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教堂:凝固時光的藝術,透過建築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2020-12-19 霸王彎弓

教權和皇權的共存與博弈貫穿於整個歐洲史,宗教作為歐洲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今日也是歐洲各國人民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從始至今,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些或高貴典雅或神聖莊嚴的教堂作為宗教活動聚集的重要場所,也有很重要的價值。

早期的聖德尼教堂

這些教堂不僅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結晶,更是人們信仰的殿堂。而現在歐洲各國教堂主要有四種建築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和現代主義風格,他們之間風格迥異,卻都有其獨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而本文我們從其中的一種建築風格——哥德式教堂出發,透過這種建築去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哥德式教堂的特點:

1、獨樹一幟的建築結構①尖肋拱頂

尖肋拱頂是哥德式教堂最大的特點,由之前羅曼式教堂普遍的圓筒拱頂發展為尖肋拱頂。一方面交叉尖拱能夠覆蓋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空間,使得拱頂不再僅是圓筒的,而可以發展為之後的尖拱。而且更重要的是尖拱不會有很強的側推力,它的作用更傾向於承受尖拱頂的重力,並把它順著束柱垂直引向地面,這也就意味著哥德式教堂不再需要羅曼式教堂那種厚重的外牆來支撐拱頂。

中期的巴黎聖母院

交叉肋拱使得屋頂的圖案顯得比較簡單,加之屋頂顏色是比較淡雅的,就會給予人們一種莊嚴肅穆感。而尖肋拱頂在實際高度上又比以往的教堂更上一層樓,有拔地而起後高聳入雲的視覺既視感,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給人們不斷向上、向上再向上的視覺暗示,使人看著便會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心生敬畏。

②薄牆

在哥德式教堂建造之前的幾千年時間裡,大多數教堂的建造都是採用梁柱結構,橫梁上的重量都是直接壓到了橫梁連接的柱子或者牆上,所以就需要敦實又厚重的牆體來支撐整個建築的上部結構。但是哥德式教堂有了比較輕靈的上層結構後就可改變這種厚重的牆體,也就可以從又厚又相對較矮的牆體改變為又薄又高的牆體。這樣既省了許多石料,又達到了教會較高的要求。

薄牆構造

③飛扶壁

如果說尖肋拱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厚重壓抑的教堂形象,那麼飛扶壁在這其中無疑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於上面我們說到的尖肋拱頂所帶來的橫向分散的壓力很容易的就把高而薄牆體崩開,所以人們就需要運用一種輔助設施來幫助主牆分擔壓力,去巧妙地解決牆體的受力問題。

而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扶壁的受力形式和外觀也在不斷進步創新,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哥德式教堂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的扶壁裸露在外,最終建造出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比較典型的,賦予了美感和實用性的飛扶壁

飛扶壁

這些飛扶壁就像石頭造的翅膀,既可以支撐又高又薄的主牆面,同時還可以讓更多的陽光灑進教堂內部,滿足了教堂對高與光兩者的追求。這種典型的飛扶壁是一種比較細的橫向支撐物,被分為又高又細的構件,又逐漸向兩側分段豎立,而支撐他的構件被稱為墩柱,而牆體上的側推力就隨著柱墩垂直向下。

④束柱

柱子不再是敦實的大圓形柱體,而是把多根細小的柱子合在了一起。在視覺上,有很強的引導作用,使人不由自主的隨著修長的柱體往上看,往更靠近上帝的地方看。在空間上,凸顯出了教堂的高聳寬闊,垂直的線條感顯示出了教堂內部的空闊感和高聳垂直感。這些整齊而又修長的束柱,營造出了輕盈的飛天感和不斷升騰的動勢,有一股濃厚的宗教氛圍

束柱

2、富有裝飾性的教堂外部①大彩玻璃窗畫

前面所說的這些輕巧的結構為教堂建造美麗的大彩玻璃窗花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哥德式教堂幾乎沒有牆面,但是窗子卻很大,幾乎佔滿了整個房間,是最適宜於裝飾的地方。而當時的玻璃工藝還不能生產純淨透明的玻璃,只能生產含有各種雜質的彩色玻璃。

哥德式教堂受拜佔庭教堂的玻璃馬賽克的啟發,用彩色玻璃在整個窗子上鑲嵌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而這些圖畫大都以《聖經》裡的故事為內容,把它作為不識字的人的聖經,來對信徒們傳達教義。

巴黎聖母院經典的玫瑰花窗

11世紀時,彩色玻璃以藍色為主調,有9種顏色,都是偏幽暗厚重又充滿神秘感的色調。之後又逐漸發展轉變為以鮮紅色為主的再轉變為以紫色為主,然後又轉變為更加富麗而明朗的色調。發展到12世紀時,玻璃的顏色已有21種之多,在陽光照耀下,教堂內部被渲染得五彩斑斕而絢麗奪目。

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聖潔的世界。教士們說這正是上帝居住的景象,長老許傑也說注視物質的美麗能使人們促進對神的理解,我們可以利用城市的光,用貴金屬、寶石、馬賽克彩色玻璃等的光彩引導信徒們接受神的啟示。

②多彩多樣的外部雕刻

哥德式教堂雕刻

12世紀時教堂外部還比較簡樸,而到了13世紀,華麗的山花、龕、華蓋、小尖塔等等堆滿整個教堂,同清冷樸素的內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大門和他的周圍布滿了精美的浮雕,刻的是聖徒像或者《聖經》的故事,作為不識字人的聖經,向人們宣傳教義。與此同時,工匠們還趁機刻下了他們對宗教的諷刺,也就是對封建制度的抗議。

有在羔羊面前彌撒的狼,有身著法醫對鴨和雞講道理的狐狸,有長著驢耳朵的神父等等,還刻下了農民收莊稼、教師上課的日常生活場景和其他民間民間故事。作為裝飾和讚美城市的紀念碑,哥特教堂外部更多的是體現著以工匠和小商人為主體的市民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以及工匠們對自己卓越技藝的炫耀和城市富足獨立的展示

哥德式教堂的價值:

1、教堂反映著市民文化對宗教的衝擊

哥德式教堂彩窗

教堂裸露著的框架式結構,幾乎佔滿牆面的巨大彩窗,全由垂直線組成的支柱,極其高聳而空闊的內部,這些結構無不體現著教會否定物質、宣揚純潔的精神世界的說教,是宗教在教會中的完美展現。而教堂嚴謹的結構體系構建、荷載傳導關係又表現著對客觀規律的明確認識和科學的理性精神,以及教堂外部極其世俗化的裝飾,又都是市民文化的完美展現,同教會所追求的教堂的神秘性與神的彼岸性是針鋒相對的。

12~15世紀市民內部的社會分化還不顯著,城市內實行著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人們在為城市的獨立自治而反封建的民主鬥爭中眾志成城,並以極高的熱情踴躍建造他們城市的主教堂,讚美自己的城市同時,吸引更多的信徒來到自己的城市,促進城市的繁榮昌盛。

各個城市在教堂建築上相互爭勝,有許多大城市的主教都經過全國的設計競賽,這些教堂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他們成了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除了進行宗教活動,他們兼做市民公共禮堂和劇場,市民們在裡面舉辦婚喪大事,教堂世俗化,是城市經濟、文化、宗教和市民生活的中心。

哥德式教堂

12~15世紀,商業和手工業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好轉,市民文化開始復甦,人民的生活逐漸從黑暗中世紀中脫離出來。人們漸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悲觀絕望的態度,開始追逐世俗生活的樂趣,但是這些與當時天主教所主張的「禁欲主義」相違背。於是人們便從宗教建築上著手,慢慢把世俗文化滲透到其中

到14世紀,哥德式教堂內部,一身珠光寶氣,每逢節日,教堂裡布滿了各種鮮豔的帷幕,他們甚至把柱子都用繡花圍布裝裹起來,這完全與天主教的「苦行主義」和「禁欲主義」背道而馳。市民的意識已經滲透到教會中去,動搖著天主教的正統教義。在那時的人們看來教堂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宗教觀念的物化和具體化。當然,在哥特教堂內部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宗教氛圍,這些市民文化,從始至終也不過是對他進行著強有力的衝擊而已

2、教堂反映著以城市和王室為同一陣營與大封建領主之間的政治鬥爭和思想文化鬥爭

哥德式教堂彩窗

12世紀西歐先進地區的城市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城市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城市為擺脫舊封建領主的統治進行著如火如荼的運動。與此同時,逐漸趨於統一的中央政權也在逐漸加強,同封建領主進行強有力的政治鬥爭。所以削弱大封建主是城市和王權的共同目標,他們在鬥爭的過程中相互扶持。

12~15世紀新的建築風格的建立,緊密地反映著城市、王室一方和大封建領主之間的政治鬥爭和思想文化鬥爭。這時中央王權加強了,市民文化崛起了又加之商業社會建立了,已不再是教會權利的鼎盛時期了。經過鬥爭,有些城市獲得獨立,王室領地也逐步擴大,而王室又給領地內的城市一定限度的自治權,給領地周圍的城市比較完全的自治權。

西歐教會

而在這場鬥爭中教會是分裂的,有的支持王權,有的支持大封建主。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西歐的教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時代。於是,哥特教堂也應運而生。

12~15世紀,在以王室領地和它的周圍城市的主教堂,終於取代了舊的修道院的教堂,成了佔主導地位的標誌教堂建築物。戰勝了舊封建主的王室用百姓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宗教來向人們宣誓著屬於他們的勝利。哥特教堂是各個城市解放和富強的紀念碑,也是新的資產階級戰勝舊的封建制度的最有力的證明!

3、教堂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審美訴求和精神慰藉11世紀末,由於天主教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在歐洲大地上掀起了一場收復耶路撒冷的徵服運動,史稱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也足以證明當時天主教的空前盛況,教主已成為歐洲的主宰。這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徵,無數異教徒慘死,毫無疑問,十字軍東徵的結果是失敗的,天主教企圖建立世界教會的願望就此落空。

哥德式教堂彩窗

與此同時天主教披著宗教的外皮來滿足教皇的野心暴露無遺,教會的威信大大下降,名聲一落千丈,信徒大大減少,教皇權利逐漸萎縮,教會逐漸陷入了黑暗時期,急需變革,改變教會內部神職人員的腐敗墮落,重拾教會在信徒們心裡的權威性。於是他們建立了脫離世俗的哥特教堂。

哥特教堂既是應運而生的時代產物,又是為滿足人們的宗教審美訴求的偉大藝術品。同時,那時封建領主佔統治主導地位,人民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較低,於是哥特教堂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人們信仰的殿堂,是人們心靈的歸屬地,時刻撫慰著人們的心靈,是信徒們的精神慰藉地。

玻璃彩窗

總結:

在宗教佔重要地位的歐洲,教堂的建築風格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內社會的經濟狀況和政治形勢。如古希臘平民同奴隸主貴族的鬥爭、西歐中世紀城市市民同封建領主和教會的鬥爭,都鮮明地表現在建築文化的鬥爭中。

這些宗教建築不僅僅是一座座雄偉的時代標誌建築,更是被人們凝固住的時光,身上流淌著獨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他們是後人們去了解那個時代故事,鮮明的、有頑強生命力的珍貴歷史畫卷,在歷史長河中熠熠閃耀著

相關焦點

  • 聖維特大教堂是城堡內的核心建築,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宗教聖地!
    短暫的旅行無法讓我了解大教堂的偉大歷史,但高聳入雲的哥德式建築卻震撼了我。中殿裡有包括穆夏在內的許多捷克著名藝術家於20世紀初製作的彩繪玻璃窗,不僅玻璃窗本身色彩斑斕,透過它的陽光,讓內牆上的壁畫也如夢幻一般。
  • 瀋陽唯一的哥德式建築,入選「中國十大最美教堂」,非常宏偉
    提到哥德式建築,最典型的一定是位於法國的巴黎聖母院了。可惜巴黎聖母院因大火尚在維修當中,深感遺憾。其實,我們國內也有不少壯觀的哥德式建築。在遼寧瀋陽就有一座,你能猜到是哪裡嗎?小南天主教堂,因位於瀋河區小南街上而得名,也稱南關教堂。
  • 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上回我們講到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這次我們來講哥德式建築。在之前,羅馬式在西歐盛行一時,但從羅馬式到哥德式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它那驚人的成就把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中世紀盛期教堂建築風格的演進,是由中世紀文明的兩種基本趨勢決定的。第一,大教堂是城市革命的產物,也是增長的財富、市民的自豪感、以及城市狂熱的宗教信誠的產物。
  • 北歐最大的「教堂」,優於所有的哥德式建築,建造時間超600年!
    德國科隆的天主教堂科隆教堂,僅次於烏爾姆的烏爾姆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就規模而言,它是北歐現存最大的教堂,結合宏偉與精緻,建於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建設時間超過600年。二戰期間,教堂部分被毀,已修復近20年。
  • 科隆大教堂: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
    可以說科隆大教堂既宏偉又細緻,布局巧奪天工,被譽為哥德式教堂中最完美的建築典範。 哥德式建築 哥德式?有一些同學看到這裡會有點懵。 我來簡單說說: 哥德式這個詞彙出現在12世紀的法國,盛行於13世紀,主要用來形容建築風格。 在眾多的歐洲建築風格中,要區分哥德式風格的關鍵詞可以稱之為"直衝雲霄"又高又尖,是那種可以戳瞎雙眼的那種尖。
  • 二戰後德國文化溯源,哥德式建築審美是一枝獨秀,還是孤芳自賞?
    二戰後,德國人更加明確的區分了「文化民族」和「國家民族」的概念,體現了德意志單純的藝術精神理想和向現代過的思考。一、美學和藝術的偉大藝術價值,落腳在古典和哥德式的理想上,尋根之舉如何開始?國家民族則首先是建立在一種普遍的政治歷史與法則的統一力量之上的」——梅內克福斯特的《下萊茵的景觀》也是推崇哥德式建築復興的文學作品,它主要描寫了科隆大教堂和牛津大學教堂。科隆教堂的奇幻和偉岸的大膽設計是他所不敢想像的,內部的柱子擁有傳統的完整秩序,讓他心醉神迷。
  •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德式建築
    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學主有的都成家立業了,還不忘來新店照顧生意,回憶一下當年的時光。對於許多廣州人來說一碗好粥就是最美好的記憶。在一德路的海味中,兩座高大的哥德式尖頂建築被騎樓群包圍著。這就是著名的石室聖心大教堂。自1863年起,這座教堂便矗立在這裡,其原址前身是封疆大吏兩廣總督的府邸。
  • 哥德式建築藝術被稱作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哥德式藝術特點,它是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流行於12到15世紀。哥德式的藝術最早產生於法國,它有幾個特徵:首先它有隆重的宗教色彩,哥德式的教堂非常強調「高」是天堂,「光」是神靈,以此來淨化人們的靈魂;它比羅馬式的建築輕巧的多,使用「失狀券拱」。
  • 芽莊大教堂:充滿法式風情,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芽莊大教堂:充滿法式風情,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建築芽莊的藍天碧海與老街小巷形成了特殊的度假感受,你可以參加出海的一日遊,感受大海與島嶼帶來的樂趣,也可以走街串巷,參觀滄桑的教堂和潔白的佛像。大教堂的內部裝飾並不華麗,但四面都只是石造的內牆,卻很復古大氣,並有一定的夏日效果。外面的陽光透過彩色的天窗照射進來,使教堂內部五顏六色。這裡的窗戶描繪了聖經故事。充滿法國風格,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建於1928-1933年。這是一個高層建築。你可以去教堂俯瞰芽莊的街景。這座教堂不大,但每個細節都修好了,值得一看。
  • 這些「登錄建築」, 凝固著英國的歷史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時代的縮影。俄國著名劇作家果戈裡說:「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詩歌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築在說話」。如果我們不去好好保護歷史文化建築,那麼我們的城市就會失去靈魂。因此,世界各國都有保護歷史建築的法律與制度。在英國,被保護的歷史建築被稱為「登錄建築」。
  • 哥德式建築如何在中世紀取代羅馬式建築
    哥德式建築是12世紀中葉產生於法國的一種建築風格,以教堂為主要表現形式。這種建築風格到13世紀中期已經傳遍整個西歐,15世紀中後期開始衰落,16世紀逐漸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所代替。哥德式教堂與之前的羅馬式教堂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 :肋拱拱頂 ,尖頂拱門 ,圓形花窗 ,簇柱 ,以及高聳向上的線條。哥德式教堂的整個外形和布局都較之前發生明顯的改變 ,從臥式的變成了高聳直立的。這種曾經風靡西歐三個 多世紀之久的建築風格 ,直至今日仍是許多設計師的靈感沃土。
  • 塞維亞大教堂,哥德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塞維亞大教堂哥德式建築與塞維亞大教堂哥德式建築起源於11世紀下半葉的法國,13-15世紀漸漸流行於整個歐洲大陸,最明顯的建築風格就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巨大的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一是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本身的改變,使得可以繪製大量壁畫的牆面被大量彩色玻璃窗所取代。
  • 哥德式建築的簡介
    哥德式建築,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但是,目前哥德式建築物最多的國家卻是德國、義大利及德語系國家,法國反而是巴洛克式建築比較多。「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義。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壁。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
  • 傳統哥德式教堂與彩色玻璃鑲嵌畫的相遇,迸發出了怎樣的火花?
    製作彩色玻璃的技術水平提高了,玻璃窗畫的藝術水平卻反而降低了,藝術和技術並不一定是同向同步發展的。陽光透過大面積萬紫千紅的窗子,把主教堂內部映照得五彩繽紛,光輝奪目。因此,哥德式建築的理念、技術和藝術很快就傳播到英國、德國和西班牙北部。義大利北部雖然傳統的力量很強,沒有真正接受哥德式建築,但仍然受到不少的影響,米蘭的主教堂(Duomo,Milano)便是哥特建築的重要作品之一,不過形制和風格不很典型,舷艙和中艙同高,形成廣闊的大廳。
  • 「哥德式」建築藝術風格的顯現
    我們所接觸的風格數不勝數,在當今社會最讓人們熟悉不過的當數室內設計的風格,列如:現代簡約風,工業風,地中海風格,田園風格,新中式風,東南亞風格等等.但是,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是「哥德式」風格,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巴黎聖母院了,在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遭遇了火災,但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它的歷史,它的輝煌,它的美麗。「哥德式」建築最明顯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尖形的拱門、飛扶壁、修長的束柱、肋架拱頂、大窗戶以及它繪有很多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
  • 巴黎聖母院,法國哥德式建築的曠世傑作
    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裡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 哥德式建築風格是什麼,帶你一口氣看懂哥德式建築
    盛行於13世紀,主要用來形容建築風格(當然不止是建築還會用來形容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在眾多的歐洲建築風格中,要區分哥德式風格的關鍵詞可以稱之為「直衝雲霄」又高又尖,可以戳瞎雙眼的那種尖。德國科隆大教堂(Klner Dom)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形成從時間上來講,遠遠早於我們上次講到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但是哥德式建築斷斷續續持續了8個多世紀的時間。為什麼哥德式的建築會出現呢?我們來捋一捋當時法國的背景,12世紀的法國已經不是領主割據一方沒事兒就打仗的年代了。
  • 聖維特大教堂位於布拉格城堡內,是哥德式建築的精彩範例
    聖維特大教堂位於布拉格城堡內,是哥德式建築的精彩範例,其中有許多波希米亞國王的墳墓,是捷克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教堂。大教堂是歷代皇帝舉行加冕典禮的場所,有"建築之寶"的美譽如今這裡收藏有十四世紀神聖羅馬帝國間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的純金皇冠、金球及令牌,塔頂有文藝復興式樣的大鐘,鐘樓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聖維特大教堂是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標,是捷克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教堂。教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一踏進教堂就被哥德式的雄偉給震撼住了,莊嚴肅穆,又帶有歷史厚重的美。
  • AI扁平化風格:哥德式扁平化風格教堂建築
    建築,自人類出現之後,便隨著各階級、文化及歷史的變更發展至今,古羅馬式、古希臘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等等。建築憑藉自身獨有的空間感、幾何、對稱特性逐步成為一種立體藝術形式。今天,我們便一起學習下如何用這種扁平化風格來繪製一個哥德式教堂建築
  • 西方藝術史中佔有十分獨特的地位,哥德式藝術的發展演變
    對於文藝復興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奇特建築物,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高聳的建築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後來被西羅馬知識分子戲稱為哥德式,從此羅馬式藝術的時代已經過去,哥德式藝術的時代已經開啟。哥德式藝術的開端丹麥奧萊斯勒夫教堂溼壁畫《貢獻羔羊的約伯》,在曲面的拱頂上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