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案例告訴你如何界定「主觀故意」

2020-12-16 梅靖律師

2019年12月,公交車司機朱某早晨喝酒之後駕車,經過了安全檢查站,恰逢例行檢查。安全檢查員夏某與朱某認識。在發現朱某很有可能存在著酒駕,出於私人交情,他偷偷詢問朱某情況,朱某如實供認酒駕,並央求夏某幫自己一把。夏某於是頂替朱某接受並通過了酒精檢測,飲酒之後的朱某得以順利駕車離開。一小時後,朱某因為酒後駕車頭腦不清醒,與一輛貨車發生了剮蹭事故。經事故責任認定,公交車司機朱某負全部責任,朱某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已明顯超標並達到醉駕標準。

事後,朱某因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提起公訴。檢測員夏某因為私交濫用職權,頂替朱某接受並通過酒精檢測,直接導致了事故的發生,故被認定為涉嫌共同犯罪。經過法庭審理,被告人朱某、夏某無視國家法律,以醉酒駕車的方式危害公共安全,儘管尚未造成嚴重後果,但他們的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百一十四條,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應當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其刑事責任。被告人朱某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認罪悔罪,依法可以從輕處罰。被告人夏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從犯,依法應從輕、減輕處罰。鑑於上述情況,決定判處被告人朱某有期徒刑三年,判處被告人夏某有期徒刑九個月。

一審判決之後,被告人夏某不服,提起上訴。夏某的辯護律師稱,夏某提出朱某和自己並沒有危害公共安全的主觀故意,僅在醉酒駕駛這一層面上構成共同犯罪。且夏某提出,朱某雖然醉駕,但只是造成了剮蹭,並無嚴重後果,據此可以判斷其主觀上存在過失但不存在故意。因此,至多應當判為危險駕駛罪,而並不適用於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那麼,我們到底應當如何判斷朱某是否存在主觀上的故意呢?

主觀故意雖然是心理活動,但畢竟是案發時客觀存在的情況。對於朱某的主觀故意,可以根據刑法通說指出的兩種途徑來認識:

1.當事人願意如實說出自己實施行為時的思想活動。本案被告人朱某已經承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通過行為人所實施的客觀行為推測其主觀心理。從客觀上考察朱某的行為,可以重點考察其行為對社會公共安全的危害。本案的基本客觀事實是:朱某酒後駕駛的是公交車而非普通小汽車,在造成與其他車輛發生交通事故的危害後果同時也危害了車上乘客的人身安全以及在道路上等待上車乘客的人身安全,其社會危險性遠比危險駕駛罪更加嚴重。被告人作為完全行為能力人,明知酒後駕駛公交車的危害,仍實施了具體的危害公共安全的客觀行為,足以反映其犯罪的主觀故意。

鑑於上述情形,可以認定朱某確係主觀故意,完全符合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立案標準。故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在這起案件中,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點,朱某駕駛的並非一般的車輛,而是公交車,其醉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遠比一般的酒後駕車更加嚴重,故應當從重處罰。酒後駕車、矇混過關、雖未造成嚴重後果,但將乘客的生命安全置於危險的境地,朱某和夏某的行為不容姑息,必將遭到法律的嚴懲,與此同時也再一次啟示我們,珍愛生命,遠離酒駕……以上是來自三方律師事務所梅靖律師的分享。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製毒物品犯罪的主觀故意內容
    如何查明被追訴人是否對非法生產、買賣、運輸、走私製毒物品具有主觀故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辦理製毒物品犯罪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以下七種情形能夠據以推斷被追訴人對製毒物品具有「明知」:1、改變產品形狀、包裝或者使用虛假標籤、商標等產品標誌的;2、以藏匿、夾帶或者其他隱蔽方式運輸、攜帶易製毒化學品逃避檢查的;3、抗拒檢查或者在檢查時丟棄貨物逃跑的;4、
  • 江西省高院發布涉正當防衛典型案例 「正當防衛」如何界定?
    但在適用正當防衛制度時,如何準確界定犯罪、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三者的「度」和區別?如何在防止權利濫用和加強人權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引導公民面對不法侵害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是公眾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對司法者的極大考驗。  近日,為引導公民面對不法侵害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五個專門闡釋正當防衛界限和把握標準的案例。
  • 對於人身傷害類案件,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該如何界定?
    故意傷害還是過失傷人又該如何界定呢?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本罪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健康權,即己身以外的自然人對於保持其肢體、器官、組織的完整性和正常機能的權利。犯罪對象必須是他人,自己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造成損害的不構成犯罪,但是軍人在作戰時自傷身體逃避作戰義務,可構成戰時自傷罪。
  • 如何界定校園暴力?
    近年來人們對校園暴力越來越關注,不僅在網絡平臺上激烈討論社會的真實案例,而且關於校園暴力題材的影視作品也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在全球範圍內,校園欺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校園暴力除了肢體暴力,被孤立、被排斥等隱形暴力和語言暴力同樣普遍存在,卻更難以界定。是不是自己被排斥或被辱罵就是遭受校園暴力了呢?校園暴力本身又該如何下定義呢?
  • 應合理界定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
    應合理界定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 ——解析違法性認識是否屬於犯罪故意內容之爭
  • 故意與過失——刑法中的主觀責任要件
    而如何認定「應當預見」,一般要結合生活經驗、業務規則、行業歸責等。2.過於自信的過失是行為人預見到了可能的危險但是輕信自己能夠避免,也就是「預見到危險,但相信能避免」。重點在於「輕信能夠避免」,而這種自信的憑藉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或者行為人對自己的能力、技術有自信(主觀憑藉),或者行為人採取了一定的避免結果發生的措施(客觀憑藉)。
  • 探討:如何正確界定收贓者的「主觀明知」
    如何正確界定收贓者的「主觀明知」   刑法第312條規定,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的行為。在此情形下,如何正確界定收贓者的主觀明知,頗有難度,也是司法辦案人員面臨的難點和困惑。  關於明知的理解。根據刑法第312條罪狀表述,掩飾、隱瞞犯罪所得、所得收益罪主觀方面必須是明知。如果不能認定行為人主觀明知,即使其實施了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等相應行為,亦不構成該罪。需要注意的是,對明知內容的要求不能過於苛刻,否則不利於打擊該類犯罪和保護群眾財產。
  • 「案件探討」銷售假藥罪主觀故意明知的認定探討
    實踐中,認定銷售假藥罪中遇到的重大難題就是針對已經知道或應當知道系假藥、已經懷疑或應當懷疑系假藥、不能肯定或不應肯定系真藥仍予以銷售等主觀故意的心理狀態如何準確認定?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粗淺意見。一、銷售假藥罪主觀故意是間接故意而非直接故意在我國刑事犯罪的主觀上包括了故意、過失與意外事件,其中故意又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過失分為過於自信的過失與疏忽大意的過失。銷售假藥的主觀要件如何認定?
  • 如何界定和處罰「新聞剽竊」:西方業界和學界的一個爭議性話題
    因此,這些「抄襲」行為屬於「無心過失」,不屬於「主觀故意」。但她所任職的學院對此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新聞學院榮譽院長布魯諾•帕迪諾(Bruno Patino)表示,「在新聞界剽竊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學院不能對此類事件從寬處理」。受此事影響,學院還要求全體師生重新籤署「反剽竊」協議。
  • 淺析侵權責任構成中的主觀過錯問題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我們認為應該採用主客觀過錯說來界定過錯,即過錯應是一個主觀和客觀要素相結合的概念,它是支配行為人從事在法律和道德上應受到非難的行為的故意和過失的狀態,換言之,是指行為人通過違背法律的行為表現出來的主觀狀態。它主要包括了兩層含義:一方面過錯是行為人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另一方面過錯也是一種應受法律非難的行為。
  • 如何理解犯罪故意的「明知」(上)
    在司法實踐中,如何根據刑法的規定把握犯罪故意的「明知」,對於故意犯罪的認定具有重要意義。肖中華(以下簡稱肖):對於包括故意在內的主觀罪過內容,我國刑法理論上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說的觀點認為罪過是行為人對其實施的「行為及其結果」的態度,但有的觀點則認為罪過主要是行為人對「行為的結果」的態度。這種分歧也直接影響到對犯罪故意「明知」內容的界定。
  • 案例:技術規範模糊界定下的利益爭取
    這是一個標準的業主、工程師、承包商結構的單價合同模式。涉及案例的子項本項目被分解為多個標段進行了國際公開招標,機電標和輸變電標被授予不同承包商。為此,合同設立了詳細且清晰的合同界面,並配置了對應的裡程碑及嚴苛的誤期罰款節點。同時,在本標段合同談判中,為減少施工用電成本,業主承諾在施工中後期施行反送電,通過價格相對低廉的系統電來解決成本更高的自備系統的施工用電。
  • 如何界定和判責「性騷擾」?
    如果不幸遇到「性騷擾」,你是否能夠勇敢說「不!」?你又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作為中國大陸首例簡訊息性騷擾侵權宣判案例,該案主審法官認為「所謂性騷擾是指違背對方意願,故意侵擾對方性權利的某種作為或不作為。」
  • 2020年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犯罪主觀方面你懂了嗎?
    在公共基礎知識考試中,刑法一直都是考試中的重頭戲,其中犯罪的主觀方面作為一個頻繁考點,其考察難度適中,常見以案例方式考察,需要大家對於這個知識點理解把握,對於這個知識點,你掌握了嗎?我們今天就通過題目來考察一下你了解多少。
  • 法律知識:解讀犯罪的主觀方面
    而考生往往只會對有哪些犯罪構成要件進行簡單地死記硬背,題幹若是理解案例性考察,學員就會陷入命題陷阱,難以舉一反三,為此,今天我們重點談談構成要件之一犯罪的主觀方面。主觀方面分為故意和過失,需要各位考生在考試中分辨清晰。
  • 放火罪一|以「杭州保姆縱火案」為引析放火罪的主觀故意
    但作為一個理性的法律人,我們在扼腕嘆息之餘,必須得冷靜下來考量後續事宜的處理問題,特別是本案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問題、縱火保姆的定罪處罰問題。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對任何一個公民科處刑罰,其前提條件是:犯罪事實必須清楚、證據必須確實充分。
  • 虛開發票如何界定善意與惡意?
    本次孟老師給大家分享的課題是虛開發票如何界定「善意」與「惡意」的問題對於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已經被列入中國刑法第205條,又叫「虛開專用發票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惡意」虛開發票。那「善意」和「惡意」到底如何界定呢?「善意」這個詞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在我們學經濟法時,會經常強調,「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而我們通常把這句話理解成不知道。那是不是說,當稅局稽查時確定我們的發票為虛開發票時,我們只要回答不知道就可以把該發票定義成「善意」取得呢?
  • 如何理解行政處罰法修訂增加的主觀過錯規定?
    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相應的有諸多制度設計,無論是社會主義法治和憲法中的「人權保障」,還是刑法的「刑法謙抑」「疑罪從無」抑或民法典「誠實信用」「平等」「公平」等理念和原則,無一不是圍繞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展開的。
  • 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應為過失而非故意
    我國現行刑法未對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予以明確規定。很多法學教科書上,都認為濫用職權罪的主觀罪過應該為故意,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濫用職權行為的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在從事公務活動中,享有一定的職權,並負有一定的職責,知道也應當知道其職責所在,在其實施一系列的濫用職權行為中意識到其濫用職權行為,而故意為之,所以為故意犯罪。
  • 案例分析 | 貪汙和濫用職權行為交織時如何定性
    一、貪汙罪中「非法佔有」的含義如何理解貪汙罪中「非法佔有」的主觀故意?首先,從法律規定上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所規定的保險詐騙罪,保險事故的鑑定人、證明人、財產評估人故意提供虛假的證明文件,為他人詐騙提供條件的,應當認定為保險詐騙罪的共犯,但法律並沒有要求上述人必須實際分得詐騙的錢物;其次,從判決案例來看,在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指導案例楊延虎貪汙案中,楊延虎利用職權之便,幫助其妻妹王某及鄭某(王某之夫)騙取國有土地拆遷補償款229.392萬元,楊延虎個人並沒有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