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國媽媽陪讀經歷:女兒上哈佛自己讀碩士

2020-12-14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5月9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在中國時,肖永蓮是百年名校湖北省實驗幼兒園的園長,為了陪14歲的女兒王世亞到美國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學鋼琴,她辭去了工作,當起了陪讀媽媽。女兒來美國4年便考取了哈佛大學,而肖永蓮也沒有忘記給自己加油:從不懂英文在機場誤機,到用英文教孩子彈鋼琴,到取得教育碩士學位,一路走來,在美國的經歷已不是簡單的陪讀,而是母女兩人共同成長的美好時光。她講述了自己在美國的「陪讀」經歷。

  初到美國感受落差

  我大學主修心理學,知道孩子在發展的關鍵期,不能錯過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聽力,我覺得應該讓我女兒學音樂,這孩子蠻有天分,9歲時她去香港參加蕭邦國際鋼琴賽,獲得兒童組第一名。孩子學琴其實是「考媽媽」,我陪孩子練琴也很辛苦。每天晚上7-9點是我女兒練琴的時間,我們住在單位宿舍,一年365天,每當她的琴聲響起,鄰居就知道7點到了,肖老師的女兒開始練琴了。有時候她不想練,小孩子都這樣,為了練琴,她的作業必須在晚上7點之前做完,白天自己找時間玩。

  練琴是很孤獨的一件事,幾個小時一個人對著一臺鋼琴。但練琴能培養你的意志力。我女兒小時候是個很內秀的孩子,學鋼琴對她幫助很大,加上她掌握了學習方法,到了3年級後孩子越來越聰明。

  6年級我們送女兒到武漢音樂學院附小,她去住宿一年,我想我也解放了。後來附中考試,幾百人去考,她輕輕鬆鬆考了前3名,可以免費上學。但是附中不教文化課,我們不想讓孩子只會彈琴而沒有文化底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去考茱莉亞,我女兒初試就被錄取了。2005年5月份到加州去面試兩天,我女兒14歲,這次又考取了。女兒還不夠年齡,茱莉亞要求有家長或監護人陪同,我於是決定辭職。

  第一次來紐約,我們在韓國轉飛機,因為英文不好誤了班機,在機場等了一天一夜。那次經歷讓我下決心學英文,坐在地鐵裡,我的夢想是哪一天能讀懂Metro報的內容就好了。

  來美國後感覺落差很大,雖然我們在國內是中產階層,但當時匯率人民幣比美金是1比8.5,而且在文化和教育上還是有一些差距。不久我就去紅蘋果幼兒園當老師。我丈夫是軟體工程師,在國內我是張之洞創建的湖北省實驗幼兒園的園長。但在這裡我什麼都要做,除了教課也要去拖地板,在國內我到過全國各地向幼兒教師講課,到這裡變成了體力勞動者。

  後來紅蘋果園長讓我去教興趣班的鋼琴,班上有一半中國孩子一半美國孩子,我想我英文沒懂幾句怎麼辦。園長說沒問題,不懂的讓你女兒教你。我只好硬著頭皮,我把音樂術語換成英文,吃飯、坐地鐵都背單詞,不懂的問女兒,女兒不懂問她同學。上課的時候,外國家長也在那裡陪孩子上課,我一下課就滿頭大汗,每次上課之前,手就開始出汗,這個單詞不懂怎麼辦呀。還好,當教到第二、第三輪時就沒問題了。

  這次經歷讓我在實踐中學習用英文來教孩子彈鋼琴,增強了我的自信心。我記得第一節課我是那麼緊張,整個過程很尷尬,一句話講不出來,急得面紅耳赤,比如,「多給一點力」,英文該怎麼說我不知道,旁邊一個家長遞給我一張紙條,寫著「more force」,她給我很多鼓勵,我很感激。我就這樣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活,我女兒也開始學習,我想我們既然來了,就要努力地幹,我女兒剛開始老師說什麼她聽不懂,一年後英文進步特別大。

  女兒勤奮煉成「學霸」

  第一年帶我女兒去波士頓哈佛大學,她喜歡哈佛喜歡得不得了,我跟她說「你能到哈佛當然好,既然你想做,沒什麼不成的,就靠你努力了」。回來後我女兒馬上上網查看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研究這些人怎麼這麼優秀。她一頭扎進去,有了目標就去做。她心裡開始埋下一個種子,決心通過音樂的橋梁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我女兒上茱莉亞的同時也在附近一所私立學校上全日制高中,一年學費總共約4萬。上午8點到下午3點她在高中上課,放學了再到茱莉亞練琴4個小時,有時聽音樂會還要更晚,晚上11-12點才回家。

  從10到12年級,我女兒從來沒在凌晨2點前睡覺,早上7點起床,周六一天上學,包括音樂理論,studio class,老師和學生的觀摩表演,唯一一天不上課她就開始補覺。茱莉亞第二年就給我女兒獎學金,第三和第四年基本不交學費,美國的學校只要你優秀,就會給你提供很好的條件。

  為了上好大學,我女兒很努力,她的GPA在全校第一名,3年級得了一個獎,11年級期間英文成績取得最大進步且成績名列前茅。這是該校10多年來第一個中國孩子獲獎,我很感動,為女兒來美國3年進步這麼大感到很開心。她還獲得From the Top音樂獎一萬獎學金。

  學音樂是一個磨練意志的過程,除了學琴還要比賽表演,她永遠承擔著很大壓力,她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在舞臺上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它讓孩子懂得:我是可以做到的。

  我女兒去西班牙、維也納參加音樂節,這些經歷讓孩子大開眼界。辦理護照等手續,全靠15歲的她自己去做。她還去英國和法國實習,有了經驗後她做起來越來越容易,也不害怕。我對女兒很嚴格,也很放手。

  2009年我女兒獲得哈佛錄取通知書,茱莉亞的家長他們都很驚訝,他們對我女兒說:你媽媽是我們的榜樣,你就是我們留學生的榜樣。

  哈佛錄取的宗旨是:我們不看你過去做了什麼,我們要看你將來能做什麼,你還有能力將來做什麼。我女兒SAT很高,但不是滿分,她修的課比別人多,GPA在學校數一數二。她的鋼琴在茱莉亞出類拔萃。她剛開始來美國不會英文,問路都得先寫在紙條上,才來4年,她的英文水平進步非常大。美國人看重孩子整個提高的過程,我女兒沒上SAT補習,因為她沒時間,暑假和寒假都被音樂節佔滿了,我認為學校看中了孩子的潛力,比起其他孩子,我女兒英文不如他們,但她一直在進步,說明只要她想做就能做得很好。

  我女兒在大學主修英文文學,去過劍橋大學做交流學生,哈佛給了她全額獎學金6.3萬。我女兒在哈佛是榮譽學生,讀完本科後,她想讀研究生,在哥大統計系取得一個資格證書。後來她在Artsy公司(做藝術品拍賣)做數據分析。最近她剛得到幾個學校的offer,包括哈佛商學院(行為科學專業博士),史丹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

  女兒上哈佛媽媽讀碩士

  我到美國來,最高興是我孩子的發展。女兒上學後,我想了解美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當女兒上了哈佛,我覺得我落後了,有時孩子說什麼,我不明白,在國內我也是職業婦女,所以我覺得要去加油。

  我去Metropolitan College of NY讀了一個教育學位。剛開始學得太苦了,我差點退學,作業做不完,晚上寫到2點都寫不完。我女兒在哈佛,我跟她打電話哭了。女兒說,媽媽你別哭,媽媽你不能退學,退了就沒有希望。我說這是夢想,女兒勸我,幫我做作業,讓我趕快去睡覺。女兒說,媽媽我們持平了,我小學時你幫我寫作業,現在我幫你寫。那段時間我要讀柏拉圖、杜威,挑戰性很大,但我心裡想,作為媽媽我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女兒的音樂是學到骨子裡,成為了一種素養。我女兒說,學鋼琴讓我有了一種能力去學別的東西。學音樂對她的聽力很有幫助,後來她學英文很快,沒什麼口音。

  我女兒還是哈佛品酒俱樂部的創建人,她特地去法國兩個葡萄園實習。畢業時她舉辦音樂會,主題叫「品嘗音樂」(tasting of music),她彈幾首曲子,然後介紹與曲子的情調相匹配的紅酒。

  我認為音樂應該永遠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女兒雖然不參加表演了,但她的人生因為音樂而變得豐滿。有人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在學的過程中,音樂的美都融入到她的思維中,會影響到她對社會的看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林菁)

相關焦點

  • 中國媽媽講述在美陪讀經歷:女兒上哈佛自己讀碩士
    (美國《僑報》)  中新網5月9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在中國時,肖永蓮是百年名校湖北省實驗幼兒園的園長,為了陪14歲的女兒王世亞到美國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學鋼琴,她辭去了工作,當起了陪讀媽媽。女兒來美國4年便考取了哈佛大學,而肖永蓮也沒有忘記給自己加油:從不懂英文在機場誤機,到用英文教孩子彈鋼琴,到取得教育碩士學位,一路走來,在美國的經歷已不是簡單的陪讀,而是母女兩人共同成長的美好時光。她講述了自己在美國的「陪讀」經歷。
  • 赴美陪讀家庭生變 海外「陪讀媽媽」們過得還好嗎?
    中國僑網3月1日電 題:赴美陪讀四年丈夫卻與別人生子 海外「陪讀媽媽」們過得還好嗎?  近日,一則「女子『假離婚』出國給兒子陪讀,回國後發現丈夫已與別人生子」的新聞火爆了社交網絡,海外「陪讀媽媽」群體再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 這,是海外陪讀媽媽們的10年人生
    這,是心理上的。而體力上的「孤獨」,是陪讀媽媽在海外又當爸又當媽的每一刻。不敢生病,沒有請假,因為沒有了保姆阿姨,沒有了家裡老人,媽媽就要扛起一切。在移民之初,就以自己項目經理的經歷,為全家制定了井井有條的「移民計劃表」。按部就班,不忙不亂,將國內的生活復刻在紐西蘭,曉春全家的「火星」移民計劃,幾乎沒有差錯。
  • 海外陪讀媽媽:婚姻名存實亡、生活一地雞毛,"我不是天生強大"
    在中國,肖永蓮曾是湖北一家幼兒園的園長,為了陪14歲的女兒來到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學鋼琴,她辭去了工作,當起了陪讀媽媽。女兒來美國4年就考取了哈佛大學,而肖女士也沒有放棄學習,她選擇在Metropolitan College of NY攻讀教育學學位。
  • 疫情下的陪讀媽媽圖鑑
    ——海外陪讀媽媽。 這幾年裡,小文經歷了所有陪讀媽媽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初對新身份的新鮮懵懂,到隨後的不適應,再到慢慢打開社交圈,生活過得平靜而忙碌,可是心底裡那份淡淡的孤獨卻始終徘徊。去年的夏天,小文認識了同為陪讀媽媽的好朋友,要知道在海外遇到國人並不稀奇,但是遇到三觀一致,特別投契的人,真的很難得。 小文的陪讀媽媽生活裡從此有了一些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笑容。
  • 哈佛大學一中國女博士突然離世 曾就讀南師大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瑞恩說楊豔離世,全院都感到很悲傷,他這樣形容楊豔:「她是一個聰明、善良、勤奮的教育學者,充滿希望和激情。」根據文章介紹,楊豔2009年進入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讀博士,在此之前,她在南京師範大學讀本科和研究生,專業是學前教育。楊豔來自江蘇常州,一位與楊豔一同被哈佛教育學院錄取的中國博士回憶,楊豔成長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她在很小的時候失去父親,家庭經濟困難。
  • 新加坡陪讀媽媽求助:我留不下來,女兒不願意回國,該怎麼辦?
    她的女兒現就讀於新加坡巴西立中學快捷源流班三年級。幾年前,這位媽媽出席了一場由中介公司舉辦的陪讀研討會後,認定新加坡的教育系統和社會結構優秀,適合培養家中唯一的孩子成才。與丈夫討論後便毅然決定帶著8歲的女兒,於2012年只身前來新加坡報讀小學,轉眼已經8年。在這裡的教育體系下,女兒一天天長大,思維和習慣也逐漸被周圍的環境同化。
  • 兩個全職陪讀媽媽的經歷說明:陪讀,不僅僅是陪伴
    媽媽們全職陪讀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學習,有的是為了陪伴,有的兼而有之,當然也可能是別的原因。第一個媽媽,陪讀孩子高二、高三兩年。他在鎮上讀初中,學校就在家的旁邊,考上重點高中後,他來到了80裡之外的市區。他分在平行班,在班上排前幾名。高一結束時,小輝的成績排到了中下,因為在學校住宿的他經常偷偷溜出去通宵上網。小輝的媽媽決定放下工作全職陪讀。她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和兒子一人一間臥室。
  • 女兒讀初一,母親在縣城租房陪讀;女兒讀初三,母親卻讓她回農村
    可能嬌嬌從小到大,她媽對她學習上的做法都讓我不能理解。嬌嬌是一個溫順漂亮的女孩,特別是那雙具有新疆人的深邃眼神,讓我覺得她很美。從小嬌嬌喜歡看書。而我又喜歡買書。因為家裡不富有,我經常到廢品收購店去淘課外書。買來的書給兒子看了以後,我又捨不得賣,便把它們都存放在家裡。嬌嬌媽說,自己的女兒喜歡看書。想在我這裡借一本書給她看。
  • 不雞血送女兒進哈佛,50歲重返職場,她這樣成就自己和孩子
    除了考上哈佛耶魯牛津劍橋學生的爹媽,更有小留學生父母、跨國家庭、明星家庭等做客分享。陳懌曾是金融業精英,女兒出生後成為全職媽媽。她堅持不雞血、順應興趣,女兒辰雯2013年考入哈佛大學,陳懌50歲重歸職場。
  • 最強陪讀!廣州某大學典禮現母女同時畢業,媽媽碩士,女兒博士
    近日,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典禮上出現一對母女畢業生,該大學中,這對母女畢業生特別顯眼。媽媽穿上了藍衣、藍帽的碩士服,女兒則穿上了紅衣、紅帽的博士服。圖片來源網絡媽媽叫薩翠華,是從香港移民澳洲已多年。女兒馮芊玉,2歲就從香港到了雪梨。今年27歲的女兒,穿著紅色博士服在母親身邊,兩個人看著鏡頭笑容燦爛。
  • 中國爹媽是世界上最輕鬆的陪讀家長
    國內中年婦女都在恐懼陪讀生活,前有引發心臟病,後有引發腦血栓,就差突發身亡了。 有人羨慕國外陪讀爹媽各個瀟灑自由,沒有作業,沒有陪讀,親子關係不再緊張。殊不知放眼英美,中國家長絕對算得上是最幸福的爹媽,因為你們的陪讀生活太輕鬆了。 世界上最辛苦的活不是體力的付出,而是活燒腦。
  • 陪讀媽媽傷不起(親身經歷小笑話)
    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的問題,造成很多家庭中都有一位陪讀媽媽。她們犧牲了自己的工作,犧牲了自己的夢想,一心一意的為孩子的學習做著默默無聞的奉獻。她們是一群可愛的人,是一群偉大的人,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下面,我說一段親身經歷的事。昨晚十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麼關係?!啊?!什麼關係?!說!
  • 中介助雙非家長讀碩士留港 推陪讀計劃代偽造履歷
    中介助雙非家長讀碩士留港 推陪讀計劃代偽造履歷     記者昨到深圳的愛心家庭成長服務社
  • 超人媽媽8年生5娃,邊帶娃邊拿到哈佛碩士學位,她是怎麼做到的?
    然後做晚餐、給大女兒餵飯、給小女兒哺乳,接著給兩個孩子洗澡、哄睡,孩子們睡著後她還要做家務以及幫大女兒準備第二天上託兒所要用的東西,每天都忙得像打仗。2010年,吉田獲得了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並同時生下了她的第四個孩子,2年後她回到日本,憑藉傲人的留學經歷,她得到了一份比之前更好的工作,同年她也生下了自己的第5個孩子。
  • 一個月花五萬元,中國姥姥加入海外幼兒園陪讀大軍
    2018年底,曾在英國讀研究生的小模樣帶著女兒第一次到倫敦短讀幼兒園,呆了一個多月。這次經歷超乎預料地好,再次回到倫敦的種子就此種下。今年暑假,小模樣和女兒又到倫敦開啟為期兩個月的幼兒園短讀。「女兒本身很喜歡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歷史自然博物館,我們也希望給她提供一個更有利於學習成長、能夠接觸更多文化的環境。」小模樣說。
  • 加拿大一位陪讀媽媽的訪談
    2018年秋季開學時,焦女士毅然帶著3年級的小女兒、陪入學高二的大女兒來到多倫多完成學業。近兩年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大女兒charlotte即將高中畢業,如願以償邁向滑鐵盧大學工程系的大門;小女兒sarah也早已英文無障礙學習,長成了活潑開朗的小姑娘。隨著大女兒的畢業,焦女士作為陪讀媽媽的旅程也要告一段落了。
  • 陪讀媽媽:孩子在新加坡讀了2年國際學校後,我想帶她回國了!
    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中國學生與家長們的青睞~每年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學生拼盡全力,只為考進新加坡的國際學校。不過,考進新加坡的國際學校以後真的就萬事大吉了嗎?近日,萬事通卻收到一位如願將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陪讀媽媽的哭訴,這位媽媽正在考慮要不要帶娃回國讀書,這究竟是為何呢?
  • 《媽媽咪呀》陪讀媽媽成高材生 新疆媽媽給腦癱兒理想家園
    中國娛樂網訊 www.yule.com.cn 最美的風景就在身邊,那就是我們最可愛的媽媽。第十一期《媽媽咪呀》的媽媽們為家庭奉獻青春,心懷大愛為社會做貢獻。
  • 白領留學:申請陪讀把家人帶在身邊
    案例2:碩士醫生赴美讀博  太太在美合法產子  畢業於國內醫學碩士課程的張先生,雖然能找到一份不錯的醫院工作,但離他實現醫學研究深度挖掘的理想仍有一段差距。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張先生選擇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修讀醫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