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幾秒內飛踹媽媽5腳: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2020-09-06 蘇承愛動漫

孩子幾秒內飛踹媽媽5腳,皆因缺乏敬畏心在網上有個視頻引起大家熱議:一名10歲左右的小男孩連續抬腳,短短幾秒鐘已經踹了自己親媽5腳,還伴隨著怒吼,情緒十分激動。儘管在一旁的奶奶一直阻止孫子的暴力行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


這場矛盾的原因居然是男孩的媽媽剛才阻止他玩手機,導致男孩怒了,就飛踹了那麼多腳!


這種行為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這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對自己的母親,都是給父母慣壞了!」、「這種孩子算是毀了!」仔細想想,這樣的現象少麼?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孩子隨便打罵爺爺奶奶,有的父母甚至都不知道阻止。孩子漸漸地開始打罵父母,父母也只是覺得孩子還小,打幾下也沒什麼力度。這些孩子似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聽勸告,好像一切都要聽他的,否則就要暴躁起來!脾氣大起來,甚至連親生父母都打!究其根源,就是缺乏敬畏心。


敬畏心是指一個人對某種事物保持的一種尊重、畏懼的態度。這種「敬」是對事物發自內心的尊重,「畏」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警示和自省。教育其實也是對家長的一個考驗。家長不是單純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就可以的,還要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只有擁有敬畏之心,才能懂得自律與理智,樹立規則意識,知道如何規範行為,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不會誤入歧途。


不要和孩子做朋友,這樣他會丟失敬畏心但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都沒注意到這種情況,他們總是覺得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隨意打罵孩子。當孩子動手打家長的時候,家長如果一味地慣著,可能會讓孩子得寸進尺,下一步就是攻擊其他人了。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讓著他的!孩子終歸要獨自走上社會的。家長可以在小時候縱容他,但社會不會、法律不會,其讓人也不會,等待他的,終將是最嚴厲的懲罰。


從小要給孩子樹立起父母的「權威」,這樣孩子才能知道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父母制定的規則。蔡少芬帶孩子參加了親子綜藝節目,大家才發現她的育兒觀點都很棒!其中蔡少芬提起和孩子做朋友的觀點,她表示:「我個人是不贊成和孩子做朋友的。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聽者,可以贊同她、可以安撫她,但不能『親近』到做朋友。因為,必須讓孩子懂得尊卑、長幼之分,這樣將來她才會懂得去尊重老人、尊重老師、尊重上司。」


蔡少芬認為,可以與孩子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設身處地地分析問題,但必須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權威性。換言之也就是讓孩子有敬畏之心,孩子可以跟父母訴說自己的開心與憂傷,然而在某些事情面前,還需要懂得大是大非。孩子和父母可以很親密,但是卻也不是完全的無界限。父母保持權威才能讓孩子知道尊敬父母。知道尊敬父母才能懂得尊敬長輩。敬畏心能讓孩子自律與自覺,因為「敬」告訴孩子有所為,也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畏」又告訴孩子有所不為,警告孩子不該做什麼。敬畏心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孩子在小時候,對父母產生敬畏心,才能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


敬畏心能讓孩子知「規矩」蘭蘭的爸爸是個溫和的家長,每天和蘭蘭交流的語氣都非常溫柔,甚至還當著其他人的面誇讚蘭蘭。很多人都以為蘭蘭會被寵壞,嬌生慣養,可是蘭蘭並沒有,她一直都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蘭蘭一直都知道約束自己的行為,玩耍的時候和爸爸好像是好朋友一般,但是到了正經的問題上,卻又十分聽他爸爸的話,尊重他人,每天在小區裡主動和長輩打招呼。蘭蘭的爸爸在聆聽蘭蘭的心事的時候,同時也給蘭蘭樹立規矩,讓蘭蘭知道做事的分寸。家長只有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定的威嚴,才能讓孩子懂得敬畏,知道「規矩」。


很多人的「和孩子做朋友」的觀點是跟西方的教育學的,他們覺得西方的父母和孩子就像是朋友一樣的,所以咱們也不要對孩子太嚴格了。雖然西方可能在家庭教育上比較輕鬆,但是孩子的敬畏心的教育卻從未缺失過。據悉,美國有個青少年的輔導計劃,裡面就有規定,孩子如果對父母做出不良行為,就要被送到律師或者法官那裡。在充滿莊重嚴肅的環境裡,法律工作者會非常認真、嚴肅的告訴孩子,你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法律,指出具體是哪一條,還要擔負什麼樣的法律責任。經過這次的教育,孩子的敬畏之心就產生出來了,基本上回家就老實了,也不敢胡作非為了。反觀國內,只能是父母從小教育孩子敬畏之心,否則孩子長大了,可能就要直接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起法律責任了。培養孩子的敬畏心是件刻不容緩的事情,每個家長都應該引以為戒。


如何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要讓孩子擁有敬畏之心,需要父母注意很多細節。比如當著孩子的面不要互相詆毀,而是要稱讚對方,樹立彼此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當父母互相詆毀的時候,可能給孩子一種錯覺,他的父母都是一無是處的人,沒什麼值得自己學習的。當孩子產生這種心理,極有可能會不尊重父母,也就是所謂的沒有敬畏心。但是如果父母彼此誇讚,讓孩子發現父母身上的閃光點,因此而仰望父母。孩子對父母的那種仰望之心,就產讓孩子產生敬畏心,這樣孩子也就會尊敬自己的父母,斷然不會在公眾場合因為一件小事而打家長。家長不要忽視孩子的每個小脾氣,長大了可能就是危害孩子一生的根源。從小事做起,讓孩子學會擁有敬畏心,學會尊重長輩,學會對任何人與事物抱有謙卑之心。

相關焦點

  • 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很多孩子都在挑戰大人的底線。比如,你不讓他幹嘛,他就非得幹嘛,直到你忍無可忍。對於這類挑戰的孩子,過去的教養觀念,就是打罵,打一次,讓孩子一個月都不敢再放肆。但現在的教養觀念,提倡與孩子做朋友,於是很多家長就迷惑了:自己的身份到底是什麼?該用什麼樣的身份和孩子相處才能教好孩子?
  • 心理學家李玫瑾提醒你: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所以說,父母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建立好自己的威信力,在孩子大了以後再慢慢地和他成為朋友,這才是好的教育方法。其實,李玫瑾教授也曾給過父母們的忠告:別在立規矩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這話也有著一定的道理,和孩子做朋友,也應該講究年齡,家長可別不聽勸,養出沒大沒小的熊孩子。
  • 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轉給家長)
    這樣的孩子,以後在學校和職場會受更大更多的打擊。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轉給家長)前些時間,小恩陪朋友去看房子,房東是個媽媽,還帶著個5、6歲左右的小男孩。我們看房子期間,小男孩一直纏著媽媽要手機玩。因為房東在跟我們講房子的事情,沒有第一時間回復孩子。
  • 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前些時間,小恩陪朋友去看房子,房東是個媽媽,還帶著個5、6歲左右的小男孩。我們看房子期間,小男孩一直纏著媽媽要手機玩。因為房東在跟我們講房子的事情,沒有第一時間回復孩子。孩子就直接一邊用力拍打媽媽,一邊很生氣的嚷嚷:「給我給我,你快給我!聽見沒!」幾句話的功夫,她的肚子、腰部和後背都挨了孩子幾下打。當時我在想:為什麼這位媽媽竟允許孩子用如此不尊重的口氣跟她說話,用如此粗魯的行為對待她。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肆無忌憚地打擾父母談話,惡狠狠地拳打腳踢引起注意,這是對父母的不尊重!
  • 致家長: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老師首先要做好教育,有餘力,再做朋友。父母要首先盡父母職責,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我們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須是建立在規則之上。規則和界限感,是家長要著重幫孩子培養的,否則,孩子會越來越無法無天!熊孩子都是父母嬌慣出來的前些時間,陪朋友去看房子,房東是個媽媽,還帶著個5、6歲左右的小男孩。我們看房子期間,小男孩一直纏著媽媽要手機玩。
  • 致父母: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房東是個媽媽,還帶著個5、6歲左右的小男孩。幾句話的功夫,她的肚子、腰部和後背都挨了孩子幾下打。當時我在想:為什麼這位媽媽竟允許孩子用如此不尊重的口氣跟她說話,用如此粗魯的行為對待她。所以,我們在跟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過得要等到……時候……」這樣的句型。這樣,其實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學會延遲等待。
  • 致所有家長朋友: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熊孩子都是父母嬌慣出來的前些時間,小恩陪朋友去看房子,房東是個媽媽,還帶著個5、6歲左右的小男孩。我們看房子期間,小男孩一直纏著媽媽要手機玩。因為房東在跟我們講房子的事情,沒有第一時間回復孩子。孩子就直接一邊用力拍打媽媽,一邊很生氣的嚷嚷:「給我給我,你快給我!聽見沒!」
  • 12歲孩子毆打媽媽引熱議 別在立規矩的年紀跟孩子做朋友
    事情是這樣的:媽媽帶12歲的小男孩到餐廳吃飯。小男孩淘氣,把店裡的東西弄壞了。於是,找媽媽幫自己賠款,媽媽就順便教訓了他幾句。沒想到,小男孩直接衝上去跟媽媽扭打起來,甚至動手掐住媽媽的脖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小男孩對媽媽這麼放肆,跟家長平時的縱容是分不開的。家長不給孩子立規矩,孩子就會對家長沒規矩。當然,有很多家長會推崇「放養式教育」,認為孩子要跟孩子平等相處,讓他們擁有快樂的童年,不希望給他們太多約束。
  • 寫給父母:孩子在該立規矩的年齡,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現在不少孩子,到了青春期,便開始叛逆,家長管都管不住。這時候,便有一種聲音告訴父母:試著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做朋友,是如今說得比較多的一種教育方式,不少父母為了和孩子拉近距離,避免孩子青春期出現各種問題,於是,父母們都開始學著放下身段,去和孩子做朋友。只是即便如此,孩子該叛逆,還是叛逆。問題,出在哪裡呢?
  • 地鐵裡猛踹親媽,熊孩子慘遭暴揍...你還在說給孩子立規矩難?
    兩人在地鐵站內發生爭吵,女孩用腳猛踹母親和行李箱,原因只是因為女孩媽媽上錯了車。這位媽媽走開後女孩又在母親身上踹了幾腳,甚至還打了前來勸阻的路人。還有廣州某醫院走廊上,連續抬腳飛踹自己親媽的小男孩,戾氣好重,但,多的是網友給該男子的行為點讚:「這孩子被打活該,他只是把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做了而已!」
  • 致父母: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都說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大,我們不能喪偶式育兒、不能蘇大強式育兒,還不能太早和孩子「做朋友」?今天我們只揪實際的說,說說如何做好3點,跟孩子立好規矩,別做熊娃。預計閱讀:3分鐘小飛老師說: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孩子都像在挑戰大人的底線。比如,你不讓他幹嘛,他就非得幹嘛,直到你忍無可忍。
  • 媽媽被女兒猛踹6腳,全程沉默:孩子,你沒教養的樣子真醜
    原地走了幾步以後,女孩轉身就開始踹行李,最後更是直接猛踹在媽媽的身上。不僅沒有學生該有的樣子,反而讓「大學生」這個身份蒙羞。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私下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跟這個沒禮貌、沒教養的孩子玩。孩子看到這一幕,便偷偷去打了水給媽媽端來,他用稚嫩的聲音對媽媽說:「媽媽洗腳」。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 千萬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否則後悔就太晚了
    現在很多家長都摒棄了傳統不打不成才的觀念,提倡民主的育兒方式,從小就開始跟孩子做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甚至連孩子犯錯都要好好和她講道理,可這樣的後果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我同事家的孩子麗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的父母從小沒有打罵過她,給她足夠的自由。可最近同事就總和我抱怨,麗麗現在毫無規矩,過馬路的時候會突然放開我的手亂跑,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就開始哭鬧,甚至有時候在外面,她也是這樣,次次都弄得很尷尬。難道跟孩子做朋友是一件錯事嗎?
  • 在應該給孩子立規矩的年齡,千萬不能跟孩子「交朋友」
    近些年來,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父母要給孩子愛和自由、給孩子空間和權利;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和孩子做朋友。這種說法聽起來沒有任何的問題,反而傳遞著父母民主、開明的思想。這是一種極大的進步,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就真的是正確的嗎,父母真的適合和孩子做朋友嗎?
  • 就因為上錯地鐵,女孩就腳踹媽媽,這樣的孩子遲早被社會教訓
    在武漢地鐵2號線的一個地鐵站上,一個女孩居然很瘋狂地用腳飛踹另外一個女子。如果對方這個女子只是一個陌生人,或者普通朋友,或許大家只是認為不過是簡單的兩人矛盾,但是沒想到這個女子竟然是她的媽媽。原來這個女孩的媽媽只是因為帶著孩子上錯車
  • 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和孩子做朋友—如何立規矩?什麼時候立規矩?
    正確的愛,是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要讓孩子明白,只有遵守規則的孩子,才能懂得對自己負責。我們不能假借任何愛的名義,在應該立規矩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蒙臺梭利博士指出,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當孩子的自我管理開始萌芽的時候,就要抓住時機,和孩子一起建立起規則。
  • 男子當街虐貓致死,監控記錄完整過程:10秒內飛踹三腳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 「百樹雲課堂」致父母: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
    一個男孩,弄壞了店家的東西,找媽媽幫自己賠款,媽媽言語教育了他幾句,他就跟媽媽吵,並動手掐住媽媽的脖子。被纏得受不了了,他終於掏出手機給孩子,然後對我抱歉地笑,說他們家比較寬鬆,都是跟孩子做朋友,所以孩子不怕大人,比較活潑,在什麼場合都不怯生,而且孩子也打不疼,他有分寸。
  • 媽媽被女兒猛踹6腳: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毆打自己的親生母親?
    武漢地鐵2號線上,一個年輕女孩朝著女子連續踹了6腳,而被踹的女人竟然是這個女孩的媽媽。女孩手中空無一物,而媽媽卻大包小包的拿著很多行李。原因竟然是因為媽媽帶著她坐錯了地鐵。但女孩卻囂張跋扈,竟然差點跟路人打起來。然而媽媽這邊,卻好心勸阻,並且對女孩的行為一點生氣的樣子都沒有,甚至還安慰女孩,讓她別生氣。
  • 致父母:別在該立規矩的年齡,跟孩子做「朋友」(之二)
    讓孩子敬畏你,才是父母該做的事所謂的敬畏,是因為尊敬,所以願意聆聽你的教誨,也就是尊重的畏懼。比如李小鵬,他也跟孩子做朋友,但奧利絕對不會不尊敬他,當他嚴肅起來,奧利是會聽教訓的。給孩子樹立不可踐踏的父母權威,是教育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