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上山撿菌、賣菌60多年,我們是雲南吃菌人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註: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為廣陵,編輯為趙敏文,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雨季,是雲南人和「小人人」之間的一期一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流傳著雲南人到雨季就要漫山遍野找菌、哪怕明知有些菌可能帶來幻覺、有劇毒,也「偏向虎山行」。

對於外地人來說,最有趣的不是菌本身,而是對「幻覺」的好奇。

有的人說,吃完菌會看見「三個小人人在手上打鬥地主」、會「看到一尊尊小佛像在眼前跳舞」、甚至手舞足蹈高歌《忐忑》……

截止2020年7月28日,雲南省內新冠肺炎所導致死亡的案例一共有2人,而誤食有毒菌導致的死亡案例則達到了12人。

本期故事講述的是「一群雲南的食菌人」,他們之中:

有的人從7歲開始撿菌,過程中遇到過蛇、劇毒蜈蚣,但卻沒有阻止她採菌的步伐;

有的人靠採菌維生,熟練分辨各種毒菌,但依然因貪食而導致身體無力;

還有的人在雲南最大的野生菌市場進行菌類生意,最多時一天能收購20噸野生菌,收多少、賣多少、從不留下庫存……

他們說,雲南人吃的不是菌,是生活。採的不是菌,是運氣。蘑菇不算菌、是普通蔬菜,只有那些集合天地靈氣的野生菌,才是真正的山珍。

以下是他們的真實故事:

6歲開始上山撿菌,身邊人吃菌「看見小佛像跳舞」

廣陵 30歲 雲南大理 自由職業者

我在雲南大理一個聚居著白族人的小鎮出生。

那裡俗稱壩子,類似濃縮版的盆地,四面環山,中間是種植水稻、菸草、玉米、桑樹等農作物的小平原。

每年七八月雨季,野生菌就瘋狂生長在附近山頭上。

我們那兒,人人都撿過野生菌,甚至連老家罵人的土話都是:「你怕是菌子吃多了!」

幾乎每個雲南人都有鑑別毒菌的能力。我身邊很少有人真的因為吃菌死亡,但出現幻覺、看見「小人人」的情況還是有的。

我朋友的媽媽就曾因為吃了過多的見手青出現幻覺,當時一個勁兒地說「前面全是一尊尊的小佛像,跳來跳去」。也有人描述過,他們吃菌出現的幻覺是眼冒金星。

從7歲開始,我就常跟著父母去山上撿野生菌。

有一次,我和爸媽本計劃去地裡收玉米,途中正好踩到了成片的野生菌。我們索性放棄摘玉米,就地撿了一背簍野生菌回家賣錢。

撿菌給我們帶來的樂趣絕不僅是美味,而是尋找過程中所帶來的驚喜。有時候,你無心撿它,它則成片出現,有時候,你翻了幾個山頭都不一定撿得到。

三年級開始,每年雨水季,我就會跟7-8個小夥伴背著背簍,去靠近村莊的山上撿菌。

每次我們都是天沒亮都出發,天快黑了才回家。有時候,一整天的尋覓也未必會找到多少野生菌,大家在一起胡吹的時間遠多於撿菌的時間。

我們還會一起坐在山頂上吹風,帶著準備好的午餐盒一起吃飯。

野生菌很小、不易察覺,雨季的山路又很溼滑,我們就要特別小心地看路。

有時會發現蛇就在不遠的地方爬過,大家心裡雖然害怕,但多遇到幾次也有經驗了,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就各自安好。

危險的情況也是有一些的。野生菌下有時會盤著一種黑色的、長長的蟲子,用我們白族話叫「老奶奶手鐲」,類似有毒的蜈蚣。

一般遇到這個情況,我們會用鐮刀把野生菌勾起、不直接上手,防止這條「手鐲」纏上自己。

再大一點,我就開始和村裡的撿菌高手一同上山。他們會選更遠的山,那裡野草多、人少、菌種豐富。

這時候,最重要的就不是撿菌了,而是跟上大部隊、不要迷路。撿菌高手一般是中年人,走路快,他們自己都有可能在深山迷路,更不用說我們這些跟班的小孩了。

每次跟著「高手」上山,我都要一路狂奔,撿菌反而成了順帶手的事情。

那裡的野草比孩子都高,大家忙著趕路,有時遇到腳邊的菌也不敢隨意撿,怕追不上「高手」而迷路,也怕躬身時遇到蛇。

但就這樣隨便跟著跑,往往也能撿回一背簍——「高手」出沒的地方菌子也多,小跟班也能沾不少光。

為什麼這麼熱衷撿菌?我也說不清所以然,菌是雲南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每個人經歷的雨水季,都是有菌相伴的。不但為了吃、賣錢,而是一種傳統,別人有空去喝茶,我們有空就撿菌。

我撿了60多年菌,兒子吃多了菌、半個月全身無力

勤伯 70歲 雲南大理 挖草藥、撿菌人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雲南沒有海味,菌就是我們的山珍。更何況,菌那麼好吃,還有季節稀缺性,可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到。

野生菌的盛產期是6月至9月。如果當年的雨水充沛,那麼端午節後就可以開始撿菌了。

10月也能撿到一種叫谷熟菌的野生菌,顧名思義就是稻穀成熟時候出的菌子。

谷熟菌(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但大部分雲南人會在7月開始密集撿菌,因為那時候才有比較昂貴的菌種,例如松茸、乾巴菌、牛肝菌、見手青、青頭、掃把菌、雞樅等。

撿野生菌主要是靠眼力、耐心、記憶力和運氣。今年有松茸的地方,明年未必有。但你今天運氣好,找到了菌窩,那麼接下來幾天都可以在同樣的地方找到新長出來的菌。

菌類只有兩天的生命周期、生長速度極快。我們一般選擇早上出來撿菌。

如果是夜裡長出來的,那麼清早撿到的就是最新鮮、最肥壯的。但如果你拖到中午再撿,很多菌會因為生長過快導致開裂、或者直接敗了。

如果錯過清晨,那就選擇傍晚撿菌——新的一批又長出來了。

同一種菌,在不同土質生長出來的口味、質感也會不同。

比如,青頭菌只在雲南大理受歡迎,但昆明的青頭菌口味就差點,那邊的人更喜歡喇叭菌。大理祥雲最受歡迎的是雞樅,但在隔壁的賓川縣,雞樅就不是「香饃饃」了。

青頭菌(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不同的菌,他們的生長區域也會有些區別。

乾巴菌更容易出現在背陰的地方、見手青和粉頂總長在向陽的露臺,銅綠菌和青頭菌多長在松樹下。昂貴的菌多喜歡肥沃的土壤,貧瘠的土質只能養出常見、便宜的野生菌。

乾巴菌(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我從7歲開始撿菌,算到現在也有60多年的撿菌經驗了。我家附近的山上有不少菌,哪怕偶爾撿一撿,也能撿回來1-2公斤,就沒有空手而歸的時候。

這麼多年,我身邊很少出現過吃菌死亡的案例。撿過菌的人,都知道毒菌的基本分辨方法,有毒的那些我們根本不撿,撿回來的菌也會仔細清洗。

網絡上關於「撿菌人」的致富傳說

現在網上傳的都很誇張,把雲南人想像成為了吃就不要命,這怎麼可能呢?

不過,野生菌的種類區分確實需要注意。

同樣是牛肝菌,仔細區分還有紅牛肝菌、黑牛肝菌、白牛肝菌、和黃牛肝菌等。

牛肝菌(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其中,紅牛肝菌和黃牛肝菌是好吃且貴的品種,白牛肝菌略酸且不受歡迎,還有一種長得很像紅牛肝菌的有毒菌,是萬萬不能吃的。

致命毒鵝膏菌、致命白毒傘跟麻母雞長得很像,毒紅菇和大紅菌很像,前者可食用、後者劇毒,這些都沒經驗的人都不太能區分出來。

還有的如滑頭菌、麻母雞等,雖然本身微毒,但曬乾了反而無毒。

無毒菌的烹飪時間也是有講究的。比如連外地人都知道的見手青,剛切開時是黃色,一會就變綠,再煮一會就變藍色。不同顏色時,它的毒性也不同。

見手青(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有次我兒子吃見手青,沒掌握好烹飪時間,放久了才吃,結果整整半個月人都沒力氣。

所以,我們一般都會把撿來的菌多煮一會,即便是無毒菌,煮不熟就吃也容易出問題。

這些菌,雲南人一見就能分辨,但沒經驗的人,最好還是不要吃不熟悉的、沒煮透的菌。別因為好奇,盲目跟風,丟了性命。

販子10點在山腳守候撿菌人,收20噸菌,我一天賣光

龍珠 40歲 雲南大理 野生菌生意人

雲南人吃的是菌,不是蘑菇。

蘑菇是人工培育的,在我們眼裡不算菌,只是一種普通蔬菜。我們吃的是菌、是生活。

在雲南省境內,一共有126個縣出產野生菌。全世界已知的2000多種野生食用菌,僅雲南就佔了40%以上

我們每年能吃菌的時間大概半年。雖然曬乾保存後也能讓我們一年都有菌吃,但論新鮮還是6月到9月。

野生菌的販子們從早上開始就守候在山腳。10點以後,採菌的人陸續歸來,販子會吆喝收購他們手裡的「戰利品」。

同一種類的菌,品質不同,大小不同,或者長了蟲子的,都會影響價格。

販子們收集好菌後,就會再轉賣給我這樣的中間商。我則負責把這些菌送到雲南最大的野生菌市場——水木花市場。

網絡上關於野生菌交易的新聞(來源於新浪新聞)

水木花市場每天野生菌交易量超過500噸。這裡的野生菌交易量,佔全省野生菌交易總量的90%、全國的70%。在旺季,市場從清晨開始就擠滿了商販、採購方,人山人海。

多年來,野生菌出口創匯僅次於菸草,銷量穩居全國第一。我收購買的菌,在市場完成交易後,就被運轉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

水木花市場(圖片來源於馬蜂窩)

除此以外,我還會把菌賣給一些加工商、飯館,用來加工成零食、罐頭等。

野生菌的價格浮動水平很大,因為它的保存時間很短,同一菌種,一天會出現好幾個價格。

在旺季時,我平均每天能收購20噸左右的野生菌,基本沒有出現過庫存過剩的情況,這裡的菌類交易一直很火熱。

水木花市場上售賣的松茸(圖片來源於馬蜂窩)

目前市場上,最貴的是乾巴菌,收購價格在500元/公斤;其次是粉頂、見手青,收購價格150元/公斤;青頭菌在60元至70元/公斤不等

松茸更貴,因為它無法人工培植,有時會按朵來賣

菌中珍品黑雞樅

野生菌的行情每天都有劇烈變動,受到天氣、地理位置、撿菌人數影響,山腳下的販子最多一天能收到幾百公斤,運氣不好的時候就只有幾十公斤

隨著市場波動,每公斤野生菌利潤也在2元-30元不等,都看運氣。相比人工種植蘑菇,撿菌人每天的收入也不固定,都是靠天吃飯。

水木花市場(圖片來源於馬蜂窩)

除了松茸、乾巴菌,目前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是白蔥牛肝菌。它菌體肥大、肉質細嫩、含蛋白質高,在西歐等國被推為營養保健食品,也是菌類中換匯率較高的品種。

此外,黑牛肝菌也因營養豐富大受歡迎。其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和18種胺基酸,具有防癌、止咳、補氣等功效,是減肥食用菌,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等疾病有較好的功效。

我們每年都會收到雲南省衛生健康委的宣傳:菌子不生吃、不混吃、不熟悉的不吃、腐爛不吃、未煮熟炒透不吃、混雜分不清不吃、吃菌不飲酒等宣傳警示語。雖然機率很低,但每年都是偶有人中毒死亡。

近年來,有近90%的菌類相關死亡病例是誤食亞稀褶紅菇劇毒鵝膏菌造成的,它們已經是夏季雲南老百姓的「致命殺手」。

無毒菌裡只要有半點毒菌,都會非常危險。

菌類中毒初期表現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症狀。但有些患者在這些症狀持續兩天後會忽然好轉,進入「假性痊癒期」。

這就是有毒菌最狡猾的地方。隱蔽期度過後,患者會忽然病情惡化,肝、腦、心、腎等多臟器損害,病情複雜而兇險,病死率高達90%以上。

不過,在本地人看來,雖然網絡上流傳著那些吃菌導致幻覺的案例,如看見小人、念經、唱《忐忑》等,但只要認準品種、烹飪得當,吃菌還是安全得很。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據說,每個雲南人都有一個吃菌中毒的朋友……
    然而美味卻也伴隨著「危險」,據說,每個雲南人都有一個吃菌中毒的朋友。所以在雲南吃菌中毒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呢?來感受一下:雖然聽起來很有趣,但是勸大家也不要輕易嘗試放縱吃菌的滋味啊!一定要分清哪些菌可食用,哪些菌不可食用,而且要用正確的烹飪方法,如果不小心吃菌中毒了,趕緊去醫院,切勿享受幻覺好嗎!!!
  • 雲南人賭命吃的野生菌有多好吃?別的地方叫蘑菇,在雲南才是吃菌
    就在前幾天,一條新聞上了熱搜——「從2020年5月至7月28日,雲南省已發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截至2020年8月1日,雲南省累計因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的病例為2例。」有人看到這樣的數字後哭笑不得,也有人把它當成段子在各個群裡轉發。但是雲南人看到後,面無表情。
  • 深山撿菌人:曾一上午撿價值六千元乾巴菌(組圖)
    乾巴菌發現一窩雞樅  撿菌人:普寸仙(峨山下玉塘村)  曾一上午撿了價值六千元的乾巴菌  峨山位於哀牢山北麓,森林茂密,資源豐富,是雲南松、高山松等針葉林混交林,很適宜野生菌生長。趕緊的,『撿錢』去啦……」凌晨5點多,馬龍縣大莊鄉大鬥把必村村民何水仙一骨碌從床上翻起來,朝丈夫吆喝著。她口中的「撿錢」其實就是「撿菌」。34歲的水仙人如其名,長得水靈,打小出生在大鬥把必村。她隨便洗了一把臉,拎起提籮,拿起丈夫為她「獨家定製」的專業撿菌鐵爪,直奔後山。
  • 昆明周邊最全吃菌(介兒)地,貴的、便宜的都在這裡了!
    初夏雨季剛來到,又是吃菌好時節。雨水趕走了夏日的燥熱,也喚醒了雲南大山深處的寶物--野生菌。或呼朋喚友去市區野生菌餐廳搓一頓,或親自去雲南大山裡採菌子,昆明周邊最全吃菌地,貴的、便宜的都在這裡了!下過雨的夏天,我們去吃菌(介兒)吧!管他看不看得見小人人!
  • 為菌「滇狂」,雲南人吃菌欲望究竟有多強?
    隨著雨季的來臨雲南又進入一年一度吃野生菌的好時節雲南人一定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上帝才賜給我們辣~麼~多的山珍野味對於雲南人來說「吃菌」可是數一數二的大事畢竟汪老不愧是在雲南生活過多年的人開口就很正宗說吃蘑菇的絕對是外鄉人你得說「吃菌子」否則就是對菌子的褻瀆不僅自己忘不了
  • 雲南人在吃菌這件事上,命比誰都硬|原創
    △雲南人吃菌中毒鬧笑話的案例還真多/微博截圖別以為這些吃菌中毒的經歷聽起來挺有趣,老藝術家還是奉勸各位勇士別好奇心害死貓了,中毒深還真能危及生命。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截至7月20日,已經發生了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其中就有12人中毒身亡。
  • 吃菌的季節又要到了,雲南這麼多野生菌你最想嘗哪一款?
    雲南雨季到來,雖說出去遊玩有可能會影響旅行體驗,但是!!!大雲南到了雨季可是有超多野生菌的,這個時候就是你大飽口福的時候啦!只有當天採摘的野生菌才能保證最鮮最嫩的味覺盛宴,雖然現在菌子已經實現了人工種植,但最頂級的美味還是來自大自然,所以每年的雨季雲南各個地方都會有龐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場,交易的野生菌種類達兩百多種。
  • 雲南村民撿到3朵「巨無霸」野生菌(圖)
    7月5日,施甸縣舊城鄉芒別村芒山小組村民張自波在芒傘小學老校址的操場旁意外發現了三朵「巨無霸」野生菌,最大的一朵菌根有大腿那麼粗。  據張自波介紹,近期他們那裡一直在下雨,給野生菌生長提供了充足條件,不少當地村民紛紛上山找菌子。
  • 雲南本地野生菌食用指南!
    在今年南方各省水患頻發的大背景下,雲南卻處於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的情況之中,野生菌產量明顯下滑,但這並沒有阻止雲南人對野生菌的狂熱。特別在各路媒體大v瘋狂玩梗下,「見小人」逐漸為大家熟知,刷個紀錄片,一看到野生菌彈幕就瘋狂刷過「吃了會見小人嗎」等等。
  • 雲南菌菇種類多,可是食用也是有禁忌,教你分辨幾種常見菌菇
    雲南菌菇種類多,可是食用也是有禁忌,教你分辨幾種常見菌菇 雲南這塊大地方因起地理位置,環境的不同,有許多特有的美味。就比如菌,在別的地方可能就幾種菌,在雲南你只要上山,就能看到一大堆菌,這個時候就需要辨別出菌能否吃了。
  • 雲南女子吃野生菌後看到小精靈:雲南高考考野生菌的分類與食用?
    如果說到地域特色,雲南的菌子一定不能不說。我們一般把常吃的菌子叫蘑菇,但是雲南有太多的野生菌種類了,他們也不叫蘑菇什麼的,就叫菌子。近日,一名雲南昆明女子吃野生菌後看到小精靈,雲彩,還有花,疑似是吃了未煮熟的見手青。
  • 它是生長在3500米的「菌中之王」,《本草綱目》中有記載抗癌神器
    曾經有云南朋友問我最喜歡吃哪種菌類,到了季節給我快遞一點。我想了半天說了個「雞腿菇」,他笑了半天。因為外地人平常吃得津津有味的所謂「平菇」「草菇」「鳳尾菇」等等各種「菇」,雲南人壓根不屑去區分它們,而是簡單粗暴統稱為「人工菌」,在他們的菌類體系中屬於末尾……這期我們聊聊菌類大世界,並重點點名了解下菌中明星——松茸。
  • 雲南女記者吃菌中毒引關注 醫學專家快手直播普及如何正確吃菌
    雲南女記者吃菌中毒引關注 醫學專家快手直播普及如何正確吃菌 每年夏天,關於雲南人吃菌子中毒的熱搜,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 僅雲南深山就有11種,號稱「四大菌王」,千萬別被「鬧」著了
    眼下正是食用野生菌的季節,大量野生菌上市,使得各位食家大快朵頤。而作為食用野生菌的大省,幾乎沒有人能比雲南人更為開心的了!雲南因為高海拔低緯度的原因,是全世界野生菌子最多的地方,可謂是上帝最偏心的表現!
  • 又到了一年一度雲南人「吃菌見小人」的季節了,防毒蘑菇指南請收好!
    夏天 是什麼味道 是陰雲下湧動著的悶熱水汽 還是雨後空氣裡瀰漫的樹葉泥土味 不,雲南人告訴你 是野生菌的味道 7
  • 山野中的珍品雲南青頭菌
    在山林裡拾菌子的人們,有時嘴裡閒著,就隨手把剛冒出來的圓形青頭菌放進嘴裡嚼。前幾年回雲南老家,上山拾菌子,妹夫的這個小小舉動把我嚇了一跳。在他的動員下,我也入口生嚼,有點脆爽,口味厚,山林的味道濃,但卻是清爽的。山上拾菌子,拾多了,就要到街子上去出售。出售的多了,就形成菌街子。菌街子與雲南傳統的街子不一樣。
  • 菌子這樣吃最好吃②:雲南只有兩種菌
    雨季,雲南菜市場裡最受歡迎的菜就是菌子,也就是被稱之為「界兒」的那種東西。雲南人不把菌子稱為野生菌,這屬於多此一舉,吃菌,當然是吃野生的。所以菌在雲南只有兩種:菌和人工菌。他們也不把菌子稱為蘑菇,蘑菇這個叫法,容易引起雲南人對小學課本上關於花花綠綠的毒蘑菇的想像。
  • 「沸騰吧火鍋」第七集,吃多了肉和海鮮,來份雲南野生菌火鍋!
    一鍋菌子,融入翻滾的雞湯,調配出雲南人難以抵擋的誘惑。吃慣了海味的人們,也享受著山珍的滋潤。雲南楚雄,在松樹和慄樹自然混交的森林裡,開勳一家在尋找著野味菌,這是為回鄉的媽媽準備的大餐。撿菌子還是需要點運氣,有經驗的雲南人在微微隆起的松針下,尋找著它們的蹤跡。
  • 拿生命吃菌子,大雲南又又又又上熱搜了
    7月的雲南,是吃菌的旺季。吃菌子中毒的新聞屢見不鮮,甚至連當地政府都苦口婆心地勸大家少吃點菌子:瞧瞧雲南人民的吃菌「事故」。雲南地區盛產菌子,拿命來吃菌是雲南人的特點。而且,他們覺得菌子的「毒性越大」越好吃。
  • 一起上山撿松果
    種花需要松果墊盆底,此時正值寒冬,山坡上松果掉了一地,於是我帶上小夥伴一起上山撿松果。一路上,野菊花盛放,留下我們放飛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