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之二)

2020-08-10 野老說語文

讓孩子敬畏你,才是父母該做的事

所謂的敬畏,是因為尊敬,所以願意聆聽你的教誨,也就是尊重的畏懼。

這毫無疑問,是對父母的極高要求。

我們在看真人秀的時候,有些冠軍父母,就是這樣的,他們變態般的自律和努力,就足以成為孩子最尊敬的老師。

比如李小鵬,他也跟孩子做朋友,但奧利絕對不會不尊敬他,當他嚴肅起來,奧利是會聽教訓的。

給孩子樹立不可踐踏的父母權威,是教育的基本功。

而這種父母權威,要來自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塑造。

  • 必須有規矩,不要自由散漫養孩子

孩子為什麼會事事挑戰你?

因為你沒有給孩子建立清晰的規則意識和界限感!

比如我的小外甥,他兩歲就會自己吃飯了,但有段時間我姐比較忙,就把他交給我媽管,這可不得了了。

我媽看著小外甥自己吃飯,就一百個不放心,覺得他吃不飽,還把身上弄得很髒,於是開始餵著吃。

從此,本來自己能乖乖吃飯的小外甥,變得要追著餵了。

後來姐姐再讓他自己吃飯,就發現做不到,只要不喂,他就不吃,到處轉悠。

於是姐姐開始把他困在餐椅上,餵他幾口,再讓他自己吃幾口,小外甥鬧騰了很長一段時間,每次吃飯都要哭,身體打挺,這時我姐姐也都不生氣,只是情緒平和地跟他說:你要自己吃飯,哭是沒有用的。

這樣一段時間之後,他就又乖乖自己吃飯了。

只是變成了兩種模式,只要我姐姐在,他就乖乖自己吃,只有我媽在,他就要讓我媽喂,我媽嘗試不餵他,他就哭鬧。

你看,三歲左右的孩子,就什麼都懂了,他知道誰完全沒有規則,可以通過哭鬧耍賴來達成目的。

你給孩子的規則和界限感越明確,孩子越不會無理取鬧,因為他知道,無理取鬧行不通。

這裡要注意,我們給孩子定規則,沒有一個定法,切記生硬一刀切。你可以視自己的家庭情況,給孩子定一些必須堅持的規則,不觸及規則時,就給孩子自由。

一開始可以視孩子的接受度,循序漸進,一但穩定,就要堅定執行,不可以有例外。

相關焦點

  • 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很多孩子都在挑戰大人的底線。比如,你不讓他幹嘛,他就非得幹嘛,直到你忍無可忍。對於這類挑戰的孩子,過去的教養觀念,就是打罵,打一次,讓孩子一個月都不敢再放肆。但現在的教養觀念,提倡與孩子做朋友,於是很多家長就迷惑了: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麼?該用什麼樣的身份和孩子相處才能教好孩子?
  • 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轉給家長)
    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會受更大更多的打擊。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轉給家長)前些時間,小恩陪朋友去看房子,房東是個媽媽,還帶著個5、6歲左右的小男孩。我們看房子期間,小男孩一直纏著媽媽要手機玩。因為房東在跟我們講房子的事情,沒有第一時間回復孩子。
  • 致父母: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給孩子空間和權利;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和孩子做朋友。老師首先要做好教育,有餘力,再做朋友。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我們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須是建立在規則之上,不能養出那種界限不清的孩子。
  • 心理學家李玫瑾提醒你: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更加願意和自己的孩子成為朋友,因為和孩子成為朋友,孩子才會更加的覺得和父母的差距短,才會更加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父母也認為這樣的親子關係更加的密切和和諧。但是其實不然,父母在孩子面前該有的威信力一點都不能少。
  • 致家長: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老師首先要做好教育,有餘力,再做朋友。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我們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須是建立在規則之上。規則和界限感,是家長要著重幫孩子培養的,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無法無天!當時我在想:為什麼這位媽媽竟允許孩子用如此不尊重的口氣跟她說話,用如此粗魯的行為對待她。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肆無忌憚地打擾父母談話,惡狠狠地拳打腳踢引起注意,這是對父母的不尊重!
  • 致父母: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都說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大,我們不能喪偶式育兒、不能蘇大強式育兒,還不能太早和孩子「做朋友」?今天我們只揪實際的說,說說如何做好3點,跟孩子立好規矩,別做熊娃。預計閱讀:3分鐘小飛老師說: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孩子都像在挑戰大人的底線。比如,你不讓他幹嘛,他就非得幹嘛,直到你忍無可忍。
  • 致所有家長朋友: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考壹佰導讀】近些年來,考壹佰注意到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給孩子空間和權利;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和孩子做朋友。但是,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與孩子做朋友要建立在規則之上老師首先要做好教育,有餘力,再做朋友。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
  • 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我們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須是建立在規則之上。規則和界限感,是家長要著重幫孩子培養的,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無法無天!每個人都要有規則意識,這是生存法則。前些時間,小恩陪朋友去看房子,房東是個媽媽,還帶著個5、6歲左右的小男孩。我們看房子期間,小男孩一直纏著媽媽要手機玩。因為房東在跟我們講房子的事情,沒有第一時間回復孩子。
  • 寫給父母:孩子在該立規矩的年齡,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現在不少孩子,到了青春期,便開始叛逆,家長管都管不住。這時候,便有一種聲音告訴父母:試著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做朋友,是如今說得比較多的一種教育方式,不少父母為了和孩子拉近距離,避免孩子青春期出現各種問題,於是,父母們都開始學著放下身段,去和孩子做朋友。只是即便如此,孩子該叛逆,還是叛逆。問題,出在哪裡呢?
  • 「百樹雲課堂」致父母: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老師首先要做好教育,有餘力,再做朋友。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被纏得受不了了,他終於掏出手機給孩子,然後對我抱歉地笑,說他們家比較寬鬆,都是跟孩子做朋友,所以孩子不怕大人,比較活潑,在什麼場合都不怯生,而且孩子也打不疼,他有分寸。
  • 12歲孩子毆打媽媽引熱議 別在立規矩的年紀跟孩子做朋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小男孩對媽媽這麼放肆,跟家長平時的縱容是分不開的。家長不給孩子立規矩,孩子就會對家長沒規矩。當然,有很多家長會推崇「放養式教育」,認為孩子要跟孩子平等相處,讓他們擁有快樂的童年,不希望給他們太多約束。
  • 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否則後悔就太晚了
    現在很多家長都摒棄了傳統不打不成才的觀念,提倡民主的育兒方式,從小就開始跟孩子做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甚至連孩子犯錯都要好好和她講道理,可這樣的後果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我同事家的孩子麗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的父母從小沒有打罵過她,給她足夠的自由。可最近同事就總和我抱怨,麗麗現在毫無規矩,過馬路的時候會突然放開我的手亂跑,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就開始哭鬧,甚至有時候在外面,她也是這樣,次次都弄得很尷尬。難道跟孩子做朋友是一件錯事嗎?
  • 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和孩子做朋友—如何立規矩?什麼時候立規矩?
    都說,父母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正確的愛,是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要讓孩子明白,只有遵守規則的孩子,才能懂得對自己負責。規矩及原則二、立規矩要趁早!我們不能假借任何愛的名義,在應該立規矩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蒙臺梭利博士指出,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當孩子的自我管理開始萌芽的時候,就要抓住時機,和孩子一起建立起規則。
  •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上)
    【前言】不管到哪裡,都迴避不了家長們的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學習不好怎麼辦?」其實孩子學習好不好,關鍵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孩子有沒有「德行與責任」觀,有責任心的孩子就會主動學習,因為他把學習看作是自己份內的事,他學習是為了自己而學,不是為老師、學校、父母學。主動學習的孩子學習一般都不會差,或者說即將暫時差也不會一直差下去。
  • 孩子幾秒內飛踹媽媽5腳: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家長不是單純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就可以的,還要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只有擁有敬畏之心,才能懂得自律與理智,樹立規則意識,知道如何規範行為,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不會誤入歧途。蔡少芬帶孩子參加了親子綜藝節目,大家才發現她的育兒觀點都很棒!其中蔡少芬提起和孩子做朋友的觀點,她表示:「我個人是不贊成和孩子做朋友的。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聽者,可以贊同她、可以安撫她,但不能『親近』到做朋友。因為,必須讓孩子懂得尊卑、長幼之分,這樣將來她才會懂得去尊重老人、尊重老師、尊重上司。」
  • 在應該給孩子立規矩的年齡,千萬不能跟孩子「交朋友」
    近些年來,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給孩子空間和權利;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和孩子做朋友。這種說法聽起來沒有任何的問題,反而傳遞著父母民主、開明的思想。這是一種極大的進步,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就真的是正確的嗎,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
  • 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交朋友!(0-6歲必看)
    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給孩子空間和權利;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和孩子做朋友。這種觀念固然沒錯,但錯的是實施方法。不做可能傷害別人的舉動:比如打人、踢人、咬人等。當然如果孩子的觸覺發育不佳,就可能會出現打人、咬人的舉動,這是因為孩子在尋求觸覺,這種情況就需要幫孩子進行觸覺訓練。比如觸覺刷、大龍球之類的。
  • 「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不要在該立規矩的年齡選擇心慈手軟
    這段話告訴我們:給孩子要立規矩!。那麼,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究竟在何時立規矩才是最有效的呢?毋庸置疑,是在小時候,更準確地說,是在幼兒時期。因為,如同約翰•洛克所說,這個時候孩子的「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只要做父母的能充分認識到這點,又能意志堅定地堅持從小規矩孩子(當然是合理的,科學的,利於孩子將來成長的),孩子此時就最容易養成習慣,也會漸漸習慣於接受這些合理的約束,終生受益。
  • 致父母:在孩子"立規矩"的年齡,千萬別跟他交"朋友"
    有孩子的家長可能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越長大卻更加不聽話,你告訴他應該這樣做,可他偏跟你唱反調偏不照你的方法來做。孩子的這些做法讓家長頭疼不已,他們自己一點都不知道問題到底是出在哪了?,往往是小時候父母沒有教育好的原因!
  •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下)
    接上文:「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如上課不守規矩等),問題在生活習慣不好,生活習慣不好問題在父母:平時沒有行為約束,沒有原則。」其實,在孩子上課愛講話問題剛出現時,我們就曾經訂立過一個有關學校行為規範的家規,而且為了好記,我還專門把它編成了順口溜的形式。但直到昨天與老師溝通完後,我才意識到,這個家規「學校篇」的訂立其實是我們急功近利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