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12世紀的歐洲,已初具現代歐洲國家的雛形。在這段被稱為「美麗中世紀」的穩定日子裡,各國發展起相對成熟的新文化。
對於文藝復興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奇特建築物,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高聳的建築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後來被西羅馬知識分子戲稱為哥德式,從此羅馬式藝術的時代已經過去,哥德式藝術的時代已經開啟。
哥德式藝術的開端
丹麥奧萊斯勒夫教堂溼壁畫《貢獻羔羊的約伯》,在曲面的拱頂上繪製。在層層套疊的方框內,約伯懷抱羔羊,全身人物構圖單純簡潔。畫家用非常嚴謹的細線清晰地勾勒出捲曲的衣紋,僅僅使用了藍和棕紅兩個色系從深至淺地遞進的高調色彩關係,使畫面體現出和諧、流暢、富於韻律的高雅美感,具有北方藝術一貫的嚴謹精緻且富於裝飾性。
《託馬斯的疑惑》是西班牙聖多米尼克教堂窗間扶壁浮雕,在受建築條件所局限的狹窄空間裡,刻板而嚴肅的浮雕完全適應和主宰了環境——在一排排整齊重複排列的聖徒之間,耶穌正揚起左臂,託馬斯伸手指向耶穌的傷口,主要人物的尺度和動態稍有不同便異常醒目,完全控制著畫面。
在依舊四分五裂的歐洲大陸,這些被稱為羅馬式風格的新嘗試有著千差萬別的樣式,但是都以其沉重而堅實有力的堡壘形象表現出傳統基督教壓制異端與蠻族的神聖使命感和對基督徒的庇護,這種宗教上的團結在文化藝術上的反映,使西羅馬一度呈現文化復興的狀態。但羅馬式風格流行了100年之後,一種新的更成熟的藝術風格在全歐開始蔓延。
法國北部的蘇熱教士主持建造聖德尼大教堂時,建築師發明了一項新技術。1144年,在大教堂揭幕典禮上,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高聳的建築形式有著不可抵擋的魅力,這一建築上的偉大革命後來被西羅馬知識分子戲稱為哥德式。
從此,這一風格樣式波及全歐。由於工程浩大,一個教堂常常是以羅馬式開始,而以哥德式結束,雕塑、繪畫也隨之變化。
哥德式藝術的興起
到14世紀,歐洲再次陷入天下大亂的混戰時期,不同地域的哥德式藝術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事實上,哥德式藝術具有一種異常的可塑性,其對擺脫重力的非物質化的追求和對光的完美運用,忠實地體現了中世紀宗教的神秘主義和對精神世界的強烈追求。
以全新的象徵主義的姿態在中世紀後期放射出奇異的光彩,並形成一股文化凝聚力,如精神的火焰般照亮歐洲大地,對其後的文藝復興也產生了不可小視的巨大影響。直到15世紀,一直比較排斥哥德式藝術的義大利終於以自己逐漸成熟強大的文藝復興運動,終結了哥德式藝術在建築、文化、藝術領域的統治。
哥德式建築是一種嚴謹的運用數學與力學計算出來的造型體系——頂部交叉的立柱承載拱頂的重量,傳統建築中支撐拱頂的牆壁變得多餘,穹隆頂直接落在立柱上,牆壁佔據的位置被放上玻璃窗,高大寬敞的內部空間從未如此明亮、如此簡潔勻稱過。立柱的高度獲得了自由,建築的高度隨之不斷被提升。
這些建築規模宏大,大量細長挺直的束柱如樹織成的網,與柱間同樣被拉長的花格玻璃窗完美配合,加上不斷增加的裝飾、雕塑,形成了輻射式和火焰式的建築。夏特大教堂建於哥德式藝術最鼎盛的時期,即1194年前後,高119英尺,無論是其建築樣式還是人像柱雕塑和玻璃畫,都堪稱哥德式藝術的完美樣本,其變種不計其數。
夏特大教堂內景,高大寬敞的空間、優雅的束柱與質感華麗的玻璃窗和諧一致,共同形成了哥德式建築的特質——擺脫材質的量感,不斷向上延伸,使每個站在它的宏偉空間下的人感受到令人難以忘懷的靈魂衝動和心靈淨化。
《熱塞樹》鑲嵌在夏特大教堂西側長長的拱形窗子上,從下至上描繪了七個君王。最下面的是熱塞,從他的身體裡長出一棵大樹。這是一棵家族樹。第六層是聖瑪利亞,她上面是被聖鴿環繞的基督。
從第一代猶太王開始,每位君王兩側都伴有兩位先知。這一主題是中世紀的信徒所熟知的,在政教合一的中世紀,血統的純正就是王權的象徵,一棵純潔如百合花的白色譜系樹就是法蘭西王權的象徵。
在以藍色為基調的整幅作品中,被用來描繪百合花的白色塊如流暢的線條串聯起整個畫面,其他的色彩則起著豐富層次和敘述故事的作用。
夏特大教堂側堂的玫瑰花窗和尖頭花窗表現了聖鴿和天使環繞著的聖母坐在玫瑰花心中,下面尖窗中是百合花下的聖徒、先知們以及法蘭西皇室的祖先們站立在聖母兩側,展現出絢爛如寶石般的神秘而又神聖的景象。
《播種的比喻》是坎特伯雷大教堂多彩的玻璃畫作品,以藍色的天空和棕色的土地為背景,白馬和紅衣服的人物處於核心位置。
哥德式藝術風格最終呈現的特徵
在哥德式教堂如聖夏貝爾教堂狹長的空間中,那些被刻意拉長的纖細優雅的形體和各種花飾,與修長的束柱和諧一致。當陽光透過閃爍著寶石般光輝的花玻璃上的圖像,在地面上拖出長長的斑駁光影時,信徒們更加堅信,神的啟示已使他們脫離物化的肉身凡胎,天國近在咫尺,一切世俗瑣事都將遠離他們。
每一個進入教堂的凡夫俗子在這神奇的空間之中,會強烈地感受到「宇宙中那奇妙之境,既非在塵世,亦非在天堂」。
在此,理想與神秘主義完全戰勝了理性與自然主義。花玻璃藝術從羅馬式教堂直接繼承而來,但它似乎與哥德式建築更相得益彰。在哥德式建築中,牆壁幾乎不見了,代之以玻璃窗。壁畫把宣傳教義的使命傳給了玻璃彩繪,並得以飛速發展。
這些形成節奏和層次的色塊被密布的黑鉛條分割,使每一種色彩都變得異常清晰純粹。當研究和模仿自然的藝術法則被遺棄後,繪畫中的其他因素便顯露出來,以佔據藝術家的思想和筆端。
在哥德式藝術中,色彩正得以以此表現出非凡的超自然的觀念,這種觀念及其充滿質感的色彩語言方式給後世的藝術家以無限的遐想與靈感。
美豔四射的年輕貴婦,勇敢篤信、世故風雅的騎士,引人入勝的花草、鳥獸、山水,高貴、華麗的母題,瑣碎、精緻、纖巧的線條,從內容到形式,在14世紀中葉到15世紀中葉的歐洲,各個藝術中心在哥德式藝術之上發展出了一種新風格,得到了貴族和百姓的喜愛。其情形千差萬別,並相互影響,被籠統地稱為國際哥德式,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中世紀哥德式藝術的最後輝煌。
當時的義大利藝術也出現了這一傾向,只是這一傾向是以與拜佔庭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且一直被從喬託到馬薩喬再到弗朗西斯卡的新藝術觀念的光芒所遮蔽。
而其後我們將看到,在歐洲北方的藝術復興過程中,藝術家們從沒同這一風格決裂,他們以自己的才能使國際哥德式融入了新藝術之中,使同一場藝術運動在南北方產生了從認識方法到表現方法的重大差異。
杜喬是錫耶納的偉大畫家,他試圖在拜佔庭藝術中加入新的生命元素。他曾為錫耶納大教堂繪製了《聖母子榮登寶座》,在一片金色調中,聖徒們整齊地排列著,兩邊對稱位置的聖徒的紅衣服豐富了單調畫面的節奏和層次,而中間聖母大面積的深藍色袍子,則使我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聖母子身上。
畫面中人物神態拒人於千裡之外的冷峻與疏離感給觀者帶來極強烈的視覺與心靈的震撼,刻板和程式化的構圖體現出作品必須承載和包容的拜佔庭式的基督教內涵,而優雅的外形、細膩的表現則正是哥德式藝術的特徵。
實際上,中世紀的藝術主題非常狹窄,相同的題材、構圖、繪畫手法被畫師們普遍地反覆使用,但正是在這種模式化的作品中,任何細節上的獨特匠心都流露出藝術家的才華。為慶祝這幅偉大作品的完成,當年的錫耶納曾舉城慶祝,但在後來,作品慘遭切割成塊被賣掉的厄運。
結語
古典哥德式藝術,在西方藝術史中佔有十分獨特的地位,因為歐洲民族發展中的宗教、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持久的美學標準和審美原則的觀念之爭。而當代哥特藝術,伴隨著哥特音樂的發展而岀現,具有黑暗、死亡、陰鬱、神秘的內涵和風格特徵,體現出了深刻的藝術表現力。
參考文獻:
《夏特大教堂》
《哥德式建築與哥德式文學》
《中世紀哥德式建築與工藝美術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