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晞:追憶逝去的司佳

2020-12-20 澎湃新聞

2020年10月11日晚,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病逝。澎湃新聞·私家歷史刊發系列追憶文章,以念斯人。

第一次見司佳是在2005年的芝加哥「亞洲學研究協會(AAS)」年會上,她發言的主題是「洋涇浜英語」,那個報告會場很大,我因為到晚了,只能坐在最後一排,遠遠望到臺上有一個短髮女學生在講晚清中西方人在上海交流時語言的接觸方式。與前幾位發言學者不同的是,她報告時青澀的學生腔是非常明顯的,我專門看了一下會議手冊,發現該場會議的報告者中只有她一人是博士生,其餘都是有教職的學者。從題目看,第一直覺她應該是復旦畢業的學生,突然聽到她說有些「洋涇浜英語」現在「我外婆的生活中還時常會流露出來」,於是她舉了「水門汀」和「斯別靈鎖」等例子,當她用上海話說出這幾個詞時,立刻變身為一個活靈活現的上海小姑娘,讓我格外驚喜,猜想她可能是周振鶴先生的弟子。茶歇時,我們隨便聊了一二句,確認了我所有判斷,那時她還是賓大的博士生,師從著名漢學家梅維恆教授。當時我們具體談了什麼,我已不記得了,只是發現這個漂亮的上海女孩笑起來眼睛是會發亮的,而這樣的感覺一直等到她回復旦歷史學系,我們共事13年間,一直沒有變過。可誰曾料到,自2020年10月11日起,這份感覺竟會成為永久的追憶。

司佳教授與其碩士時期的導師周振鶴先生去年6月3日司佳因心包積液突發昏迷,輾轉新華、長海和中山醫院治療,最後在長海醫院手術,兩天後,我與孫青相約去醫院看她,事先與她通了微信告知去醫院的時間,到醫院見到她時,依然是笑盈盈亮晶晶,一點病態的樣子也沒有,輕鬆地與我們講手術臺上聽到的醫生們說的笑話。出院不久,我與她電話聯繫,她告知我說長海醫院在抽積液時還作了一個病理切片,懷疑有腫瘤指標,她決定去腫瘤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前一天晚上,我有些不相信又微信問她為什麼一定要去腫瘤醫院檢查?她馬上打電話過來,說自己已經查看了許多相關的資料,並講了一大堆的數據與指標,說去腫瘤醫院是為制定治療方案,目前海外已有靶向藥物。最後我問她懷疑是什麼腫瘤,她說是「間皮瘤」,一種我從未聽說過的疾病。儘管她的語速還如之前一般飛速,口氣也很自信,但我還隱約地感覺到她的極度不安,在掛電話前我不放心地問了一下,明天是否要我陪你去,她立馬接口說好的呀。放下電話,我馬上在電腦上查了「間皮瘤」,資料顯示這種病有良性與惡性兩種,惡性的腫瘤目前沒有有效的根治方法,常見的是胸膜積液,晚期是心包滲液,我的心一下子就抽緊了,轉而又想如此兇惡的病怎麼可能落到善良明亮的司佳身上。第二天陰天,張巍老師陪司佳去腫瘤醫院,我在醫院與他們會合,醫生察看得很認真,因為長海醫院病理切片檢查還未全部完成,所以數據不足於制定治療方案,醫生囑咐先服一些營養的藥,做好治療準備。他們夫婦倆人離開醫生辦公室後,我回頭又進去詢問了醫生,病情究竟如何?醫生說此病兇險,時間不長,發展很快的。與他們夫婦在門口分手後,站在陰霾天氣下的腫瘤醫院院中,我的眼淚噴湧而出,真得無法想像這樣的災難會降臨到司佳的身上,胸口堵到陣陣發痛。與司佳相熟是在她正式入職復旦後,原先我們並不在一個教研室,張巍老師的辦公室就在我的辦公室樓下,司佳時常會下午4點左右到張老師辦公室工作,有時聽到我在樓上走路的聲音,她就會打電話來說,你在呀,我上來哦,每次她推門進來總是笑迷迷的,隨手帶兩小袋核桃,或是桃花膠,分我一份,就坐下來聊會兒。因為我們倆人都做傳教士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早期她偏向語言學方面,我一直留在醫學傳教領域,雖然方向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和領域還有相通之處,交往的學術圈多有重疊,也時常會參加相同的會議,交流相對多些。司佳、張海英、孫青和我四人還組織過一個專題參加日本關西大學東西交涉學會的國際年會。我們的研究多以教會檔案為基礎,彼此會分享在檔案館查到的資料和經驗,有一段時間她做聖經三字經研究,碰到我就說三字經中有醫學內容,我發給你喲。有一次她來找我說,受邀去荷蘭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會談醫學傳教士,她說發現醫學傳教士其實是一個蠻有意思的題目,我給她推薦了些資料。不久她打電話很認真地對我說,有一件事想要與我溝通一下,她發言的那篇稿子荷蘭雜誌要她寫成文章發表,她特意來徵求我的同意,我覺得很奇怪,說這是你的研究,為什麼要取得我的諒解,她急促地說,因為大家都知道高老師是做醫學傳教研究,她寫文章等於踏進我的領域,當時我就笑了,哪有這樣的道理,史料放在那裡,誰做研究不可以,即便是同樣的史料,你我做出的成果肯定不一樣的,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她怏怏地說,其實有許多人是在意的。我原以為司佳如此尊重學術規範,是因為她在西方接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司佳離世後,我在看她的生平時才注意到,她曾是上海唯一參加全國學聯大會的中學生,17歲就考入復旦大學文基班,23歲獲全額獎學金去美國讀博士,回國任職歷史學系副教授不過29歲。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她都比同輩人年青,可謂天才少女。當大家在讚美她年輕有為時,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少女過早地進入以男性為主的成人學術世界,她需要保持怎樣的一份小心謹慎,才能和這個與她年齡不相稱的世界打交道,我想起表面看似張揚自信的司佳一說話就容易臉紅,拍照時微笑中總略帶羞澀,這或許是她真實的寫照。

司佳出色的學術成果,緣自於她的勤奮和自律。我轉到近代史教研室後與她的直接接觸就更多了,有好多次我們在凌晨通微信討論問題,包括她新一年的研究計劃等,近兩年她從語言學研究轉向文本分析,以傳教士手寫文檔為主,先是聖經三字經、後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檔案館發現《梁發日記》,以及十九世紀中國舊海關檔案文書。這三個方向與我的研究都有交集,在學術上的交流也更頻繁了,有一次我表示傳教醫生的蛇形天書難以辨讀,她得意洋洋地對我說,我現在基本能辨認傳教士的手稿了,這是需要持之以恆地研讀而耐心地辨析才能煉就抵達的功力。僅三年時間,她就在《近代史研究》和《世界宗教研究》上發表了兩篇關於梁發的言行和思想的重要論文,與此同時,她還在翻譯湯因比的《中國紀行》。有一年教研室籌辦一個大型國際會議,請她代擬一份英文邀請信,我想此事對她而言是舉手之勞的小事,沒想到短短的一份邀請函,竟花了她好幾個小時,然後對我說,回家讓張老師再修改一下,「他的英文更典雅」。

《中國紀行:從舊世界到新世界》她生病期間,原本計劃去參加幾個學術會議,最後都無奈放棄,但是在上海的學術活動她儘可能參加,教研室討論年度計劃和教學安排會議她也積極參加。每次來學校,依然修飾得精緻漂亮,穿著她喜愛的菲拉格慕絳紅色皮鞋,這樣的精神狀態容易給人產生一種假象,司佳的病並不是十分嚴重。我一度懷疑一年前腫瘤醫院醫生的判斷,我曾詢問她化療後的情況,她說反應不大,自己也儘可能多吃食物以保持地體力。年初,我問她今年在學術上有什麼計劃,是否想開個會之類的,她回我說,開會可能不行,但文章還是會寫。疫情期間,她告訴我還去醫院治療,6月通電話說,靶向藥物起作用了,腫塊在縮小,我聽了非常高興,我甚至相信她在新的一學年可以回到學校工作。8月底史地所張曉虹所長電話我詢問司佳情況,問是否可以一起去看看她。我隨即發微信問她:「好嗎?在家還是在醫院?」沒想到司佳立刻給我打電話問道:「你問我好嗎?是什麼意思?」我有些緊張,說沒有什麼,就想疫情這麼長時間,不了解你的情況,想來看看你。她說此次化療反應比較大,臉腫了。我明白司佳的顧慮,她極講究體面,不願以此形象示人,於是我就說好吧,等你臉腫消了之後我再過來看你。8月底到 9月初,教研室正好有一系列研究生網上講評會,8月 29日的講評會中有一位是司佳的學生,那天上午,我發微信給司佳告訴她今天她的學生沈園園會報告梁發研究,司佳回問要了會議室的代碼,很快進入網上會議室,全程聽完此次活動,最後還對三位發言同學的文章作了點評。那時聽出她的聲音氣息虛弱,有些力不從心了。下線後她對我說這樣的活動,她躺在床上也可聽,下午的會還會再聽。期間我們又談了些梁發研究的內容,我問她是否見到過梁發從事醫學活動的檔案,她回微信說:「醫學方面梁本人材料中我好像沒有見過。梁家在廣東當地其實有材料的,有海外華人紀念他寫的他自己以及家庭材料」,並說中山大學姚達兌教授或許知道,「我有機會也問問他」。9月4日,我找到梁發在廣州合信醫院工作的資料,馬上與她分享。

9月開學伊始一片慌亂,無暇與司佳聯繫,想著國慶期間或許可以去看看她。10月長假十日內,自己被安排了兩場重要演講,整個假期就是在準備論文和PPT。而自己的生活又極不安寧,九旬母親似老小孩子般,隨時會拿起電話或發語音騷擾人,甚至會要求我立馬去她家裡,2月下午,我剛開車出母親家的小區,就接到劉金華書記的電話,說司佳不行了,劉老師的話音幾乎要哭出來了。一年前腫瘤醫院醫生說的「兇險」兩字猛烈地撞擊著我的心臟,劇烈疼痛,我無法相信司佳真的會到最後時刻,想到她是那麼的年輕,那麼地愛孩子愛家庭愛學術愛漂亮,孩子還如此幼小,怎捨得撒手離去,我難過得無法開車,只能將車停靠在路邊。

7日與劉老師和黃洋老師去醫院看望司佳,我們問醫生,是否還有希望,醫生表示回天乏術,又問司佳知道自己的情況嗎?醫生說她如此聰慧,怎會不知。是呀,早在一年前,司佳就已將自己病情的走向摸得清清楚,以其爬梳辨析檔案的功力,要查找與疾病相關的資料,並根據材料分析病勢不是易如反掌嗎?想到這一年半以來,她以怎樣的毅力和控制力管理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每每以最佳狀態示人,不讓周邊的人擔憂,她的勇氣和意志力非常人所及,就像在學術界一樣,再次展現出她超人的能量。那幾日,我一邊關心著醫院的情況,一邊準備著自己的演講,好幾次,突然悲從中來,淚流滿面,無法自制,我真的很想問一下司佳,那麼長時間裡,你有過恐懼嗎?

10月15日,送走司佳後,我打開與她交流的微信,我們最後一次交談停留在9月8日12點 23分,那天我正在翻譯書稿,遇到一個常見單詞,思考良久,無法找到準確而合適的中文,當時,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司佳,感覺這個問題只有她能幫我,於是微信問她,沒有任何停頓,她即刻回復了我。現在想來,那時她已病入膏肓,卻未讓與她對話的人有絲毫的察覺,她就是那麼要強,不想示弱,想將完美保持到最後。

司佳天性穎慧、熱愛生活、執著學術、追求完美、堅定好強,而現在的我是一片傷心畫不出她的明亮笑靨,一切盡在追憶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司佳教授┃ 「洋涇浜英語」的意義 ——讀司佳《近代中英語言接觸與文化交涉》
    今晨驚悉司佳教授去世的消息,天妒英才。在此發表顧鈞教授的書評,謹以此文紀念司佳(1978—2020)。此文不禁讓人感慨良多,也想起了諸多的往事。我想,學問除了純粹的研究功用外,也應當成為侍奉生命諸階段大事的手段。——李雪濤近代以來的中英關係表現在多個方面,關於貿易、戰爭、外交、教育、思想等等方面學界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成果,關於兩次鴉片戰爭研討尤多。
  • 歌曲《逝去的愛》,Love is over
    Love is over 請你不要再提起逝去的愛已逝去 誰也不必再追憶Love is over 請你不要再說明過去就像流雲 隨風飄去無蹤影創傷早已無痕跡雖然過去你曾對我 表示過真情意也曾對你許下諾言 今生我永不渝為何 你一去無音訊撕碎我的心《逝去的愛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去世 年僅42歲
    司佳去世的消息傳來,她的學生、同事異常悲痛。每個人都懷念這位全身心撲在學生身上的老師。 司佳的專業和研究專長是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史、出版史等。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2020-10-12 11:57 來源:澎湃新聞
  • 「追憶似水年華」是錯誤的譯名?讓文學經典頭疼的「腰封」又來了
    「全三冊」「本書曾有一個錯誤的譯名——《追憶似水年華》」這套書上架後,立刻引發了一些讀者的抗議——「全三冊」讓部分讀者以為這是全集譯本,而後一個廣告語則幾乎否定了《追憶似水年華》這個譯名為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市場傳播作出的貢獻,也間接傷害了參與過《追憶似水年華》全集翻譯的15位翻譯家。
  • 周克希放棄翻譯《追憶似水年華》 稱不可能完成
    原標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幾年,翻譯家周克希經常擔心七卷本《追尋逝去的時光》(原譯名為《追憶似水年華》)可能沒辦法翻譯完成,但讀者和編輯一直希望周克希能完成這項翻譯工程。72歲的周克希最近對媒體說,他還是決定停止翻譯《追尋逝去的時光》剩餘4卷,他引用了法國作家法朗士的一句話來形容現在自己翻譯《追尋逝去的時光》的心態:「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本想10餘年翻譯全書1982年開始,譯林出版社相繼出版了七卷本的《追憶似水年華》,這個完整的譯本由15名譯者合作完成,周克希是其中一位。
  • 如何略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除此之外,譯林出版社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開篇附了安德烈·莫羅亞的序,這篇序對於普魯斯特的生平、《追憶似水年華》的寫作過程、藝術成就等都做了非常精當的闡述,有助於閱讀之前對這本書產生基本的了解。節譯本推薦其實以上挑選段落進行跳讀的工作,已經有編輯和學者做過,這就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各種節譯本。這裡重點推薦兩部中文節譯本。第一本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周克希選譯《追尋逝去的時光(讀本)》。
  • 搖滾李為《逝去的愛》上線 經典老歌致敬愛情
    網易娛樂11月22日報導 「Love is over,請你不要再提起,逝去的愛已逝去,誰也不必再追憶……」近日,由內地男歌手「搖滾李為」演唱的經典老歌《逝去的愛》在正式登陸各大音樂網站《逝去的愛》這首歌曾有許多翻唱版本,而「搖滾李為」演唱的版本無疑更受觀眾喜愛。2017年,搖滾李為憑自己創作改編歌曲《逝去的愛》獲得近千萬點擊率,在網友的千呼萬喚當中,最終把這首歌錄製出來以回饋聽眾的厚愛,而搖滾李為那滄桑的歌聲唱出了一個男人對逝去愛情已然釋懷的廣闊胸襟。
  • 翻譯家周克希:不能容忍讀客如此「碰瓷」《追憶似水年華》
    有人注意到,讀客圖書在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尋逝去的時光》的新版腰封上,不顧事實而宣稱該書「曾有一個錯誤譯名——《追憶似水年華》」,並稱此次由「讀客文化」出版的是「全三冊」。記者在第一時間聯繫到了該書譯者周克希。他告訴記者,得知譯作是被這樣「處理」的,自己「吃驚」之餘表示不能容忍,已與出版方進行交涉,提出將「錯誤譯名」「全三冊」等非常不妥之處進行更正並撤回腰封的要求。
  • 班班特色各美其美 司佳小學開展特色課程階段性展示
    司佳小學開展特色課程階段性展示    司佳小學開展特色課程階段性展示    司佳小學開展特色課程階段性展示  為更好地滿足少先隊員的興趣和需要,促進隊員的個性發展,濟南市天橋區司佳小學各中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
  • 追憶beyond十五載,逝去的歲月
    而這一聽,我就鼓起了勇氣,在20歲那年,拿起了吉他,去了琴行,開始了十年吉他之路,從曾近的光輝歲月,到後來的海闊天空,想起了母親慈祥的面容,每次都會彈奏給她一首真的愛你,錯過了喜歡你,漫步在大地上,遙望逝去的日子,走過了舊日的足跡,踏上了灰色的軌跡,遇見了情人,再說一聲輕撫你,伴隨著昔日舞曲,走近了無盡空虛,說一聲再見理想,我們一起高呼,rock、感謝beyond
  • 高晞:哪個文明能躲過疾病?
    文 | 高晞整理丨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國研究編輯室【整理者按】2月21日,歷史研習社(公眾號ID:mingqinghistory)攜手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國研究編輯室邀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高晞教授
  • 盤點 那些年康中逝去的菜品
    據豆沙包不完全統計,康中逝去的菜品有以下這些:尖椒肉丁飯、沙茶牛柳飯、沙茶雞排飯、香菇雞塊煲、麻婆豆腐飯、紅燒豆腐飯、鐵板魷魚飯、蒸籠仔飯、青椒雞丁、雪菜肉絲飯、雞絲涼麵、怪味涼麵、臘腸排骨煲、鐵板菠蘿雞塊飯、揚州炒飯、雪菜炒飯、麻辣牛肉飯……還有最近消失的砂鍋肥牛和炒烤肥牛飯。聽起來真的有點慘慘的呢……QAQ那麼,不管你是非常想念這些菜品的老人家(?)
  • 濟南市天橋區司佳小學開展特色課程階段性展示活動
    為更好地滿足少先隊員的興趣和需要,促進隊員的個性發展,濟南市天橋區司佳小學各中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基於學校和自身實際,創建了中隊特色課程並將課程穩步推進。這個5月,學校開展了中隊特色課程階段性展示活動。
  • 翻譯家周克希放棄翻譯《追憶似水年華》 稱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
    目前翻譯家周克希版《追憶似水年華》已經翻譯出版了第1、2、5卷,最近他決定停止翻譯《追憶似水年華》剩餘4卷。周克希7月31日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引用了法國作家法郎士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心態:「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
  • 【最美詩詞】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此時此景為什麼要現在才追憶,只因為當時心中只是一片茫然。陸次雲《五朝詩善鳴集》:義山晚唐佳手,佳莫佳於此矣。意致迷離,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於初盛諸家中得未曾有。三楚精神,筆端獨得。
  • 永恆魅力的《追憶似水年華》
    我想起了多年前所讀的普魯斯特寫的《追憶似水年華》的感受,最初讀的時候,難以平心靜氣,但讀了十幾頁後不知不覺與作者產生共鳴,雖有諸多疑問,卻無法阻擋閱讀時內心的滿足。普魯斯特情感細膩、見微知著,能將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用或比喻或誇張的方式勾畫得惟妙惟肖。一種純淨的、色彩斑斕、晶瑩剔透的視角的童年回憶,像一個溫柔的夢一樣浮現在眼前,細膩、柔美。
  • 《追憶似水年華》:20世紀法國巨著,意識流小說鼻祖
    但若說誰是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的大師,普魯斯特和他的《追憶似水年華》則是全世界公認的代表。早在1984年,馬塞爾·普魯斯特就被法國《讀書》雜誌列為十名歐洲"最偉大作家"之一。他的《追憶似水年華》一共七卷,國內譯本一共2700多頁,近三百萬字,是一部超越歷史長河的宏篇巨著,也是意識流小說的開山之作。
  • 追憶40年前為人民服務的好公僕 讓後輩敬仰的好外公 韋孔淼
    前些年還能依稀記起外公逝去的日子,如今這記憶已經如同機器一樣生了鏽。在外婆嘴裡經常念叨的外公,生活在上個世紀40、50後人的記憶裡。如今,同外公一輩的人漸漸故去,我想,這段歷史有必要記載下來。雖然記憶是零碎的,但依然值得緬懷。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臺灣偶像劇,每一部都是我們逝去的青春
    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下,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臺灣偶像劇,每一部都是我們逝去的青春,看著一部部熟悉的電視劇名字,夢回你的青春年代。《流星花園》劇情想必就不用再多說了,有錢長得又帥的四大家族之後F4和普通平凡女孩杉菜之間的愛恨情仇。偶像劇的開山鼻祖《流星花園》,火了F4言承旭、周渝民、朱孝天、吳建豪和大S徐熙媛,說它到底有多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