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註: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為廣陵,編輯為趙敏文,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雨季,是雲南人和「小人人」之間的一期一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流傳著雲南人到雨季就要漫山遍野找菌、哪怕明知有些菌可能帶來幻覺、有劇毒,也「偏向虎山行」。
對於外地人來說,最有趣的不是菌本身,而是對「幻覺」的好奇。
有的人說,吃完菌會看見「三個小人人在手上打鬥地主」、會「看到一尊尊小佛像在眼前跳舞」、甚至手舞足蹈高歌《忐忑》……
截止2020年7月28日,雲南省內新冠肺炎所導致死亡的案例一共有2人,而誤食有毒菌導致的死亡案例則達到了12人。
本期故事講述的是「一群雲南的食菌人」,他們之中:
有的人從7歲開始撿菌,過程中遇到過蛇、劇毒蜈蚣,但卻沒有阻止她採菌的步伐;
有的人靠採菌維生,熟練分辨各種毒菌,但依然因貪食而導致身體無力;
還有的人在雲南最大的野生菌市場進行菌類生意,最多時一天能收購20噸野生菌,收多少、賣多少、從不留下庫存……
他們說,雲南人吃的不是菌,是生活。採的不是菌,是運氣。蘑菇不算菌、是普通蔬菜,只有那些集合天地靈氣的野生菌,才是真正的山珍。
以下是他們的真實故事:
6歲開始上山撿菌,身邊人吃菌「看見小佛像跳舞」
廣陵 30歲 雲南大理 自由職業者
我在雲南大理一個聚居著白族人的小鎮出生。
那裡俗稱壩子,類似濃縮版的盆地,四面環山,中間是種植水稻、菸草、玉米、桑樹等農作物的小平原。
每年七八月雨季,野生菌就瘋狂生長在附近山頭上。
我們那兒,人人都撿過野生菌,甚至連老家罵人的土話都是:「你怕是菌子吃多了!」
幾乎每個雲南人都有鑑別毒菌的能力。我身邊很少有人真的因為吃菌死亡,但出現幻覺、看見「小人人」的情況還是有的。
我朋友的媽媽就曾因為吃了過多的見手青出現幻覺,當時一個勁兒地說「前面全是一尊尊的小佛像,跳來跳去」。也有人描述過,他們吃菌出現的幻覺是眼冒金星。
從7歲開始,我就常跟著父母去山上撿野生菌。
有一次,我和爸媽本計劃去地裡收玉米,途中正好踩到了成片的野生菌。我們索性放棄摘玉米,就地撿了一背簍野生菌回家賣錢。
撿菌給我們帶來的樂趣絕不僅是美味,而是尋找過程中所帶來的驚喜。有時候,你無心撿它,它則成片出現,有時候,你翻了幾個山頭都不一定撿得到。
三年級開始,每年雨水季,我就會跟7-8個小夥伴背著背簍,去靠近村莊的山上撿菌。
每次我們都是天沒亮都出發,天快黑了才回家。有時候,一整天的尋覓也未必會找到多少野生菌,大家在一起胡吹的時間遠多於撿菌的時間。
我們還會一起坐在山頂上吹風,帶著準備好的午餐盒一起吃飯。
野生菌很小、不易察覺,雨季的山路又很溼滑,我們就要特別小心地看路。
有時會發現蛇就在不遠的地方爬過,大家心裡雖然害怕,但多遇到幾次也有經驗了,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就各自安好。
危險的情況也是有一些的。野生菌下有時會盤著一種黑色的、長長的蟲子,用我們白族話叫「老奶奶手鐲」,類似有毒的蜈蚣。
一般遇到這個情況,我們會用鐮刀把野生菌勾起、不直接上手,防止這條「手鐲」纏上自己。
再大一點,我就開始和村裡的撿菌高手一同上山。他們會選更遠的山,那裡野草多、人少、菌種豐富。
這時候,最重要的就不是撿菌了,而是跟上大部隊、不要迷路。撿菌高手一般是中年人,走路快,他們自己都有可能在深山迷路,更不用說我們這些跟班的小孩了。
每次跟著「高手」上山,我都要一路狂奔,撿菌反而成了順帶手的事情。
那裡的野草比孩子都高,大家忙著趕路,有時遇到腳邊的菌也不敢隨意撿,怕追不上「高手」而迷路,也怕躬身時遇到蛇。
但就這樣隨便跟著跑,往往也能撿回一背簍——「高手」出沒的地方菌子也多,小跟班也能沾不少光。
為什麼這麼熱衷撿菌?我也說不清所以然,菌是雲南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每個人經歷的雨水季,都是有菌相伴的。不但為了吃、賣錢,而是一種傳統,別人有空去喝茶,我們有空就撿菌。
我撿了60多年菌,兒子吃多了菌、半個月全身無力
勤伯 70歲 雲南大理 挖草藥、撿菌人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雲南沒有海味,菌就是我們的山珍。更何況,菌那麼好吃,還有季節稀缺性,可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到。
野生菌的盛產期是6月至9月。如果當年的雨水充沛,那麼端午節後就可以開始撿菌了。
10月也能撿到一種叫谷熟菌的野生菌,顧名思義就是稻穀成熟時候出的菌子。
谷熟菌(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但大部分雲南人會在7月開始密集撿菌,因為那時候才有比較昂貴的菌種,例如松茸、乾巴菌、牛肝菌、見手青、青頭、掃把菌、雞樅等。
撿野生菌主要是靠眼力、耐心、記憶力和運氣。今年有松茸的地方,明年未必有。但你今天運氣好,找到了菌窩,那麼接下來幾天都可以在同樣的地方找到新長出來的菌。
菌類只有兩天的生命周期、生長速度極快。我們一般選擇早上出來撿菌。
如果是夜裡長出來的,那麼清早撿到的就是最新鮮、最肥壯的。但如果你拖到中午再撿,很多菌會因為生長過快導致開裂、或者直接敗了。
如果錯過清晨,那就選擇傍晚撿菌——新的一批又長出來了。
同一種菌,在不同土質生長出來的口味、質感也會不同。
比如,青頭菌只在雲南大理受歡迎,但昆明的青頭菌口味就差點,那邊的人更喜歡喇叭菌。大理祥雲最受歡迎的是雞樅,但在隔壁的賓川縣,雞樅就不是「香饃饃」了。
青頭菌(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不同的菌,他們的生長區域也會有些區別。
乾巴菌更容易出現在背陰的地方、見手青和粉頂總長在向陽的露臺,銅綠菌和青頭菌多長在松樹下。昂貴的菌多喜歡肥沃的土壤,貧瘠的土質只能養出常見、便宜的野生菌。
乾巴菌(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我從7歲開始撿菌,算到現在也有60多年的撿菌經驗了。我家附近的山上有不少菌,哪怕偶爾撿一撿,也能撿回來1-2公斤,就沒有空手而歸的時候。
這麼多年,我身邊很少出現過吃菌死亡的案例。撿過菌的人,都知道毒菌的基本分辨方法,有毒的那些我們根本不撿,撿回來的菌也會仔細清洗。
網絡上關於「撿菌人」的致富傳說
現在網上傳的都很誇張,把雲南人想像成為了吃就不要命,這怎麼可能呢?
不過,野生菌的種類區分確實需要注意。
同樣是牛肝菌,仔細區分還有紅牛肝菌、黑牛肝菌、白牛肝菌、和黃牛肝菌等。
牛肝菌(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其中,紅牛肝菌和黃牛肝菌是好吃且貴的品種,白牛肝菌略酸且不受歡迎,還有一種長得很像紅牛肝菌的有毒菌,是萬萬不能吃的。
致命毒鵝膏菌、致命白毒傘跟麻母雞長得很像,毒紅菇和大紅菌很像,前者可食用、後者劇毒,這些都沒經驗的人都不太能區分出來。
還有的如滑頭菌、麻母雞等,雖然本身微毒,但曬乾了反而無毒。
無毒菌的烹飪時間也是有講究的。比如連外地人都知道的見手青,剛切開時是黃色,一會就變綠,再煮一會就變藍色。不同顏色時,它的毒性也不同。
見手青(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有次我兒子吃見手青,沒掌握好烹飪時間,放久了才吃,結果整整半個月人都沒力氣。
所以,我們一般都會把撿來的菌多煮一會,即便是無毒菌,煮不熟就吃也容易出問題。
這些菌,雲南人一見就能分辨,但沒經驗的人,最好還是不要吃不熟悉的、沒煮透的菌。別因為好奇,盲目跟風,丟了性命。
販子10點在山腳守候撿菌人,收20噸菌,我一天賣光
龍珠 40歲 雲南大理 野生菌生意人
雲南人吃的是菌,不是蘑菇。
蘑菇是人工培育的,在我們眼裡不算菌,只是一種普通蔬菜。我們吃的是菌、是生活。
在雲南省境內,一共有126個縣出產野生菌。全世界已知的2000多種野生食用菌,僅雲南就佔了40%以上。
我們每年能吃菌的時間大概半年。雖然曬乾保存後也能讓我們一年都有菌吃,但論新鮮還是6月到9月。
野生菌的販子們從早上開始就守候在山腳。10點以後,採菌的人陸續歸來,販子會吆喝收購他們手裡的「戰利品」。
同一種類的菌,品質不同,大小不同,或者長了蟲子的,都會影響價格。
販子們收集好菌後,就會再轉賣給我這樣的中間商。我則負責把這些菌送到雲南最大的野生菌市場——水木花市場。
網絡上關於野生菌交易的新聞(來源於新浪新聞)
水木花市場每天野生菌交易量超過500噸。這裡的野生菌交易量,佔全省野生菌交易總量的90%、全國的70%。在旺季,市場從清晨開始就擠滿了商販、採購方,人山人海。
多年來,野生菌出口創匯僅次於菸草,銷量穩居全國第一。我收購買的菌,在市場完成交易後,就被運轉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
水木花市場(圖片來源於馬蜂窩)
除此以外,我還會把菌賣給一些加工商、飯館,用來加工成零食、罐頭等。
野生菌的價格浮動水平很大,因為它的保存時間很短,同一菌種,一天會出現好幾個價格。
在旺季時,我平均每天能收購20噸左右的野生菌,基本沒有出現過庫存過剩的情況,這裡的菌類交易一直很火熱。
水木花市場上售賣的松茸(圖片來源於馬蜂窩)
目前市場上,最貴的是乾巴菌,收購價格在500元/公斤;其次是粉頂、見手青,收購價格150元/公斤;青頭菌在60元至70元/公斤不等。
松茸更貴,因為它無法人工培植,有時會按朵來賣。
菌中珍品黑雞樅
野生菌的行情每天都有劇烈變動,受到天氣、地理位置、撿菌人數影響,山腳下的販子最多一天能收到幾百公斤,運氣不好的時候就只有幾十公斤。
隨著市場波動,每公斤野生菌利潤也在2元-30元不等,都看運氣。相比人工種植蘑菇,撿菌人每天的收入也不固定,都是靠天吃飯。
水木花市場(圖片來源於馬蜂窩)
除了松茸、乾巴菌,目前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是白蔥牛肝菌。它菌體肥大、肉質細嫩、含蛋白質高,在西歐等國被推為營養保健食品,也是菌類中換匯率較高的品種。
此外,黑牛肝菌也因營養豐富大受歡迎。其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和18種胺基酸,具有防癌、止咳、補氣等功效,是減肥食用菌,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等疾病有較好的功效。
我們每年都會收到雲南省衛生健康委的宣傳:菌子不生吃、不混吃、不熟悉的不吃、腐爛不吃、未煮熟炒透不吃、混雜分不清不吃、吃菌不飲酒等宣傳警示語。雖然機率很低,但每年都是偶有人中毒死亡。
近年來,有近90%的菌類相關死亡病例是誤食亞稀褶紅菇和劇毒鵝膏菌造成的,它們已經是夏季雲南老百姓的「致命殺手」。
無毒菌裡只要有半點毒菌,都會非常危險。
菌類中毒初期表現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症狀。但有些患者在這些症狀持續兩天後會忽然好轉,進入「假性痊癒期」。
這就是有毒菌最狡猾的地方。隱蔽期度過後,患者會忽然病情惡化,肝、腦、心、腎等多臟器損害,病情複雜而兇險,病死率高達90%以上。
不過,在本地人看來,雖然網絡上流傳著那些吃菌導致幻覺的案例,如看見小人、念經、唱《忐忑》等,但只要認準品種、烹飪得當,吃菌還是安全得很。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