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應為過失而非故意

2021-01-10 搜狐網

  我國現行刑法未對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予以明確規定。很多法學教科書上,都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應該為故意,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濫用職權行為的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在從事公務活動中,享有一定的職權,並負有一定的職責,知道也應當知道其職責所在,在其實施一系列的濫用職權行為中意識到其濫用職權行為,而故意為之,所以為故意犯罪。

  2.在瀆職侵權犯罪一章中的徇私枉法罪、私放在押人員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等濫用職權的犯罪,無論刑法規定還是理論界通說都認為是故意犯罪,所以濫用職權罪當然也是故意犯罪。

  3.1979年刑法中並沒有濫用職權罪,對於濫用職權的行為,1979年刑法僅僅比照第一百八十七條玩忽職守罪來立案查處,1997年刑法單獨設立濫用職權的罪名,即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同一刑法條文既規定了玩忽職守罪又規定了濫用職權罪,前者學界公認的不作為的過失型犯罪,依據邏輯推理及立法技術來看,濫用職權罪則一定是作為型的故意犯罪。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僅僅依靠感覺和邏輯判斷,缺乏合理的分析,是站不住腳的。濫用職權罪應該為過失犯罪。  

一、確定濫用職權是「過失還是故意」,應當以行為對危害結果所抱意志因素來判斷。

  就濫用職權犯罪而言,行為人在實施濫用職權行為本身時,肯定知道其行為的危害性,而故意為之,但並不能自然推導出其對於行為產生的危害後果一定是積極追求而希望其發生,或者放任危害後果的發生。這就好比在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中,行為人犯罪時對於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是有認識的,比如酒後開車的交通肇事罪,酒後開車的司機肯定認識到酒後開車行為的危害性;再如,刑法分則第二章第一百三十一條至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的九種重大責任事故方面的犯罪,責任人也肯定知道違反規章制度,強迫工人違章冒險作業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但是這些犯罪中行為人對於危害後果都是持不希望和否定態度的。筆者認為濫用職權罪也同樣屬於過失性犯罪,行為人認識到濫用職權行為社會危害性,但意志因素上,其態度是「不希望」,是「否定」危害結果的發生。

  至於有人認為瀆職罪中其他犯罪,如徇私枉法罪、私放在押人員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等濫用職權的犯罪,刑法規定都是故意犯罪,所以濫用職權罪當然也是故意犯罪。這些人的錯誤之處就在於沒有區分行為犯和結果型犯罪中行為人的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差別。因為是行為犯,行為犯的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同時發生。對於行為的故意就包含了對結果的故意。只要能夠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具有故意,也表明了其對該行為所產生的危害結果具有故意。因為行為犯中行為本身就違反國家的有關法律,該行為一經實施本身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客觀上會使得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或嚴重破壞國家法治。國家動用刑罰所要禁止的就是這種行為本身,因此刑法將其規定為行為犯,也因為如此,對行為的認識因素決定犯罪的罪過形式。而結果犯中,雖然行為本身也違反國家的有關法律,也具有危害性,但是這些危害性不大,沒有達到非得動用刑法來懲罰的程度。所以此類犯罪對於行為本身的心理態度不能決定犯罪的罪過形式。結果犯中,行為的故意並不必然包含了對結果的故意。

  對於上述認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既規定了玩忽職守罪又規定了濫用職權罪,前者是過失犯罪推斷出後者是故意犯罪的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同一條文中羅列了兩種罪名,它們的犯罪構成上肯定有相似之處,表現為:1.玩忽職守是不作為而濫用職權為作為犯罪,兩種具有互補性;2.主觀方面,對於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行為,行為人在實施這些行為時對於危害結果的認識和態度具有相似性,都是在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下實施危害行為;3.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還規定,無論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行為只要為了徇私舞弊而為之的,都處以相同的刑罰。所以立法才把兩罪列入同一條文中。  

二、定義濫用職權為故意犯罪與犯罪未遂理論相衝突。

  只有故意犯罪構成犯罪未遂,而過失犯罪都是結果型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如果濫用職權是故意犯罪的話則存在濫用職權罪未遂,但是刑法明確規定濫用職權罪的犯罪構成的要件之一,必須是:「致使公共的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否則不構成犯罪,這就與犯罪未遂的理論相矛盾。這種矛盾恰恰表明,濫用職權罪不是故意犯罪,它無法適用故意犯罪的原理。  

三、定義濫用職權為故意犯罪不符合罪責刑一致的原則。

  罪責刑一致的原則要求刑罰的輕重要和行為人社會危害性大小相適應,而判斷社會危害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大小。一般而言故意犯罪的主觀惡性要大於過失犯罪的主觀惡性,因此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等同的情況下,故意犯罪刑罰應該重於過失犯罪。如果定將濫用職權罪定為故意犯罪則有以下兩點與罪責刑一致的原則不相符合。

  1.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把玩忽職守罪和濫用職權罪規定在同一條文中,其法定刑完全一樣。玩忽職守罪是學界公認的過失犯罪,如果濫用職權罪定性為故意犯罪,則故意犯罪的處罰等同於過失犯罪的處罰明顯不符合罪責刑一致的原則。所以從立法精神上看兩者應均是過失犯罪,兩者的區別只是作為和不作為,而非主觀要件差異,所以依據罪責刑一致的原則,刑法才規定了相同的刑罰處罰。

  2.《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的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中關於濫用職權司法解釋的規定來看,有以下情形的屬「重大損失」應予立案: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傷2人以上,或者輕傷5人以上的。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濫用職權的行為會造成″重大損失″,如一人死亡,或者重傷2人以上,或者輕傷5人以上的,並且希望或放任「重大損失」的發生,法律只規定最高刑為七年有期徒刑顯然不符合罪責刑一致的原則。對於這種「故意犯罪」處以這樣極輕的刑罰客觀上就造成了對犯罪的放縱,所以從法定刑來看,筆者認為其罪過形式只能是過失。

  (作者單位:南京市玄武區檢察院)

相關焦點

  • 汙染環境罪的罪過形式屬於故意
    刑法關於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罪過形式,除了汙染環境罪外,均為故意犯罪。刑法修正案(八)規定了汙染環境罪的新罪名,但並未明確規定汙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態,對此,實務界有不同的認識。筆者認為,汙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式,應該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目前,關於汙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態爭議,實質上涉及對汙染環境結果的不同認識。
  • 律師說法:關於玩忽職守罪、濫用職權罪和徇私枉法罪認定與區分
    犯罪主觀方面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濫用職權的行為會發生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從司法實踐來看,對危害結果持間接故意的情況比較多見。至於行為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濫用職權,還是為了他人利益濫用職權,則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 單位過失犯罪:以罪過形態為視角的研究
    在單位犯罪理論中,單位犯罪的罪過是單位犯罪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單位犯罪的本質,也關係到單位犯罪概念的存在的合理性問題,對單位犯罪的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且單位犯罪主觀方面體現出與自然人犯罪諸多的不同,對於單位犯罪主觀方面的認定也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題之一。由此,「單位過失犯罪」也成為一個學界及實務界長期以來爭論的焦點問題。本文即是以單位之罪過形態為視角對單位過失犯罪所做的探析。
  • 放火罪一|以「杭州保姆縱火案」為引析放火罪的主觀故意
    當然,關於本案,筆者並未實際介入,對具體案情也並不了解,因此,接下來,筆者只能以從網絡獲悉的碎片信息、於純理論角度,就本案的定性發表一下個人看法:一、關於放火罪的主觀故意所有法律人都應當知道,放火罪,是故意犯罪;而失火罪,則是過失犯罪。
  • 時永超:法定犯主觀罪過的司法認定
    法定犯是指違反了非刑事法規,依照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近年來關於法定犯的司法判決不公的案件屢屢發生,究其原因就是對於法定犯主觀罪過的司法認定出現問題。法定犯是區別於自然犯的犯罪行為,具有雙重違法性、易發性、較弱的悖德性等特點,法定犯主觀罪過的認定呈現出複雜性和多樣性,那麼就不能用傳統的處理自然犯的方式處理法定犯。
  • 「案件探討」銷售假藥罪主觀故意明知的認定探討
    一、銷售假藥罪主觀故意是間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在我國刑事犯罪的主觀上包括了故意、過失與意外事件,其中故意又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過失分為過於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銷售假藥的主觀要件如何認定?《刑法修正案(八)》對銷售假藥罪進行了修正,由抽象危險犯修改為行為犯,不需要達到「足以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即可入罪。因此,行為人只要具備銷售假藥的行為就構成本罪,而無需實害結果。而過失犯罪則為結果犯,從修法的精神來看,本罪不應當存在過失犯罪的形態,不可能是過失犯罪,只能是故意犯罪。即銷售假藥罪在主觀上只能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銷售的是假藥而仍然進行銷售。
  • 專題7責任要件-罪過
    16處理方式16(1)具體符合說,行為人主觀上意欲侵害的對象必須與客觀上是激情還的對象具體一致時,才能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由於主觀上意欲侵害的對象B與客觀上實際侵害的A不一致,行為人成立對B故意殺人罪未遂與對A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想像競合,應以故意殺人罪未遂論處。
  • 酒後犯罪應認定為故意還是過失行為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不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為其主觀上不具有故意的心理態度。  第二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應定妨害公務罪。本案被告人採取逃跑和用貨車車頭衝撞民警汽車的方式阻礙民警執行公務,應認定為妨害公務罪。  第三種意見認為,被告的行為,應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評析】  本案的核心問題是對被告人的心理態度的認定。我國《刑法》第18條所規定的「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從法學標準,從防衛社會不受侵犯的層面作出的規定,而不是從醫學層面作出的規定。
  • 一個案例告訴你如何界定「主觀故意」
    事後,朱某因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提起公訴。檢測員夏某因為私交濫用職權,頂替朱某接受並通過酒精檢測,直接導致了事故的發生,故被認定為涉嫌共同犯罪。夏某的辯護律師稱,夏某提出朱某和自己並沒有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觀故意,僅在醉酒駕駛這一層面上構成共同犯罪。且夏某提出,朱某雖然醉駕,但只是造成了剮蹭,並無嚴重後果,據此可以判斷其主觀上存在過失但不存在故意。因此,至多應當判為危險駕駛罪,而並不適用於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那麼,我們到底應當如何判斷朱某是否存在主觀上的故意呢?
  • 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2.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危害結果,但「放任」結果的發生。如果結果是「必然」會發生的,那就是直接故意,如果對可能的結果是「積極促成」,而非消極等待,那就是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只有造成了實害結果,才能處罰。間接故意如果造成了實害結果,就構成犯罪並受刑罰。間接故意如果沒有造成實害結果,可能是犯罪未遂,也可能不夠成犯罪。
  • 刑法乾貨之關於罪過
    關於罪過:(1)非常重要,必考內容。(2)判斷罪過形式是故意還是過失,應看行為人對結果的態度,而非對行為的態度如何。具體言之:①希望結果發生的,是直接故意。②放任結果發生的,是間接故意。③反對結果發生的,是過失犯罪。
  • 對於人身傷害類案件,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該如何界定?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但是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的,主體為已滿14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其主觀方面為非法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 濫用職權罪的概念及其構成
    一、濫用職權罪的概念及其構成   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一)濫用職權罪的客體要件   濫用職權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
  • 重大責任事故罪,屬於過失犯罪嗎?中紀委網站釋法
    二、本罪的主觀方面本罪的主觀方面是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實踐中,我們要嚴格把握危害生產安全犯罪與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不應將生產經營中違章違規的故意不加區別地視為對危害後果發生的故意。
  • 2017年第076期——每日重點考點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5星考點)
    一些罪名的結果或加重犯中包容了故意殺人,不再單獨定罪:(1)綁架罪過程中殺害被綁架人的,認定為綁架罪(故意殺害被綁架人);(2)以殺人為暴力手段的搶劫,認定為搶劫罪(致人死亡);(3)劫持航空器的過程中故意殺人的,認定為劫持航空器罪(致人死亡)。(4)一些危害公共安全類的犯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中可包容了故意殺人的結果。3、5種轉化犯: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 2020刑法分則重點罪名一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
    棄權,故意不履行應當履行的職責。提示,濫用職權罪,主觀上是故意,可以由不作為構成。警察在大街上看到歹徒搶劫,明知自己不制止會發生危害結果,卻卻不制止,構成濫用職權,而不是玩忽職守。結果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 檢察機關如何審查過失致人死亡案
    若並沒有傷害的故意,在拉扯或爭吵的過程中被害人突然病發死亡,是意外事件嗎?  對該類案件,除實施傷害的行為人主觀上有故意殺人意圖外(此種情況直接定故意殺人罪),根據行為人的主觀上有無罪過(故意或者過失)和行為人是否有注意的義務,可將行為人的行為認定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是意外事件。
  • 應當確立危險狀態過失犯罪
    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本罪的危險犯是否是過失危險犯,也就是本罪的主觀方面是否存在過失。首先,認定某罪的主觀方面,要看行為人對犯罪結果的態度,而不是看對違反有關規定的態度。大家都不否認,交通肇事罪,重大責任事故罪,危險物品肇事罪等犯罪的行為人,對違反有關規定是出於故意,但由於他們對犯罪結果是出於過失,所以仍只能認為是過失犯罪,因而,同等性質的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也應被視為過失犯罪。
  • 從該案談交通事故、交通肇事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區分?
    從犯罪構成來講,即兩罪的客體和客觀方面有所不同,具體而言: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 【刑法學堂】犯罪過失(刑法第15條)
    按照從客觀到主觀的原則,成立過失犯罪首先要看是否發生了法定的危害結果以及行為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然後再考察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過失。換言之,只有在發生危害結果的前提條件下,才有了討論行為人主觀過失的意義,也就是說,過失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