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人在「江湖」行跪拜之禮 就天經地義了?

2020-12-22 搜狐網

野夫收徒,徒弟向師父行跪拜禮。圖片來自網絡

  近見一號稱土家野夫的人物張羅收徒,本也無可厚非,收幾個徒兒乃其私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無關他人。但我注意到了其收徒儀式的荒唐:居然讓他弟子為其行跪拜之「禮」,這就有點茲事體大了。顯然,此一行止多少觸犯了現代社會所倡行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之原則。基於此,我有點按捺不住,必須說幾句了。

  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讓人跪拜,這是我堅持的基本理念,雖然我不反對別人這麼做。就像在開明社會,我們允許小人的存在,並同樣賜之以自由之權,但是,這並不等於小人一旦獲了此權就不再是一個小人了——從社會人格而論,你還是小人,只是你有權利做一個小人而已。

  所以,土家野夫所行的跪拜一事本不必討論,一如郭德剛、趙本山之流的「收徒」不值得我們討論一樣,因為不入高貴者流。但是,土家野夫在面對眾家的質疑與非議時,居然信誓旦旦寫了一篇辯護詞,拿出「文化傳統」為其臉上貼金,招搖過市,這就顯得格外滑稽了。也正是因了他的這一公開辯護,這個跪拜事件成了一個人們紛議的準公共事件,既然「公共」了,那麼我們似乎也就有權對此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了。

  跪拜,本質上就是一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變體,或曰變形反應,它是對人的精神與心理的柔性佔有並侵入,並以絕對權威之形式實施對被跪者的精神駕馭與統治。所謂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乃是因了一次發生在斯德哥爾摩某銀行的搶劫事件,社會與心理學家不無驚異地發現,被劫者居然忠貞不渝死心塌地地愛上了搶劫者,這一奇異現象引起了學者的注意,由此進入了心理與社會學之研究,此一研究的結果就是誕生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一說——它仿佛是嵌入我們人性中的某種精神基因,與生俱來,一旦遇上合適的時機、條件與場合,便會發作與發酵,從而左右人的精神與心理。但被左右者卻對此一無所知,而且誤以為被該綜合症所左右的心理並非來自「被左右」,而是出於自我選擇。

  嚴格說來,這就是一種精神病症。此一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之發現,警示著現代人必須對發生在內心深處的、不為一己所知的、對某物或某人的崇拜與依附需要有所認識,因為它是一種你所看不見的精神綁架形式(比如現代青年對某女神、小鮮肉、偶像的精神迷戀與崇拜,就屬於這類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所以說,清醒者必須對此一病症保持高度警覺,無論它以什麼樣的形式、面目出現實施這類綁架,我們都必須警惕且遠離它對人的操控。

  跪拜儀式,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式的精神綁架。儘管為此辯護者會說跪拜者是自覺自愿的,無人綁架。我在上述中已說明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典型特徵:它的精神綁架貌似無人在場,貌似是你自願作出的選擇與決定。不過,這一「綜合症」有一個存在性的前提條件:被綁架者對其行為的選擇,其實是出自於對另一存在體——你所崇拜的物或人——的崇拜,於是便有了一種被催眠般不由自主的精神依戀與依附。這時,他會變得對此一「對象」無體投地,個體之存在性與理智已在無形中喪失,只有惟命是從。而跪拜這一姿勢,就已然經典性地或象徵性地說明了「五體投地」的存在事實。

  在辯護詞中,土家野夫還口出狂言,號稱「我就是江湖」,看了讓人啞然失笑。

  先說有「江湖」嗎?所謂江湖,不過是從《三國演義》與金庸小說中衍生出來的一個虛構的存在。現實存在的只有民間社會,即自組織性的相互合作與協調的小共同體。那麼這位土家野夫為什麼要宣稱他代表了「江湖「呢?不外乎江湖中一老大式的人物存在,可以呼風喚雨,可以操控江湖,以至江湖上可以風生水起。同時,江湖因有其傳說中的神秘性與另類感,讓一眾不明真相者亦無腦之人容易被這一「傳說」所擄獲和追隨,甚而被洗腦。

  為了讓此一「江湖」變得煞有介事,像模像樣,一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我們的「傳統」又製造出一套符合江湖規則的儀式,由此,江湖一說便誕生了,其實它仍然是民間社會的一種另類存在形式而已。可一旦被人冠之以「江湖」,那些人生中的失意者、青春期的騷動者、負氣仗義者,便堂而皇之嘯聚在了一起,共同推舉或擁戴一橫空出世之老大,然後排排座次,立個山頭,這就可俯視天下了。其實呢,他們還是置身民間社會中,只是為了譁眾取寵換一說法而已,此一說法的「合法性」追溯其源頭,還是來自虛構中的《三國演義》。

  熱議中還有人說,跪拜是拜「義」。果真如此嗎?君不見跪拜者的頭頂上還坐著一居高臨下的「老大」嗎?那是在拜人。義,在這裡是被扭曲的。義,向來是抽象的,存在於我們的一腔熱血中、我們的心中,沒有一個需要跪拜的「老大」。若有了,那就是跪人而非拜義,這中間是有本質區別的。另外,沒了跪拜就沒了所謂的春秋大義嗎?再者,義之本身,我們是否也須重新審視與質疑?還有,一個具體的存在者(所謂受跪拜的師傅或老大)能說明他就是大義的完美體現者嗎?能說他就代表了「義」?

  所謂荒唐乃在於此。

  即使說到傳說中的「義」之鼻祖——關公,也本是個地地道道的投降者,更無所謂千裡送皇嫂與千裡走單騎。據史書《三國志》記載:「建安五年,曹公東徵,先主(劉備)奔袁紹。曹公禽羽(關公)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在《三國志-武帝紀》中又寫道:(劉)備走奔(袁)紹,(曹操)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曹操)復進攻,(關)羽降。」

  一句「羽降」足見關羽當時是降了的。而《三國志》中亦不見關羽義薄雲天地送皇嫂與千裡走單騎。顯然,那一出自《三國演義》,看著讓我們感慨不已血熱衷腸的段落,乃是出自虛構。拿一個虛構之義來壯一己之私,這多少有點沽名釣譽了。

  二十一世紀了,人還活在江湖,我不知這是悲是喜?

  其實說穿了,江湖亦屬小型化的專制體制,只是與大集權在利益分配上有了衝突,但本質如出一轍,甚至同構對應。比如它們都需要一個絕對核心,都需要講究絕對忠誠與服從,為什麼讀書人就看不到這一點呢?有人會說,江湖之人行跪拜是正常的。那麼我想問了,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所謂江湖,莫非就等同於跪拜?無跪拜則無「江湖」嗎?又有人說,江湖有道義規矩。那我想強調一句:道義規矩並非僅在江湖,江湖之外亦存規矩。江湖只是某些人瞞天過海一託詞。甚至還有人說了,江湖一旦滅了,民主思想也無存了,此一說法實屬荒謬。我想問的是,我們是因了江湖,還是基於我們獨立的個人存在而秉持民主思想?可見思想啟蒙在中國,道路依然漫長,我們還陷在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中。

  圍繞「收徒跪拜」事件,還有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此一跪拜僅屬私域,既是私域則別人無權幹預。在我看來,所謂私域無權幹預一說,指的僅是權力者無權涉入,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皆可進入社會批判的視野與範疇,不能因其屬於私域就獲得了無權者之批評的赦免。畢竟,批判與揭露跪拜陋習無關幹預,它僅涉及對現代道義與人之尊嚴的捍衛。

  但即便如此,你依然可以堅持你之跪拜。但批評自會在其文化批評中履行它的必要之職責,別人同樣無權幹預——這也包括一意孤行的「跪族」。

cul.sohu.com false 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3978 report 4031 野夫收徒,徒弟向師父行跪拜禮。圖片來自網絡近見一號稱土家野夫的人物張羅收徒,本也無可厚非,收幾個徒兒乃其私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無關他人。但我注意到了其收徒儀

");}

相關焦點

  • 跪拜教育:現代忠孝情義的跪拜之禮新解讀,不要丟了好的傳承
    近日,安徽一個小學放出一段視頻,視頻中一個老師在教學生行跪拜之禮,然後引發了網友的各種爭議,很多聲音裡都表達了不可取,原因是跪拜教育讓人感到不適,沒有實際意義,真是如此嗎?近年來,古風流行,所以古代的很多禮節又在周圍流行開了。古代禮儀中有一項主要的禮節就是跪拜。
  • 我看「中國式教育」,行跪拜之禮有感。真實的感覺好美的風景。
    我看高三學生高考後,飛跑而出,在考場門外給自己的老班行跪拜之禮,如此大禮,給每個人的感受是震撼人心,我也同樣被震撼了。在教學生涯中,老師感動了。能教有這樣的心境的學生,也是很欣慰的。中國式教育,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從古至今,只有教人有情有義,才會愛國家,齊國,治理好大家,才有真正的小家。
  • 首爾成均館大學畢業典禮 學生行跪拜「告由禮」
    首爾成均館大學畢業典禮 學生行跪拜「告由禮」 (4/5) "← →"翻頁
  • 中國奇特的跪拜禮
    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蓆子,人就坐在蓆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蓆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繡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蓆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蓆和桃枝竹蓆,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 泰國人見了國王,需要「跪拜」行大禮,如果中國遊客碰到該怎麼辦
    而近些年來旅遊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很多人都選擇在節假日期間去當地的景點遊玩一下。但是時間一長,人們就會發現國內的很多景點其實都是差不多的,畢竟我國孕育的文明或者是生活習俗都是大同小異的。在此基礎上,就有了大部分人選擇去隔壁國家遊玩。
  • 集體跪拜,謝師咋要行如此「大禮」
    近日聽聞,有學校畢業典禮上,900多名高三學生單膝或雙膝跪地,向老師行「跪拜禮」。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如此生搬古時禮儀,是否真能激發少年感恩之心,尊師之意?效果存疑。    學子十餘年寒窗苦讀,離不開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不論學習還是身心發展方面,園丁心血傾注,謝師理所應當。
  • 古代的跪拜禮有哪些講究?稽首、頓首、空首等禮儀有何不同?
    與西方的禮儀不同,中國的古禮有著很多的講究,那麼在古禮中有一種常見的跪拜禮,這是為了表達對人的尊重而行的禮儀。什麼是跪拜禮?其實這種禮儀的出現,與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有關,早期的中國沒有凳子,人們經常是席地而坐。
  • 跪拜造句和解釋_跪拜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跪拜參考例句:1、跪拜禮則是由古人的坐姿演化而來。2、古時中西禮節不同,西方人折腰行禮,中國則行跪拜。3、婚禮上,新郎新娘向雙方父母跪拜行禮。4、寺廟裡常可見到信徒虔誠的燒香跪拜。5、三人捻土為香對月跪拜說了誓詞,完成了結拜大禮。6、他在供案上擺放了各種供品,然後開始跪拜祭祀。7、新娘跪拜,然後新郎用力拉新娘,以顯示自己的威武有力;而新娘也不甘示弱,奮起反擊。
  • 王國維葬禮上,清華大學的教授和學生們,為什麼要行跪拜大禮?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末代皇帝溥儀) 王國維的祭奠活動規格極高,清朝皇室和清華大學隆重哀悼,葬禮之上,陳寅恪帶領清華的教授和學生行跪拜大禮
  • 中國的跪拜禮原來是這麼來的,皇權越集中拜得越多
    稽首是臣對君的拜禮;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禮,表示極大的敬意。頓首:叩首,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便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所以叫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空首:拜時頭至於手,所以也叫拜手。
  • 劉邦當了皇帝,他爹需要跪拜嗎?
    劉邦大吃一驚,按照古禮,太公這個動作表示:我已為您執帚灑掃。這是一個奴僕對主人的禮節,爹對兒子行這種禮節,當然要把孝順兒子劉邦嚇一跳。不是劉太公歲數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認不得兒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對自己說了一番話:「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
  • 唐朝旅行指南之禮儀篇:別動不動就跪拜,久跪還算失禮
    而在古代,你倒是不必擔心讓座問題,不是說古代就不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是人們根本沒有坐的意識。如果習慣跪坐的時代裡有公交、地鐵,那公交、地鐵定需要更大的內部空間供人們跪坐在裡面。行跪禮時,俯身到什麼程度呢?大概手肘挨地就差不多了。其實就是臀部離開腳跟,並且脊背挺直,和今天的「跪下」是一個姿勢。大唐人民重視禮儀,見面必行跪禮。
  • 當年已身為大帥的張作霖,為何見到退位的溥儀還要跪拜?
    提到張作霖,能使人立刻想起「東北王」的響亮名號,財大氣粗的張大帥在清末至民國初期都算得上一方霸主。而有一件事情一直令後世不解,當年溥儀已經被逐出了紫荊城,成了一個過氣的清朝皇帝,那麼張作霖在與溥儀的會面中,為何還會跪地行君臣之禮呢?
  • 教育觀察:「跪拜」不應成為文化傳承的招牌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大意是說:「用麻來織禮帽,符合禮制,今天大家都用絲織,節儉,我跟隨大家。堂下作揖,符合禮制,今天大家都改在堂上,傲慢,雖然違反大家,我還是堅持堂下。」
  • 封神榜帝乙為何讓紂王跪拜李靖?原來是讓李靖親手殺了兒子哪吒
    封神榜大家都看過,那麼帝乙是誰想必有些人不知道,帝乙其實就是商紂王的父親,是商朝第30任皇帝,帝乙年老後欲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紂王,所以一日在朝會上帝乙對身邊的紂王說:「皇兒,為父已經老了,準備把皇位傳給你,你以後要多多聽從聞太師、比幹卿家、趙卿家、梅卿家和李卿家他們的意見」,現在你先向這幾位卿家行個大禮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正所謂好男兒「跪天、跪地、跪父母」,這不僅沒有折損他們的面子,而且也體現出了對天地的敬畏,以及對父母恩情的感激之情。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古代社會「下跪」或者說「跪拜」,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禮儀,這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有很大關係。在古代無論是君王與百官,還是家庭中的長者和晚輩,都有席地對向「跪坐」的習慣。
  • 泰國跪拜新國王 泰式伏地跪姿網上爆紅
    泰國新國王哇集拉隆功(右一)月初在律實宮正泰國跪拜新國王式登基,當天登基儀式的照片近日曝光。在即位儀式現場,可見96歲的攝政廷素拉暖(右二)得到賜座禮遇,其餘人包括首相巴育(中左)都需要向新國王行跪拜禮。
  • 古人從何時起開始「跪拜」?跪拜禮從坐姿到禮儀的沿革
    「下跪」在人們的認知中也有一種「屈辱」、「侮辱」的含義,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即便到了今天,人們都認為男子是不能隨便向除了父母以外的人跪拜的。在一些影視作品的情節中,常有些男角色有求於人,最後實在不得已才向別人下跪,這裡的「下跪」就隱含著滿滿的屈辱內涵。
  • 他含淚給中國球迷們磕頭行大禮,踢完本場回國服兵役,讓人淚目
    6月30日晚中超聯賽,天津天海以2-2戰平江蘇蘇寧,這場比賽是天海隊中韓外援權敬原的一場告別戰,在本場比賽結束後他就離開球隊回韓國服兵役,比賽結束後權敬原向現場的觀眾球迷主動行跪拜大禮,現場球迷很驚訝。
  • 雪中悍刀行:江湖上向死而生的那些人,誰真的死得其所?
    《雪中悍刀行》給我們一座江湖,在那裡,有人不願過天門,有人不願飛升,有人願意輸給主角,把天下第一拱手送人,有人在廟堂上不給自己留一點退路,有人戀棧不去」……