交軟體找人算命,以節省時間。
鄭偉賢說,在找算命先生之前,他對所做選擇一無所知,「我無人可問,也沒有方向。」
不過現在,他通過算命找到了一些希望,他表示,當自己不知道該找怎樣的女友,或選擇哪份工作時,算命先生的建議,可能會給他帶來更大的成功機會。
「這並不能保證有效,但能讓我在做出選擇時更加自在。」
2012年1月10日,兩位遊客在黃大仙廟觀看牆壁上的「生肖太歲對照表」 圖自網易《看客》
遵循中國傳統的算命先生建議他找個屬豬的女友,而他本人又相信西方星座,認為金牛座的自己應該找個摩羯座的伴侶。
鄭偉賢綜合各方意見,找了一個生於豬年的摩羯女。兩年後,兩人還是分手了。
一種新「宗教」
對香港年輕人的這種趨勢,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陳麗雲認為,年輕人被算命吸引並不令人驚訝。
「很多年輕人對他們的未來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算命讓他們感到放心。」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保羅·奧康納認為,不止是香港,全球範圍內都有一種趨勢:人們正從有組織的宗教中走出來。
他認為,香港一直保持著宗教和信仰體系的混合,「幾步之內,你可能會看到一座佛教寺廟或一座清真寺,那些說自己相信12星座的人也可能把中國元素加入其中,很少有人認為這會產生矛盾。」
塔羅牌佔卜攤位 圖自港媒
奧康納描述了一種「個人精神建築」,在這一建築裡,人們挑選他們想要的信仰元素,再加上流行文化,創造自己的信仰形式。
無論是塔羅牌、巫術、或是清明節掃墓,人們都在吸收能給他們帶來安慰的元素。
「人們經常意識到這些故事是編出來的,但他們並不關心這個問題,他們關心的是構建自己身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