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中佔有十分獨特的地位,哥德式藝術的發展演變

2020-12-19 雲文歷史

導語

12世紀的歐洲,已初具現代歐洲國家的雛形。在這段被稱為「美麗中世紀」的穩定日子裡,各國發展起相對成熟的新文化。

對於文藝復興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奇特建築物,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高聳的建築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後來被西羅馬知識分子戲稱為哥德式,從此羅馬式藝術的時代已經過去,哥德式藝術的時代已經開啟。

哥德式藝術的開端

丹麥奧萊斯勒夫教堂溼壁畫《貢獻羔羊的約伯》,在曲面的拱頂上繪製。在層層套疊的方框內,約伯懷抱羔羊,全身人物構圖單純簡潔。畫家用非常嚴謹的細線清晰地勾勒出捲曲的衣紋,僅僅使用了藍和棕紅兩個色系從深至淺地遞進的高調色彩關係,使畫面體現出和諧、流暢、富於韻律的高雅美感,具有北方藝術一貫的嚴謹精緻且富於裝飾性。

《託馬斯的疑惑》是西班牙聖多米尼克教堂窗間扶壁浮雕,在受建築條件所局限的狹窄空間裡,刻板而嚴肅的浮雕完全適應和主宰了環境——在一排排整齊重複排列的聖徒之間,耶穌正揚起左臂,託馬斯伸手指向耶穌的傷口,主要人物的尺度和動態稍有不同便異常醒目,完全控制著畫面。

在依舊四分五裂的歐洲大陸,這些被稱為羅馬式風格的新嘗試有著千差萬別的樣式,但是都以其沉重而堅實有力的堡壘形象表現出傳統基督教壓制異端與蠻族的神聖使命感和對基督徒的庇護,這種宗教上的團結在文化藝術上的反映,使西羅馬一度呈現文化復興的狀態。但羅馬式風格流行了100年之後,一種新的更成熟的藝術風格在全歐開始蔓延。

法國北部的蘇熱教士主持建造聖德尼大教堂時,建築師發明了一項新技術。1144年,在大教堂揭幕典禮上,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高聳的建築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這一建築上的偉大革命後來被西羅馬知識分子戲稱為哥德式。

從此,這一風格樣式波及全歐。由於工程浩大,一個教堂常常是以羅馬式開始,而以哥德式結束,雕塑、繪畫也隨之變化。

哥德式藝術的興起

到14世紀,歐洲再次陷入天下大亂的混戰時期,不同地域的哥德式藝術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事實上,哥德式藝術具有一種異常的可塑性,其對擺脫重力的非物質化的追求和對光的完美運用,忠實地體現了中世紀宗教的神秘主義和對精神世界的強烈追求。

以全新的象徵主義的姿態在中世紀後期放射出奇異的光彩,並形成一股文化凝聚力,如精神的火焰般照亮歐洲大地,對其後的文藝復興也產生了不可小視的巨大影響。直到15世紀,一直比較排斥哥德式藝術的義大利終於以自己逐漸成熟強大的文藝復興運動,終結了哥德式藝術在建築、文化、藝術領域的統治。

哥德式建築是一種嚴謹的運用數學與力學計算出來的造型體系——頂部交叉的立柱承載拱頂的重量,傳統建築中支撐拱頂的牆壁變得多餘,穹隆頂直接落在立柱上,牆壁佔據的位置被放上玻璃窗,高大寬敞的內部空間從未如此明亮、如此簡潔勻稱過。立柱的高度獲得了自由,建築的高度隨之不斷被提升。

這些建築規模宏大,大量細長挺直的束柱如樹織成的網,與柱間同樣被拉長的花格玻璃窗完美配合,加上不斷增加的裝飾、雕塑,形成了輻射式和火焰式的建築。夏特大教堂建於哥德式藝術最鼎盛的時期,即1194年前後,高119英尺,無論是其建築樣式還是人像柱雕塑和玻璃畫,都堪稱哥德式藝術的完美樣本,其變種不計其數。

夏特大教堂內景,高大寬敞的空間、優雅的束柱與質感華麗的玻璃窗和諧一致,共同形成了哥德式建築的特質——擺脫材質的量感,不斷向上延伸,使每個站在它的宏偉空間下的人感受到令人難以忘懷的靈魂衝動和心靈淨化。

《熱塞樹》鑲嵌在夏特大教堂西側長長的拱形窗子上,從下至上描繪了七個君王。最下面的是熱塞,從他的身體裡長出一棵大樹。這是一棵家族樹。第六層是聖瑪利亞,她上面是被聖鴿環繞的基督。

從第一代猶太王開始,每位君王兩側都伴有兩位先知。這一主題是中世紀的信徒所熟知的,在政教合一的中世紀,血統的純正就是王權的象徵,一棵純潔如百合花的白色譜系樹就是法蘭西王權的象徵。

在以藍色為基調的整幅作品中,被用來描繪百合花的白色塊如流暢的線條串聯起整個畫面,其他的色彩則起著豐富層次和敘述故事的作用。

夏特大教堂側堂的玫瑰花窗和尖頭花窗表現了聖鴿和天使環繞著的聖母坐在玫瑰花心中,下面尖窗中是百合花下的聖徒、先知們以及法蘭西皇室的祖先們站立在聖母兩側,展現出絢爛如寶石般的神秘而又神聖的景象。

《播種的比喻》是坎特伯雷大教堂多彩的玻璃畫作品,以藍色的天空和棕色的土地為背景,白馬和紅衣服的人物處於核心位置。

哥德式藝術風格最終呈現的特徵

在哥德式教堂如聖夏貝爾教堂狹長的空間中,那些被刻意拉長的纖細優雅的形體和各種花飾,與修長的束柱和諧一致。當陽光透過閃爍著寶石般光輝的花玻璃上的圖像,在地面上拖出長長的斑駁光影時,信徒們更加堅信,神的啟示已使他們脫離物化的肉身凡胎,天國近在咫尺,一切世俗瑣事都將遠離他們。

每一個進入教堂的凡夫俗子在這神奇的空間之中,會強烈地感受到「宇宙中那奇妙之境,既非在塵世,亦非在天堂」。

在此,理想與神秘主義完全戰勝了理性與自然主義。花玻璃藝術從羅馬式教堂直接繼承而來,但它似乎與哥德式建築更相得益彰。在哥德式建築中,牆壁幾乎不見了,代之以玻璃窗。壁畫把宣傳教義的使命傳給了玻璃彩繪,並得以飛速發展。

這些形成節奏和層次的色塊被密布的黑鉛條分割,使每一種色彩都變得異常清晰純粹。當研究和模仿自然的藝術法則被遺棄後,繪畫中的其他因素便顯露出來,以佔據藝術家的思想和筆端。

在哥德式藝術中,色彩正得以以此表現出非凡的超自然的觀念,這種觀念及其充滿質感的色彩語言方式給後世的藝術家以無限的遐想與靈感。

美豔四射的年輕貴婦,勇敢篤信、世故風雅的騎士,引人入勝的花草、鳥獸、山水,高貴、華麗的母題,瑣碎、精緻、纖巧的線條,從內容到形式,在14世紀中葉到15世紀中葉的歐洲,各個藝術中心在哥德式藝術之上發展出了一種新風格,得到了貴族和百姓的喜愛。其情形千差萬別,並相互影響,被籠統地稱為國際哥德式,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中世紀哥德式藝術的最後輝煌。

當時的義大利藝術也出現了這一傾向,只是這一傾向是以與拜佔庭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且一直被從喬託到馬薩喬再到弗朗西斯卡的新藝術觀念的光芒所遮蔽。

而其後我們將看到,在歐洲北方的藝術復興過程中,藝術家們從沒同這一風格決裂,他們以自己的才能使國際哥德式融入了新藝術之中,使同一場藝術運動在南北方產生了從認識方法到表現方法的重大差異。

杜喬是錫耶納的偉大畫家,他試圖在拜佔庭藝術中加入新的生命元素。他曾為錫耶納大教堂繪製了《聖母子榮登寶座》,在一片金色調中,聖徒們整齊地排列著,兩邊對稱位置的聖徒的紅衣服豐富了單調畫面的節奏和層次,而中間聖母大面積的深藍色袍子,則使我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聖母子身上。

畫面中人物神態拒人於千裡之外的冷峻與疏離感給觀者帶來極強烈的視覺與心靈的震撼,刻板和程式化的構圖體現出作品必須承載和包容的拜佔庭式的基督教內涵,而優雅的外形、細膩的表現則正是哥德式藝術的特徵。

實際上,中世紀的藝術主題非常狹窄,相同的題材、構圖、繪畫手法被畫師們普遍地反覆使用,但正是在這種模式化的作品中,任何細節上的獨特匠心都流露出藝術家的才華。為慶祝這幅偉大作品的完成,當年的錫耶納曾舉城慶祝,但在後來,作品慘遭切割成塊被賣掉的厄運。

結語

古典哥德式藝術,在西方藝術史中佔有十分獨特的地位,因為歐洲民族發展中的宗教、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持久的美學標準和審美原則的觀念之爭。而當代哥特藝術,伴隨著哥特音樂的發展而岀現,具有黑暗、死亡、陰鬱、神秘的內涵和風格特徵,體現出了深刻的藝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夏特大教堂》

《哥德式建築與哥德式文學》

《中世紀哥德式建築與工藝美術運動》

相關焦點

  • 陪孩子讀西方藝術《希利爾講給孩子的藝術史》
    一位,是寫出了被譽為「西方藝術史的聖經」——《藝術的故事》的貢布裡希;另一位,就是影響了無數孩子,甚至可以說影響了美國教育百年的希利爾。我們以往看到的課程都是用繪畫講藝術,也讓很多人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覺得「學藝術」就是「學繪畫」,其實,藝術的世界還要寬廣許多。希利爾在講述中,把藝術品分為「繪畫」「雕塑」和「建築」三個大部分,相當於孩子在一門「藝術史」的課程中同步學習到了西方繪畫史、西方雕塑史和西方建築史。
  • 藝術探討:西方園林景觀中雕塑的演變
    1 西方傳統園林中的雕塑的演變與特點  1.1 西方傳統園林中的雕塑演變  1.1.1 西方傳統園林雕塑的初現  1)古埃及園林中的雕塑   在公園2000多年前(公元前2600至公元31)的古代埃是最早具有園林文化的民族。
  • 哈佛大學畢業的教育家,寫了一套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讀的西方藝術史
    他親自編寫了藝術史的課本,因為他認為孩子一生需要了解藝術,它可以淨化孩子的心靈,更能讓孩子們用美的眼光去欣賞這個世界。為了讓孩子們對藝術產生興趣,希利爾用風趣幽默的語言為我們講解了以繪畫,雕塑和建築為代表的世界。他用自己是教育學家的專業,用有趣的比喻讓孩子們對藝術產生好奇心。《希利爾講給孩子的藝術史》融合了希利爾獨特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們意識到藝術的魅力。
  • 《大話西方藝術史》:藝術作品背後的符號式文化很清晰
    原本以為西方藝術史,會是高深、抽象、不易理解、特別高端、離我的想像很遠……可能原本是這樣子的,但是經過作者意公子這番角度,高冷的西方藝術史,就特別接地氣,特別容易想像和理解,特別有趣,而且其解釋又簡單又到位。
  • 豆掰8.1分,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讓孩子也能明白西方藝術
    大話西方藝術史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籍,作者意公子——藝術類自媒體人,通過詼諧有趣的寫法帶我們了解西方藝術史封面就感覺是本有趣的書籍此書從西方藝術史的遠古起源,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這兩個藝術的古老奠基,到中世紀,文藝復興以及後現代主義5個時間階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畫作來闡述西方藝術史的發展一,首先是遠古時期藝術的來源遠古時期的的藝術也就是壁畫
  • 除了貢布裡希,還有哪些西方藝術史入門書值得一讀
    藝術史是一門不斷發展中的學科,再權威的觀點也可能過時。儘管(西方)藝術史可以完全基於視覺上的形式分析,循著風格的演進加以講述,但最近幾十年來的新趨勢,是將其跟相關的社會與文化背景有機結合,從而加深讀者對藝術史的理解。
  • 二戰後德國文化溯源,哥德式建築審美是一枝獨秀,還是孤芳自賞?
    這個時期的藝術特色依附於政治思想,但是由於地域文化的個性充分發展,所以文化顯示的多樣性也可以歸結為一種「文化民族」的觀念。近代德意志地區的民族觀念融合使得藝術史扮演的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角色,美學領域和建築創造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對於古代文化藝術的感知和追求成為了的的意義文化的基礎。
  • 西方建築,什麼是哥德式建築?
    藝術與建築(哥特藝術,中世紀藝術運動;哥德式建築;哥特復興式建築(新哥德式);大學哥德式;高維多利亞哥德式)。上圖-《亞琛祭壇》由晚期哥德式匿名畫家大師創作浪漫主義(英國文學體裁的哥德式小說或哥德式浪漫主義)。
  • 《與藝術沾邊·589》美利堅哥德式
    對於西方藝術史來說,二十世紀是充滿了開創與革命的新世紀。在二十世紀最初的二十年裡,歐洲藝術家們不復守舊,各種藝術潮流接二連三登上歷史舞臺。與此同時,新大陸上的藝術家們也不甘落後,他們巧妙地展示著自己大膽的個性。
  • 這些輝煌的建築,都屬於哥德式,哥德式建築究竟是怎麼演變出來的
    今天的文章是《這些輝煌的建築,都屬於哥德式,哥德式建築究竟是怎麼演變出來的》我們現在買房子,住小區,選擇都非常多樣化了,現在很多樓盤的設計非常具有建築美學的意義,不僅通過住宅我們那可以感受到建築美學,現在我們去旅遊,尤其是國內外的建築,我們也都可以感受到建築美學,歐洲有一種類型的建築,十分宏偉壯觀,而且還相當具有特色,我們一看這建築就知道是哥德式建築。
  • 《大話西方藝術史》:輕鬆入門西方藝術史,有趣、好玩又實用
    我們一直認為,"藝術"高不可攀,離我們生活很遠、很抽象難懂,但是意公子的這本《大話西方藝術史》通俗易懂、言語有趣,讓我們對西方藝術有了初步的了解,讓我們領略到了不同的美,離西方的藝術更進了一步。藝術的起源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中講述的藝術的起源,是"巫術說",在西方這個觀點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在上萬年前,在阿爾塔米拉洞窟中,有許多優質的壁畫,這些壁畫不是用筆和顏料畫的,而是用礦石畫的。
  • 陳舊與創新的激昂碰撞,哥德式建築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紀的歐洲?
    因此在「文明」的西方人眼中,哥特人便是野蠻人的代言詞。 所以在涉及到藝術風格上以後,哥德式的風格便用以泛指恐怖,驚悚,結構怪誕。大約在公元12世紀前後,這種看上去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建築風格開始席捲歐洲大陸。而且被廣泛應用於教堂,修道院,神殿等宗教場所,一些貴族的城堡也是哥德式建築肆意發揮的場地。
  • 遊戲中的哥特藝術設計為何如此吸引玩家?
    在西方藝術史中,哥德式的藝術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被世人所排斥,但是作為文藝復興時期被抨擊的對象卻在近現代重新掀起了一波熱潮。從英國的哥特小說開始,哥特藝術逐漸涉及到影視、繪畫、甚至是遊戲。隨著人們不斷地對哥特藝術做出自己獨特的詮釋,這種被認為是腐朽黑暗的藝術手法卻也在近現代開出了華麗而悽美的黑暗之花。在遊戲領域《惡魔城》、《暗黑破壞神》、《鬼泣》、《血源:詛咒》等遊戲都以其獨特的哥德式遊戲藝術設定深深地吸引著一批「黑暗系」玩家。
  • 《大話西方藝術史》:與3000年繪畫、雕刻藝術來一次親密接觸
    這一次,意外得到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裡邊竟刊錄了150件名畫!不僅如此,意公子還用淺白而風趣的方式,講述了3000年藝術歷程,介紹了40位藝術大師,20個藝術流派。讀這本書,遠比少年時期的單純收藏更能激發我對美的熱愛。意公子,名瀟涵,意公子是大家贈予她的外號。她是當下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自媒體「意外藝術」的創始人。
  • 講座|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張堅:「藝術視野」下的藝術史
    二戰以來,以德語為母語的藝術史轉變為趨於全球化的英語的藝術史,這期間對德語藝術史學傳統的諸多洗鍊、遮蔽和重塑,構成了西方現代藝術史學史的一個重要篇章,頗值得玩味。《另類敘事——西方現代藝術史學中的表現主義》沃林格認為這兩條線在西方藝術史中是並駕齊驅的。沃林格是一位重要的學者,他在當時的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創作中類似於一種思想指南,但他並不算正統的藝術史家。他介入到表現主義的美術運動中,把美學闡釋和歷史術語結合起來。
  • 哥德式建築如何在中世紀取代羅馬式建築
    「哥特藝術」這一名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哥特人(Goths)創造的藝術 ,這種說法 曾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16世紀 ,「藝術史之父 」喬治 ·瓦薩 裡 (GiorgioVasari)在其著述中,首次使用 「哥德式」 (Gothic)這一名稱 。從瓦薩裡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對這種高聳的、有著誇張高度的建築充滿了厭惡 。
  • 用風趣幽默,深入簡出的方式解讀《大話西方藝術史》
    但是呢,看了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能夠深入簡出的知道,西方藝術發展歷程,能夠讓我們知道世界名畫或者有名的作品怎麼去欣賞,有什麼歷史故事。這樣淺顯易懂,系統性的了解西方藝術史是很有趣的,不僅圖文並茂,還有句句有梗,讀完之後不會讓人覺得古噪乏味,看完之後會讓人覺得豁然開朗,原來這個畫,這個畫家所要表達的是這個意思。
  • 藝術史學位有何用途?一起了解倫敦大學的全英頂尖藝術史學院吧!
    藝術史幾乎涉及人類歷史和發展的方方面面,結合了歷史學的嚴謹與詮釋藝術作品所需的視覺性技能。這個學科有助於培養辨析性能力,從多方視角來思考藝術,以簡潔和具有說服力的方式來呈現各種思想理念,這些都是當今職場必備的技能。藝術史學生會學習分析藝術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 帥氣的不同的哥德式和文藝復興藝術
    哥德式。歐洲哥德式產生於十二~十三世紀初,當時的新宗教建築室內以豎向排列的柱子和柱間尖形向上的細花格拱形洞口、窗口上部火焰形線腳裝飾、卷蔓、亞麻布、螺形等紋樣裝飾來創造宗教至高無上的嚴肅神秘氣氛。早期裝飾特點為尖形的拱、菱形的穹隆和複雜的裝飾。採用彩色玻璃與壁畫。
  • 巴黎聖母院,法國哥德式建築的曠世傑作
    聯合聲明還明確中法雙方將就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開展技術與科學交流及培訓項目。……小編今天的話題,就來聊聊這巴黎聖母院以及它獨特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裡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