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宣傳部聯合舉辦的「發現最美鐵路·行走粵海大通道」宣傳活動走進江門,人民日報、央廣網等媒體60多名記者採訪了位於江門市新會區的2公裡長的全球首創拱形全封閉「小鳥天堂」聲屏障工程,由肇慶工務段江門高鐵線路車間檢查工區副工長陳誠介紹了聲屏障工程對3萬多隻小鳥棲息繁殖的保護作用,實地檢測江湛鐵路對小鳥棲息繁殖地生態環境保護效果。
今天上午,交通樞紐江門站建設項目經理王敏帥向記者揭秘了江門站以「生命之樹、小鳥天堂」為設計原型的生態主題建築特色,講解江湛鐵路打造「建維一體」精品工程示範線的情況。
據介紹,廣東省第四大、珠江西岸第一大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即將建成開通。江門站設計以僑鄉文化為主要特色,以巴金筆下的描寫的新會著名景點「小鳥天堂」為造型。站房中心區域以「樹」狀造型呈現,突出江門特色,該設計反映了五邑華僑落葉歸根、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的家鄉理念,以及當代的僑鄉精神。
據介紹,江門站「生命之樹」樹狀鋼結構編織筒造型具有環形雙曲面、不規則焊接等特點。1500噸的「生命之樹」既是裝飾體也是結構體。建設單位圍繞鋼結構施工及安裝技術難題積極開展科研攻關。他們採用BIM技術建立鋼結構編織筒模型,通過建立虛擬三維模型,模擬施工、預拼裝及計算分析,充分協調保障設計、優化方案及施工的一體性。他們還利用鋼結構整體提升吊裝施工方法加快現場施工進度,提高各環節質量控制水平,有效消除了諸多安全質量隱患。
進入站場,只見站內各處設計融入「蒲葵」「騎樓」「碉樓」等特色文化元素,候車大廳內有八棵葵樹,在大廳牆壁上,雕刻著一把把葵扇,突出了新會「葵鄉」;在大廳二樓建築物,以開平碉樓為造型,寓意江門為「碉樓之鄉」。記者了解到,站場採用節能材料和技術,減少採光和暖通耗能。既凸顯了地域文化特色,使整個站房更具藝術性、人文性、生態性,又彰顯了「低碳、綠色、環保、智能」的建設理念。
據介紹,江門站主體站房工程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車站最高聚集人數達4000人,客運量近期1261萬人次、遠期2607萬人次。其中,中長途客流近期250萬人次、遠期420萬人次。站房主體分為地下層、地面層、高架層。布局了候車大廳、集疏運匝道系統、旅客集散廣場、長途和公交車站場、停車場、市政配套設施等眾多空間區域。
記者看到,在進站大廳前方南北兩側均有步梯、自動扶梯、立體電梯下到地面層。進站大廳正下方靠近站房側設置了軍人候車室、貴賓室、旅客服務、兒童遊樂區域等。候車廳共有6間洗手間,採用獨立式梳妝鏡,母嬰室頂部採用天藍色塗料,色調更顯溫馨。為方便旅客雨天乘車,站臺建設了防雨棚,柱子、地板、天花也採用對接設計,視覺上營造了錯落有致的整齊之美。
站內設有5個售票窗口、24臺自動售票機,在進站、檢票、換乘、出站通道均能夠智慧識別港澳通行證及護照,華人華僑可以「無障礙」驗證識別通行。目前,江門站各項工程已經完成了99%。記者現場看到,清潔隊伍進場打掃衛生。檢票儀器、旅客服務臺、電子顯示大屏等設施設備都已就位。
江門站位於中國僑鄉江門市新會區經濟開發區,毗鄰廣珠城際鐵路新會站。目前已有廣珠城際鐵路、江湛鐵路、廣珠鐵路(貨運線)3條運營鐵路線匯聚該站。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不久還將有深江鐵路、珠江肇高鐵、南寧經玉林至深圳高鐵、廣佛江珠城際以及江門城市軌道交通線匯聚於此。建成後它將達到8臺20條線的規模,是省內僅次於廣州南站、深圳北站、佛山西站的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屆時,向北直達廣佛核心地帶,向南至珠海、澳門,往東到深圳、廈門、上海,向西至貴州、廣西、海南,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路網有助於發揮珠三角輻射粵西乃至大西南交通門戶的重要功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黃文生 通訊員:楊勝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黃文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