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少越做越大的公司一樣,茅臺也要成立自己的金融公司了。實際上,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通過參股、收購、自建平臺等方式涉足金融領域。茅臺當然不是第一家,同樣也不會是最後一家。
【賣白酒的搞金融】
根據茅臺集團官網發布的消息顯示,在8月8日召開的茅臺集團董事會2017年度第一次戰略決策委員會暨2017年度第四次董事會上,與會者對《關於籌建成立茅臺集團金融控股公司的議案》進行了詳細研討。
會議強調,目前集團公司旗下金融業務已擁有財務公司、基金公司、租賃公司和華貴人壽保險四家金融公司,並投資參股貴州銀行、貴陽銀行、貴銀金租等八家金融企業,儲備了一批金融行業人才,為集團金融板塊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實現「千億茅臺」的目標,有效整合集團金融資源,發展集團金融業務,將金融業打造成重要的支持力量,集團公司擬籌建成立茅臺集團金融控股公司。
與此同時,雅戈爾也於近日公告稱,公司9日與中信資本股權投資(天津)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國有資產控股運營有限公司、曹妃甸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及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籤署《發起人協議》,擬共同設立河北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對未上市企業的投資、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投資、資管及相關諮詢服務。
實際上,以上消息並不是個例,目前正有越來越多的實業公司開始成立自己的金融公司,拓展自己的金融業務。可以看到,現在賣冰箱的、賣襯衫的、賣豬肉、買房子的實體企業,儘管主業與金融絲毫不相關,但都大刀闊斧地開始開銀行,賣保險,賣基金,甚至玩起了網際網路金融。
一位實業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與其讓銀行賺錢,幹嘛不自己賺?」
【金融玩家真不少】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經過梳理發現,玩金融的實業公司還真不少。
萬達集團無疑是金融大玩家。2015年1月,萬達以3.15億美元收購快錢,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2015年7月,萬達出資100億成立萬達金融集團,下設網絡金融、飛凡科技、保險、投資等公司,涉足金融行業。目前集團已囊括快錢、萬達網絡信貸、萬達財富、萬達徵信、百年人壽等金融機構成員,並在近日與中國銀聯達成了合作。
恆大集團也在金融領域頻頻布局。2015年11月,恆大金融集團在深圳前海成立。隨後,恆大金融集團便進軍保險產業,以39.39億元收購中新大東方人壽50%的股權,並將其改名為恆大人壽。2016年2月,入股盛京銀行,隨後增持股份至27.24%的股權,成為盛京銀行最大股東,劍指消費金融牌照。2016年3月,旗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恆大金服上線運營。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恆大集團已將銀行、保險、網際網路金融、消費金融、小額貸款公司等五類金融牌照收入囊中,旗下業務包括銀行、保險、網際網路金融、融資租賃、金交所、保理等金融、類金融業務。
同樣是滬上地產巨頭的綠地集團從2011年便開始涉足金融行業,組建了全資子公司綠地金控。2015年5月,綠地又成立了綠地金服,旨在將其打造成網際網路房地產金融業務的主體公司。
白色電器大佬海爾集團也是較早涉足金融領域的實業公司。成立於2014年2月的海爾金控,其實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自己的財務公司,並逐步布局金融領域,最終整合成金控公司。目前,其旗下布局金融/類金融機構16家,法人公司31家。目前涉及海爾集團財務公司、融資租賃、小額貸款、消費金融、金融保理、第三方支付、財富管理平臺、清算平臺、資產交易平臺等金融服務業務,同時擁有專注於股權投資和基金管理的創投公司,並且控、參股青島銀行、北大方正人壽等多家金融企業。
而新希望集團的希望金融,熊貓煙花的熊貓金控,也都是實體經濟涉足金融的例子。不難看到,金融牌照是各家實業公司關注的焦點。據了解,目前內地需要審批的金融牌照主要包括銀行、保險、信託、券商、金融租賃、期貨、基金、基金子公司、基金銷售、第三方支付牌照、小額貸款、典當12種。
【不可輕言「脫實向虛」】
實業公司做金融,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脫實向虛」呢?
「這種情況不能簡單地評論為脫實向虛。」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潘英麗表示,這是匹配現有產業發展戰略的需要,類似茅臺這樣的企業現金流非常好,負債率也低,為資金尋找投資方向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同時,這些企業在涉足金融的同時,本來的主業也沒有放棄,反而可以通過金融方式來反哺主業更好的發展。但對於實業公司追求全牌照的行為,監管層還是要提高準入標準和加強事後監管。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執行院長錢軍也認為,這樣的趨勢不一定都是「脫實向虛」,判斷的核心主要看實業公司有沒有把主業規模縮小或停止,如果有這種傾向,那麼可能就是真的「脫實向虛」了。
據潘英麗介紹,初期實業公司做金融,主要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依託上下遊的供應鏈優勢來獲得利差,還會通過產業基金、私募股權等形式參與到其它行業,此外在資本市場的併購整合也能獲得不錯的效果。隨著規模擴大,再依靠銀行、保險、網際網路金融等形式進一步吸取外部資金。
「實業公司做金融,其實有天然的優勢。」錢軍指出,這些公司基本都是行業龍頭,很容易獲得低成本的長期融資,同時如果金融項目與其本來主業緊密相關的話,風險基本可控。比如通用汽車做汽車金融,就很成功。但另一方面,錢軍也提醒,實體與金融畢竟區別很大,實業公司如果對槓桿和風險控制不足,再加上投資方面不夠專業,相關人才儲備不足,貿然進入新行業新領域,很容易翻船。
潘英麗所言也支持了這一觀點:「金融行業有自己的專業和規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將成為實業公司做金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