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化解風險,扭轉資金「脫實向虛」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戴蔚瓏

  【農村金融時報】

  受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銀行業風險壓力持續增大,多措並舉化解風險將成為主要任務。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6)》分析,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銀行業資產質量將持續承壓,債券市場違約事件增多導致銀行業投資風險上升,利率匯率市場化深入推進將使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加大,行業外部風險加大將導致輸入性風險加大。

  不良ABS規模暴漲

  近日,農行發布了農盈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ABS)發行公告,發行規模達30.64億元,將在銀行間市場發行,這成為迄今為止單筆規模最大的不良ABS產品。

  自今年2月監管層確定了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6家銀行作為首批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總規模500億元。

  目前,中行已正式發行了以對公不良貸款為基礎資產的資產支持證券「中譽一期」;招行先後發行了以信用卡不良貸款和小微不良貸款為基礎資產的資產支持證券「和萃一期」與「和萃二期」;工行、建行和交行,尚未發行不良ABS。

  不良ABS發行規模雖暴漲,但與500億元試點規模相比,各家銀行仍有巨大的操作空間。這也凸顯了銀行業資產質量依然面臨較大壓力,不良ABS有望成為銀行消化不良資產的主渠道之一。

  據銀監會初步統計,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1%,連續第12個季度上升。此前,不少商業銀行寄希望於經濟向好,壓在手中的不良資產便可迎刃而解。

  對此,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表示:「中國銀行業不良反彈、經營壓力持續加大會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在這種背景下,銀行業需要摒棄臨時觀念,力戒浮躁思維,而要立足長遠,紮實工作,這樣才能渡過困難時期。」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當前銀行業風險仍然可控。從數據上來看,截至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損失準備金3.47萬億元,同比增長16.1%,撥備覆蓋率保持在161.3%的較高水平;主要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3.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7%,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資本和撥備仍然較為充足。

  影子銀行存風險隱患

  近期愈演愈烈的「寶萬之爭」讓資產管理計劃從幕後走到前臺,成為金融市場關注焦點。

  據了解,資產管理計劃具備銀行的間接融資功能,屬於典型的影子銀行範疇。包括資產管理計劃在內的各種類型影子銀行產品,暗藏的風險隱患已經拉響警報。

  自2012年以來,監管機構相繼放鬆了對保險資管、券商資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專戶的監管限制,中國迎來了資管行業的大時代。為了追逐規模增長,不同資管機構之間廣泛開展交叉業務,逐步演變成為脫離正規監管體系的影子銀行業務。

  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資產管理市場規模約93萬億元,其中通道業務達26萬億元。

  「梳理來看,資管業務的影子銀行體系資金主要流向了投機領域、產能過剩領域、融資平臺和中低風險市場槓桿投資等4大高息領域,這在客觀上推高了實體經濟槓桿率,降低了債務透明度,增大了金融體系風險。」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表示。

  影子銀行業務的迅速發展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警惕。「近期影子銀行發展十分迅速,原因之一是存在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中國已決定開展新一輪監管體制改革來覆蓋這些監管真空領域。」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舉辦的中央銀行政策研討中表示。

  不久前,銀監會也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便是對包括影子銀行在內的整個銀行業風險體系進行管理和整合。

  《指引》要求,銀行要建立風險統一集中管理的制度,建立風險加總的政策、程序,選取合理可行的加總方法,充分考慮集中度風險及風險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傳染,確保在不同層次上和總體上及時識別風險。

  監管部門相關人士表示,在現行金融分業監管體制下,不同業態監管當局對資產管理業務的準入門檻、投資範圍、資本要求都存在差異,客觀上形成了可套利空間。

  薛洪言表示:「影子銀行風險因跨界和跨業而起,分業監管的架構傾向於『誰家的孩子誰抱走』,往往止於簡單叫停『惹事』的新產品或新模式,不是解決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集聚的治本之策。」

  他認為,根治影子銀行問題必須從監管改革著手,著重「穿透式」管理,並基於資管產品的底層標的資產進行分類管理。

  避免資金脫實向虛

  據統計,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以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任務,通過信貸、理財、債券投資、信託、租賃等渠道新增資金投放14萬多億元,盤活不良貸款5000多億元,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銀監會強調,要協調好金融創新與服務實體、防範風險與促進發展、踐行經營理念與落實宏觀政策之間的關係,著力扭轉資金「脫實向虛」現象。

  未來,銀監會將重點嚴查十大行為,包括違規收費、增加企業融資負擔,以及熱衷當通道、做過橋、加鏈條,資金「脫實向虛」的行為。

  上個月,銀監會已經發文通知各銀監局以及各家銀行,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至少半年一次,對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效和不足等進行自評估,並向對口監管部門或銀監局報送。

  目前,上海銀監局已經公布了上半年轄內銀行業運行情況。相對於連續12個季度上升的全國銀行業不良率,上海銀行業不良實現雙降。其中,不良貸款率為0.79%,較年初下降0.12個百分點,已實現連續8個月下降,繼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不良餘額比年初下降36億元。

  上海銀監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在經濟整體下行、結構調整加快的大背景下,上海銀行業在風控方面表現較好,主要是由於上海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較早,此輪落後產能調整影響相對較小。此外,上海對自貿區、科創中心等的支持也已經出現了反哺效應。

  記者了解到, 截至2016年6月末,上海銀行業共為5326戶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表內外授信餘額722億元,以投貸聯動模式為155戶初創型科技中小企業提供信貸餘額超過12億元。

  銀監會已在2016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上提出,落實小微企業流動資金無還本續貸政策,將「銀稅互動」、「銀稅保互動」、「雙基聯動」、「網格服務」等新型服務模式推廣到縣域。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近25萬億元,實現「三個不低於」目標。

  

相關焦點

  •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銀保監會劃定九大重點|銀行業|商業銀行|小微...
    >過去一年,銀行業保險業在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風險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九項重點工作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三大攻堅戰之首,其中首要的就是防控金融風險。去年一年,銀保監會加強金融監管,妥善處置重點風險,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了關鍵進展。黃洪介紹稱,2019年有效防控銀行業信用風險。
  • 傅克友:明星IP證券化過熱警示資金有脫實向虛衝動
    (原標題:傅克友:明星IP證券化過熱警示資金仍有脫實向虛衝動)
  •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成效初顯:由發散轉向收斂
    隨著監管部門不斷紮緊制度的籠子,「嚴監管」深入人心,槓桿高企、脫實向虛等金融風險得到了初步遏制。直面風險難題穩妥拆彈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需要金融領域精準應對,處理好防風險與穩增長的關係,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解讀當前銀行業...
    針對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中國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肖遠企近日進行了解答。主動出擊 高風險資產壓縮明顯通過治亂象,銀行機構資產高速擴張、虛增規模的頑疾得到遏制。「兩年半以來,銀行業資產增速從過去的15%左右降低到目前的8%左右,按原有增速算,相當於兩年半以來總資產少擴張約54萬億元,主要是通道業務和脫實向虛的業務。」肖遠企說。
  • 中國企業為什麼脫實向虛?——理論假說和經驗檢驗
    【按】儘管很多人批評實體企業「脫實向虛」,但是很少有人從企業微觀數據的角度分析過企業這樣做的動機。本文在這方面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出處:《學習與探索》雜誌微信公眾號 索引:方明月,靳其潤,聶輝華:《中國企業為什麼脫實向虛?
  • 茅臺也成立金融公司了,實業公司涉足金融是「脫實向虛」嗎
    【不可輕言「脫實向虛」】  實業公司做金融,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脫實向虛」呢?  「這種情況不能簡單地評論為脫實向虛。」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潘英麗表示,這是匹配現有產業發展戰略的需要,類似茅臺這樣的企業現金流非常好,負債率也低,為資金尋找投資方向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 ...要在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防止經濟脫實向虛上發揮主力軍作用
    彭華崗強調,國有企業要在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防止經濟脫實向虛上發揮主力軍作用。要充分發揮在推動科技創新上的引領作用,持續強健實體經濟發展根基;充分發揮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上的帶動作用,大力提升實體經濟質量;充分發揮在提升供給對需求適配性上的主導作用,賦能拓展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在維護經濟安全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有效防控實體經濟風險。
  • 黃洪:金融風險由發散狀態轉為收斂 前三季度處置不良貸款1.4萬億元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瓊斯)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10月2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銀行業、保險業保持穩健運行良好態勢,金融風險由發散狀態轉為收斂,金融服務有效性、普惠性增強,銀行業、保險業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 有效推動經濟「脫虛向實」
    「脫實向虛」是近年來降低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提高金融風險的主要成因,應通過相關政策切實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實體經濟的投資需求、降低實體經濟獲取資金難度以及提高生產率等方面推動經濟「脫虛向實」。智庫觀點王佳「脫實向虛」的主要成因「脫實向虛」是近年來降低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提高金融風險的主要成因,主要表現在資金過度流入資產價格部門(如房地產)且實體部門所獲資金佔比減少,企業家投資實體經濟的意願下降,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產和其他資產投機領域
  • 曾剛:中小銀行信用風險的防範與化解
    與實體經濟的下行與結構調整相對應,銀行業的信用風險也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持續上升,不良率和不良貸款出現「雙升」,並一直持續至今。截至 2019 年第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達2.24萬億元,接近2011年末數據的6倍,不良貸款率1.8%,較2011年末上升了0.81個百分點。從增速上看,銀行業整體信用風險在2017年之後趨於平穩,但不同類型銀行之間的分化日益明顯。
  • 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金融風險由發散狀態轉為收斂
    金融服務有效性、普惠性增強,銀行業保險業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  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黃洪表示,銀行保險機構充分調動信貸、債券、股權、保險等資金,為「六穩」提供有力金融支撐。  債券投資力度加大,銀行新增債券投資4.7萬億元,保險資金新增債券投資5000多億元,銀行保險機構投資的地方政府專項債佔全部專項債的比重超過80%,有力支持了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工作。積極穩妥實施市場化債轉股,到位資金超過1萬億元,推動企業降槓桿、減負債、提效益。保險業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進一步完善養老、健康、農業、家政、巨災等關係國計民生的保險產品和服務。
  • 從「國民品牌」到踩雷P2P,萬家樂的脫實向虛不歸路
    陷入資本漩渦 「脫實向虛」是近幾年實業公司轉型的主要打法,玩新金融投入少、現金流好、利潤高。但是,玩砸的也不在少數。萬家樂就被一家爆雷的網貸平臺推向了深淵。
  • 賣房保殼只能救急 上市公司要遏制脫實向虛衝動
    中國經濟規模增長了好幾倍,貨幣和人均收入也增長了很多,北京擁有獨特的政治、教育、文化、衛生資源,房產獲全國資金追捧並不奇怪。不僅北京,整個中國一線城市都漲了很多倍。相對來講,工業生產能力可能會有階段性稀缺,但很容易通過擴張變得不稀缺。中國現在製造業能力過剩,有很多製造業試圖轉移出中國,不僅僅是外資,部分中資也在轉移產能。
  • 統計局:實體經濟已好轉更多資金資源將脫虛向實
    他指出,從目前整個經濟發展勢頭來看,已體現出實體經濟好轉,下一步更多資金、資源會脫虛向實,實體經濟有條件實現更好的發展。國新辦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2017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會上,有記者提問,民間投資一季度是57313億元,增長7.7%,比前兩個月加快了1個百分點。從現在來看,民間投資的整體勢頭是否已經出現了回暖?民間投資是實體經濟的反映,實體經濟是不是也在逐步向好?
  • 信貸風險防控存隱患、存在資金空轉問題……這三家銀行被巡視組...
    針對「信貸風險防控存在隱患」問題,北京農商行表示,一是將即查即改,追究責任。針對某公司通過不實信息違規獲取貸款以及某公司貸款資金未用於實際經營的問題,進行整改落實,全部收回並結清問題企業貸款,對相關責任人進行通報批評、扣發工資等處理。二是全面摸排,加強管理。
  • 脫「實」向「虛」軟技能,系統思考顯神通
    專業「理論」功底是工作的「硬技能」(hard skill),需要脫「實」向「虛」才能掙大錢;那麼「軟技能」(soft skill)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從系統思考的角度來告訴你如何高效掌握一個系統。
  • 銀行業保險業整體經營穩定 中小銀行風險處於收斂狀態
    銀行業保險業整體經營穩定 中小銀行風險處於收斂狀態   近期,伊川農商行、營口沿海銀行發生的集中取款事件引發市場關注。
  • ——全國郵政代理金融防範化解風險工作掃描
    2018年以來,全國郵政代理金融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不斷深入,代理金融網點員工風險防範意識不斷增強,全國湧現出一大批成功堵截化解外部違法違規行為、有效保護客戶人身及資金安全的典型事例。例如防範電信詐騙、攔截傳銷組織、識破假帳戶取款和頂冒名開戶及掛失、堵截非法集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