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芳言
《從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劇本》,殷融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定價:68元
「他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普通,但卻可以那麼自信?」
2020年夏天,脫口秀演員楊笠的這句臺詞像一發子彈,掀起網友對兩性關係的熱烈討論。但其實在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早有研究者給出一堆 「實錘」:
當兩名陌生異性進行一次愉快的交談時,女性可能只是認為自己的表現得體友善,而男性可能會覺得對方對自己有興趣,甚至可能在這種暗示下發動追求;
當大學校園中行走的路人被外形英俊或靚麗的異性搭訕時,超過七成被搭訕的男性願意立刻發生關係,女性則無一人同意;
當人們在社交應用上尋覓異性友人時,平臺上的女用戶數量很可能還不及男用戶的一半……
人性中的進化烙印
在《從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劇本》(以下簡稱《從猿性到人性》)一書作者殷融的筆下,以上這些其實是基於生殖資源差異的一種策略:雄性動物往往都有多點投放基因的生物本能,即最大限度追求基因擴散的廣度。
「性資源的兩性差異導致男性會更積極地捕捉一切有利於繁殖成功的信號,哪怕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會遭到拒絕和嘲笑。」
在過去千百萬年的進化中,人類學會直立行走並製造工具、有喜怒哀樂、彼此間會發生衝突或合作,甚至生出了道德、藝術和語言……這些漫長的歷史意味著,即便人已經在文明社會中生存了很久,但總有些天生的偏好沒那麼容易被拋棄。
心理結構和生理結構一樣,同樣源於自然選擇,會被進化過程左右。
「這也是為什麼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看,人更像是受情緒驅使的動物。」殷融告訴《中國科學報》,因為與漫長的狩獵採集社會相比,現代生活的歷史「實在微不足道」。
而且,如果把「人性」二字理解為人類的各種心理特質和機制,探索這方面的解釋有許多途徑和方法。「進化解釋取向只是其中一種」,殷融表示,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會解釋我們如何理解社會情境刺激、人們如何對刺激進行加工而產生不同行為,生理學、腦科學研究可以告訴我們那些心理特徵的生理基礎。「比如遇到心儀對象時,大腦會釋放何種信號。不同的學科在不同層面解密人性,進化心理學也是其中一種。」
但「天性如此」並不意味著「本該如此」。
殷融在書中第一章就強調,儘管科學家會通過研究試圖解釋人們某些行為的由來,但對社會行為的生物性解釋並不等於為生物性辯護。從進化角度理解那些頑固、野蠻、邪惡或陰暗行為的演化根源,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自己的行為由來,從而更可能建立開放、多元的道德觀。
杜鵑鳥式學科與烤雞
在《從猿性到人性》中,作者旁徵博引,列出了大量的學科涉獵廣泛的研究。在探討擇偶偏好時,作者接連放出了動物行為、人類行為乃至現代生物學等不同領域的案例。
比如雄性孔雀和雄性火雞會由於性衝動向雌性標本求愛(而雌性動物永遠不會有這種愚蠢的行為);進化心理學領軍人物、心理學家戴維·巴斯在對全球37個地區的女性的研究中發現,她們都更偏愛年長男性;利用現代數位技術將大量人臉數據合成在一起後,這張「平均出來的美顏」意外地頗受好評——這種意外在現代生物學中也有解釋:一個人如果面孔平均,沒什麼極端特徵,那麼他的基因多樣性水平可能較高,遺傳疾病的發病率更低。
採訪中,殷融也談到,儘管心理學界將進化心理學視為一門獨立學科、一個研究分支,但這門學科更像是一種研究思路,以解釋人類種種行為和心理特徵的進化起源。
「進化心理學有點像杜鵑鳥。」殷融解釋說,杜鵑鳥會把蛋下在其他鳥類的巢內,讓別的鳥替它們孵化,而進化心理學家也需要藉助許多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填充自己。
「打開一本進化心理學的教材、著作或一篇論文,可能會發現裡面匯集了各種生理學、考古學、遺傳學、古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成果的責任人,應該不會認為自己是個進化心理學家。」殷融說。
「比如發現了南方古猿露西化石的唐納德·詹森,他當然認為自己是個古人類學家,比如發現群體規模和腦容量關係的羅賓·鄧巴是生物學家。再比如麥可·楊等三位遺傳學家在2017年因發現『晝夜節律控制分子機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這項研究未來很有可能出現在進化心理學學術著作中。」
在殷融看來,這恰恰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怎麼做一隻好吃的烤雞,這好像是個烹飪問題,但它涉及了很多領域,比如怎麼培育出肉質最好、富含肉汁和各種胺基酸的雞,這是個遺傳學問題;各種調味品在高溫下和雞肉產生的化學反應,是化學問題;選擇什麼樣的工具、什麼樣的烤箱,是工程學問題……」
「進化心理學就是那隻『烤雞』,要想做得好,就必須要匯集各個學科的成果。」殷融解釋道。
別把寫科普當成寫標書
「這事兒對我來說有點上頭。」採訪中,殷融毫不掩飾自己對科普寫作的興趣。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的他,目前在濰坊學院任教。殷融家中的書架上,有相當一部分位置留給了《道德部落》《盲眼鐘錶匠》《心智探奇》等科普著作。
實際上,《從猿性到人性》的由來,也可以追溯到殷融自己開設的科普公眾號。
這本書最初的框架,起源於殷融計劃在公眾號開設的進化論心理學連載。殷融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語言進化研究,除了關注主攻方向的前沿成果,殷融還會通過其他公眾號、《環球科學》雜誌等渠道收集其他學科的進展信息。讀科普書目時,殷融會將自己認為特別好的內容標記在目錄上,便於寫作時查閱。
殷融也提到,受過專門科研訓練的人會更注重科普寫作的嚴謹性,比如《上帝的手術刀》《超炫史話》等科普作品,均出自資深學者之手,但這也不影響非學術研究出身的人貢獻出高質量作品。
「科普寫作最重要的是科學上的嚴謹性,如果是面向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作品,參考文獻是必需的。」在殷融看來,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閱讀的順暢感、趣味性應該是作者追求的目標,他本人在寫作時,也會更傾向於《銀河系搭車客指南》那樣輕鬆幽默的文字風格。
「科普就是傳播知識的,不能擺出一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姿態,作者一定要讓自己的文字接地氣一點。」殷融表示,科普讀物的框架不應該像標書那樣堆滿大小標題。「科普讀物應有的語境,是把所有章節標題都撤掉,也可以靠語言邏輯串聯上下文。」
當讀者跟隨輕鬆的語言進入書中,作者也就成功了一大步。在殷融看來,科普讀物最大的價值之一就是激發讀者好奇心,將原本在知識圈外的人拉到圈內,而進入圈內後,通過閱讀,讀者的知識邊界得以擴展,也更了解了這個世界如何運作。
「尤其是對想踏足心理學或已經進入心理學但還沒確定研究主題的人來說,希望《從猿性到人性》中某些內容能引發他們對某個科學問題的關注,進而引發他們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殷融表示。
《中國科學報》 (2020-11-12 第6版 讀書 原題為《「杜鵑鳥式學科」教你看懂人性》)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