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與席勒都是德國文學巨匠,雖然歌德比席勒大10歲、兩人的性格也截然不同,卻成為親密無間的摯友。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痛苦萬分,說:「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席勒過世後22年,歌德感嘆說:「我能結交席勒實是大幸,儘管我們性情相異,我們的傾向卻走向相同的目標,這使我們無所不談,竟至在生活上若是少了對方,就覺得是很大的憾事。」1832年歌德去世,根據他的遺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遺體旁。兩人的深厚友誼,成為傳世佳話。
為何很多性格迥異的人會成為摯友呢?英國繪本作家尼古拉斯•約翰•弗裡思創作的《我的朋友有點兒吵》為我們解開了謎題。本書通過活潑好動的蜂鳥和沉默寡言的大熊的相處過程,讓孩子了解性格迥異的朋友是如何相處的,幫助孩子破解交友之道。
弗裡思將故事的背景設在南美洲西部神秘而古老的國度秘魯,從而為故事增添了諸多的傳奇色彩。大熊和蜂鳥是生活在秘魯群山深處的一對好朋友,平時它們十分友好,但是大熊有時會被蜂鳥惹生氣,這是因為它們倆性格不同:大熊沉默寡言,而蜂鳥活潑好動。
每當大熊想安靜地享用釋迦果時,蜂鳥就說也想吃大熊的釋迦果,並且絮叨個不停;每當大熊想靠在樹上安靜地蹭痒痒時,蜂鳥總是模仿它,並且還嘮叨個沒完;每當大熊想安靜地睡覺時,蜂鳥就喋喋不休。這讓大熊終於忍無可忍,向蜂鳥大吼一通,然後自己走進叢林,去尋找安靜的地方。
這是一對朋友因性格不同引發的矛盾,這樣的小矛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應該如何輕鬆化解呢?弗裡思巧妙地把方法暗含在故事裡。
大熊獨自去往叢林,不讓蜂鳥跟著它。蜂鳥卻沒有乖乖聽話,而是偷偷地跟著大熊,這是蜂鳥活潑好動的性格使然。大熊來到叢林深處,尋得片刻安靜,不禁異常興奮。可是時間一長,它就覺得有點兒奇怪。它享用釋迦果時,就會想蜂鳥會不會喜歡這個釋迦果;它一個人蹭痒痒時,就會想蜂鳥一定也喜歡在這棵樹上蹭痒痒;晚上它一個人睡覺時,覺得有點兒嚇人。這時,它不禁感嘆:「真希望蜂鳥在這裡,它可以給我講故事。」
我們往往會這樣,當朋友在身邊時,因為之間難免有一些小摩擦,就會覺得厭煩對方;可是當朋友不在時,時間一長就會忍不住想念對方。
聽到大熊的心聲,躲在一旁的蜂鳥立刻現身,給大熊講起了故事。隨後,一對朋友相互吐露了各自的心裡話。蜂鳥這才知道,大熊討厭它的喋喋不休。而大熊也知道了,蜂鳥喋喋不休是為了表示友好,模仿大熊是因為覺得大熊擁有好點子。兩個好朋友在相互了解了對方的心意後,就這樣冰釋前嫌了。
張愛玲有一句名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句話用在朋友之間也十分妥帖。當朋友之間真正懂得彼此的優點和缺點,學會理解和包容對方的不足,友誼之樹才能常青。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牙對管仲的理解和包容,才造就了人人稱道的「管鮑之交」。當然,理解需要智慧,包容需要胸襟,兩者兼具才能打破友誼的壁壘,成就美好的關係。
一開始,大熊只是想獨自享用釋迦果。可是,後來大熊享受釋迦果時,卻想著蜂鳥會不會也喜歡這個釋迦果。此時的大熊懂得了分享,這是精神的升華,亦是友誼的升溫。
有一則著名的寓言故事《狐狸與仙鶴》,講得就是關於友誼破裂的故事。狐狸與仙鶴是一對好朋友,有一天狐狸請仙鶴到家裡做客,但是端上來的是一個平底盤子,裡面盛著一點兒肉湯。仙鶴的嘴巴又尖又長,什麼也喝不到。狐狸卻張開又闊又大的嘴巴,把湯喝了個精光。仙鶴吃了啞巴虧,餓著肚子回了家。
第二天,仙鶴請狐狸到家裡做客,狐狸欣然前往。仙鶴端上來是一個長頸瓶子,裡面裝著鮮美的魚湯。狐狸的嘴巴根本伸不進瓶子,仙鶴卻把又尖又長的嘴伸進瓶子裡,把魚吃了,把湯喝光。狐狸也餓著肚子回了家。
狐狸吝嗇在先,仙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終的結果是友誼破裂。朋友之間如果太過吝嗇,不懂得分享,那麼友誼的終結只是早晚而已。只有不吝嗇分享,無論是快樂、悲傷,還是美好的東西,真誠地與朋友分享,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把快樂與朋友分享,朋友也會獲得快樂;如果把悲傷與朋友分享,那麼朋友就要學會分擔。就像是大熊晚上獨自睡覺時有點兒害怕,於是希望蜂鳥為自己講故事。蜂鳥立刻現身,不計前嫌地為大熊講故事,幫大熊驅逐恐懼。古人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真正的朋友,是那些你在困境中時能夠伸出援手,跟你共同分擔的人。
互相分享和共同分擔,說起來簡單,但是能夠真正做到卻並不容易。這就是很多朋友只是泛泛之交,並沒有建立起深厚友誼的根本原因。互相分享和共同分擔,不僅可以促進友誼的升溫,也可以讓每個人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
英國作家王爾德寫過一篇童話《自私的巨人》,講述的是巨人從自私變得慷慨的故事。巨人離家去拜訪朋友時,孩子們便乘機去他的花園裡玩耍。巨人回來後,看到自己的花園成為了孩子們的樂園,認為自己的領地被侵佔,於是大為惱火,把孩子們趕走了,並且築起了一道高牆,阻止孩子再進入花園。巨人的自私受到了懲罰,從此他的花園裡常年寒冬,失去了勃勃生機。
作為讀者的我們往往都討厭巨人的自私,讓孩子們失去了玩耍的樂園。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其實巨人的自私裡隱藏著不健康的個人邊界。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個人邊界,是指我們建起來的身體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來保護我們不受他人的操縱、利用和侵犯。不健康的個人邊界容易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或是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擁有不健康個人邊界的人,因為分不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往往會做出傷人又傷己的行為。就像自私的巨人,因為太在乎自己的花園,而讓孩子們失去了快樂,自己也因此失去了一切。
無論大熊做什麼事,蜂鳥都在一旁嘮叨個不停。這讓大熊感覺自己的個人邊界被侵犯,所以忍不住對蜂鳥大發脾氣。其實,這件事不能一味地怪罪蜂鳥,因為大熊並沒有向蜂鳥明確地表明自己想要安靜的立場,所以蜂鳥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侵犯了朋友的邊界。後來,大熊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希望蜂鳥可以模仿自己的行為,但是需要保持安靜。蜂鳥爽快地答應了大熊的要求,雖然蜂鳥因為活潑好動仍然會忍不住喋喋不休,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變得安靜了。
大熊和蜂鳥這對好朋友雖然鬧了一點小矛盾,但是矛盾化解後友誼卻更加堅固了。所以,朋友之間不怕有矛盾,懂得化解矛盾,是朋友相處最應該掌握的技能。大熊和蜂鳥的相處之道,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懂得尊重朋友,不侵犯朋友的邊界,友誼才會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其實,與朋友相處時,我們不僅不能侵犯對方的邊界,也要守護好自己的邊界,這就是健康的邊界。擁有健康的邊界,我們才能建立既親密無間又獨立自由的關係,從而為我們的友誼保駕護航。
弗裡思通過一個動物故事,告訴我們與朋友相處的三項核心原則,幫助我們在交友時避免觸及雷區。弗裡思不僅深諳朋友相處之道,而且遊歷世界多年,所以在創作繪本《我的朋友有點兒吵》時,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秘魯群山深處的叢林風光。各種動植物在他的筆下,以中世紀水墨畫的形式完美呈現,給人以視覺上的美好享受。此外,還專門設計了尋找發現遊戲,帶領我們認識叢林中的各種動物。總之,不僅讓我們拓展了視線,還讓我們真的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