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8 05: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暑是指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或在炎熱環境中進行體力活動引起機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所致的一組臨床症候群,以高熱、皮膚乾燥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為特徵。中暑一般有幾個條件:高溫、高溼、長時間、沒有及時補充水分。」
中暑的症狀按輕重可分為
1、先兆中暑:在高溫或日曬下,出現頭昏、耳鳴、胸悶、出汗、口渴、噁心等症狀,這時只要改善環境,充分休息,症狀很快會改善。
2、輕度中暑:體溫高於38.5℃時,除先兆中暑症狀外,可有呼吸及循環衰竭早期症狀。經及時處理,也會很快好轉。
3、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狀,體溫可高達40℃,並有昏迷、痙攣及呼吸、循環衰竭,還可以出現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
什麼是熱痙攣?
熱痙攣是突然發生的活動中或者活動後痛性肌肉痙攣,通常發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肌肉痙攣可能與嚴重體鈉缺失(大量出汗和飲用低張液體)和過度通氣有關。熱痙攣也可為熱射病的早期表現。
熱衰竭是由於大量出汗導致體液和體鹽丟失過多,表現為:大汗、極度口渴、乏力、頭痛、噁心嘔吐,體溫高,可有明顯脫水徵如心動過速、直立性低血壓或暈厥,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表現。熱衰竭可以是熱痙攣和熱射病的中介過程,治療不及時,可發展為熱射病。
熱射病是一種致命性急症,分為兩種類型:勞力性和非勞力性熱射病。
勞力性主要是在高溫環境下內源性產熱過多,它可以迅速發生;
非勞力性主要是在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功能障礙引起散熱減少(如高溫環境中沒有空調的老年人),它可以在數天之內發生。表現為:高熱(直腸溫度≥41℃)、皮膚乾燥(早期可以溼潤),意識模糊、驚厥、甚至無反應,周圍循環衰竭或休克。
如何預防中暑?
1、避免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下。
2、多喝水,少量多次,適量補充鹽水或者運動型飲料。
3、清淡飲食,保證充足睡眠。
出現中暑現象後的治療方法
首要原則是降溫。首先將病人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平臥(頭部不要墊高),最好開著冷空調的室內,解開衣領,同時用浸溼的冷毛巾敷在頭部,並快速扇風。除上述降溫方法外,還可用冰塊或冰棒外包衣物或毛巾敷其頭部、腋下和大腿腹股溝處以幫助降溫。
以上是表現比較輕的中暑的治療方法,對於比較嚴重的中暑,請大家到醫院及時就醫。
來源:醫學科普微課堂(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高溫中暑小知識》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