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很多孩子都在挑戰大人的底線。比如,你不讓他幹嘛,他就非得幹嘛,直到你忍無可忍。對於這類挑戰的孩子,過去的教養觀念,就是打罵,打一次,讓孩子一個月都不敢再放肆。
但現在的教養觀念,提倡與孩子做朋友,於是很多家長就迷惑了: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麼?該用什麼樣的身份和孩子相處才能教好孩子?
首先,明確主次身份
佟大為在綜藝節目《一年級》中,擔任大學一年級新生的表演老師。
有一次,一個女孩兩天沒去學校上課,也沒請假,大家都很擔心。於是等女孩來上課後,佟大為問:「你幹嘛去了?為什麼不請假?」
得知女孩是害怕考不好,逃走了,佟大為覺得應該教育一下女孩,得讓她意識到逃避的可恥,必須要敢於面對挑戰和失敗。沒想到被另一個女孩站起來直嗆,說佟大為話說重了,只把自己當老師,沒把學生當朋友,他這種人就沒資格做老師!
這把佟大為氣得夠嗆,說:「在學校裡,你們就得守學校的規矩,我們首先是師生,其次才是朋友!我要對你們的安全負責,兩天不來學校也不請假,我們跟你們的父母怎麼交代?你是來跟我們學習的,不是交朋友!」
同理,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我們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須是建立在規則之上。規則和界限感,是家長要著重幫孩子培養的,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無法無天!
其次,立規矩的方式
家長給孩子立規矩時,應該考慮到他的年齡,儘量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內。比如家長希望孩子能獨立,那立的規矩可以是讓他自己穿衣或自己刷牙等,且最好告訴他為什麼要獨立。
另外,在跟孩子立規矩時,應該以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告訴他,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可以商量著來,而不是一切都是家長說了算。
最後,堅決執行
既然立了規矩就要執行,否則就和沒立一樣。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有些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和父母撒潑打滾。剛開始時,父母可能不同意,然而經過孩子的一番鬧騰就妥協了。這樣一來就會給孩子傳遞一種信號:只要自己磨一磨,父母就會同意。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既破壞了規矩,也損害了自己的威信。
在孩子面前完全沒有威信力的父母不會是好的父母,因為通常這樣的縱容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處在同等的地位,慢慢地就會對父母也越來越不尊重。懂得立規矩的重要性,父母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成長。而在孩子成長中又是非常需要規矩來約束的,這樣成長才會變得更加健康、安全。
李玫瑾教授也曾給過父母們的忠告:別在立規矩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這話也有著一定的道理,和孩子做朋友,也應該講究年齡,家長可別不聽勸,養出沒大沒小的熊孩子。
在《教子有方》這套書中就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詳細講述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方式,家長也可以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教子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