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傅克友:明星IP證券化過熱警示資金仍有脫實向虛衝動)
明星賣公司、股份綁定明星IP、明星身家暴漲——這一系列的操作方式在資本市場已經司空見慣,連大名鼎鼎的「星爺」也經不住誘惑。
近日,深交所上市公司新文化傳媒(300336,SZ)及實控人楊震華以13.26億元收購周星馳全資控股的PDAL公司51%股權。令人矚目的是其中高達10億元的對賭協議——PDAL公司做出了業績承諾:原股東承諾PDAL於香港會計準則下4個財政年度實現的淨利潤數共計10.4億元。實際淨利潤數不足淨利潤承諾數的部分,由原股東進行現金補償及回購。
新文化併購PDAL,是這兩年資本市場影視產業併購熱潮的一部分,但發生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之下。
2016年7月,深交所發布《修訂廣播電影電視行業信息披露指引》,提出重點監管創業板影視公司信息披露,嚴控明星IP證券化。2016年9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正式實施,不少影視類資產併購重組連連失敗。比如,暴風集團、唐德影視等併購被否,永樂影視連續4次借殼失敗等。
但是很顯然,這些監管舉措並沒有阻止資本市場影視產業併購尤其是明星IP證券化的熱情。像周星馳這樣的明星IP仍然散發出無法阻擋的魅力。巨額的對賭協議,可以看作明星IP證券化的演化新階段、表現新形態。
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資本市場熱衷影視產業併購、明星IP證券化如火如荼的源頭,到底在哪裡?
一種觀點相信,這是中國影視產業繁榮的一種結果。
這很容易理解,隨著經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娛樂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產業結構也需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也不難解釋,過去十多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票房平均增長達30%。
這種需求的變化,給影視產業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當然也要在資本市場上體現出來。影視產業併購是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帶來了明星資源的稀缺和市場價格的飆升。
但是這恰恰不能解釋明星IP證券化的火爆為什麼偏偏發生在當下——就在一周前,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收入剛剛盤點出結果,數據為457.12億元,同比僅增長3.73%,與2015年48.7%的增速相比可謂慘不忍睹。有專家相信,未來10餘年,中國電影市場將以平均個位數的增幅繼續增長,增長是總趨勢,但增速回調也是大概率。
另一種觀點則有些獨闢蹊徑:結合時下的經濟形勢,把併購的火熱歸功於類似「口紅效應」的經濟現象。就如同每當國外經驗,經濟不景氣時口紅銷量反而直線上升一樣,娛樂影視產業也有可能在這兩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之下,反而獲得井噴式增長的機會。
但中國影視產業更大的問題,不是產量的增長,而是質量的提升。「口紅經濟」除了讓顏色鮮豔一點,顯然還不能完全解釋資本市場上的影視產業併購熱潮。
明星IP證券化的熱情不消,源頭應當在虛擬經濟。資本市場影視產業併購之所以風生水起,正是虛擬經濟過熱的典型表現。影視產業本身不是虛擬經濟,它提供影視產品和觀影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但是當它來到資本市場,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催生明星IP的泡沫,也就成為虛擬經濟的一部分。
資本市場當然應該為影視產業的良性發展提供支撐,影視產業的做大做強也需要資本市場輸送源源不斷的血液,但不應該是以明星IP泡沫化的方式。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沒有了明星IP證券化,就沒有了創造力,沒有了激勵機制;恰恰相反,也許正是因為沒有了創造力,才不得不依靠明星證券化來炒概念、講故事。
電影當然要講好故事,但電影產業不能僅僅靠講故事。就拿新文化併購PDAL來說,根據對賭承諾,PDAL估值是其2016年業績承諾的10倍~15倍,被認為屬於合理區間。如果對賭承諾能夠兌現,當然是皆大歡喜,但這非常令人懷疑。要知道,2016年前9個月,PDAL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僅為8117萬元和6418萬元。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利潤增長點和承諾保障機制,很難避免不會淪入虛擬經濟資金空轉的遊戲。
監管機構之所以對影視行業併購嚴格監管,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是想要通過「槍打出頭鳥」的方式,扭轉社會資本脫實入虛的趨勢。現在看起來,這不是一個那麼容易完成的任務,因為其源頭應當還是在虛擬經濟那裡。也許只有影視實體產業的崛起,才是吸引資本轉入實體經濟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