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權和皇權的共存與博弈貫穿於整個歐洲史,宗教作為歐洲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今日也是歐洲各國人民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從始至今,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些或高貴典雅或神聖莊嚴的教堂作為宗教活動聚集的重要場所,也有很重要的價值。
這些教堂不僅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更是人們信仰的殿堂。而現在歐洲各國教堂主要有四種建築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和現代主義風格,他們之間風格迥異,卻都有其獨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而本文我們從其中的一種建築風格——哥德式教堂出發,透過這種建築去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哥德式教堂的特點:
1、獨樹一幟的建築結構①尖肋拱頂
尖肋拱頂是哥德式教堂最大的特點,由之前羅曼式教堂普遍的圓筒拱頂發展為尖肋拱頂。一方面交叉尖拱能夠覆蓋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空間,使得拱頂不再僅是圓筒的,而可以發展為之後的尖拱。而且更重要的是尖拱不會有很強的側推力,它的作用更傾向於承受尖拱頂的重力,並把它順著束柱垂直引向地面,這也就意味著哥德式教堂不再需要羅曼式教堂那種厚重的外牆來支撐拱頂。
中期的巴黎聖母院
交叉肋拱使得屋頂的圖案顯得比較簡單,加之屋頂顏色是比較淡雅的,就會給予人們一種莊嚴肅穆感。而尖肋拱頂在實際高度上又比以往的教堂更上一層樓,有拔地而起後高聳入雲的視覺既視感,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給人們不斷向上、向上再向上的視覺暗示,使人看著便會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心生敬畏。
②薄牆
在哥德式教堂建造之前的幾千年時間裡,大多數教堂的建造都是採用梁柱結構,橫梁上的重量都是直接壓到了橫梁連接的柱子或者牆上,所以就需要敦實又厚重的牆體來支撐整個建築的上部結構。但是哥德式教堂有了比較輕靈的上層結構後就可改變這種厚重的牆體,也就可以從又厚又相對較矮的牆體改變為又薄又高的牆體。這樣既省了許多石料,又達到了教會較高的要求。
薄牆構造
③飛扶壁
如果說尖肋拱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厚重壓抑的教堂形象,那麼飛扶壁在這其中無疑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於上面我們說到的尖肋拱頂所帶來的橫向分散的壓力很容易的就把高而薄牆體崩開,所以人們就需要運用一種輔助設施來幫助主牆分擔壓力,去巧妙地解決牆體的受力問題。
而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扶壁的受力形式和外觀也在不斷進步創新,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哥德式教堂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的扶壁裸露在外,最終建造出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比較典型的,賦予了美感和實用性的飛扶壁。
飛扶壁
這些飛扶壁就像石頭造的翅膀,既可以支撐又高又薄的主牆面,同時還可以讓更多的陽光灑進教堂內部,滿足了教堂對高與光兩者的追求。這種典型的飛扶壁是一種比較細的橫向支撐物,被分為又高又細的構件,又逐漸向兩側分段豎立,而支撐他的構件被稱為墩柱,而牆體上的側推力就隨著柱墩垂直向下。
④束柱
柱子不再是敦實的大圓形柱體,而是把多根細小的柱子合在了一起。在視覺上,有很強的引導作用,使人不由自主的隨著修長的柱體往上看,往更靠近上帝的地方看。在空間上,凸顯出了教堂的高聳寬闊,垂直的線條感顯示出了教堂內部的空闊感和高聳垂直感。這些整齊而又修長的束柱,營造出了輕盈的飛天感和不斷升騰的動勢,有一股濃厚的宗教氛圍。
束柱
2、富有裝飾性的教堂外部①大彩玻璃窗畫
前面所說的這些輕巧的結構為教堂建造美麗的大彩玻璃窗花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哥德式教堂幾乎沒有牆面,但是窗子卻很大,幾乎佔滿了整個房間,是最適宜於裝飾的地方。而當時的玻璃工藝還不能生產純淨透明的玻璃,只能生產含有各種雜質的彩色玻璃。
哥德式教堂受拜佔庭教堂的玻璃馬賽克的啟發,用彩色玻璃在整個窗子上鑲嵌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而這些圖畫大都以《聖經》裡的故事為內容,把它作為不識字的人的聖經,來對信徒們傳達教義。
巴黎聖母院經典的玫瑰花窗
11世紀時,彩色玻璃以藍色為主調,有9種顏色,都是偏幽暗厚重又充滿神秘感的色調。之後又逐漸發展轉變為以鮮紅色為主的再轉變為以紫色為主,然後又轉變為更加富麗而明朗的色調。發展到12世紀時,玻璃的顏色已有21種之多,在陽光照耀下,教堂內部被渲染得五彩斑斕而絢麗奪目。
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聖潔的世界。教士們說這正是上帝居住的景象,長老許傑也說注視物質的美麗能使人們促進對神的理解,我們可以利用城市的光,用貴金屬、寶石、馬賽克彩色玻璃等的光彩引導信徒們接受神的啟示。
②多彩多樣的外部雕刻
哥德式教堂雕刻
12世紀時教堂外部還比較簡樸,而到了13世紀,華麗的山花、龕、華蓋、小尖塔等等堆滿整個教堂,同清冷樸素的內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大門和他的周圍布滿了精美的浮雕,刻的是聖徒像或者《聖經》的故事,作為不識字人的聖經,向人們宣傳教義。與此同時,工匠們還趁機刻下了他們對宗教的諷刺,也就是對封建制度的抗議。
有在羔羊面前彌撒的狼,有身著法醫對鴨和雞講道理的狐狸,有長著驢耳朵的神父等等,還刻下了農民收莊稼、教師上課的日常生活場景和其他民間民間故事。作為裝飾和讚美城市的紀念碑,哥特教堂外部更多的是體現著以工匠和小商人為主體的市民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以及工匠們對自己卓越技藝的炫耀和城市富足獨立的展示。
哥德式教堂的價值:
1、教堂反映著市民文化對宗教的衝擊
哥德式教堂彩窗
教堂裸露著的框架式結構,幾乎佔滿牆面的巨大彩窗,全由垂直線組成的支柱,極其高聳而空闊的內部,這些結構無不體現著教會否定物質、宣揚純潔的精神世界的說教,是宗教在教會中的完美展現。而教堂嚴謹的結構體系構建、荷載傳導關係又表現著對客觀規律的明確認識和科學的理性精神,以及教堂外部極其世俗化的裝飾,又都是市民文化的完美展現,同教會所追求的教堂的神秘性與神的彼岸性是針鋒相對的。
12~15世紀市民內部的社會分化還不顯著,城市內實行著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人們在為城市的獨立自治而反封建的民主鬥爭中眾志成城,並以極高的熱情踴躍建造他們城市的主教堂,讚美自己的城市同時,吸引更多的信徒來到自己的城市,促進城市的繁榮昌盛。
各個城市在教堂建築上相互爭勝,有許多大城市的主教都經過全國的設計競賽,這些教堂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他們成了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除了進行宗教活動,他們兼做市民公共禮堂和劇場,市民們在裡面舉辦婚喪大事,教堂世俗化,是城市經濟、文化、宗教和市民生活的中心。
哥德式教堂
12~15世紀,商業和手工業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好轉,市民文化開始復甦,人民的生活逐漸從黑暗中世紀中脫離出來。人們漸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悲觀絕望的態度,開始追逐世俗生活的樂趣,但是這些與當時天主教所主張的「禁欲主義」相違背。於是人們便從宗教建築上著手,慢慢把世俗文化滲透到其中。
到14世紀,哥德式教堂內部,一身珠光寶氣,每逢節日,教堂裡布滿了各種鮮豔的帷幕,他們甚至把柱子都用繡花圍布裝裹起來,這完全與天主教的「苦行主義」和「禁欲主義」背道而馳。市民的意識已經滲透到教會中去,動搖著天主教的正統教義。在那時的人們看來教堂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宗教觀念的物化和具體化。當然,在哥特教堂內部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宗教氛圍,這些市民文化,從始至終也不過是對他進行著強有力的衝擊而已。
2、教堂反映著以城市和王室為同一陣營與大封建領主之間的政治鬥爭和思想文化鬥爭
哥德式教堂彩窗
12世紀西歐先進地區的城市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城市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城市為擺脫舊封建領主的統治進行著如火如荼的運動。與此同時,逐漸趨於統一的中央政權也在逐漸加強,同封建領主進行強有力的政治鬥爭。所以削弱大封建主是城市和王權的共同目標,他們在鬥爭的過程中相互扶持。
12~15世紀新的建築風格的建立,緊密地反映著城市、王室一方和大封建領主之間的政治鬥爭和思想文化鬥爭。這時中央王權加強了,市民文化崛起了又加之商業社會建立了,已不再是教會權利的鼎盛時期了。經過鬥爭,有些城市獲得獨立,王室領地也逐步擴大,而王室又給領地內的城市一定限度的自治權,給領地周圍的城市比較完全的自治權。
西歐教會
而在這場鬥爭中教會是分裂的,有的支持王權,有的支持大封建主。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西歐的教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時代。於是,哥特教堂也應運而生。
12~15世紀,在以王室領地和它的周圍城市的主教堂,終於取代了舊的修道院的教堂,成了佔主導地位的標誌教堂建築物。戰勝了舊封建主的王室用百姓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宗教來向人們宣誓著屬於他們的勝利。哥特教堂是各個城市解放和富強的紀念碑,也是新的資產階級戰勝舊的封建制度的最有力的證明!
3、教堂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訴求和精神慰藉11世紀末,由於天主教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在歐洲大地上掀起了一場收復耶路撒冷的徵服運動,史稱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也足以證明當時天主教的空前盛況,教主已成為歐洲的主宰。這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徵,無數異教徒慘死,毫無疑問,十字軍東徵的結果是失敗的,天主教企圖建立世界教會的願望就此落空。
哥德式教堂彩窗
與此同時天主教披著宗教的外皮來滿足教皇的野心暴露無遺,教會的威信大大下降,名聲一落千丈,信徒大大減少,教皇權利逐漸萎縮,教會逐漸陷入了黑暗時期,急需變革,改變教會內部神職人員的腐敗墮落,重拾教會在信徒們心裡的權威性。於是他們建立了脫離世俗的哥特教堂。
哥特教堂既是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又是為滿足人們的宗教審美訴求的偉大藝術品。同時,那時封建領主佔統治主導地位,人民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較低,於是哥特教堂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信仰的殿堂,是人們心靈的歸屬地,時刻撫慰著人們的心靈,是信徒們的精神慰藉地。
玻璃彩窗
總結:
在宗教佔重要地位的歐洲,教堂的建築風格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內社會的經濟狀況和政治形勢。如古希臘平民同奴隸主貴族的鬥爭、西歐中世紀城市市民同封建領主和教會的鬥爭,都鮮明地表現在建築文化的鬥爭中。
這些宗教建築不僅僅是一座座雄偉的時代標誌建築,更是被人們凝固住的時光,身上流淌著獨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他們是後人們去了解那個時代故事,鮮明的、有頑強生命力的珍貴歷史畫卷,在歷史長河中熠熠閃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