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物件中的僑故事③江門站「重生」,它百年前的珍貴照片曝光!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網信江門 網信江門

「到了潭江,火車停下來。車輪沒有動,外面的景物卻開始慢慢地移動了。這不是什麼奇蹟。這是新寧鐵路上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裡沒有橋,火車駛上了輪船,就停留在船上,讓輪船載著它慢慢地渡過江去。」

這是巴金先生於1933年創作的

散文《機器的詩》裡的一段,

生動地描繪了新寧鐵路

首創輪船載火車渡江的奇觀

△牛灣輪渡鐵船與巴金(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為深入挖掘老物件背後蘊藏的華僑故事,進一步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弘揚五邑華僑文化,在江門市委網信辦指導下,江門新聞網、江門市網絡文化協會聯合江門市博物館精心挑選江門五邑聯合博物館代表性館藏物件,通過短視頻的傳播、表現方式,讓老物件「活起來」。

目前已相繼推出兩期視頻,從

《一封特殊的信》

,深入挖掘總書記點讚的「僑批」背後的故事;到

《被迫與親生兒子骨肉分離幾十年的江門華僑》

,情景再現那段驚心動魄的抗日救國故事。

本期,我們將走進新寧鐵路唯一保存下來的車站主體遺址——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探尋當年那段埋藏在五邑人內心深處的城市記憶。

北街火車站舊址

就「藏」在西江邊上、甘化廠職工生活區內

這裡既是新寧鐵路的終點站

也是僑鄉百年「鐵路夢」的「始發站」

一段輝煌的僑鄉鐵路歷史篇章

由此而始……

如今站在它的面前

依稀仿佛還能看到當年五邑鄉親

通過蒸汽文明

推動家鄉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

強烈願望

新寧鐵路唯一保存下來的

車站主體遺址

100多年前,由臺山籍旅美華僑陳宜禧先生主持建造的新寧鐵路,承載了當時中國人的強國夢。

1927年,北街火車站車站大樓建成。它是一座由兩翼兩層拱券頂及中央三層穹隆式塔頂鐘樓組成的鋼筋混凝土磚木結構西式建築物。平面呈凸字形,大樓座西向東,面寬30米,進深9米,佔地面積為270平方米。

△北街火車站舊址歷史照片(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紅磚清水牆勾縫,簷線精雕細琢美輪美奐,飾圖飾線工藝巧究,北街火車站雄偉莊重兼具中西建築特色。看著它,似乎能看到一個又一個迫切回到祖國報效國家的五邑華僑。

△北街車站的月臺,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走進火車站。裡面並不大,只有一個售票處,一個展覽室。臺階上原保留有水磨石米的新寧鐵路路徽,主樓大廳內旅客排隊入站的圍棚柱位還能依稀可辨。雖歷經社會變革,但整座大樓建築基本保存完好。

△北街車站的候車室,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北街車站的售票處,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作為新寧鐵路唯一保存下來的車站主體遺址,見證著以陳宜禧為代表的愛國歸僑對祖國建設所作的巨大貢獻,對研究中國交通史、鐵路建設史、民國時期政治經濟以及華人華僑史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故此愈顯彌足珍貴。

△會城至北街的輕便列車,江門市博物館供圖

親歷者講述:

一份穿越歷史的羈絆

早幾年,有記者採訪過江門4位坐過新寧鐵路火車的耄耋老人,通過他們的隻言片語,當年江門人和新寧鐵路之間剪不斷的羈絆,穿越了歷史的長廊,呈現在眾人眼前。

區煜晨

蔡作述

陳樹豪

趙恩普

聽蔡作述老人說,當年,他祖父在外面做生意,沒有時間回家鄉,只有奶奶在家裡。有時蔡作述老人的奶奶會帶他去廣州玩,一般就會先搭乘新寧鐵路的火車從臺山坐到北街站下車,再坐船去廣州。

那時候坐火車的秩序挺好,比公共汽車要好,「我小時候跟著奶奶去,她買票後,我們上車就查票,我奶奶就把票給他們看,他就會讓你上車。」蔡作述老人說,到了新寧鐵路輪船載火車渡江的地方,還有幾百米的時候,工作人員就會叫人統統下車,跟著火車走。那時候,工作人員會預先調好鐵軌的高度,潮水漲了就高一點,潮水低了就低一點,車就沿著鐵軌開到船上去。船到對岸了,人再上火車,齊了再開車。

區煜晨老人最早是8歲的時候坐過新寧鐵路的火車,在老人的記憶中,臺山有個牛灣站,還有大王市站、蓮塘站、司前站、新會站……

因為老人的老家在新會,但家裡人工作在臺山,所以經常需要坐新會和臺山之間的路段。老人說,那時候的火車不是這麼平穩,火車兩頭兩尾有個盤,想跨過去就會震動一下、響一下,火車是拖動鏈條這樣子走的。

說到輪船載火車渡江,老人回憶了當時的場景,他說那個船主要是用來載火車過河,不是載人的,火車過去後,船就停在那裡了。再有火車來,就再載著火車過河。它的任務就是載火車。

△新寧鐵路火車站老照片

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乘坐新寧鐵路火車的場景對陳樹豪老人來說仍記憶猶新,「那時候坐火車很便宜的,我媽帶著我們坐去衝蔞,到了衝蔞就下車。以前很多是走路的,或者是坐火車。」

趙恩普老人記憶最深的則是火車開動時輪子轉動發出的聲音,「有條軸承牽引著,一開動輪子就一起動。」那或許是老人兒時最有趣且珍貴的記憶之一。

△新寧鐵路北街站新舊對比圖,圖片來源於《江門市蓬江、江海中心城區工業遺產保護規劃》

住在甘化社區的一位女士,她從小就在北街站舊址附近長大。在她小時候,新寧鐵路北街站已經停用很多年了,但她經常在月臺上和小夥伴玩耍,小小的月臺仿佛就是甘化社區孩子們的遊樂天堂。即便如今經過這裡,仿佛還能看到那個充滿童趣的夏天。

隨著甘化廠的衰落,這位女士的夥伴們也漸漸搬走了,只剩下她眼裡對過往的不舍。

百年過去

江門人圓了「鐵路夢」

「銅鼓商埠尤未闢,陽江支路竟難成!」

90多年過去了

那位年逾古稀老人的哀嘆

卻仿佛還在耳邊

△陳宜禧邀請美國要人來華參觀新寧鐵路時的合影

然而!

2020年11月15日6點30分

伴隨著一聲轟鳴

江門站首發列車

帶著希冀與美好駛往廣州南站!

一扇聯結著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

與新寧鐵路的時空之門

緩緩開啟

百年過去,江門人再圓「鐵路夢」!

陳宜禧先生

這一切是否如您所願?

△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江門日報記者 郭永樂 攝

從北街站→江門站

這,就是五邑文化

這,就是僑鄉精神

全城招募新寧鐵路乘客

為展現江門五邑城市的交通光輝歲月,江門市博物館開啟「新寧鐵路口述史」系列公益活動,現全城招募新寧鐵路乘客,收集新寧鐵路親歷者的鐵路回憶!

如有家人坐過新寧鐵路,請與江門市博物館聯繫,共同為守護歷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聯繫人:張小姐

原標題:《博物館物件中的僑故事③江門站「重生」,它百年前的珍貴照片曝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北京警察博物館裡「老物件兒」的故事
    博物館似一葉扁舟,載著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探尋那些過往,它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匯集與並置,更能折射出一個文明、一個地域、一個職業的精神文化厚度。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小編帶大家走進北京警察博物館,看看民警曾經使用過的「老物件兒」,聽聽首都警察曾經的故事……北京警察博物館2000年開始籌建,2001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這裡陳列的物品記錄了北京公安的發展歷史。
  • 老電影人參觀同安電影博物館 老物件寫滿老故事
    ­  文/圖 本報記者 盧漳華 吳耀東 通訊員 鄭素描­  昨日上午,省電影公司26名離退休老電影人來到同安電影博物館,穿行百米參觀長廊,感受百年電影歷史。一個個珍貴的老物件,一件件老資料讓這些老電影人激動不已。
  • 英國郵政博物館開幕, 還你一段百年前的地下郵鐵之旅
    英國郵政博物館開幕, 還你一段百年前的地下郵鐵之旅 澎湃新聞記者高翰 綜合編譯 2017-07-29 17:58 來源
  • 20萬張唱片市值一億 黑膠博物館聽百年前聲音 聊小狗尼帕的故事
    今天我將用鏡頭帶領大家走進一家黑膠博物館「樂與餌黑膠博物館」聊一聊一直流浪狗和留聲機的故事。其實我身邊的人很少有留聲機,都是很多父輩年齡的人,或是情懷,或是記憶,還依然保留著留聲機。我對於留聲機和黑膠唱片的了解和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但是作為十分喜愛動物的我,卻在無意間了解了一隻流浪狗與留聲機的感人故事,至此才開始試圖去接觸黑膠唱片。
  • 仲愷僑文化博物館即將開館,看看有啥值得期待的?
    博物館通過徵集物件展現僑文化 展廳:三展區十主題展現僑史 在潼僑鎮的潼僑公園,僑文化非常豐富,修建僑文化博物館,對於惠州來說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 滅火老物件見證消防史 消防老爺車最珍貴(圖)
    昨日,早報記者來到市南區金湖路16號,走進了全國首家以「消防」為主題的專業性博物館——青島消防博物館。  展品故事  77年前火場帶回兩根焦木  在消防博物館展廳內,有一面牆壁引人注目。牆壁上有鏽跡斑斑的鐵門和兩根固定在牆壁上的焦黑木板。
  • 捐贈老物件,留下舊時光 記者帶您走進楊德勝的「個人博物館」,聽聽...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英子每一個老物件都是一段歷史的最好見證,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歲月,傳承著那一份情懷和信仰。家住金家嶺街道康城社區的楊德勝,在青島收藏圈頗有名氣,人稱「青島秀才」。幾十年來,楊德勝將自己收藏的部分老物件,陸續捐贈給青島市各大檔案館和小學。
  • 在汕頭探尋潮僑文化足跡
    溯源地二   百載商埠的見證——小公園開埠區   小公園開埠區是以小公園亭為圓心的一個區域,曾是汕頭最為繁華的商貿之地,很多老房子都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雖經滄桑風雨,卻依然掩蓋不住它往日的精緻,酒樓茶肆,商鋪名號,依稀可辨,記錄著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的歷史痕跡。
  • 工美館向社會徵集「青年黨員」故事和物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餘雯雯 通訊員 陳晶今年七一建黨節前夕,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扇、傘博物館)將推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恰同學少年」,致敬每一位黨員。這一次,工美館想用一個展覽架起時空橋梁,以當代青年黨員(吾輩)為主觀視角,尋訪中國共產黨建黨史各歷史時期青年黨員(先輩/祖輩/父輩),讓今天的「我們」與曾經的「你們」對話,讓熱血青春在前僕後繼的百年徵程中永遠飛揚。作為一次全新嘗試,工美館將在展覽籌備階段同步啟動社會徵集工作。
  • 武漢的百年老校中,這些「老物件」依然被師生們當成「活教材」
    記者探訪發現,武漢有不少歷史超過百年的中小學,在這些百年老校中,很多「老物件」依然被傳承著,並且發揮餘熱,被師生們當成「活教材」。武漢中學學生在學校舊址上思政課。圖片由校方提供新生第一課從百年前的學校舊址開始武漢中學創建於1920年。走進校園,看似不起眼的校內一角,幾間小小的磚瓦房,與現代化的校園有些不搭。這裡正是武漢中學的校史館,也是董必武等人於1920年創辦的私立武漢中學校舊址所在。
  • 衡陽鐵路博物館,它來了
    近日,廣鐵集團在衡陽鐵路博物館門前廣場,舉辦了「粵漢鐵路文化藏品展暨廣鐵集團文物捐贈交流會」。  衡陽鐵路博物館是在原衡陽鐵路管理局舊址進行改建,建築分兩層,共有四個展廳和四個專業展室。館前設有鐵路文化廣場,擺放有「建設型」蒸汽機車及各種鐵路元素,是普及鐵路文化知識,培養愛路護路意識的重要場所。預計今年內,衡陽鐵路博物館完成建設、布展及開放。  這次展覽分成了3個部分,既有圖文並茂的「老物件的故事」,也有大物件「油浸式電焊機」「售票工作綜合臺」的實物展陳,還有鐵路物品收藏集展示。
  • 傳承百年僑村良好家風村風:南京市古雄社區
    在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古雄街道古雄社區,人們日常言談中總提及一個村名——華興村。作為南京歷史上唯一一個華僑村,華興村曾承載著百年前無數愛國華僑實業救國、振興中華的光榮夢想,也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光輝歷程。
  • 逛上海電影博物館,品電影在上海生根發芽的故事
    好像博物館三個字,總是連著回憶與老物件陳舊的味道。如果在這三個字前面加上「電影」二字,那任何藏品便不再是乾癟的文字介紹,每一個名字都有溫度……透著展品,塵封的往事如電影,幕幕放映。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佔據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在中國電影的發展史上創造過輝煌的成就,是華語電影的根脈。
  • 僑浙好地方(6)|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青田華僑歷史博物館
    》系列報導以美圖、美文的形式帶你賞山川風物,讀歷史名人,品文化遺產今天,推出第六篇:《僑浙好地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青田華僑歷史博物館》世界青田人的精神殿堂青田華僑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建設最早的縣級華僑歷史博物館,其前身為青田華僑歷史陳列館
  • 「追夢中華·僑這70年」活動成果展:銘記中國故事裡的僑胞身影
    11月17日上午,「追夢中華·僑這70年」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正式開幕。萬立駿說,今天展示的僑界人物、歷史照片、網絡徵文以及僑胞與五星紅旗的合影,大多來自於網絡徵集。通過網絡互動,實實在在地展現了廣大僑胞與祖(籍)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奮鬥故事,真真切切地抒發了千千萬萬海外中華兒女對祖(籍)國難以割捨的深厚感情。
  • 奇奇怪怪的博物館,在等著可可愛愛的你
    擁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的昆明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一個又一個絢爛耀眼的故事繪成了它的一生。為了留住老昆明最有意義、最有意思的那一面,昆明人們建起了各種各樣的博物館,以收藏它的美麗。這些博物館有的以歷史遺蹟為址、有的展品來歷非凡、還有的展覽主題令人動容……今天就讓小象帶你去看看,昆明到底有多少這樣「奇奇怪怪的博物館」。
  • 南京雨花臺區古雄社區 傳承百年僑村良好家風村風
    南京市雨花臺區古雄街道古雄社區——傳承百年僑村良好家風村風(僑界關注)本報記者 賈平凡文/圖在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古雄街道古雄社區,人們日常言談中總提及一個村名——華興村。作為南京歷史上唯一一個華僑村,華興村曾承載著百年前無數愛國華僑實業救國、振興中華的光榮夢想,也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光輝歷程。參觀華興村僑史陳列館,漫步乾淨寬闊的華興大道,走訪古雄社區的「僑二代」「僑三代」……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華興村舊址,遠程連線旅居海外的華興村後人,對比百年僑村的古貌新顏,感受華興精神的時代傳承。
  • 金華:博物館藏品裡藏著熱愛與情懷
    「一個老物件就是一個歷史故事。如果沒有遇上它,我也許永遠不知道農校搬遷的歷史。我的家就在省立農校金華舊址附近,留住歷史的記憶,就是留住了鄉愁。」王戰勇希望,如果有更多人願意了解農校故事,他很樂意將它們展示出來,與人分享。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把回憶留在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邀您...
    一張老照片,一段老記憶,一個老地方,一些老故事......這些,無不承載著燦爛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物證,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為進一步保管、展示、研究,呈現山東社會的變化,形成有特色的山東記憶,山東博物館將於2021年舉辦《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
  • 【閱讀】上海郵政博物館:見證百年郵政業發展,留存珍貴城市記憶
    ▲1923年地圖中的郵政總局「Chinese Post Office」上世紀20年代的郵件主要通過水路和火車運輸,郵政大樓所在地在與蘇州河、黃浦江水路相接的同時,身後兩條馬路之隔即是當年承擔主要陸路運輸功能的老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