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迷信,是我們對未來的安慰

2020-12-14 小薇觀天下

曾經的學生時代,在學生之間總會有爛大街許許多多的迷信行為,比如說考試前吃一個雞蛋加兩根油條可以考100分等等,我曾這樣想過,如果考試前的時候錯誤吃了一個雞蛋加兩個油條的話,豈不是分分鐘0分伺候(兩個油條就是「0」下面的兩條線)?

我們高中時期的這些人間迷惑確實有些搞笑。但即使是現在的學生時代,考試前夕求神拜佛卻也十分常見,即使是我,高考前也是被父母拉著去教堂向上帝禱告等等。

時至今日,學生在考試前也是會圖個好兆頭的,例如考試的時候要穿耐克不能穿特步(因為兩家公司的標誌一個是勾,一個是叉),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試題卷上一個個紅色的叉叉在上面。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小迷信,它不僅僅限於街邊擺攤算命的瞎眼神算子,很多生活中忌諱和迷信的東西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諸如前文所說的耐克和特步是給人視覺上的感官。各地文化的不同也影響著人們對文化價值的判斷。視覺是其一,聽覺也是一種文化差異。

例如說,中國人對「4」(諧音「死」)和「14」(諧音「你死」)這個數字表現的非常敏感,這便是聽覺上的諧音問題所導致的。雖然學過音樂的人會覺得「4」或「14」會是一個好數字,因為「4」在音樂學上讀「fa」和「14」的「do fa」,諧音中文的「發」與「都發」,可以代表著發財等等,但是真正懂音樂的人不多,所以聽覺上的這道彎其實仍舊是難以跨越的。

說道數字,中國的「4」和「14」自然不受待見,而到了西方,「14」的近鄰「13」又變成了他們最不願意聽到的數字了。不僅僅可能是因為《聖經》中第13天最後的晚餐中耶穌的第13個門徒猶大背叛了他,也可能是因為更早的北歐神話中神王的第13個兒子洛基後來叛變了阿薩神域。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同時迷信中國和西方的一些零零碎碎的瑣事,那他可能真的不敢再次回憶13和4兩個數字,那能代表「一生一世」的「1314」都無法使用的話,那這個人其實還挺麻煩的。

不過有一說一,既然有絕對的唯物主義者,那麼這個世界也就免不了有那些相當極端的思路清奇的奇葩。比如說我認識一個來自潮汕地區的朋友,他就鍾愛看老黃曆出門,今天什麼事情順利什麼不宜出門幹事他都清清楚楚,但是這個人的奇葩之處在於,當他看到「今日諸事不順」的說法後,他不會照做,而是去看看星座啥的,對他來說,星象圖可能就不會說他今天有問題,甚至說可能會有好事發生。

於是乎,他就遠遠地把老黃曆拋在腦後,轉而相信星座所訴說的一切,只撿好聽的信。

這倒讓我想起一個笑話,中國人拜神成功,會覺得真靈,如果不順,轉而打罵這些行為都是封建迷信,其實現在看來,這些看似迷信的做法,早就已經不能算是迷信了。

說到底,沒人能夠做到完全的唯物主義,因為人總是會受到感情的影響,畢竟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都擁有一副血肉之軀。心理學上講,人們對物品總會有依賴,一些行為儀式會給個人一種專屬的心理建設。同樣照上文,一個學生考試前燒香拜佛,祈求金榜題名,這種做法本來也能夠在心理上起到積極作用。但如果只想靠燒香拜佛從而不勞而獲的話,那就是妥妥的迷信無疑了。

其實感性和理性之間無非就是一種生活的影響,有人希望家人平安,有人希望能在未來混出一篇新天地,這就好比現在打工人對自己的不斷鼓勵。這不僅是我們在生活中的精神寄託,也是理智與情感共生的調節劑。我們可以接受一些小小的迷信行為,來安慰我們尋求未來的發展道路,做好迷而不失,信而不惘,實為知行合一。

相關焦點

  • 生活壓力大,香港年輕人在迷信中尋找安慰
    這些迷信活動,似乎和香港的現代化格格不入,但如今的趨勢卻是:不止老一輩相信,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也開始熱衷於這些「迷信」。香港《南華早報》7日以《風水,算命先生和星座:年輕的香港人在迷信中尋求安慰》為題,指出這種趨勢背後,反映的是香港年輕人的壓力和「不安全感」。
  • 生活中不得不信,難以拒絕的小迷信
    現在的孩子們也會有他們自己的小迷信。每當考試之前都要換上」耐克「的鞋子。因為」特步「的標誌是一個紅色叉,而」耐克「的標誌是一個紅色勾。在試卷上當然是紅勾比紅茶更受歡迎。生活中還有些忌諱跟迷信有關。比如,中國人對」4「的忌諱,雖然這只是個諧音。這就是諧音惹得禍。
  • 「轉運手機殼」不是迷信而是青年人的自我安慰
    我認為這不是一種思想倒退,而是當代青年面對壓力時一種自我調節和自我安慰的手段。當代青年在面對體重增加、戀愛睏難、學業不順、事業受挫、經濟壓力大的問題時,會傾向於選擇購買一些比較吉利的手機殼來給自己「轉運」,手機殼上亮眼的大字「暴富」「順遂」等對於處於「水逆」階段的人而言是一種信心和安慰。有人上綱上線說這是青年人不切實際的虛假幻想的體現,我不以為然。
  • 自我田野︱當代迷信:當我們祈求轉運,我們在祈求什麼
    這個開發成熟的公眾號小程序分為「許願」「還願」,關注後每天可以撈10次錦鯉,每次都有可能抽到幸運錦鯉卡,從「小朵桃花」「下筆如有神」「考研上岸」,與時俱進、應有盡有。如果想許願靈驗,還可以用微信支付9.8元購買「魚蟲和禮物」包裹投餵錦鯉。任何公眾號運營者都會羨慕這個號,隨便一條 「7月下旬會翻身哦,晚安」的推送都有近萬的閱讀量。
  • 神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最近,一個偶然的原因,讓我認識了慕道友小B,知曉了他的一些事情,他的經歷也讓我產生了一些思考。小B今年以來,心情一直不好。在單位上,小B與老闆的關係非常緊張,前兩個月,小B與老闆大吵了一頓後,摔門而出,毅然從公司裡辭職了;在家裡,小B與媳婦的關係也僵持著,兩人說不上幾句話就會發生爭吵,已經到了相看兩厭的狀態。
  • 安慰我們的東西很少,折磨我們的東西很多
    我經常回家和小籤訴苦,認為這次換工作,又像是進入了一個新坑。所以辭職去哪兒呢,只是換了一個新的地方打工罷了,打工難免會受到委屈。 委屈反而也不是只來自工作。
  • 塔羅牌是不是迷信,不是迷信是什麼?——趙名輝塔羅
    首先來說塔羅牌並不是迷信,至於它不是迷信又是什麼,這篇文章好好說說。所以在佔卜時由它們呈現出來的圖案可以為我們分析問題、答疑解惑、預測未來。現在詳細說一下它背後的原理,這些原理都有著科學依據,首先來說是心理學上提出的共時性原理,以及潛意識、心理映射原理;再就是物理學上的宇宙全息性理論和量子力學的能量同頻共振原理。
  • 求籤解夢就是迷信嗎?
    在中國,兩人中就有一人迷信求籤,四人中就有一人迷信星座,五人中就有一人迷信周公解夢。然而,五十個中國人中,只有一個人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這比起發達國家來,落後了二三十年。根據我在生活中遇到的這方面的事情和切身經歷來看,我不贊同這一看法:有的人認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迷信的國家。
  • 醫學生考前拜華佗,是迷信還是解壓?
    學生處稱已嚴禁此類封建迷信活動,如再發現類似行為將追究責任,要求同學們端正學風,認真複習。醫學生考前自發拜華佗,一來沒有影響正常學業,二來沒有破壞校園規章秩序,三來沒有造成不良影響。學校不由分說將這種行為等同於封建迷信活動,批評其敗壞學術風氣。這種看法未免太低估學生們的智商,也有點缺乏幽默感。
  • 《我在未來等你》神還原,這些考前「迷信」你有麼?
    最近在網絡平臺熱播的《我在未來等你》可謂是賺足了眼球,畢竟作為一部穿越劇不是發生在仙俠時期,而是很多人的童年,通過追劇很多觀眾感慨:「當年自己就是這麼做的」,給了人慢慢的懷舊感。最近《我在未來等你》中播出了劉大志考試的一集,作為一次日常的考試測驗,劉大志可謂是準備充分,90後當年的考前小「迷信」他做的一點都不少。比如說為了考100分,當天早上要吃一根油條、兩顆雞蛋。
  • 小學生考前拜孔子像,你是否也曾「無意識迷信」?
    對此,部分網友的評論很簡單——「封建迷信要不得」。但將其行為簡單定義成糟粕從而進行打壓未免有些上綱上線,思考孩子們為何集體陷入「無意識迷信」才更關鍵。 「無意識迷信」是指認為自己並不迷信,卻實際上做出了迷信的行為,或是即使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荒謬的、違背常理的卻仍然堅持這種行為。
  • 有關鳥的10大迷信說法
    這聽起來可能不好理解,但迷信認為與一些鳥接觸會帶來厄運,而有些鳥則可以被充分利用來為自己添點運氣。下面讓我們來了解鳥類迷信背後的起源,看看哪些至今還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10. 渡鴉與英國的滅亡緊密相連
  • 命理學到底是迷信還是科學?
    命理學是對人生命運規律的探索,以人的各式各樣的數字(出生年月日、姓名筆畫等)來推測人的性格與命運並佔卜推測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古今中外都有相關方面的理論,中國的周易系列就是探討這方面的,還有八字命理、紫微鬥數、七星命理和佔星術等。
  • 當代年輕人實用主義「迷信「實錄
    這時候,她就會選擇花錢去算一卦,「每當感到自我懷疑的時候,我就喜歡問,然後聽別人肯定我,追求心理安慰。」外人眼中,她領導力出色,能夠hold住許多高難度的業務,但是歆遙自己覺得,她一直在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假裝強勢,內心痛苦。這背後還有一個原因,來自於愛情的「失控」感。
  • 安慰別人頭頭是道,安慰自己卻在苦笑
    身在局中不知局中迷,我們總是在輕易的看透別人,唯獨沒有看清自己,給別人講大道理的時候,我們總是一波一波的話湧出,到了自己卻沒辦法安慰自己。安慰別人的時候總是頭頭是道,大道理一出一出的,他們總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我們溫暖,一遍一遍的耐心勸解著我們,陪我們走過漫漫長夜,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過。總是在安慰別人,安慰多了卻忘了安慰自己。
  • 迷信?因果?如何正確看待?
    方塊覺得報應其實就是存在我們的人生軌跡中的。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那就是報應,你的每一個選擇,都代表著不同的後果。人這一生只有一副軀體,一個有思想的頭腦。隨著死亡,思想和軀體都消失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果是附著於身體和人的思想,身體和思想消逝了,又怎麼讓無實體的因果留存呢?就算是下一世,那也是一副新軀體和一副新的價值觀,那個時候整個人都是新的。
  •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
    ,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但是主啊禰告訴我們,如若沒有禰的許可,沒有一件事情會臨到我們的身上,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環境,都是禰給我們的功課,為的就是要試驗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在患難中的安慰,並用禰所賜給我們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 「叫魂」有時竟真管用,這是迷信還是科學?原來這麼神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經歷,小時候生病老不好,去醫院也沒用,這個時候大人就會帶我們去「叫魂」的地方,被叫叫魂,病很快就好了。在古代就有這樣的一種方式,我們現在還能找到關於這方面的古籍。在中醫中也有這種類似的「叫魂」治療方法,治療一些「鬼壓床」。「叫魂」怎麼會這麼神奇?
  • 公益迷信:年輕人流行的水逆退散新方法
    與轉錦鯉一樣,通過公益捐助的「日常迷信」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小願望,如遊戲抽卡、考試過關、求桃花等。許願的方式也十分隨意,通過一些公益項目的小額捐贈,在微博隨手轉發,或是在評論區留言許願。實際上,在面對不確定時,人們的迷信行為可以提供控制感並減少心理上的焦慮。反觀我們今天面對的時代,全球經濟前景不明,大規模流行病爆發、氣候變遷加劇,中美摩擦等一連串風險事件的發生加劇了人們對未來的擔憂。連帶地影響到我們的個人生活,快速變化的行業環境和激烈的競爭讓工作崗位朝不謀夕;求學、工作讓我們在各個城市之間流轉漂泊不定。
  •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桓譚所處的時期「讖緯迷信」興盛的原因,再來細細品味一下桓譚的「人死如燈滅」。就桓譚在朝的時期,王莽和劉秀都利用過「讖緯迷信」鞏固自己的權利。我們先來說說王莽。在我看來,王莽利用「讖緯迷信」也屬於偶然中的必然,他作為一個臣子,發展到最後已經達到了架空君主權利的地步了,從「假皇帝」變成「真皇帝」只缺一個說辭,而比較好操作的「讖緯迷信」,也就是所謂的類似根據天災編造一個新君將起的預言,並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